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有关性心理健康的论文

时间: 坚烘0 分享

  性健康不但是指性生理健康,而且还包括性心理健康。性健康教育的目的包括培养健康的性心理。但确认性心理不健康比确认性生理不健康要难。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性心理健康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性心理健康的论文篇一

  《性文化与性心理健康》

  【摘 要】 人的性心理除受生理的决定外,还受到不同民族和不同文明程度性文化的深刻影响。社会对性变态的标准和态度也在随性文化的发展而变化。本文还从人类学角度阐述了爱情、性审美历史发展的过程,强调从小就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教育,摒弃性神秘或性放纵的性态度,培养健康的人格和性心理。

  【关键词】 性文化; 性心理; 性变态

  性健康不但是指性生理健康,而且还包括性心理健康。

  性心理,作为生物物种的人,有其共同的一面,但作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长大的人,性心理又有其不同的一面。可以说,不同民族的性文化对人的性心理有深刻的影响,它造成不同民族性心理的差异。

  性健康教育的目的包括培养健康的性心理。但确认性心理不健康比确认性生理不健康要难。首先,即使像男性阳痿、女性雌性激素不足造成的性冷淡,这一类似乎是性生理的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事实上往往都有性心理因素在起作用。这说明性心理与性生理有互动关联。其二,性心理背后常有社会性文化的影响存在。弗洛伊德做心理医生时来找他看病的大多数是中产阶级,其中有一些女性的心理病(例如歇斯底里症)是强烈的情欲忍受不了社会性规范(性文化的核心)压抑所致。长久以来人们把同性恋看作性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可到上世纪70年代,它又被医学界和心理学界彻底否定了。可见性心理不健康标准不是那么容易订。但是性心理不健康的状态确实还是存在的,应该通过性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性心理。

  1 性文化与性心理

  什么是性文化?简言之,就是各民族性爱生活的态度、规则、知识和艺术的总和。如果把性文化看作一个大的系统,其下有四个子系统,它们是:

  性的实现系统(简称“性实现”)――各民族在性态度(集体无意识)影响下求爱和结婚的习俗,伴有爱情的性行为及其做爱的体位变化,还包括其负面,如卖淫、强奸等人类特有的性活动方式;

  性的规范系统(简称“性规范”)――性法律、性道德、宗教性戒律、性禁忌等;

  性的精神补偿(简称“性补偿”)――人类接受性规范以后的精神补偿,即内容与性爱密切相关的艺术品,包括人体绘画、雕塑、通俗歌曲、舞蹈及描写性爱生活的文学、影视作品等,其负面就是色情淫秽作品。此外还包括性服饰与性美容;

  性的认识保护系统(简称“性科教”)――性科学知识、性医技(如避孕、人工生殖、性转换等方面的技术)、性教育、中国古代的房中术等。

  在四个子系统中,“性规范”是核心层次,其他三个子系统是外部层次,它们都受到性规范的制约或引导。不同民族性文化的交流往往是从外部开始,然后进入核心层次。比如东方人先是从小说、影视之中了解到现代西方人的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有些年轻人则有意无意模仿,到了一定时候就会要求修改本国的法律,在法律里写进婚姻自由及离婚自由等等。人类性文化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要求与人的生物本性合力的结果或是两者冲突的表现。人的性心理深受性文化的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传统的东方人,在其意识里,性是个肮脏的、丑恶的、见不得人的东西,一提到就要脸红;而在开放的西方人的思想里,性是个美好的、欢乐的、值得追求的东西。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绯闻缠身时,作为总统本人心理压力不小,但总统在美国国内走动时,路旁却常出现年轻女子举着标语牌,上写:“克林顿总统,我爱你!”如果在中国,我们会说:神经病!即认为这些女子性心理不正常。美国人却未必这么看。这是不同性文化中不同的性态度造成的。

  再举个复杂一点的例子。文明人类为什么普遍有性羞怯、性羞耻的心理?那是人类野蛮时代性文化发展到文明时代性文化的结果。

  《圣经•旧约•创世纪》里有一则神话,说亚当是上帝创造的第一个男人,生活在伊甸园。上帝看到亚当太孤单了,就在亚当睡觉的时候,取下他的一根肋骨,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女人――夏娃,作为亚当的伴侣。当亚当早晨醒来的时候,发现夏娃挨着他,他很高兴。亚当和夏娃光着身体,很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园里。上帝警告亚当、夏娃:“伊甸园的果子你们都能吃,但不能吃智慧树上的果子,否则你们就会死。”这就是所谓禁果。

