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论文(2)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论文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二
《试论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
摘要: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日益渗透,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主要从高校新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具体表现和产生的原因等方面来分析,积极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新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大学新生从熟悉的中学环境来到陌生的大学环境,来到了他们人生征途上又一个新的起点。当他们生活初步安顿下来,正常的学习生活开始之后,激动振奋的情绪往往被新的困惑所取代,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他们面临的将是一段艰难的大学适应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新生不能处理好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时常感到困惑、迷茫,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怨天尤人,有的甚至产生失眠、神经衰弱等痛苦,有少数人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如果能采取科学的引导,提高新生适应能力,就能缩短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时间,这对提高大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受到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只有了解新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以及产生的原因,高校教育工作者才能有效地引导新生实现心理适应的转变。
一、高校新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表现
概括起来,大学新生主要会出现四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1.理想与目标的失落而引起的茫然
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在他们脑海中所想象的大学往往是“芳草绿树”、“明窗净几”、“书山学海”、“友情善意”。然而,跨进大学校门后,就会发现现实的大学生活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诗情画意,学习不是预料的那样妙趣横生。有的新生由于没有考上自己感兴趣或者热门的专业,就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前途,便开始对自己的专业抱有不满情绪,埋怨自己的专业。所以,学习没有精神,有时干脆逃课,甚至沉迷于网络或睡觉。
2.中学与大学的落差引起的心理失衡
经过高考拼杀的大学新生,自然不是弱者。在中学时代他们经常是教师赞扬的对象、同学学习的榜样。这种优越感和自豪感使他们充满着自信与愉悦。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面对新一轮的排列组合,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常胜将军”的桂冠也不翼而飞。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使他们原有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变成了自卑感和焦虑感,导致自我认知失调。
3.人际交往的障碍
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是大学新生要学习的第一堂课。然而这第一课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往往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许多烦恼。有的学生与同宿舍的同学长期关系冷漠;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对外界很少关心;还有的新生奉行“我行我素”的处世原则,过度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忽略他人的需要和交往,对他人缺乏关心和谅解。这样的新生多数出现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焦虑不安、心慌意乱、孤单失落、寂寞失眠甚至社交恐惧等症状。
4.自理生活能力较差,“恋家”情绪严重
步入大学后,新生从中学时代那种被家长、教师管束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环境的改变和角色的转换使得广大新生产生独立的自我意识,他们希望摆脱依赖,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该做的事。相当一部分新生能逐步适应这种环境和角色的转变,能较好地安排好生活和学习。但有些新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管理时间,不会管理钱物,对一些基本的生活问题束手无策。一些新生更是无法从心理上摆脱对家庭和亲人的依赖,总感觉还是“家里好”,出现严重的“恋家”现象。
二、高校新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大学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家庭的孩子平均每天劳动时间只有11分钟,不及美国的六分之一,而在家学习的时间平均超过3小时,近乎美国孩子的5倍。在家长对孩子生活上的放纵和教育上的严厉刻板并行的管理方式下,孩子的学业可能出色,但依赖性强,一旦离开父母,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执型心理便暴露无遗,很难独立面对外面的世界。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大学新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此外,一些家庭对子女的影响起着消极的作用。例如家庭的变迁和离异,父母错误的价值观和不当的言行,使孩子形成与众不同的错误的价值尺度,对人对物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和观念,结果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孤独多疑、不善交际的闭锁心理和自私自利、小气计较的不良心理定势。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大学新生中的心理问题。一个人进入大学后的表现,相当程度上是他大学以前较长岁月所形成的人格的影响和延续。
2.社会因素
可以说,现在的大学生是从考试中熬出来的。从小学到中学,父母和身边的人一直告诫他们“学习不好什么都妄谈”,而学校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应试教育”主要是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教学活动基本上全部是围绕应考而开展的,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发展,也引导了许多学生极端看重分数,无暇顾及其他方面的发展,致使大学新生会考试却不大会生活,不会与人相处,对待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过分脆弱。这样的学生一旦从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环境进入到大学的素质发展氛围中,各种心理不适会接踵而至。
