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挫折心理浅析论文1500字
大学生挫折心理浅析论文1500字
近年来,日渐凸显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已成为当前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挫折心理15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挫折心理1500字论文篇一
《浅谈大学生心理挫折管理对策》
摘 要:文章在对管理心理学关于挫折相关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关的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挫折 管理
常言道,“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虽说这话有些悲观,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生就是如此,挫折普遍存在,谁也无法避免。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发生学生跳楼自杀事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些都与心理挫折有关。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挫折管理,对于保护大学生生命安全,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挫折的心理学涵义及其表现
1.挫折的心理学涵义。“挫折”一般是指挫败、阻挠、失意的意思。在《管子》一书中有“兵挫而地削”的说法。“挫”指失败,“折”指折断。在心理学上,“挫折”一词是指一种情绪状态,它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达到一定的目标,如果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阻碍,那么就会产生以下三种情况:(1)改变行为,绕过阻碍,达到目的。(2)如果障碍不可逾越,可以改变目标,从而改变行为的方向。(3)在障碍面前无路可走,不能达到目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会产生挫折感。
由此可见,挫折又可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而又不能克服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2.受挫折时的行为表现。人们在遭受挫折后,必然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己,这些措施称之为自我防卫措施。个人对于挫折的反应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可分为三类:积极的,消极的,妥协的。其中消极的、妥协的占较大比重。(1)积极的行为反应。包括以下4种形式:一是升华。即改变不被社会所允许和接纳的动机和行为,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从而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二是补偿。指个人在追求目标时自身心理或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目标无法实现,通过发挥个人其他方面的优势,使一方面的缺陷由于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或身体器官所弥补,从而实现目标、获得需要的满足。三是降低目标。由于原目标定得过高而没能成功,通过调整目标,从而达到消除挫折的目的。四是改变行为和策略。通过改变行为和策略,反复尝试,从而最终实现目标。(2)消极的行为反应。包括以下4种形式:一是攻击。个体受到挫折后,引起愤怒的情绪,对构成挫折的人或物进行直接攻击。二是倒退。当一个人受挫折时,会表现出一种与自然的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三是固执。通常是指被迫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尽管反复进行某种动作并无任何结果,但仍要继续这种动作。四是逆反。是指对自认为造成自己挫折的人的观点、意见持盲目的、不加分析的否定、反抗、抵制或排斥态度。(3)妥协的行为反应。包括以下5种形式:一是合理化。人们在受到挫折后会想出各种理由原谅自己,或者为自己的失败辩解,这就是所谓的找借口、怨天忧人。二是表同。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满足时,将自己想象成当时或历史上获得成功的有名人物,模仿其衣着言行,或将自己幻想成成功者。三是推诿。当个体受到挫折时,他不是在自己找原因,而是把原因推给别人,以为这样做就能减轻自己的不安和焦虑。四是冷漠。指个体受到挫折时,压抑自己消极的情绪,内心虽焦虑不安,但表面却装得无动于衷,漠不关心。五是压抑。个体把自己内心中存在的不为社会所接受的动机、欲望排除出自己的记忆外,使之不为自己所知觉,以解除心里的负担和紧张。
虽然,挫折感并不都会使对人产生不良影响,但一般说来,挫折感会使人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心理疾病,作出过激行为。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行为表现,特别是受挫折的学生。除了尽可能地消除让他们产生挫折的情形外,更应加强受挫折的学生的心理管理,以减轻学生负面的情绪反应和不当行为反应,以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困境。
二、大学生挫折的原因
要搞好大学生的心理挫折管理,必须先搞清大学生容易产生的挫折感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多中学生对于大学的生活都会怀有无比的憧憬的,但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的生活、大学校园的硬件设施等与他们当初的想象有较大落差,他们会产生挫折感。此外,能进入大学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应该说都是优秀的,在中学里的学习优势是明显的,但当他们进入大学后,到处都是比自己强的同学,他们的优势已荡然无存,心理的巨大落差会使他们感到痛苦和难受。
2.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1)学习不适应。很多新生由于还运用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习惯于在老师细致的管理和呵护下学习,而大学讲求的是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这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使一些新生无法适应。(2)考试失败。虽然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但考试的压力还是存在的,有时还与就业有关系。而一些学生没能掌握好大学的学习方式,以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还有个别学生学习不认真,只是“临时抱佛脚”,也会导致成绩不好。
3.生活方面。新生都会面临生活环境的变化。在大学里,住的是集体宿舍,吃的是大食堂,事事都要由自己去处理,这种生活对于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还有饮食方面的差异、气候的差异等问题都可能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4.经济方面。家庭贫困、生活方式的差异等使来自农村的学生很容易产生烦躁、多疑、狭隘、情绪低落等心理障碍,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实现了自费上学,双向选择,更使贫困学生感到雪上加霜。而大学生自尊心大都很强,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把别人的帮助看成“施舍”,这又可能使学生情绪更加紧张,行为变得固执。
5.情感方面。大学生感情丰富而复杂。他们会思念远方的家人、同学,与老师、新同学的关系紧张,失恋等都会困扰着他们。特别是恋爱所引起的挫折是比较多的。大学的恋爱是人生的重要一课,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但由于众所周知的不确定因素,也使大学恋爱的成功率很低。失恋会使当事人感到失望,痛苦,甚至作出过激行为。
6.人际关系。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大学生可能面临很多人际障碍:与朋友、同学吵架或闹翻;受到老师的批评;因性格内向而不敢与人交往;受人挖苦或嘲笑等,这些人际关系冲突都会使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引起内心的不安。有些学生由于在现实中无法得到人际交往的满足,从而寻找虚拟交往,这也是部分学生向往上网交友的一个原因。
7.就业压力。由于实行了双向选择,特别是扩招后的毕业生人数大增,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显严峻。“毕业就是失业”,这使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特别在周边的同学都找到工作的情况下,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更显焦虑和紧张。
三、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对策
