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析论文(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析论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析论文篇二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
摘 要: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普遍欠缺,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往往只注意身体的健康。而很少注意心理的健康,疏忽了儿童的心理健康,本文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做一探析。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幼儿阶段是社会化过程及学习知识最快的阶段,同时也是产生问题很多的阶段。在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因素造成了幼儿的心理障碍,并产生了诸如羞怯、胆小,焦虑,多动,攻击等不良的行为表现。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指导要点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心理因素
幼儿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都是由于心理矛盾被激化或不良刺激持续影响的结果,其中以需要动机、情绪与情感、意志和性格影响为甚。学龄儿童在学校生活中较易遇到情绪困扰和情感挫折,容易导致惧怕的不良情绪体验,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学校恐惧症的病态情绪。做某件事情要达到什么境界,什么标准,我们还需要有一定的意志力;也就是我们克服困难,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性格与气质,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性格特征,人的性格特征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其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例如:生活中有的人诚实,谦虑、勇敢、热情、乐于助人,而有些人则狡猾、傲慢,虚弱,冷漠,自私自利。由此得到的结论,心理因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环境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还有环境因素,环境又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就家庭因素而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的自然结构,文化经济背景,人际关系,教养方式等是造成人的心理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长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我国心理学家钱曼君调查了50名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幼儿的家庭情况,发现93位家长中,文化程度属于文盲,半文盲,小学水平的共62人,占66.67%。家长的思想品德素质对子女成长也起着榜样作用,父母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儿童都有很强的模仿意识,作为家长,你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会深深地在孩子心里扎根。
家庭结构是否完整也会对子女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缺乏母父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因为它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这类孩子往往孤僻、冷谈、粗暴、内向等。
此外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也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十分广泛的影响,家庭的教养方式,也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无论是采取认可、鼓励、引导,还是溺爱、忽视、强制和惩罚,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学校是重要的活动场所,幼儿一半以上的时间几乎都在学校里度过,因此学校因素,也就是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学校风气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如课程计划安排不合理,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教材难度太大或编排不合理,容易挫伤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如,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不良的教育教学方法,会使幼儿处于被动的局面,形成幼儿依赖性强,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具有影响的心理环境,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影响。而校风会对每个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每个幼儿最终都要长大走入社会,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它复杂,但它可磨炼人,社会政治局势、社会背景、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状况、社区环境的好坏都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的体现。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首先必须要清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才能从根本上采取积极、主动而有力的预防和矫治措施。
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认识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
1.人的行为受动机的驱使,而动机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特别是幼儿的心理就会受到挫折、失望、不理解,来自内在的压力也会增加,从而影响幼儿的情绪和行为。认识幼儿的需要,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将幼儿不合理的需求引导到合理的轨道上,这是对幼儿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2.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向高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其实对幼儿来说,这五个层次的需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五个需要正是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激励和管理的基本动因。应该看到,即使是很有经验的教师,对幼儿需要的认识和了解多数也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满足幼儿的需要往往缺乏合理的措施;而在幼儿自主的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些象征性的游戏中,幼儿会自发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心理上、情感上的满足。幼儿教师要十分注意在各项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些象征性游戏中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过度的教育”、粗暴的干预都会使幼儿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因此,幼儿教育要把每个幼儿都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有自身需要的人来对待,使幼儿的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就感的需要等都得到充分的满足。
(二)注重幼儿园精神环境建设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指幼儿园的心理氛围,它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课程。精神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潜移默化性、持久性等特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幼儿来说,精神环境的影响更是潜在而深刻的。
1.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首先热爱、关注幼儿,每个幼儿都渴望教师的爱与关注,都企盼鼓励的目光与真爱友情,都需要热情地赞美与灿烂的微笑。幼儿。同时教师还应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帮助引导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由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可以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其次,尊重、信任幼儿。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教师不仅要以慈母的胸怀去关心每个幼儿,还要努力成为幼儿的朋友,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以民主、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不随便训斥、体罚幼儿。教师应允许幼儿犯错,并给予幼儿改正错误的机会。
(三)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铸造幼儿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优劣将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1.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明白幼儿的心理健康将影响他以后一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家庭教育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家长要从点滴做起,自己做起,用自己健康的言行、人格去影响幼儿。家长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家庭融洽和睦,团结友爱,对陶冶幼儿的心情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要生活积极乐观,对人宽容,幼儿在这种环境中会心情愉快,活泼开朗。