3.个人因素
18~19岁的大学新生正处于青年初、中期,这一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心理发展最为曲折的时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的急剧变化时期,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期”,许多人生和生活问题都要在这个时期出现,面对新的环境和背景,由于大学新生在认知、情绪和意志等方面都尚未成熟,他们中的许多人以往积累的心理“资源”已经不足以供他们应付眼前的情境,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是一个人正常成长的必经阶段。而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正常变化,因而产生了过分的烦恼和恐惧心理,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三、解决高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分析
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阶段,心理上的变化和矛盾往往互相作用,形成衔接过程的心理状态。这一衔接过程虽然是短期的,但其影响是巨大并且长远的。如何缩短衔接过程的时间,预防和克服在心理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加速新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形成,是大学新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学校层面来讲,必须强化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工作者的作用,在新生一入校就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从学生层面上来讲,也需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新生心理适应发展的不同阶段,重点从提升学习意识、提高自我认识和重构目标体系等方面来解决新生可能存有的心理健康问题。
1.加强制度教育,提升新生学习意识
大学与高中的环境变化重点体现在对学习的要求上,要适应大学环境的变化主要是提升学习意识。学习意识的提升,首先,要树立专业意识,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其次,要转变学习观念,将原有的读书和升学的观念,转变到求知和成才的观念上来;再次,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各门课程的特点,及时将自己以往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与新的学习环境和任务结合起来,养成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最后,加强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计划。
学习意识的提升是新生适应的关键。利用刚入学时新生好奇心和可塑性强的特点,加强对学校自然环境和学校文化的教育,建立新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新生进行有关学校的资源状况、管理制度以及学校悠久历史和发展前景的教育,激发新生的爱校热情。同时加强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和目标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其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在制度教育中要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寓教于乐。
2.加强情感关怀,提高新生自我认识
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如何在既客观又全面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定位,使自己不再生活在美好回忆中,不再生活在幻想中,是新生面临的任务之一。自我认识加强了,自我定位恰当了,才能使内心保持协调的状态,这样才能与外部环境保持协调,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我认识的加强是新生心理健康实现的内部条件。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需要勇气和智慧,所以,此时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个体情感关怀和情感激励。摸清学生的情况,及时掌握新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与特殊学生加强交流,了解其遇到的心理困惑,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各种适应问题,从心理、思想以及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贫困地区、离异家庭以及外省学生群体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出现人际交往问题;而以往学习优秀以及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群体容易产生失落心理,往往出现自我认识偏差和目标迷失问题;独生子女多疑、敏感、自尊心强、心理承受力较弱的特点往往使得女生宿舍关系较为紧张。
3.注重目标激励,重构新生目标体系
自我统一性状态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表现为自我期望与现实条件的相符。目标作为理想与现实两者之间的媒介,新生在对自我和环境的认知基础上必然要求重构目标体系,使之既符合自我认识又具有现实性。科学的目标体系首先是恰当的,期望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其次是全面的,既包含专业学习的目标,又有人格发展(如交往能力)方面的目标,既有自己优势方面的发展目标,又有改善自己不足方面的计划;最后是具体的,将长远目标分解成短期目标,大目标分解成小的计划,在现实生活中可操作,在行动中可执行。总之,大学作为各类人才的殿堂,应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的发展。只有建立适合个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标体系,行动才有方向和动力,大学生活才会充实并富有活力。
因此,目标体系的重构是新生适应的保障。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加强学生的目标激励,帮助新生树立目标体系。大学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期,既是专业知识的积累时期,又是各种素质培养的重要时期,更是人格自我塑造的最佳时期。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自我评价;加强学生对优秀学生多元化的认识,正确处理学习和人格发展的关系,正面处理好全面发展和重点发展的矛盾,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有步骤、有重点地发展;引导新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有的资源,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兴奋点,激发自身潜力;引导新生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长计划,短安排”,并保持目标体系的灵活性。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