1.加强对新生挫折教育,树立正确的挫折观。由于环境的改变,新生更容易产生挫折感。因此,首先要做好他们的心理挫折教育,通过引导、教育,使他们对于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状态,在大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容易受挫的情形和一些抗挫措施有一个较好的认识,这样既能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的生活,也能树立起正确的挫折观,正确地面对挫折,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和能力。
2.正确对待受挫折的学生。对于受挫的学生,我们必须把受挫学生当作需要帮助的人,积极伸出帮助之手,营造帮助他走出困境的气氛,让其在受挫时时刻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同学的关心。当然,这种帮助和宽容不是不讲原则的。
3.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归因。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引起学生挫折感的原因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挫折心理管理时必须先找出使学生受挫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受挫学生走出困境,重新投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4.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个人对挫折的适应、抗御、对付能力,是战胜挫折的关键因素。培养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首先应提高挫折的认知水平。要认识到挫折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重性,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明白“祸福相伴”,没有痛苦,也就没有什么幸福。明白人们的出色成就往往是在逆境中和克服困难中取得的。其次要培养战胜挫折的健康人格。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主要有:积极向上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活泼开朗的性格,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这些健康人格是战胜挫折必不可少的。
5.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但大多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首先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作为高校心理咨询的咨询者,必须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咨询者,认识任何人都会有心理问题,求助的学生是正常人而不是病人,心理咨询过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心理开导和教育的过程。心理咨询的任务是帮助求询者消除学习、生活、交往等不利因素,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2)作为大学生,当我们遇到心理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心理指导老师的帮助,以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切不可压抑自己的心理问题,否则心理问题如长时间得不到消除,可能产生不可设想的严重后果。
6.进行合理宣泄。大学生受挫以后,很可能处于冲动、焦虑、烦躁的心理状态,如得不到妥善的化解,很可能表现为消极行为,给个人、家庭和学校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通过合乎社会规范、合理的宣泄方式缓解这种紧张、焦虑的心情,对于受挫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宣泄方式主要有运动宣泄、情绪宣泄等,受挫大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在社会规范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心理宣泄。
四、结束语
挫折不可避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校与外界交往的频繁,大学生遭受挫折的可能性应该说还会增大。但只要学校、教师、学生都正视它,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保护学生生命健康和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
参考文献:
1.俞文钊.管理心理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徐静.目前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建议.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
3.王为民.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南北桥,2009(4)
4.徐宁.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2)
大学生挫折心理1500字论文篇二
《浅议大学生心理挫折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自我实现理论角度探析了大学生心理挫折的类型、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积极的对策。
关键词:挫折 需要 人本主义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丰富的生活意味着有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伴有挫折和失败的痛苦。人们惯于用成功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往往也以对挫折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来评价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在新的世纪里,大学生如何增强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要求,已经成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和众多学生关注的焦点。
一、挫折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人都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而必须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青年大学生今天是天之骄子,明天是国家的栋梁。每一个大学生都胸怀大志,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谋发展。在个人的成长中成功与失败同在,生活、事业中遇到挫折不甘失败继续拼搏还是消沉、颓废,取决于大学生是否具备接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因此,赋予大学生迎接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生挫折心理类型及原因
挫折,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其需要和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消极反应。
按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有对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由此产生各种满足需要的动机,从这一角度看,大学生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的挫折。
1.缺乏挫折。
主要是指当代大学生无法拥有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挫折感受。这类学生大多是由于在物质生活条件、能力和经验及情感方面缺乏而导致挫折。
(1)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自惭心理
自1995年起高校全面“并轨”,高校的困难生比例不断加大,普通高校的特困生比例在10%―25%之间。有的为衣食无着而日夜焦虑不安,有的因穿戴不如别人而产生自惭心理。
(2)生理缺陷或身体残疾而产生自卑情绪
一些女生为自己长得又胖又黑、男同学为自己长得瘦弱矮小而烦恼,还有些身体有残疾的学生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这样长时间的个性压抑,进一步加重了自卑心理,形成了卑微人格和畸形心态。
(3)情感的缺失造成的失落心理
自小被溺爱,娇生惯养和过分受保护的孩子进入大学后经受不住一点点阻抑个人要求和愿望的刺激。单亲或双亲不和的家庭,由于家庭的原因,学生从小就受到情感和精神上的压抑,以致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能力和感情上的缺憾。
2.损失挫折。
主要是指失去了原有的东西而引起的挫折,这类主要包括失恋、亲人死亡等给大学生带来的严重挫折。
