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2)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篇二

  《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对策探究》

  [摘要]通过对高职贫困生心理冲突与消极逃避、角色转变与适应障碍、贫富差距与自卑孤僻、就业焦虑与心理困扰心理特征的分析,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及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重点,从学校、学生、家庭三个方面入手,积极、系统地探究相关心理辅导对策,以全面开展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切实为高职贫困生心理解困,帮助他们实现身心同步的良好发展与成长,使他们成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 心理特征 心理辅导 对策

  [作者简介]朱明(1972-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周巧平(1968-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浙江 南京 210048)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88-02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当前国家、社会、高校自身高度重视和共同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由于高教入学率的提高、“三本”学费的相对昂贵,以及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贫困家庭的子女选择就读高职院校。高职贫困生在承载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过高期望的同时,由于人格心理的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兼因高职教育(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的特殊性以及高职学生的现实社会地位(社会认可度不高),他们不仅身负沉重的经济压力,还承受诸多精神压力,其心理负荷远重于一般大学生,因而更容易受到困扰,以致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不适和心理失衡,产生自卑、焦虑、消极、厌学,甚至敌对、轻生等心理问题。

  把握当前高职贫困生心理特征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在加大物质扶助、深化服务的同时,突出精神关爱,进行有效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实现身心同步的良好发展与成长,促使他们真正成长为与时俱进、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在新时期亟须探讨和实践的课题。

  一、高职贫困生心理特征及成因

  由于高职贫困生中的大部分来自相对比较贫困、闭塞、落后的地区,他们有的自卑、焦虑,思想行为与群体格格不入;有的忙于各种兼职以解决自己的学费、生活费而导致学业出现严重问题;有的虽然得到资助,但并未珍惜机会发奋读书、立志成才;更有甚者或因生活铺张、或因品行不端被取消贫困生建档资格,由此带来诸多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

  (一)心理冲突与消极逃避

  对于大部分高职在校学生而言,读高职大多为被迫之举,进入高职院校是他们与父母最无奈的选择,从而导致不能很快调整心态面对现实,在学习上缺乏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同时,三年教学计划的安排,与自己理想中的专业又有一定差距,产生心理落差,追求自我实现与现实相悖产生心理冲突,不能正确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接纳,对自身的优缺点和实际情况认识不足。面对现实与梦想的落差,容易产生偏执、逃避等消极情绪。

  (二)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高职生源类型的多样化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习心态比较复杂。进入高职专业学习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因为学习基础差,不会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所学知识与实践技能,产生焦虑、畏惧心理,高层次的成才意识不强;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另一部分贫困生而言,甚至会不切实际、勉为其难地向家长争取专转(升)本的机会,很难让高职特色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其心目中占据比较强的地位。

  (三)贫富差距与自卑孤僻

  在高职院校内,不乏成绩较差然却家境优越的学生,多数人学习散漫,只为混文凭。相对他们而言,高职贫困生则对上学寄托了更大的希望,他们的求职愿望更强烈。于是,颇具讽刺意味和不幸的是:因家庭条件优越花钱如流水且荒废学业者,与因家境贫寒节衣缩食坚持苦读者并存。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因为经济窘迫,易产生自卑、孤僻,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内向、孤僻和不合群,甚至敌对、轻生的情绪。

  (四)就业焦虑与心理困扰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规格和就业层次所限,学生抱负水准普遍较低。从学历上讲,本科就业难,专科更难;加之由于制度不完善,人为因素干扰太多,“一个公章不如一个老乡”现象的存在,使得一些高职贫困生觉得前途渺茫,没有了学习的热情,有的甚至申请退学。高职贫困生从一进校门即担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在校期间常因生活困窘、求职心切导致工学不能兼顾,从而焦虑不安,甚至普遍出现严重的就业焦虑等心理问题。更有少数同学因急于创业而荒废学业或误入歧途(如参与非法传销等),与家人产生严重分歧与冲突,深陷苦恼之中难以自拔。

  二、高职贫困生心理辅导对策

  (一)学校对策

  1.广泛开展活动,普及心理知识。为让贫困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提高自我应对与求助的能力,除开设心理学课程,还可充分利用网络(如笔者所在南京化工职业学院开设了“心理绿洲”网站)、广播、板报、手册等多种形式的媒介;可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贫困生了解青年大学生在不同境遇下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办法,帮助他们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观念,懂得主动求助,学会互相帮助。

