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心理压力的探讨论文
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心理压力的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心理压力的探讨论文篇一
《高职学生心理压力调查》
摘要: 针对我院进行的心理压力问卷调查,分析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并介绍了我院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学生 心理压力 原因 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无情的“优胜劣汰”制,使高职学生们感到了普遍的压力。面对压力,部分高职学生产生了消极态度,突出表现为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思想认识水平较低;心理较脆弱,公德意识较低下,耐挫折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或挫折,不知所措,个别甚至走向极端;还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导和管理,持厌烦甚至逆反心理。针对此情况,我院开展了一次心理压力问卷调查。
一、问卷发现的问题
通过这次心理压力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高职学生的心理承受着太多压力。利用SCL-90量表,22.35%的学生有中等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分布依次是:人际关系问题、恋爱情感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就业问题;不同人群常见心理问题分布特点是:① 年级分布:一年级为新生适应、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为恋爱情感、择业发展问题。②性别分布:男生问题较分散,女生集中在人际交往和恋爱、情感问题上。③城乡分布:城市学生心理问题面广,农村学生多集中在人际交往、自卑情绪和环境适应。具体内容如下:
1.新生适应方面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新的环境,教学模式不适应,未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或所学专业非所爱,或课程负担过重,以及参加各类证书考试所带来的压力,使之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自信心下降等;另外,作为大学生中普通一员,与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导致心理失衡;还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感觉现实中的大学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相差甚远,导致心理不平衡,从而变得失落、自卑、抑郁,有的甚至会退学。出现这类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到了34%,可见其普遍性。
2.人际交往方面由于长期高度紧张的学习、贫乏的集体活动和社会生活,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再加上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复杂而且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之中,人际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复杂和多变了,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不少大学生感到世间真情难觅,看不惯世风又无力改变,造成现代大学生交际困难,不会独立生活,不善与人沟通,不懂交往原则和技巧。这种不良的人格因素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社会交往,不能有效地与人建立联系,交流感情,甚至处于自我封闭的孤独境地。尤其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这类问题占到27%,可见人际交往对这些学生产生压力的严重性。
3.情感方面现今大学生恋爱已相当流行,但因恋爱而造成的情感危机却是诱发他们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许多学生不能正确看待恋爱问题,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学生心理变异,有的甚至因而走向极端,造成悲剧。比如对异性表白遭到拒绝时,66.6%的学生会感到压力。而单相思异性朋友时,33.3%的学生有压力。
4.就业压力大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及就业市场的不景气,致使找工作越来越难,这无不造成大学生过重的精神负担,使他们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便随之产生。对于您专业的就业前景会给您带来压力的回答33.3%的学生选择了很大。
二、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问题原因分析并采取了措施进行解决,具体如下:
1.环境、角度的变化引发心理冲突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的能力处理学习、生活、人际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其次,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给新生上的第一堂课是“如何成功地度过大学生活”,帮助他们分析大学与高中的不同,主要分两部分,首先我们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这是新生入学适应的第一步,也是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其次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在不同环境下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及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并认识到优、缺点是每个人都有的,应当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而不应因为缺点的存在就自卑或自暴自弃。
2.学习压力造成的焦虑心理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考试不及格就要补考甚至重修,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伴之而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就是焦虑。适度的焦虑水平及必要的觉醒和紧张对人的学习、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续而重度的焦虑则会使人丧失自信,干扰正常思维,从而妨碍学习。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业指导,帮助他们消除学习障碍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而适度的学习标准,确立适合的抱负水平,避免由于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过度焦虑。另外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良好的学习措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对于已经存在焦虑心理的学生,则要通过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进行排除。
3.人际关系不良导致的情绪有部分学生平时不善于交际,而大学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得多,要求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于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首先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此外加强个性修养,战胜自卑、羞怯,纠正虚伪自私等不良个性特征。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交际原则和技巧,以便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确保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多渠道多措施进行工作,如建立知音QQ群、BBS、E- mail、短消息等来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人际交往难题,并通过网络手段来做好一些宣传人际交往的小窍门等,当然,如果学生乐意的话,我们也会找他们面对面聊天、谈心来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孤独境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爱情引起的情绪困扰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机能已经成熟,逐渐产生了恋爱的要求,但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及学习和生活。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扰主要是对两性交往的不适及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等。在我院,不提倡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但也不压制,我们所做的是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异性交往,培养他们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正确对待自己和恋人,在因恋爱而发生情绪困扰时,应及时进行情绪疏通,使消极情绪得以合理渲泄,以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维护心理健康。
5.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压力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个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以一些不正当的渠道宣泄出来,如乱砸东西,酗酒打架,消极厌世等。因此,我院专门设置了《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这两门课程,从入学到毕业进行跟踪指导,帮助他们调整择业心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通过这两门课程,让学生明白了就业的相关知识,如:首先,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包括对自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如智力、兴趣、态度、气质、能力等)的认识;其次,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基本情况。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职业。同时还指导学生学习基本的求职技巧,以便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能发挥优势,表现出自己的真才实学来推销自我。最后还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求职中的挫折,调整心态,不断努力寻找机会。
6.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工作,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诊治,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7.建立“三级”联动的管理模式“三级”即班级、系部、院级,班级心理委员、系部心理辅导员、院级心理咨询师是负责人。班级心理委员作为学生班干部,进行心理知识培训和学习后,负责观察并记录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当班级中有特别表现的学生,每周(如果有特殊情况,随时)以报表的形式上报给系部心理辅导员,辅导员详细阅读报表,了解每个班级的学生心理状况,如果有学生出现问题,立即通过各种渠道来更加详细地了解情况,并采取最恰当的方式进行解决。当系部心理辅导员不能解决问题时,就上报院级心理咨询师,协助心理咨询师完成心理辅导。当然,如果心理疾病非常严重的话,我们也会向正规医院寻求帮助和解决。与此同时,我们的系部心理辅导员、院级心理咨询师都是全天坐班,随时接待学生,24小时手机开机,随叫随到,真正做到“哪里需要哪里去”。另外,我院还专门设置了发泄室,供学生进行感情发泄。
我们知道,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意志力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德、智、体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超越自我,走向成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迪.浅谈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措施[J].大众科技,2006.
[2]舒为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江西煤炭科技,2006.
[3]马建青.人文关怀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J].大连心理健康培训,2008.
[4]王建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大连心理健康培训,20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心理压力的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