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论文3000字(2)
大学生心理论文3000字
大学生心理论文3000字篇二
《谈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严重的情况则会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类型和阶段,总结了危机干预的原则,并归纳出干预的步骤。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危机干预
在日常生活中,危机似乎离我们很远,然而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即使在校园这座象牙塔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学业、情感、经济、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若处理不慎,这些压力就会成为危机的源头。因此,作为大学老师,了解并适当地处理危机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 危机的定义
被称为“现代危机干预之父”的凯普兰最先系统地提出危机的概念。他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境,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简言之,危机意味着平衡状态的破坏。由此可见,危机一旦发生,个体的心理就会出现变化,甚至出现创伤。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它能帮助个体化解危机,告知其如何运用合适的方法处理突发事件,并采取支持性治疗帮助个体度过危机,恢复正常的适应水平,防止或减轻心理创伤对未来的影响。
在高校中,学生在师生关系、人际交往、婚恋问题、学业等各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更加容易出现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面临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给予其支持与帮助,使之逐渐恢复心理平衡。同时,学生属于高密度群体,不当的处理又会造成更加严重的问题。Johnsno指出,学校里的危机事件“会带来混乱”,这种混乱“会破坏整个学校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学校需要积极、有效地干预危机,并以此为契机,构建完善、系统的学校危机干预体系,为以后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预防与准备工作,这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成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
一般情况下,个体处于情绪、心理的平衡状态,其思维、情感、意识和躯体指数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应激事件的发生打破了这种平衡状态,使个体产生思维不清、情绪紊乱、意识模糊、身体状态不佳等一系列反应。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应对危机能力不够,造成了他们的心理问题频频发生。那么,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突发性。危机是一种突发事件,它是个体在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后突然爆发的一个事件。现在的大学生面对着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高期望,压力也与日俱增,说不定什么时间的某一事件就会打破他们心理的平衡状态,危机随之爆发。
第二,危险性。危机是危险的,包括精神上的和身体上的危险,这种危险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处于危机中的个体往往会做出伤害自身或他人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
第三,时限性。心理危机是有时限性的,由危机事件引发的情绪失衡状态通常会持续数小时到数周,一般来说,不会超过4~6周。
第四,个体性。危机是一种个人体验,同样的情况对某个人来说是危机,对其他人来说可能就不一定是危机。
第五,易察性。由于大学生过的是群居生活,一个人心理状态的变化会更加容易被身边的同学发现,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危机具有易于观察的特点。
三 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类型
每一个个体产生危机的应激事件都是独特的,大学生虽然群居在校园,但是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以及承受的压力程度和类型不同,他们的心理危机也各有不同。过去有很多学者都对心理危机进行了分类,如卓高生在文章中引用了布拉默对危机做出的三种分类,即“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存在性危机”。马坤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分类时也提出了布拉默的分类方法。这也是当前研究中关于心理危机分类的普遍做法。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按照成因做出了新的分类。
第一,压力型危机。升学、就业、婚恋、经济、人际交往等压力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压力。大学生间的矛盾往往由此产生。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便捷的通讯交流方式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大学生要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原本就存在、原来看起来很私密的事情,随着社会的进步变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微博、微信的普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增加了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但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压力,增加了危机出现的概率。
