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幼儿心理学论文2000字以上(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幼儿心理学论文2000字以上篇二

  《幼儿游戏心理学基础与课程实践》

  摘 要: 本文主要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幼儿的需要心理特点,讨论幼儿游戏课程的心理学基础问题,依据心理学理论基础的观点,讨论游戏课程的实践问题。

  关键词: 心理学 游戏 幼儿教育

  一、前言

  幼儿是指3、4岁至6、7岁时期的儿童,此时的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并逐渐产生了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但限于自身的不足,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需要融入社会。这种强烈的需要与自身现实产生了矛盾,他们选择了一种类似于现实生活氛围的情境并积极参与其中来解决这个矛盾,这就是游戏。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进程也大大加快。本文主要就幼儿心理学基础、幼儿游戏课程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二、幼儿园游戏的心理学基础

  1.幼儿游戏心理的本质特点与游戏课程

  游戏课程是建立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上的教育方案。关于游戏的本质有很多论述。传统理论学者格罗斯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生活练习活动,而席勒斯宾塞则把游戏看作是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当代的游戏理论流派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桑代克的学习理论。中国国内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孩子的某种机能的生理结构尚未达到成熟之前,学习训练是不能进行的,只有在达到足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发育状况时,训练才能奏效。他还认为,儿童行为的发育成长有他们的自然顺序,发展就是各种行为模式在环境作用下按一定的顺序出现的过程,有一定的生物内在进度表,并与一定的年龄相对应。所以,格塞尔十分重视行为的年龄值与年龄的行为值。

  2.幼儿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幼儿游戏能满足幼儿身体器官发展的需要。由于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幼儿在生理上需要不断地变换行为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独立地做各种动作,使得身体各器官和神经系统参与活动并得到发展。同时,幼儿在游戏时,总是能够获得愉快的心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游戏中,他们能够不停地做各种动作而不知疲倦,但若让他们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势会就使他们感到厌倦和不满。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周围人和事物的好奇与探索欲望,是幼儿理解环境、影响环境的需要表现,也是引导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契机。幼儿在游戏中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操作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而进行一系列模仿、表现与整合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智力象征性功能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儿童的智力发展存有两种水平:已有水平和可达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区域就是幼儿智力的最近发展区。由于幼儿在游戏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独立地进行各种活动,这就需要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他们的表现总是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也高于他日常的行为,促使幼儿认知能力不断发展。游戏可以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人际交往需要的形成与发展是人所特有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日后走向社会必备的能力,而游戏是幼儿学习人际交往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幼儿在与成人的游戏交往中时刻感受到成人对他们的关爱,产生依恋感。而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了同他们沟通、交流的能力,通过交流彼此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这既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又可以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会尊重与合作,以满足他们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人格是个体在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念、能力倾向、外形及生理的诸方面具有的特质,幼儿期是幼儿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游戏对幼儿来讲不仅仅是娱乐,更重要的是幼儿能在游戏中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借助游戏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以获得心理平衡。而当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时,他会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借此树立自信,并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兴趣、注意力。作为游戏的主体,幼儿能够自觉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学会增强注意力。另外,幼儿在游戏中会产生最初的道德感,为幼儿道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证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三、游戏心理学对游戏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影响

  游戏是一种教育性很强的主体性创造活动,既是幼儿生活的基本方式,又是幼儿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以游戏为基本形式的幼儿教学则致力于解放幼儿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乐趣,促进他们认知能力、身体机能和社会化需要的发展。以游戏为主的幼儿教学模式提倡幼儿间的合作性学习,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沟通与交流,开阔视野,发展思维,促进身体各方面的发展,进而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因此,游戏教学模式取代上课教学模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游戏教学并不意味着把游戏本身与教学相等同。这是因为游戏无外在目的,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本身,追求活动过程的价值;但在实践的幼儿教育中,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游戏教学的实施中仍存有诸多误区,其中之一就是伪游戏教学模式的存在。这种误区有两种表现:第一,幼儿教育工作者把游戏作为幼儿纯粹的娱乐行为,游戏只是幼儿紧张学习后的一种放松,是不具有教育性的活动;第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游戏往往更多地被用作教师传递知识经验,巩固强化知识技能的媒介或载体,是教师控制教学行为的一种工具。在这种所谓的游戏教学中,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让游戏的进程向着他们所预设的方向发展,以幼儿的符合度作为评价幼儿的标准。如此,整个游戏就成为教师导演的一出戏,学生成为被动执行角色的演员,幼儿所特有的自主性、创造性受到极大的局限和压制。此时的游戏体现了强烈的功利性,这种违背游戏本性和幼儿教育本真的游戏教学是伪游戏教学。真正具有教育性的游戏教学,应该是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游戏教学的本质在于注重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地发挥创造力以获得身心最大程度的发展,协调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四、游戏心理学对游戏课程的内涵的影响

  游戏是幼儿教育性很强的主体活动,幼儿在这种活动中获得身心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只要正确地组织和指导幼儿的游戏和活动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教育绩效。但幼儿发展规律的特点提醒我们,要想通过游戏实现对幼儿的教育,使游戏和教学在幼儿教育中落到实处,游戏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幼儿接受教育的过程,就需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正确的组织和引导。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加强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削弱了发展功能。因而教育者必须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反过来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内容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要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自我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五、结论

  综上所述,游戏课程应以幼儿游戏心理为基础。游戏课程的设立应从教育学层面和心理学层面深入挖掘和探讨。开展符合幼儿游戏心理的游戏课程对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游戏课程应是以符合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游戏活动方案。当然目前这一问题的探讨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01-202.

  [2]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88:350.

幼儿心理学论文2000字以上相关文章:

1.幼儿心理学论文2000字

2.浅谈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3.关于幼儿心理学的论文

4.浅谈幼儿心理学的论文

267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