  有一天,伊甸园中最狡猾的动物――蛇到了智慧树下,接着夏娃也来到智慧树旁,并觉得树上的果子很好看。这时蛇就说:“这树上的果子这么好看,这么香,你为什么不摘一个吃呢?”夏娃说:“上帝说了,智慧树上的果子,我们不能吃,吃了便会死。”

  “才不会呢,”蛇说,“如果你们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眼睛就明亮了,就能识别善恶,这样就跟上帝一样聪明了,所以上帝才不让你们吃智慧树上的果子的。”

  夏娃带着渴望看着那棵树,被那水灵灵的果子深深诱惑了,因为那果子会使她聪明。最后,她再也忍不住了,就摘下一枚果子吃了。之后,她再摘一枚递给亚当,亚当也吃了。接下来,他们彼此对望,忽然灵光闪现似地意识到自己是裸体,并且男女身体有别,便顿生羞耻之感。他们急忙摘下一些无花果叶子缠在腰间,用以遮羞。

  后来上帝知道了此事,非常愤怒,命令亚当和夏娃离开伊甸园,到尘世间去。从此,亚当、夏娃就离开了无忧无虑的伊甸园,在寒冷艰苦的环境里,用双手在土地上劳动养活自己。

  ――这是进入文明时代的希伯来人,对自己羞耻心起源的一种儿童般天真的想象和解释。《圣经•旧约•创世纪》是希伯来人的神话传说。文明人想到这个世界上如果只有男人,那太孤单痛苦了,应该有女人陪伴;更重要的是,没有两性的合作就不可能有后代,人类就不会繁衍到今天,亚当、夏娃就是人类最初的祖先。文明人还想到,人类最初像动物一样是不穿衣服的。人是直立着的,皮肤是裸露的,性器官直接呈现在异性面前,人类祖先怎么不感到羞耻呢?于是他们又想象出最初的人类是浑浑噩噩,与动物一样并无羞耻之感的,只是在吃了智慧之果之后才意识到了羞耻,才用无花果的叶子把下身遮蔽起来。在这里智慧之树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吃了智慧之果象征着人类走出了蒙昧时代,意味着人类已经脱离动物界,进入了文明时代。

  所有这些想象虽然天真可爱,但用现代观点来看,并不科学。人类羞耻感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以文明的发展作为条件的。原始人在性杂乱时代,男的人尽可夫,女的人尽可妻,没有现代人这样的性羞耻心,因为他们还脱离动物界不久,还有兽性的残余。

  为什么文明人在异性面前裸露身体会感到羞耻呢?

  其一,人的性爱意识是四季常醒着的,不像动物需要发情期。当人遇到异性的时候,在潜意识中,是倾向于把对方作为自己可能的性对象来审视的。作为性对象的客观适合度和自己主观青睐度越大,你的害羞度就越大;反之,害羞度就越小。而文明人在性的方面规范很严,时间、地点、环境、对象都有严格的限制。人一想到性就要顾及规范,所以一方面,人的性意识发动,另一方面有许多的顾虑和担心,因而就产生了羞涩、羞怯乃至性羞耻感。

  其二,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成了动物的主宰,有一种居于动物之上的高贵感,自称为“万物的灵长”。而在穴居兽处时代的原始人对这种高贵感是陌生的。他们常常把某种动物看作自己的祖先,作为图腾的对象。人类心理发展的这种过程可以从人的一生心理发展中找到缩影。儿童本能地把动物视为自己的朋友,看不到他的本性与动物的区别,他对童话、寓言里动物能思考问题、能说话,毫不惊讶。他把依恋母亲、畏惧父亲的情感移注到一条狗或一头驴子身上丝毫无意贬低自己的父母。只有当他长大成人有了一定文化教养以后他才完全同动物疏远,以致用“狗”或“驴”的称呼来骂人、侮辱人。

  不错,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谁都无法根绝人的这种欲望。但是文明人又觉得满足欲望的要求和方式如果过于直露和放纵,是有失尊严和不文明的。我们把贪婪的吃相叫做饕餮,饕餮原是古汉语中一种贪吃动物的名字,可见贪婪的吃相使人联想到自己表现出的兽性,是文明人所鄙视的。在性的问题上也一样,人如果在性的要求上过于直露,比如对一个异性裸露全身,这就意味着有兽性的残余,人也会为此感到羞耻。