(1)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大学生都处在18-22周岁这个年龄段,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有的学生享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却承受不了失恋的痛苦,一旦同恋人分手,或追不到意中人,成为失恋者,思想上便想不通,行为上就容易极端化,如果不能正视现实,就会自弃、消沉,陷入不能自拔的地步。
(2)家庭亲人的失去,对大学生的挫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原本温馨、甜蜜的家庭,由于亲人的离去,对大学生的情感和对整个家庭的打击都是非常沉重的。原本活泼外向的学生,因为在瞬间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情感交流对象,就可能一下子变得内向许多。
3.阻碍挫折。
这主要是指那些在大学生需求和目标之间出现的阻碍或障碍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挫折。这类中最常见的要数学习上的不成功、工作中不顺利和在就业上受挫折的感受。
(1)大学生约占同龄人的15%左右的比例,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大都有着辉煌的过去。由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等种种原因,原来在高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的甚至是高考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学生却出现了许多课程不及格的情况。一些学生由于一贯争强好胜,或过于苛刻自己的成绩,对自己的一点点失误承受不了,沉浸在后悔、自责之中,生怕失误再次重演,以致在今后的学习中过于紧张,从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2)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大学生活强调大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在学校承担了一些管理工作,由于工作经验的不足和个人能力的差异,初次承担社会工作的大学生们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影响了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这无疑给正在摸索工作方法且有着强烈表现欲的大学生造成沉重的打击,一部分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就会因此一意孤行,自暴自弃。
(3)每位大学生都希望通过几年的学习,能够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由于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和机制的不完善,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平,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和现实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就业的信心,产生焦虑情绪、悲观的心理。
大学生的这些挫折都是因为他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产生的。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应,是客观要求作用于主体时人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出其生存和发展对客观的依赖性。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大学生在追求这些层次的需要遇到阻碍时,其动机不能实现,形成了挫折感受。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的动机越强,行动的动力越大,在目标受挫时,反应越强烈。以上所列举的大学生身材矮小、失恋、工作不顺利、就业难等都是因为在现实生理、爱和自我实现需要时出现了困难,从而产生情绪低落的现象,严重的还会由此产生心理疾病。
三、大学生心理挫折的教育对策
1.提高认知水平,加强自身修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们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认知差异。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主体的主观世界折射而形成的,面对同样的事物,由于主体认知水平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主观印象。因此,对挫折这一客观刺激的知觉与判断也因人而异,对挫折能够正确认识,对挫折损失能够作出客观评价的人,往往比那些判断有误、认识偏颇的人更能把握挫折。可见,挫折赖受力不是先天赋予的,它是后天学习锻炼的结果。大学生不仅要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文化修养、品德修养、审美修养,进一步加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能有效地应对挫折。
2.调整抱负水平,确立个人目标。
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的规定标准,一个人是否觉得受到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所定的标准有关,规定的标准高,即抱负水平高,反之亦然。大学生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其目标水平的高低与其标准是否合适相当重要。如果目标水平很低,当然就很容易达到其目标水平,这样大学生不但不会激发进一步奋斗的进取心,而且会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相反,如果目标水平很高,即使竭尽全力也达不到追求的目标,就会导致挫败感的产生。因此,大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条件综合确认适合自己的目标水平,使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最终切实可行。
3.锻炼个人意志品格,增强个人容忍力。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缺乏坚强意志品质往往是学生获得最大成功的障碍,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克服困难和障碍中磨练意志。人的意志总是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面对复杂而充满竞争的社会,大学生必须经过生活的锻炼,例如多参加义工、到基层进行参观等,接触到来自实际生活中那些经历挫折、磨难,抱着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坚强地与挫折抗争的活生生的例子,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从而认识到成为强者的关键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保持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从而义无返顾地同困难进行较量,在哪里跌到就在哪里爬起来,不达到目标誓不罢休,锻炼抗挫折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能遇难而上,勇于克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篇三
《浅谈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影响个体成长的众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相对于社会和学校教育,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直接、更广泛而深远。家庭是个体精神运动和心理活动的自始至终的成长环境,是个体教育的起点并伴随个体的一生,“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家庭对个体人格等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是塑造个体人格的基本环境,是真正的终身教育。在与父母的融洽相处中,孩子的心理状态、生活和学习态度都会比较健康,有利于他们成年后的生活和事业发展。家庭不仅对塑造学生进入大学前的心理素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其大学期间的心理发展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家庭给予的关爱多、支持程度高,学生在校的安全感就强,相应的心理问题也就少了。笔者统计多年的心理咨询记录发现,家庭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父母的素质、家庭气氛的好坏及其教养方式等无一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水平。魏鹏程采用自编《大学生成长状况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家长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知识、行为与大学生的成长表现高度正相关。
二、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必要性
当前,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显得尤为必要。
