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体育运动本身能够使学生心理得到锻炼,教师只要按照其规律、规则、特点进行练习和锻炼,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能得到提高。本文分析了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关系和方法
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体质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同时体育运动本身也能够使心理得到锻炼。只要按照其规律、规则、特点进行练习和锻炼,心理健康水平就能得到提高。
1.促进认知。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也是认知的基础。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而体育运动就是以条件反射为基础来锻炼神经系统和其他呼吸、循环、运动等系统的。作为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学生,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锻炼,可以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提高条件反射速度,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获氧充分,进而使观察事物的准确性提高、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可以充分开发想象能力,在运用已掌握的技术动作时灵活地加以改革创新。然而,有些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恰恰相反,早操能使大脑消除因睡眠产生的残存抑制现象,为进入学习状态做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积极休息,解除大脑疲劳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是国家要求在校中学生要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依据之一。
2.培养情感。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如做了一件即使非常平常的事情,也会感到愉悦兴奋,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相反,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肌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可以尽情宣泄,忘却烦恼,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在这种氛围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是肯定的。
3.锻炼意志。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竞技运动目的性十分明确,参加者自觉主动地奔跑,锲而不舍,勇于拼搏,争取胜利。这正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健身娱乐体育的目的就是强健体魄、愉悦身心,享受运动之美。
4.培养个性。良好的个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体育运动中,通过自身努力或他人共同努力取得成功,哪怕是一点点成功,这一过程对个性的完善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就是为了胜利、战胜自我,故对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使之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的作用是肯定的。另外,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还可以改善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如孤独、害羞、依赖、害怕、焦虑、冲动、自责等心理障碍会随着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而逐渐得到减轻或消失。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己任,以达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之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心理指导、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教育、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卫生指导以及学生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除借助课堂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常识外,更多地是结合活动课、各科教学、心理测量、心理辅导与咨询、优化环境、榜样示范等途径,并采取活动课和团体辅导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实际操练以及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情绪释放、聆听、共情、行为矫正、认知改变等特殊的方法来实施。其中体育活动、游戏是心理学家常常推荐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是积极的、重要的,能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高中体育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林 爱《浅谈》[J](《山西体育科技》2006.2)
2.韩同颜 栾玉花《试论》[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