  英国霭理士在《性心理学》的第四章谈“性的歧变与性爱的象征”,其中第七节“裸恋”主要说的是缺乏羞耻之心的“露阴癖”,就是男子在公共场合故意向女子展示性器官,以获得某种性满足。霭理士说:“一个裸恋的男子把他的性器官向相逢的女子卖弄一下而观察他这种特如其来的行动,对那个女子究竟发生什么一种打击,一种置身无地的怕羞的反应,在他就得到了情绪上的满足,仿佛和正常的交合所给予的满足一样。他觉得在精神上他已经破坏了一个女子的贞操。”[1]

  一个文明人应该懂得性羞耻,而如果没有性羞耻之心,达到“露阴癖”的程度,说明他性心理变态,有病,这就需要心理医生给予矫正了。在有些文明国家对“露阴癖”是作为有伤风化罪或流氓罪,要按刑律惩处的。霭理士分析说:“裸恋者(按:“露阴癖”者)普通总是一个怕羞而胆小的人,并且有时在发育上还有种种幼稚的品性,他那种暴露行为实际上是对他自己性格的一个强烈的反动。”[2]因此在一个男孩长大以后,应培养他雄强负责的性格,懂得并遵守社会普遍认同的性规范,有性羞耻之心。

  2 文明人的性爱本性[3]与性心理变态

  人的性爱本性是个复杂的问题。这里说的不是乱婚时代的野蛮人,因为他们还没有脱离半动物状态,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只有建立了一定性秩序的文明人的性爱本性,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了解了文明人的性爱本性,就帮我们掌握了人的性心理的根本。

  人的性爱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要求与人的原始生物本性两者合力的结果。从这个观点出发,人的性爱本性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2.1 高度性感,但可以忍受适中的性规范

  人是最为性感的理智动物。动物学家已经指出,灵长目的猴类与猿类就是高度性感的动物了,然而,人类在性感程度上要超过猿猴和一切高等动物,堪称绝对冠军。这是因为:

  第一,动物有发情期,而进化到人类已经没有发情期,或者说已经不需要发情期:不管春夏秋冬,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有适当的性刺激,人都可以进入性兴奋状态,进行性活动。

  第二,动物的外部性刺激主要是异性的直接刺激,至多还有形成条件反射的第一信号系统――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作为信号刺激,如声、光、气、电等。人除了第一信号系统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图像。人类听到对性爱行为的语言描绘,或看到有关的书报图像等,也能引起性兴奋。

  第三,人类的智力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即使没有上述实物刺激和信号刺激,人通过自己大脑对性行为场面的想象,也能引起性兴奋。

  如果按照人的原始动物本性,即按人的基因安排的生物活动程序行事,其必然的结果就是乱交(动物一般也是乱交,但过了发情期就没事了)和群婚。人类的原始祖先曾普遍地出现过这一情况。即使是文明人,其一生也完全可能与多个异性发生恋情,所以至今社会学家还把人称为“多元性感动物”。

  然而,人又是理智的动物。人的神经系统已经发展到了解事物的因果联系和预见未来。早在原始社会,人就逐渐认识到血缘婚对自己的后代不利――体力智力退化,有遗传病,甚至出现畸形后代。在生存竞争十分严酷的原始氏族社会,群体后代是否兴旺,是关系到氏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同时也为了规范氏族内部的秩序和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氏族结盟的需要。在人类发展史上,各个民族在群婚制的晚期,都不约而同地实行乱伦禁忌(先是禁止父母双亲与子女之间的性交,再是禁止子女间的性交,然后再逐步扩大到排斥近亲结婚),并实行族外婚。如果说,用火熟食是人类饮食文化的第一个标志,那么排斥血缘婚就是人类性文化的第一个标志。排斥血缘婚,这也就是人类规范性性文化的开端。这是人类用社会群体的理智来控制本能的伟大成果,这只有人类才能做到。