(一)需要良好的家庭联系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归属感
大学生的自主性增强,自由度变大,生活范围越发宽广,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像中小学那样紧密,致使部分学生缺乏归属感,而家庭对大学生的归属感却始终保持着。一些从未远离家庭的学生对家的依赖感很强,大部分刚入学的学生对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复杂、大学的学习等方面的不适应,容易引起紧张焦虑等情绪甚至经常逃课。期末时他们照样去考试,放假即回家,家长还以为孩子在大学认真学习,而当孩子出现较严重的问题通知家长时,家长感到非常意外。家是人们永远的情感纽带,良好的家庭联系可以带给人们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然而,现实中有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上了大学,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都是学校的事情,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心理归属感的形成有诸多不利,需要加以矫正。
(二)需要良好的家庭支持来有效舒缓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社会发展带给大学生更多机会的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压力。而且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迫使大学生为了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而需要学习更多知识来充实和完善自己,除了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要获得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其它证书,使之成为步入社会寻求更多发展机会的敲门砖,这些使学生感到压力特别大,如果家长能随时了解孩子的这些情况并给予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帮助与支持,那么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得到缓解。高等教育改革也带给大学生一些压力,特别是高校收费政策的实施以及物价的不断上涨,使一些学生及家庭倍感经济的压力。大学生作为时代骄子,承载着社会对他们的高期望,他们自身对未来也有着美好的憧憬,那些在中小学令人羡慕的佼佼者进入高校后,可能在人才荟萃之地出现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冲突,感受到昔日辉煌不再有,找不到自我价值的闪光点,自觉跌入万丈深渊,使自己整个身心陷入困境。在这些情况下,学生更需要家庭的帮助和情感支持以达到舒缓压力的目的。
(三)需要父母的关爱才能有效消解一些特殊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特殊家庭越来越多,容易成为一些学生心理问题的源头。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仍需家长的支持。
1.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离婚率不断提高,离婚家庭增多,使家庭结构形态日趋复杂。如果家庭气氛不和谐或父母离异而处理不好亲子关系,那么就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留下较严重的阴影,容易导致孩子性格畸形发展甚至形成不易治愈的心理创伤,容易陷入自卑、苦恼、无助、愤怒甚至悲观厌世的恶性情绪中。比如,有个女大学生的信念是不结婚:因为在她三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常常在她面前数落父亲的诸多不是,所以让她形成“男人不可靠,恋爱和婚姻痛苦”的观念,所以她拒绝恋爱甚至不准备结婚,性格非常暴躁,特别是反感男生,这严重影响了她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甚至影响了她对幸福生活的感受与追求。从2007年某校在对新生的心理测评中增加了人口统计学资料,特别是有关家庭的资料,结果发现,在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占50%左右;在不良性格行为的发生率上,单亲家庭学生与完整家庭学生相比差异明显,问题比例高于完整家庭大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更易形成极端人格。所以,离异的父母要加倍关爱孩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才会成为子女成长的良性因素。
2.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家庭增多。中国农村目前至少有2亿左右的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从而使留守儿童逐渐增多,据全国妇联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4]。有研究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且主要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却影响深远。笔者咨询中发现有很多大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相互之间一年难得见上几面,甚至几年也见不了面,父母与孩子偶尔打打电话,简单问候学习和身体情况,亲情关系淡漠。有研究表明,家庭亲密度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提高个体的生活适应性[5],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有心理距离,情绪不好时往往无法及时排解,易形成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尽管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但孩子最渴望的还是父母的关爱,所以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与孩子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让他们健康成长。
3.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贫富分化可能会逐渐加大,贫困家庭可能增多。加之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在让更多学生能圆大学梦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高昂学费。高校扩招以来,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这些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仅要面临经济压力,还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很多期望以及对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与毕业后还款的压力,易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甚至自卑的状态,严重破坏了心理环境的平衡。虽说国家也逐步形成了“奖贷助、勤补免”加“绿色通道”等各项政策,《2013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虽然当年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3724.07万人次,总额574.11亿元,比2012年增加26.28亿元,增幅4.80%,但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所有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某男大学生,常常感到极度自责,因为家里太穷,自己考上大学,是家族第一个大学生,家人为了让他圆大学梦以光宗耀祖,只得让其弟弟辍学打工挣钱供他上大学,所以他时常觉得自己愧对弟弟并感到身上的责任太重大,承载着全家人甚至整个家族的希望,承受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他有时几乎要窒息。对这些学生而言,特别需要家庭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各种途径减轻孩子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四)需要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来为大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过度保护或过于严厉的家庭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孩子成长。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欠缺,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增多,这一问题尤其明显。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容易过度保护与溺爱,容易让孩子形成只关注自我,在与同伴交往中往往是以“我”的单一结构出现,很少有“我们”、“他们”的思维模式,因此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很多困扰。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父母想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这也可能会剥夺孩子发展自身独立性的机会,甚至出现了一些始终都不愿独立的孩子,如社会上出现的“啃老族”现象,这不仅是孩子不愿独立,也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存在一些问题。还有一些家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教养方式过于严厉,也容易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药家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因此,家长拥有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不仅对孩子各个成长阶段心理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还能为他们终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的基本对策