第二,改变型危机。当个体遭遇重大变故(如亲友身故,遭受侵犯等)时,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当自身的应对机制不能处理该变故时,则会出现心理失衡,进而产生危机。该类型的特点是事出突然,是强烈刺激下的特发反应。
第三,病理型危机。此种类型是由心理障碍或疾病引起的心理危机,如紧张、焦虑、抑郁等。与前两种不同,这是一种疾病导致的危机。
四 心理危机的阶段
心理危机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凯普兰认为处于危机中的个体要经历四个阶段。Kenneht Frnace则将危机分为三个阶段,大致也和凯普兰的四个阶段相对应。本文基于此将心理危机的发生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矛盾阶段。个体在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突然发生变化或者是受到应激事件的刺激后,内心感到不安,心理的平衡被打破,表现为警觉性提高,感到紧张。为了恢复平衡,个体开始用惯用的策略应对。
第二阶段是求助阶段。经历第一阶段后,个体未能依靠自我调整解决问题,内心会更加不安,焦虑程度上升。高度的紧张情绪又会妨碍个体的思考,从而影响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时候,个体往往会有求助的动机。这个阶段的个体最容易受人影响,若他人能发现其求救信号并展开救助,往往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第三阶段是平静阶段。当个体求助不成功且经过前两个阶段都无法解决问题时,会对人生充满失望,会将矛盾泛化。在这个阶段,他们会平静地处理完身边所有的事情,最终选择自杀来结束一切。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当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却突然变得正常的时候,有可能就是进入了平静阶段,是危险恶化的征兆。
五 危机干预的原则
第一,安全第一原则。学校在处理危机事件时的第一要点就是“安全第一”,无论做什么工作,保证被干预者的安全都是首要目标,否则干预毫无意义。自杀或伤人事件一旦发生,伤害的就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个家庭;对其他同学而言,会受到该事件的刺激;对学校而言,恐怖情绪会蔓延,影响全校秩序。因此无论如何,要牢牢树立“生命安全第一重要”的思想。
第二,发掘资源原则。心理危机干预应以“促进当事人和当事人所在团体的发展”为基本原则。通过发掘和激活被干预者现实存在的社会资源,使其在多方帮助下看到生机、看到希望,最终可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和困境。
第三,聚焦问题原则。干预所聚焦的应该是被干预者的情感冲突或者是情绪调节等精神上的问题,更深层次的人格问题等不要作为干预的目标。
第四,团队合作原则。干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工作,应该由与被干预者相关的部门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共同高效率地处理危机个案。
第五,界限与关系平衡原则。恪守法律界限、兼顾师生关系,当发现被干预者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倾向时,可以突破保密原则,联系亲属,对其进行更好的治疗。
六 危机干预的步骤
当危机发生时,我们应当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步骤对危机进行干预。本文在参考众多文献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危机干预的五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干预前的准备工作。在危机干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证被干预者的安全,例如对有自杀倾向的个案,首先要选择一个安全的地点进行心理干预,尽量选择一楼等较低的楼层,房间内不要有类似于剪刀、绳子等一切可以用来自伤或伤人的工具,以便严格保障安全,将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生理和心理危机降到最低。
第二个步骤,评估危机。根据被干预者的近期表现、过往经历、目前的现实压力、是否有足够多的可支持资源等方面评估其目前的危险程度。危险性小的可以回家观察;危险性略高的要报告领导、通知家长到校,并对其实行24小时监护,但是总监护时长尽量不要超过72小时;危险性极高的通知父母立即安排其就医。
第三个步骤,确立目标。在评估被干预者时应该同时确定问题,干预者不要急于给出建议,要以倾听、共情、真诚、接纳以及尊重的态度抓住危机的核心问题并建立起关系,为下一步的治疗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还要考虑有关社会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家庭环境等综合因素。
第四个步骤,实施干预。给予被干预者希望,使其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心境并帮助其学会应对困难和挫折的一般性方法。帮助被干预者明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这些方法的利弊及可行性并做出决定,最后考虑、计划具体的步骤和方案并予以实施。本阶段的实施需要整个干预团队来一起完成。另外要注意干预者与被干预者的合作,要使被干预者感觉到最后的决定是其自己思考的结果。
第五个步骤,终止干预。干预的主要目的是阻止危机的发生,当被干预者的情绪得到缓解、认知能力得到改善、危机得以控制后,干预即可结束,转而变为定期的咨询或者转交医生治疗。
需要指出的是,在危机干预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等法律。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探源和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大学生心理论文30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