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论文(2)
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论文篇二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摘要:在校大学生校园自杀现象日趋严重,直接影响着平安校园的创建,给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造成极大的损害,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迫切。本文仅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情绪控制方面略加论述,希望能够减少在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自杀 心理健康 情绪控制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以及有关生命科学的显著进步,人类健康的课题必将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健康是人类获取幸福的前提,也是人类追求的理想。据专家预测,生命科学将成为21世纪的前沿带头科学。健康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是每个人所渴望和追求的目标。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理解使健康的概念超越出仅仅只是“没有疾病”的范围和仅仅是躯体状态方面。健康应包括生理方面,即躯体、器官方面;心理方面,即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特征:还有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清华大学校长曾经在毕业典礼上说过:“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健康的身心,如何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和人生变革?如何应对工作压力和个人成就欲望的矛盾?现代社会拥有健康的心理越来越被提上日程,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承受挫折与痛苦、缓解压力与抑郁,这些都将成为工薪族乃至学生们常常面对的问题。为了防止英年早逝,过劳死等社会不良现象,还是要多注意一下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投资吧。”
通过对北京、上海、西安等46所高等学校提供的大学生校园自杀案件资料分析,在校大学生自杀案件逐年增多,大多数是因为大学生心理变异和情绪焦虑等心理障碍所引起的人身恶性事件。
高等学校多数专业学科均未开设心理学课程,大学生心理知识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和情绪控制方法。
1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是心理活动的科学,涉及到心理活动的现象及其条件。如情感、欲望、认识、推理、决定等。心理现象不仅是以身体变化为条件,引起血管和内脏的变化,还必须考虑到心理状态变化的结果和社会环境因素。
人既是有机的自然个体,也是参与社会活动的成员,既要进行自身的新陈代谢,也必须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人类只有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不断地调节自身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才能有健康的生活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通常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都会诱发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都取决于个体对刺激的认知、评价和情绪体验以及对它的应答能力。因此对影响健康心理的因素,就应从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来考虑。
个体因素是指: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神经系统活动特点明显地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生理结构的损害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例如甲状腺机能紊乱可出现心理变态及智力、性格的发展异常。
社会因素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家庭环境、生活事件、环境变迁和都市化等。家庭是影响个体早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孩子与父母建立保持良好的关系,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社会生活的变动,需要个体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调整和适应这些变动所带来生活变化,从而减轻精神压力。环境变迁也是重要的生活事件,人需要一系列的适应过程。都市化必然导致人口密度增加、环境污染恶化、人们常常会产生烦燥情绪,使焦虑、恐惧、寂寞等情绪发生。
人的一生是社会化的一生,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完整过程,突出心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仅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心理健康对社会环境的反应有个性特点,表明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渗透的。人的心理健康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人的生理遗传、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变化。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的表现之一,它是个体能够持续对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并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充分发挥身体潜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应适能力。
世界各国都对人的健康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
1.1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第一,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完格,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自尊、自信、自爱,而且有自知之明。
第二,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任。
第三,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行明确的生活目标,有理想和事业的追求,并能脚踏实地,不断进取。
1.2马斯络的心理健康标准
第一,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第二,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评价。
第三,生活的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第四,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第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第六,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七,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第八,具有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力。
第九,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第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的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1.3我国根据国家制度和现实,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第一,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评价。
第二,正视现实并对现实环境有良好的适应。
第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热爱生活,献身事业。
第五,保持健全的人格。
第六,能协调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尽管对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不尽一致,但是在认知能力正常、情绪稳定、个性健全、人际关系良好,充足的自信心和耐受力等方面,认识是统一的。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修养,有利于平安校园的创建。
2 培养健康的心理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青年人由于心理发展处于不平衡、不稳定的时期,承受挫折、困难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比较差,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当自己无法排解这种心理矛盾,并且这种心理矛盾作为一种恶性刺激不断对自身产生消极作用时,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就会形成。因此,要求学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2.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
一个人能否以乐观进取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和人生,决定着他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生活在现实社会,不可能出现世外桃源的情景。一个个接踵而来的残酷现实、一件件不公的社会问题、一次次的希望与失望都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我们应以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冷静思考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理智应对。通过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扩大社会视野,丰富社会阅历,主动自主地适应社会,保持正常的心态,避免心理的失衡。
2.2形成正确的理想观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的保障
理想是人生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崇高的理想可以点燃人的激情,激发人的才智发挥人的潜能和价值。高尔基曾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挥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是真理。”这段名言是对理想作用的精僻概括,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有了崇高的理想,会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凡中看到伟大,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充满信心,在暂时的失败中坚信胜利。
2.3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培养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人际交往是一种以个人为对象,彼此联络感情、协调关系、寻求心理需要满足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复杂的人类社会是人际关系偶合的网络系统,而人际关系是将个人与群体联结成社会网络必不可少的纽带。正常的人际交往可以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减轻失望的痛苦和悲伤,可以驱散心灵的迷茫和仇恨。因此,不断提高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培养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2.4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情绪控制的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努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培养坚定、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注意保持心理健康。
许多事实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日益成为社会谈论的“热门”话题,也必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课”。
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