  人类社会群体的理智力量还表现在,为了保证男子在狩猎和战争中的战斗力,为了协调男子间的合作关系,为了育儿的需要,为了文明的进步,原始部落对人类性行为的时间、地点以及结偶方式逐步作出限制,这就形成了各种文化中约定俗成的性规范,这种规范到了后来就成了一整套的性道德、性法律、婚姻制度、宗教禁忌等等,乃至于建立了一夫一妻制。除了乱伦大忌大致相同以外,各种文化中的性规范宽严程度并不完全相同。即使在同一文化群体中,不同历史时期之间也会有很大差异,规范的宽严会有摆动。简单说,这是人类在感情和理智二者之间摇摆的结果。

  人类性爱史和性心理学家的研究都表明:人的性爱本性只能加以合理的引导,而不能过分地压抑,否则将使人的身心受害或遇到反抗。但是过于宽松、几近于无的规范(例如随意性交、完全不要家庭的做法)也是绝大多数人不能接受的。这不仅因为它会带来社会的混乱(甚至带来性病的蔓延),而且是因为它不符合人类追求高感情的结偶本性。人在进入中年以后,如果既无爱自己的配偶,又无孩子,将十分孤独和痛苦,一般人都难于忍受。长期缺乏家庭温暖可能导致人的精神变态,甚至早夭。

  人类深知性爱力量的强大,他们对性爱这件事是既迷恋又恐惧的,处于一种惶遽的状态。在具体制订性规范时,常常不能冷静、客观地对待自己,有时失之太严,有时又失之太宽。而真正科学的性规范应该是宽严适中的,这样,人才能接受。这是人的性爱本性使然。

  根据人的高度性感,但可以忍受适中的性规范的本性,从性健康的角度看,一个人喜欢异性不是错,但不能遵守约定俗成的性规范就有问题了。例如有一种人,民间叫“花痴”(或“花邪疯”),就是一个女子穿得红红绿绿不得体,见到年轻男子不分场合地紧随其后看,与他说话,与他接近,甚至有肢体接触。人们并不把这种女子看做流氓,而是认为她性心理有毛病,所以称之为“花痴”。这无疑是正确的。

  2.2 重视感情的结偶习性

  为什么人类重视情感?这得力于其漫长的童年。与其他的灵长目动物相比,人的育儿期特别长,达十几年之久。在漫长的发育成长岁月,母子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关系比幼猴与母猴的关系要牢固和持久得多。随着发育成熟和独立生活的到来,这种关系便逐渐疏淡,于是便出现了需要填补的“感情真空”,而届入青春期的人类便从同辈异性的性爱活动寻求填补。这种感情因为和性满足相联系,它要比原来的亲子之爱更为强烈和动人心弦。这是人的结偶活动的基础。

  文明人的求爱过程往往延续几天、几个月,甚至长达几年,要形成一个“坠入情网”的过程,钟情于一个人,然后才有性行为。这种坠入情网的过程使人具有结偶的本性,而男女一旦结合,结偶关系就更加牢固。

  一旦配偶生下后代,由于孩子发育缓慢,对母亲的依赖性很大,但母亲一个人力量单薄,所以又必须形成父爱行为,由父母双亲共同承担抚育子女的职责。这对女子来说,她对丈夫的依赖更为加深。而对于男子来说,要长久地保持对一个女子的忠贞不渝的爱情要比女子困难,这对结偶形成威胁。人类的解决的方式是使夫妻的性生活频繁而有吸引力。人类女子的生理状况已经进化得可以适应这种需要。其他灵长目的雌性只有在排卵期前后的几天也就是受孕率最高的时期才会接受“性”。而人类女子除了分娩前后很短的时间受到限制以外,性生活可以延续至怀孕期和哺乳期。这期间一般没有繁殖功能,性生活和繁殖后代无关,只是为了双方的性要求来达到巩固结偶关系的目的。

  所有这一切使文明人类的婚姻制度倾向于结偶的个体婚(孩子既知其母又知其父),这种个体婚或是男女在一段时间内配偶相对稳定的对偶婚,或是一对男女带有终身契约倾向的一夫一妻制。

  2.3 求新冲动与结偶习性的矛盾统一

  人类是有结偶习性的,但结偶以后也会有感情的变化以至男女的离异。也就是说,人有喜新厌旧的习性。恩格斯指出:“个人性爱的持久性在各个不同的个人中间,尤其在男子中间,是很不相同的。”并且认为,“如果感情确已消失或者已经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挤,那就会使离婚无论对于双方或对于社会都会成为幸事。”[4]

