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进化心理学浅谈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进化心理学虽然是一个比较新的术语,但当我们追溯它的发展,可以发现它源远流长。20世纪对于心理进化的研究有三个代表性的运动:传统习性学、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进化心理学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进化心理学浅谈论文篇一

  《创造力的进化心理学解释》

  摘要:创造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研究创造力已经成为当代心理科学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进化心理学的引入则为研究人类创造力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角度。该文对创造力和进化进行了系统化的解释,并介绍了创造力的进化过程。最后,该文对创造力进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不同形式创造力可能源于不同的进化模式。

  关键词:创造力;进化;性选择;自然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067-02

  一、创造力

  什么是创造力或者创造性?这是创造力研究的核心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创造力研究的理论建构,还直接影响到创造力的测评问题。先前已经提到,在创造力的研究历史上,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定义创造力。根据先前几种研究背景,我们得到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

  1.创造力的过程定义。该概念着眼于创造活动的过程,其基本论点是认为将一个创造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事物都视为有创造性的,早期的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还有部分信息加工学派都支持该论点。

  2.创造力的人格定义。从人格角度界定创造力的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他认为创造力是人们所特有的能力,跟人格一样,是一个人特有的统和模式,所以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是创造力人格的问题。

  3.创造力的产品定义。这一取向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就是能够产生某种新颖、独特而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该定义包括适宜性和新奇性两种特征。个体的创造力一般都是通过进行创造力活动、产生创造性产品得以体现的,而且产品和活动是易于把握和评价的。因此,与前两种定义相比,创造力的产品定义更加客观、可靠。

  4.艾曼贝尔创造力定义。艾曼贝尔提出了关于创造力的两种互补定义,即创造力的评定一致性定义和创造力的概念性定义。这两种定义分别用于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框架的建构。创造力的评定一致性定义是指隐含在大多数主观测评方法之下的明确的操作定义。这一定义认为,一种产品或者活动是否有创造性,需要有适宜的评定者独立评定。而适宜的评定者是指熟悉产生的产品和活动相关领域的人。

  5.罗兹创造力模型。心理学家罗兹收集了50多种创造力的定义,归纳出创造力4P模型。该模型包括人、产品、程序、环境和压力。人主要是探寻创造力高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特质。产品主要是探讨什么样的产品创意高。程序主要是探讨创造力的产生需要什么样的过程。压力和环境主要探讨什么样的压力和环境有利于产生创造力。罗兹将创造力看成是一个包含创造者的人格特质、心理过程、创造的成品、创造者与环境的互动的整体。

  上述关于创造力的定义来源于不同研究角度,但就目前来说罗兹的创造力4P模型是最为心理学界认可和接受的。

  二、进化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将自己的进化理论分为自然选择进化理论和性选择进化理论。自然选择理论解释的是关于生存问题而进化的适应器。性选择理论解释的是关于繁殖问题而进化的适应器。

  1.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达尔文的核心概念。选择的根本目的是生存和繁殖。在一个环境中,拥有某些遗传特征的生物体更能够适应环境,将会留下更多的后代,因为这些特征对生存和繁殖很有帮助,而那些不利于生存和繁殖的特征就会逐渐消失了。

  2.性选择。性选择理论包括同性竞争和异性选择两个方面。同性竞争是指同一性别之间的竞争,主要竞争目标在于与异性的交配机会。这样导致生物体在同性竞争中获胜的每一种特征――体型更大、更强壮,或者运动能力更好等――都将通过胜利者的繁殖活动而传给下一代。异性选择是指如果某一性别的成员认为异性的某些特征正是他们想要的,那么拥有这些特征的配偶更有可能获得配偶。

  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进化的改变之所以会发生,只不过因为被异性所看重的那些特征遗传给后代频率更高而已。

  综合上述达尔文的进化观点,我们认为生物体的某种特征能够遗传下来,是因为它能够促进生物体的生存和繁殖。

  三、创造力的进化

  创造力之所以能够进化下来,是因为这种特征能够促进生物体的特征的生存和繁殖,那么人类的创造力是如何起源的呢?

