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2)
体育与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篇二
《学生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 要: 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称之为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并掌握身体健康知识,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 学校体育 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日趋完善。三维健康观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由此可见,作为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途径的学校体育教学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及社会的发展,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常见,有的还有抑郁、焦虑、厌学、自杀等表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体育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在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作了一些尝试、探索。
一、调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确定教育目标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心理状况不同于其他特征,不经过细心观察、深入探究是很难了解的,更不必说进行针对性教育了。调查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他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即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他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等等。
二、学习体育对克服困难的影响
学习体育对心理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巨大的,在体育课的学习中能让学生体会到挫折和失败,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挑战。要想赢得挑战,就必须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力,一个人一生中如果想不面对失败和挫折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资质再高如果放弃或退缩的话,成就肯定有限,但若资质平庸,却肯孜孜不倦地追求,将来可能会有很大的成就。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活脱脱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们缺少磨炼。根据调查对照显示,实验后学生对克服困难的比例明显增大。可见,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学生不仅培养了勇于同困难作斗争、克服困难的决心,还磨炼了毅力,理智地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消除畏难情绪。
三、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适应社会就需要人际交往。因此,人际交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某些情况下它比智能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一位外国心理学家所说:“智能高的人常常有愚蠢的表现,现有的证据并不显示他们会比智能低的人更成功。他的生活水准亦不比其他人更令人羡慕。”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与人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疏远。体育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是不言而喻的。在体育活动比赛中,不必用言语,一个手势、一套活动就能沟通信息、交流心声,自觉不自觉地相互产生情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实验前比实验后的适应能力要强得多。另外,一些体育活动项目,特别是集体项目要求参与者必须互相交流,增进彼此的情感。了解同体,相互信任,相互鼓励,这往往是比赛获胜的基础。这样那些情感怪癖,忧郁寡欢,不愿与人交往,待人接物不是很热情的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改善了人际关系。
四、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
自信心理是一种在积极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不畏困难、敢于行动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很少自卑和恐惧。而自信心不强的学生则做什么都畏缩不前。实验发现: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不仅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而且掌握了一些体育技能技巧。当取得这些成绩后,个体会以自我欣赏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于大脑,并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从而增强自信心。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后学生的自信心更强。
五、对学生身心调节的影响
情绪是身心调节的晴雨表,是人对生活经验的一种自然反应。譬如一个人遇到害怕的事时,会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同时发生的还有身体变化,当然过度紧张会干扰一个人的决断能力,令人丧失判断能力。适当的情绪反应能提高工作效率,但过于剧烈的情绪反应则会干扰自己的判断能力。因此,将自己的情绪调节到恰当的程度是很重要的。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比不常参加活动,特别是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给学生一种乐观的态度,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使人更自信、自强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不良情绪得到解除。
六、对学生团结进取精神的影响
运动结果和成绩能即刻知晓,这种快速而明确的反馈信息,更易让人积极进取,鼓励人渴望和追求胜利。没有哪种活动像体育这样让人频繁地品尝失败,也没有哪种活动使失败成为如此正常和自然的结果。承受体育比赛失败结果的人,都会想到下一次,想到再努力提高,在各种活动比赛中,学生的集体意识非常强,为了一次体育活动或体育比赛,他们会空前地团结,为班集体争得荣誉,他们会忘记一些不愉快的小事,会保留一些思想上的分歧,集体凝聚力强,这正是团结进取精神的体现。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比赛(活动)的学生都有一个共识:只有通过集体努力,才能实现目标。
七、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影响
一个人如何自评是个性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我评价依赖于知觉,有教育家曾指出:儿童如果在承受不了身体挑战和心理上的打击,就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通过体育锻炼,学生能对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与优秀学生之间的差距,给自己的定位。可以对自我进行剖析,确立今后的奋斗目标。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强。
八、结论与建议
现代体育科学进一步证明,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社会化。但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并非都能认识到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为提高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应重视以下三点: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使快乐体育和竞技体育相结合,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校体育中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陶冶情操。
2.坚持以终身体育为最终目标。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连续教育中加大学校体育的比重并注意各个阶段的过渡衔接。
3.结合实际,在明确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下,进行学校体育的改革,真正贯彻并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马启伟主编.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
[3]陆国昌,孙克成.体育活动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中国学校体育,2002,(3).
体育与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相关文章:
体育与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2)
上一篇:体育与心理健康论文
下一篇:体育运动心理学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