一个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是发生心理危机,不仅影响一个或几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宁,甚至可能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如马加爵事件,这对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非常不利。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一些基本措施,充分发挥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将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规范化、制度化
目前还没有相关政策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和职责正式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中,也没有将家校合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如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中明确规定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以及家校合作的具体事宜,并从制度上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那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开展家校合作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利用和激发家庭的教育力量,帮助家长确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与学校共同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和良好的大学适应。中国绝大多数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比较淡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不够,如果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可以有切实可行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措施增强家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素质、使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以便充分发挥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对大学生家长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与指导
融洽的父母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健康的基础。大量研究结果都表明:在相同的社会压力情境下,那些受到来自家庭或朋友较高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健康的家庭氛围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孩子形成健全人格,这种教育力量是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可比拟的,是有效利用家庭因素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然而,很多中国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比较淡薄,未能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持。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时,可建议家长通过各种方式给孩子营造一个优良的家庭心理环境,使家庭成为孩子最大、最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现在有一些高校对家长进行短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的工作。如上海大学积极创新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开设“家长学校”,为家长举办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以此增进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增强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同时向家长介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增强家长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能力,在家校互动中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某校在新生入学报到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资料发给家长,以增强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也给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效果较好。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家校合作方式
家访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家校合作效果最好的传统方式之一。在大学,由于不少学生是异地求学,这对于高校做学生工作的教师来说是一项工作量极大的工作,学校的一些院系由于人手不足,要做家访确实有很大困难,导致家访这一家校合作方式在高校往往被忽视。其实在高校还是可以使用这一方法,只是不像中小学那样范围广、频率高。在高校使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一是要有针对性,绝大多数高校在新生入学时都会进行心理建档工作,通过这种方式筛查出一些存在心理困扰需重点关注的学生,院系相关教师要对这些学生家庭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远程家访,不是到学生家里走访而是通过相应的现代通讯手段联系,定时与家长互通学生情况,实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实现与家长的交流与合作。二是方式要更加多样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电话、短信、飞信、微信、E-mail、班级家长QQ群、MSN、微博以及专业网站等开展家校合作,这样可以使家校合作的心理教育方式更灵活,而且这些方式经济便捷、反馈及时、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在一些网络使用不方便的情况下,亦可以用传统书信联系,院系安排相关人员定期汇总那些需重点关注的学生的情况,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适时心理动态,并给家长介绍一些给予孩子心理支持和教育的具体措施,同时也希望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相关情况,以有助于学校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措施。当然要更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工作,单纯靠高校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还要依赖学生家庭的理解与配合,更要依赖政府部门、社会教育机构等力量的支持,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猜你感兴趣:
1.浅议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论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