  不少研究者通过检验祖先头盖骨的形状和容量变化获得关于早期创造性表现的线索。

  最早期的创造力象征是简单的石器工具,这些工具是由能人创造的,大约发生在200万年之前(Leakey,1971;Bentley,2004;bunn&Kroll,1986)。尽管是非常原始的,但是他们已经做出了很多的突破。随着180万年前直立人的出现,他们的大脑头盖骨的容量有了相当大的提升(Aiello,1996;Ruff et al,1997),这与当时直立人的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应的:出现了任务专一性石器工具,复杂而又稳定的季节性居所,信号的协调,长距离的打猎(Anton&Swisher,2004;Cachel&Harris,1995;Walker&Leakey,1993)。不少研究者提出更大的脑容量容许更多的项目在记忆中进行编码,并且这些项目在记忆中变得更加有条理,促进了创造性联结,为自我激发思维和技能的练习和提升铺平了道路。

  另一次大脑容量的快速提升,出现在60万到15万年前的中期到晚期的旧石器时代(Aiello,1996;Ruff et al.1997),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艺术、科学、政治、宗教还有大概的句法语言。这段时期,行为现代性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出现了新的大脑部分或者记忆的增加,而是学会了更复杂的方式来应用记忆,包括:符号思维,认知流动,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内隐思维模式或者外线思维模式进行转化的能力的出现。同样,元认知能力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可以反映和预测周围的环境。

  总体来说,创造力的进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它伴随着我们人类大脑容量的提升和相应大脑思维的不断转化和升级。

  四、创造力的进化原因

  心理学家从四个方面来解释创造力的进化,包括:创造力作为进化拱肩(Pinker,1997);性选择(Miller,2000);自然选择(Fesit,2001)。

  1.进化拱肩。许多形式的创造力提高了个体生存和繁殖的适应性。但是对于其他创造力形式的表达,像艺术、音乐,它们并不是与生存和繁殖息息相关的。Pinker(1997)认为艺术、音乐、幽默、小说、宗教、政治虽然没有真正的适应性,但是具有进化拱肩的作用。这些副产品可能有其他目的进化意义,它们激发我们用新的方式进行感知,但是并没改善我们的生物适应性。

  2.性选择。Miller(2000)认为群体联结所解释的创造力忽视了性选择在修饰创造性行为上所可能扮演的角色。他非常强调性选择在创造力发展上作用,认为人类许多创造性行为是为了吸引异性。这个观点起源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例如,雄性孔雀漂亮的尾巴,它本身对孔雀的生存并没有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它是雌性孔雀在挑选配偶是所参考的主要特质。从这个方面来看,进化的改变之所以会发生,只不过是因为被异性所看重的那些特质遗传给后代的频率更高而已。

  近年来,Miller(1998;2000a;2000b;2000c;2001;Kaulman et al.,2007)深入发展了这一理论的视野。他认为性选择要比自然选择在塑造人类最具有区别性的思维方面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这些思维包括:艺术、音乐、运动、跳舞、幽默、友好、领导力等。他主张人类的一些创造性行为是复杂心理适应的结果,这些创造性行为主要用来吸引异性,目的是繁殖而不是生存价值。无独有偶,Marek Kohn和Mithen(1999)也按照了相同的路线,他们提出“性感手斧理论”。根据这个假设,性选择压力可能导致促使男性产生对称的手斧,这可以作为男性在认知、行为、心理适应等方面的可靠指示灯。既然手斧被认为是在考古记录中第一次出现的具有审美意义的工艺品,那么这些产品可能是性选择塑造艺术的最初证据(Gabora,2008)。

  3.自然选择。对于Miller提出的性选择观点,不少学者持肯定的态度。但是Feist(2001)认为,Miller太过于关注性选择理论而排除了科学创造力和科技的进化方式。科学创造力和科技的进化是受自然选择压力所驱使的。因此Feist(2001)主张自然选择压力驱使了创造力科技方面的进化,例如科学和工程,而性选择压力驱使了创造力艺术方面的进化,包括音乐、跳舞、幽默。

  此外,Mithen(2006)提供的一些证据表明,我们的祖先对于艺术的表现可以看作是一种生存价值,用来表达情绪、目的、信息和促进合作,例如祖先的音乐感。因此性选择压力可能不是音乐感产生的主要压力。因此,他认为自然选择压力才是人类创造力的终极驱使力量,性选择只是加强了创造力的进化,扩展了创造力的形式,使创造力不但有机能作用还有审美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创造力的进化发展到底是源于哪种进化选择方式还有待考究。总体来说,通过理解人类创造力的进化起源以及进化的原因,我们对创造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让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台阶上来应用创造力,使之为我们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地球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Aiello,L.C.(1996).Hominine preadaptations for language and cognition.In P.Mellars &K.Gibson(Eds.)Modeling the early human mind(pp.89-99).Cambridge:McDonald Institute Monographs.

  [2]Antón,S.C.,& Swisher,C.C.(2004).Early dispersals of homo from Africa. AnnualReview of Anthropology,33:271-296.

  [3]Bentley,R.A.,Hahn,M. W.,& Shennan,S.J.(2004).Random drift and culture change.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Biology,271:1443-1450.

  [4]Bunn,H.T.,& Kroll,E.M.(1986).Systematic butchery by plio/pleistocene hominids at Olduvai Gorge,Tanzania. Current Anthropology,27:431-45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进化心理学浅谈论文

269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