2.家长要培养幼儿好的个性,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愿望、要求、兴趣和爱好,成人应尊重幼儿的个性。父母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随意挖苦,父母还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保护其自尊心。
(四)组织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幼儿心理强度
1.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一些活动中去,通过艺术,科学、健康、社会活动的组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结构游戏等活动的开展及生活常规管理,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的内容渗透其中,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都具有面对现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品质。新时期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有健康的心理,所以不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都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帮助幼儿调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1.自我意识是使个性的各个部分整合、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如果出现不良倾向,就可能使幼儿发生行为问题或心理障碍。幼儿期是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帮助幼儿调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克服过低或过高认识和评价自我的倾向,增强各自和自我接受的意识。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对幼儿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认识和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克服平时的主观臆断,在关注幼儿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努力发现幼儿点滴的进步,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
2.幼儿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幼儿在园记录,如:幼儿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入园时间、离园时间、家庭地址、所在班级及教师姓名、幼儿参加活动及获奖情况等。第二,幼儿发展评估记录分析,如:入园时的情况、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后的情况等。第三,幼儿的作品、照片等,并有老师温馨的评语或一首充满童趣的小诗。对幼儿的评价一般一学期进行一次,通过班会的形式公开激励并反馈家长,使幼儿对本身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评价,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自我意识和评价。也可以通过家长会或家长通知书的形式告知家长,使他们对其子女的认识和评价尽可能地与现实相符。做到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六)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幼儿的情操
1.幼儿的音乐、美术、游戏活动是培养、陶冶幼儿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释放积聚的能量。艺术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它还能满足幼儿的美感需要,使其精神得到升华和净化,追求真善美,使心理得以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即时状态。
2.在艺术活动中,运用有效的手段去了解幼儿的创造兴趣,以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可以通过和幼儿的交谈、提示、选择等培养幼儿不同的表现欲,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尽可能地为每个幼儿提供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进行学习的机会。这种满足并非盲目的迎合,而是多种应变方案的设计与调整。另一方面要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和创作环境。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及个性的发展。教师应该鼓励幼儿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认可和鼓励,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富有勇气和热情。
因此,幼儿教育要在充分认识幼儿音乐和美术能力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既激发幼儿成功表现的欲望,又让幼儿从世俗的现实中超脱出来,接受审美教育。
(七)积极主动地进行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以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
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问题、性格和情绪问题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其实都是社会性不足的表现。因此,要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还必须从幼儿的社会性抓起。
1.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保持心理的平衡和稳定,不轻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或者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以保持健康的情绪。
2.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简单,但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在幼儿园里,幼儿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学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的交往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的合作行为,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缺乏甚至剥夺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
3.通过移情训练,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所谓移情亦称情感移人或情感转移,就是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及他人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一种能力。或说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八)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顺利发展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多与幼儿家庭遭受变故、家庭生活紧张,或者是家长教育态度和方式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因素有关。奥地利精神分析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有强大的自我才有健康的人格。现实的自我要同时受到来自本我、自我和超我三方面的压力,这三者若能保持动态平衡,人就能保持心理健康。如果平衡失调,就可能造成心理冲突,甚至产生异常心理。弗洛伊德对早期经验重要性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儿童生物需要的满足与挫折上,这些需要的适当满足促成人格顺利发展,而过分的放任和挫折都会使儿童固定在某一阶段产生人格的损害。
2.在儿童期,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性质的强度取决于儿童期的教养状况和抚养者、教育者的态度。同情、支持、爱护关心和通情达理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有善于处理相互冲突的欲望、动机,很少运用破坏性的心理防御机制;相反,采取惩罚、过分限制的方法的父母培养的子女就可能过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容易产生心理失调。马斯洛认为:“最健康的自尊的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尊重之上的”。如果教师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的,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反之,如果幼儿从成人对他们的态度中发现自己是被“权威们”所忽视的,自己会经常为做错事、惹乱子而遭责备、看不起,幼儿便会逐渐在心里确认自己的无能,不可信赖,导致幼儿丧失最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建立消极的自我概念。
因此,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家庭相联系,使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的要求保持一致,共同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纠正不良行为。幼儿教师要注意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关系,即做到理解幼儿、尊重幼儿,不管幼儿的家庭状况如何,智力发育程度如何,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特别要注意尊重幼儿的隐私权、人格权。任何斥责、惩罚、讽刺、漠视的态度都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带来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朱细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欧新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3]袁爱玲.学前儿童的体验教育[J].幼儿教育,2005(4)
[4]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顾荣芳主编.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6.幼儿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