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在全国中小学蓬勃开展。因此,全面了解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积极探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篇一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 要: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在全国中小学蓬勃开展,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热点。因此,全面了解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积极探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就相关教育方法提出了有效策略,以资今后学校心理教育与辅导参考。

  关键词: 初中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成因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国内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发现,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学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数据表明,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比较严峻。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逐渐发展,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根据多年教育教学经验和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的情况了解,当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不当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不协调。

  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促进剂,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就可能带来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初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老师间的关系、与同学间的关系和家长间的关系。只要其中一个方面人际关系紧张,他们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

  (三)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感到心灰意冷,“前途渺茫”,以致逐渐失去自信心。

  (四)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一时期伴随着身体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渴望和需求,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特点,在教育中就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为“差”的做法。个别教师在教育后进或“双差”学生时方法欠佳,常用简单、生硬的办法压服、排斥他们,或者孤立、歧视,或者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向家长、学校告状,如此,导致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另外,教师为了处理问题,有时会把家长叫来,当着家长的面用过激的言辞批评学生,这些做法必然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了学生“反抗”的萌芽,接下来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

  (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否端正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些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求、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重视不够,如此导致学生心灵情感方面不健康。

  (三)不良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由于现在社会公德风气低落,社会价值观念扭曲,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甚至不少人轻视知识,崇拜金钱、权威,一些学生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心灵受到玷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是诱导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和重要原因。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稳定,常常被其他诱因左右;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迎难而上;学习兴趣不持久,特别是缺乏对学习的潜在兴趣;易受情感迁移;自制力不强,依赖性较强;学习无进取心,甘居下游;道德认识模糊,分不清是非,等等。这些“因”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果”。

  三、对初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面对中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倾向,作为一名近20年教龄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开展好这项工作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心理健康课程。

  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层面来说可从以下三点出发。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心理调节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让学生在学习中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以及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从教水平。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就要先有一桶水。”就是说教师应该有较高的素养,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正所谓“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践者,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专业水平决定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程度。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学校对从教人员的素质要有明确规定。学校应选择具备一定心理学理论的从教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如外出进修、校本培训、远程教育等,提高从教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使其做到持证上岗,从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问题。   3.分阶段、针对性地落实心理健康课程。对照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在初中不同年级中,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初一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初二阶段:教育学生立志进取、乐观豁达,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使之能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的友谊。初三阶段:培养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格。初中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有力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自强自立、积极向上、趋向成熟的人。

  (二)加强家庭教育,改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没有二者的密切配合,没有教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就很难实现。

  1.家长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要想教育好子女,家长就应多了解和学习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多与孩子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交流,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使孩子把家长当做朋友,当做可以相信、可以倾诉的朋友。

  2.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

  孩子的行为能够折射出父母的行为,因此,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尊重孩子,增强家长的社会责任感。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懂得怎样爱别人,尊重别人,帮助别人。

  4.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引导和解决。

  (三)学校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

  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趋势。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要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放心地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2)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讲述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3)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教育活动,仅仅靠几堂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班主任是联系班级最紧密的纽带,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势在必行。班主任要把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教会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培养他们自我排除烦恼、保持健康情绪、避免消极心理、保持积极心理等能力,从而积极主动地维护心理健康。

  需要指出的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相互渗透,但绝不能混为一谈。一些行为表现差的“差生”并不一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一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往往不是“差生”、“后进生”和“学困生”。

  (五)学校应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当前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1)作业布置量过多;(2)学生学习时间长;(3)一些教师提高教学深度,加快教学进度;(4)考试频繁。

  2.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危害:(1)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2)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3)使学生成为“书呆子”,丧失创新能力;(4)造成更多的“后进生”、“学困生”;(5)造成更多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因此,我们呼吁,中小学应减少作业量,降低教学深度和考试难度,减少考试次数,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还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成长空间。

  (六)为学生营造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必须加强措施,避免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发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有法,但无定法。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教育工作者入情、入理,善于引导,巧用方法,并持之以恒,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会取得理想效果,就一定能够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

  [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2.

  [4]心理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

271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