  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喜新厌旧”的弱点。但这个弱点是人类从灵长目动物祖先猿猴类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物本能“探究冲动”的一部分。俗话说“猴子身上藏不住一个虱子”,猿猴对一切新事物都有好奇心,都要探究,想弄清楚它是怎么回事。“探究冲动”是猿猴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外界环境的结果。猿猴不像大熊猫,不像食蚁兽,熊猫只要有箭竹,食蚁兽只要有蚁类就满足了。但熊猫一旦遇到了箭竹大批死亡,食蚁兽如果离开了有蚁类的环境,它们就有灭绝的危险。猿猴则不同,它们从来不能肯定下一顿饭从哪儿来,它们必须了解每一个角落,尝试寻觅幸运的机会。有果子则吃果子,没有果子吃种子,吃块根,吃树叶,直至吃小动物,等等。它们必须具备一种持续的高度的好奇心,这不单是摄食的问题,从自卫出发,也会有相同的要求。猿猴的探究冲动,在对待异性的问题上就变为一种“求新冲动”,对一切熟悉的异性冲动减弱,而新的异性出现时冲动增加。这种求新冲动遗传给人类,就是人类性爱不持久的生物基础。但人已不是猿猴,如上一点所说,人类维持配偶情感的方法要丰富多彩得多,求爱过程的漫长,育儿的需要,都培育了人结偶的习性。尽管如此,人在结偶以后求新冲动还是不断地发生。许多家庭之所以还能维持,常常是靠道德、法律、义务感、责任感的作用,爱情事实上已经消失了,或已变为一种温情。

  这就是说,人类性爱的本性既有结偶习性的一面,又有喜新厌旧的一面。一般说,在个人生活不安定时易于攀附他人(维持原结偶),在条件改善时又显得外向(寻求婚外的新感情)。对人的这种喜新厌旧的倾向,不同的时代、不同文化容忍的程度不同。有的天主教势力较大的国家,夫妻一旦结合就不得离婚;而有的西方发达国家夫妻双方有一方坚持离婚,原则上就允许离婚。也就是说,后者在考虑父母对子女义务的前提下,承认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之一。在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后,为当事人双方的幸福着想,允许离异,让各自另择新偶,并认为这是道德的。请注意,男女双方离异后一般不是不再结偶,而是另结新偶,或隔一段时期另结新偶。所以笔者称之为求新冲动与结偶习性的矛盾统一。

  高度性感,但可以忍受适中的性规范;重视感情的结偶习性;求新冲动与结偶习性的矛盾统一:这三方面的综合,就是人类性爱本性的基本方面。

  人的高度性感,重视感情和结偶习性对人的性心理影响极大。性在动物主要是生理的需要,虽然不排斥也有某些感情的因素,但其感情与人类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了。人类已经普遍把性上升为性爱,即爱情,使之成为一种类似于宗教的感情,我们常把宠爱情人称作“崇拜偶像”绝非偶然。此外,“情人眼里出西施”,即爱情的光环作用,还有殉情现象,都是人高于动物的性心理特点。

  正因为性爱对人的心理的强烈作用,又由于性规范的存在,二者处理不好,也难免失范, 产生性心理变态,或称性心理扭曲。

  霭理士在《性心理学》里面把我们今天看作性心理变态的情况称之为“性的歧变,或性爱的象征现象”。人是个有高度想象力的智慧情感物种。人能够从喜爱的异性身体的一部分或穿着用物联想到异性整个的人,即把异性身体的一部分或穿着用物作为那个异性的象征。

  《诗经》里写道:“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木瓜、琼琚,就是这种象征物,一看到它们,就想起赠物的情人,这是正常的性心理。但如果整天只把玩木瓜或琼琚,让它整个儿代替了,亦即不再需要那个真实的异性,并且能产生性兴奋,那就属于心理变态了。

  霭理士在《性心理学》里面把“性的歧变,或性爱的象征现象”归为三大类[5]:(1)身体的部分。①正常的:手、脚、乳、臀、发、分泌物、体臭等。②不正常的:跛足、斜眼、老年人对幼年男女的性恋、尸恋。霭理士还把动物恋(按:指对异性的宠物恋、甚至皮毛恋)也归这一类。(2)衣着。①着身的部分:手套、鞋袜与袜带、裙、手帕、衬衫裤(按:我们还可以补充胸罩、比基尼裤)。②不着身的物件:雕像恋、画像恋(按:我们还可以补充照片恋、录像恋)。(3)动作与态度。①自动的:鞭笞、虐待、体态的自我展览、使他人的肢体伤残与生命杀害。被动的:被鞭笞,其他的受虐待。②性景恋:从看异性矫健或强壮的体育动作获得性兴奋,从看人的溲溺动作、从观看动物的交尾行为获得性兴奋。