  2.建立重点档案,有效开展咨询。通过新生心理普查,筛选出异常心理的同学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并分类建立心理档案。同时,把握群体差异,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与差异,探究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与方法,积极做好相关咨询与追踪辅导工作,给予及时援助,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案例一:笔者所在学校2008级福建籍学生,xx,女,因同宿舍贫富差距造成的不解、漠然和讥讽而深感痛楚、压抑,甚至想退学,后经心理辅导与物质资助,学习正常,成绩良好,现已如期毕业,顺利就业。

  3.健全干预机制,实施危机预案。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贫困生的严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自伤或伤害他人等严重事件,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在建立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 学院、系部和班级)的基础上,还需具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便在对危机事件加以干预之时,其操作更加有效;同时也确保教育中心和各系部在事后对相关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对事前征兆、事发状态、事中干预、事后疏导等情况认真梳理,尤其对那些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措施认真总结,形成案例卷宗存档,以备今后相关工作的参考和提高。

  (二)学生对策

  1.树立科学观念,学会自我调适。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想要取得良好效果,只依赖于学校与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对于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自己承担着重大责任,应该树立科学的观念,了解自己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办法,积极学习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理性情绪方法,通过情绪与行为的成功转变,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不再受异常情绪的困扰;学会控制自身情绪,学会应激与应对,学会坦然面对困难,更加乐观地学习和生活。

  2.懂得主动求助,学会互相帮助。通过学习,在对心理辅导有了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应懂得珍惜学校所提供的心理咨询的机会,懂得主动求助,主动预约老师进行辅导,寻求有效帮助,重建支持系统。同时,作为学生骨干(尤其是心理协会成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应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学习和培训,重视在班级建立学生心理互助机制,关心同学,并充分发挥学生互助作用,形成健康、友爱的班级氛围,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最基层网络意义的最大化。案例二:笔者所在学校2008级江苏籍贫困生,xx,女,第一学期末因考试压力大突发症状:幻听,幻觉,迷路等,在其家长到校之前,班级安排专人对其实行24小时全天候陪伴与照顾,确保其平安在校,由家人带回就医。

  3.依靠团队力量,重构支持系统。大学生离开家庭来到学校,需要面对的越来越多,作为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主体,除了要不断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还要努力学会利用班级、校园内外的多种资源,重新构建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统。如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岗位实训及暑期社会实践,拓宽个人生活空间。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接受锻炼,从行动中获得经验与成就感,培养顺利就业、迎接未来生活的信心;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建立友情,获得来自家庭以外的各种支持力量。

  (三)家庭对策

  1.尊重成长历史,理解学生现状。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家长意志而引发的。迫于生计,贫困家庭的家长望子(女)成龙(凤)的心情更加迫切,认为学习、深造(转本、升本等)在目前是主要的、也是唯一的,不支持或想方设法阻止学生的其他业余爱好和拓展。更有家长强迫学生选择自己不喜欢的高职学校或专业,以至于上学后,对学习没兴趣,生活一团糟,身心健康受损,最终执意退学。案例三:笔者所在学校2006级五年制小高职学生,xx,男,从小因学业问题屡被其父使用皮带当众责打,心理阴影深重,极度厌学,旷课严重,并多次申请退学,尽管多方援助,至今仍未能如期毕业。

  2.密切联系家长,达成辅导共识。对于此类因由家长意志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若家庭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工作,很难收到实效。需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多方面关注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充分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关心和支持,树立自信,健康发展。仍以上述案例三为例:该生虽经过老师多次辅导与帮助,也已经形成一定的合理认识,但“想改却做不到”,并为此深感苦恼。从成长角度言,要想使其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其父教育方式的改进,才是最积极有效的资源。通过与其父多次电话交流或面谈沟通,最终令其认识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最重要,求学并非生活的全部,需要改进教育方式,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该生一直正常在学。虽未能如期毕业,但可喜的是,该生正在积极参加结业后的换证重修,有望延期毕业。

  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新时期,我们要紧密结合自身教育与管理的工作实际,解放思想,勇于实践,针对高职贫困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调动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力量,通过老师、学生和家长的一致配合、共同努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探索出符合大学生、特别是符合高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工作途径,对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辅导和支持,广泛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以促成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也借此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促进高职校园的平安和稳定。

  [参考文献]

  [1]韩英.大学生心理疾患的预防与化解[J].中国高等教育,2008(2).

  [2]黄席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杨加强.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健全人格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教育探索,2007(10).

  [5]胡秀英.和谐社会目标下的大学生弱势群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6]梁瑛楠.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2).

  [7]谢安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相关文章:

1.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

2.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

3.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

4.关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论文3000字

2572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