  霭理士《性心理学》第四章和潘光旦的译注中提到另一种性心理变态是人与兽交,古今中外不乏其例。一种是偏僻地区愚昧而又没机会得到异性青睐的农民、牧民,与母羊、母驴交;另一种是富家人,男女皆有,交的动物除羊、驴之外还有马、猪、狗、猫、兔、鹅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于上述的性心理变态的行为(即性歧变),社会的评价和规范的约束有一个趋向,就是逐步宽松化。最典型的例子是对手淫(现在叫自慰)和同性恋的态度。过去是看作性变态,对同性恋欧洲历史上曾有过最严厉的惩罚(绑在柱子上示众、割去性器官,最后烧死),现在都看成应加保护的个人权利了。手淫只要不过分,现在认为有益健康。同性恋只要不是性交易、性暴力、针对未成年人和有伤风化(当众进行或多人同时进行),法律和道德都不予过问。性冲动的不正常满足形式(体位的奇怪变化、、性交时在对方脖颈上咬出印痕即所谓“嘬俏痧”,轻微的性虐待等),人们认为除非是在医学上或法律上会引起问题的,就无须责备或干涉。人们对其考虑从“是否反常”变为“是否有害”。有害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是否对个人身体有害;二是是否对对方权益有害(违背对方的意志等);三是是否对公共秩序有害(如有伤风化)。尽管标准已经宽松,但文明社会目前对奸尸、公开的兽交、露阴癖(视同性骚扰)、残害对方身体乃至生命的性虐待等心理变态行为还是干预并以刑法加以惩处的。为了减少这类变态行为发生,性心理的健康教育需要担起责任。

  3 通过性健康教育培养健康性心理

  性健康教育应该从小就开始,在孩子的不同发育时期给予合适的性教育。除了生理保护的性教育,还应当有健康性心理的人格培养。很多性变态源自幼年时的性无知、性神秘,他的性欲得不到正常渠道的满足,有时就会去寻求不正常的渠道。要避免性神秘和性放纵的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传播,就应进行必要的人格教育。为了打破性神秘,罗素主张“在非常自然的情况下让孩子们看到彼此以及父母的裸体”,使之自小心理上就脱敏[6]。专家指出,对遗精、月经这类事情的知识要适时地正常地教给孩子。西方有的家庭在女孩有初潮时父母还举行家庭内部的祝贺仪式,说你发育又进了一步,性成熟了,但又指出,你心理还未完全

  成熟;还没有承担性行为后果的能力,不应过早有性行为,要自爱自重等等,值得借鉴。笔者认为还应该引导教育孩子,作为文明人要把性欲升华为爱情生活才是美好的。先可以把爱指向广泛的异性,并通过体育、文艺等方式释放自己的性能量。只有条件成熟以后,才适宜指向某一个最喜欢的特定的异性。应该帮助年轻一代认知什么是爱情。

  爱情就是把性的肉体需要和精神情感需要指向一个特有异性,并带有为对方奉献又独占对方的强烈愿望的审美过程。这就是上面提到过的“坠入情网”的过程。

  人类的爱情是一个历史地发展起来的东西。在群婚时代,人们重于满足性欲和繁衍后

  代,还谈不上爱情。只有在性规范相对完善的个体婚兴起以后,人类的爱情才发育成长起来。对偶婚[7]是一种松散的一夫一妻制,爱情是与对偶婚同步兴起的,而在一夫一妻制兴起对性对象严格限制后发展到鼎盛时代。如果社会允许性对象随意地变换,性满足过于容易,爱情就必然贬值。过分的“性自由”就存在这样的危险。

  同时,只有男女人格比较平等的条件下才可能有比较现实的爱情。即使是夫妻,如果没有人格上的相对平等,妻子只是男子役使的奴隶,那么只有屈从的委身、肉欲的满足,很难说有现代意义上的爱情。现代文明人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即:没有热烈的爱情相伴随,人的性欲也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较高境界的爱情还需要男女双方相互适应的一定的文化修养。爱情不仅是男女双方阳刚和阴柔气质的相互欣赏和吸引,而且包含理想、情操、志趣和审美观念某种程度的共鸣。文化素养越是高的人,对性对象的选择越是苛严。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征求妇女同意的。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仅仅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孤注一掷。对于性交关系的评价,产生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不仅要问:它是结婚的还是私通的,而且要问:是不是由于爱情,由于相互爱而发生的?”[7]

  一个人,从小长大,从一个自然人逐渐变为一个社会人,最后还应该成长为一个审美人。这种审美也包括性审美。当然,性审美的能力也是需要通过教育来提升的。

  最初,性审美带有直观实用的性质。原始人重视与欣赏能给他们带来肉体欢悦与后代生育的第一性征。东西方旧石器时代丰乳肥臀的孕妇陶俑(当时的维纳斯神像),对女性生殖器和臀部是夸张和欣赏的;后来,随着男子在生殖中作用的发现,对男性阳具的崇拜渐成风气,这也带有明显的直观实用审美性质。

  第二步,人们觉得女阴和阳具把人的欲望表现得过于直露,刺激太强易引发性混乱,应予遮蔽(遮羞)。这时人类的性审美从原来的欣赏第一性征转为欣赏第二性征:女子丰腴的乳房和圆硕的臀部,柔软的腰肢,娇艳的面容、有光泽的肌肤以至整个和谐匀称的形体;男子强健的筋骨、饱满的肌肉、宽阔厚实的胸背、壮健的四肢以及棱角分明、孔武严峻的颜面――这些都是男女健康成熟的标志。

  第三步,在欣赏异性第二性征的同时,也欣赏异性的气质、风度、性格,男性的雄强、坚韧、粗犷,女性的柔和、婉约、妩媚;并且也欣赏异性的社会价值:智慧、才华和能力以

  及对社会的贡献。自从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有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并分化为对立的阶级以来,生活对人们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人们产生了精神憩息与感情慰藉的强烈需要,性爱与家庭就成了最好的憩息慰藉的港湾,两性间的依恋被强化了。性审美的成熟期发端于文明之初的奴隶社会,但遭到中世纪封建主义性禁锢的阻滞,直至近代文艺复兴运动,它才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起高度成熟。

  性羞涩对性审美有重要意义,它往往增加美感和性魅力。古希腊把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塑造成衣服从身上滑落到腿上时的无限娇羞神态,是最美最迷人的。

  性羞涩、性羞怯对人的道德自我规范也有重大意义。瓦西列夫(《情爱论》的作者)称羞涩是爱情中“道德和审美的反射”。康德认为,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羞怯是羞涩中包含了畏惧成分:不仅担心会不会违背社会规范,会不会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损害自尊,而且顾虑到自己的行为会不会伤害对方,造成对方的麻烦和痛苦,如怀孕和生育――这里已经有了社会责任的考虑。

  为了抑制性放纵,即过分的性自由,应该培养孩子的恰当的性羞耻心,从而自然产生性羞涩、性羞怯。求爱过程中适当的性羞涩、性羞怯,举止的文雅和含蓄,这是文明的表现,而且会增加美和魅力。有两首俄罗斯歌曲的两段歌词:

  其一,红莓花开:

  少女的思念天天在增长,

  我是一姑娘怎么对他讲?

  没有勇气诉说我尽在彷徨,

  我的心上人儿你自己去猜想。

  其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

  默默看着我不出声,

  想要对她讲但又难为情,

  多少话儿在心上。

  这两段歌词由于表达了性羞怯的心理而增加了美感和魅力。当性羞怯成为人类普遍心理的时候,人就不仅从外貌,而且从心理上完全脱离了动物界。这时候人的性活动方式,包括性的实现、性的规范、性的补偿、性的认识和自我保护,就名副其实地称得上性文化了,因为它带有了鲜明的“文明人”的标记。

  文明人的性行为需要通过法律来从外部规范。但仅靠法律是不够的,还要靠人的性道德、健康的性心理从内部规范,即自我规范,才能有效而和谐,在这里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 [英]霭理士原著,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229.

  2 同上,第231页.

  3 谈大正.性文化与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9.

  5 [英]霭理士原著,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186-187.

  6 [英]罗素.婚姻革命[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79.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3.

2446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