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观教育的相关论文(2)
生命观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二
《生命:大学生生命观教育问题探析》
摘要:针对当今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日益凸显的现实,本文以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开展生命观调查,对大学生的生命观进行评估研究,总结出高校开展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加强高校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90-03
一、当前大学生生命观调查
1.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青年大学生的自杀、暴力等严重危害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已经经历过高考,在近似搏弈的对垒中脱颖而出,并顺利跨入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心理为什么依然如此脆弱呢?在当前社会中漠视生命现象不断发生之际,我们需要关注这样一个伦理命题,即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考察传统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对生命本体的教育理念、对生命价值的理论探讨、对生命个体的意义探究缺失,直接导致了教育的产品没有对生命的体验、感悟、理解和包容。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及态度,以及高校生命观教育的开展情况,本文以某高校为范本开展了问卷调查,并通过总结了解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引导大学生既要珍爱生命,又要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校的和谐发展。本次调查以10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的样本包括各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男生占58.6%,女生占41.4%;文科学生占31.2%,理工科学生占43.3%,艺术专业学生占25.2%,收回问卷950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5%,个别访谈近100人。
2.调查结果与分析。①大学生对生命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在对“你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85.3%的同学能够认识到生命是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体,绝大部分同学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并表示能够做到珍惜生命。但是在对研究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研究生的思想更趋于现实,更加注重物质追求,原因可能是研究生年龄偏大,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所以在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物质要求。②大学生对死亡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大学生对死亡有极大的恐惧,并为自己活着而倍感珍惜生命,他们也认识到死亡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死亡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对于死亡现象,调查结果显示,有69.3%的大学生认为“人死了,生命就永远结束了”,有25.1%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肉体在这个世界消失,精神去了另一个世界”,甚至还有5.6%的大学生认为“人能死而复生”。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死亡能够有客观认识,但一些学生的模糊认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对大学生死亡观教育的薄弱与缺失。
3.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认知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自杀整体上持矛盾的态度,大多数学生能比较正确地看待自杀行为,尊重生命,对家庭和社会有较强的责任心。但还是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对生命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应有的敬畏,一旦遇到挫折,出现与自己期望不符的结果,就会对生命的理解发生偏差,做出极端行为,甚至走上不归路。调查显示,当遇到不顺心或不公平的事情难以解决的时候,经常有自杀计划和念头的占7.9%,曾经有过的占25.4%,从未出现的仅为66.7%,不到七成;当遭到别人严重侵犯自己找不到解决办法时,8.5%的大学生经常出现杀死别人的念头,偶尔出现的占25.3%,从未出现的为66.2%。而对于可能引起的原因居首位的是“生活困难”(30.5%),接下来依次为“心理问题”(22.3%)、“学业问题”(18.9%)、“恋爱问题”(15.6%)、“其他”(12.7%)。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比中学生成熟,但是缺乏社会经验,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时期使他们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更应该开展生命观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生命观。
4.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调查分析。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一直是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观的有效手段。对于“你认为奉献与索取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时,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的依然是主流价值观,占到了41.6%,还有9.94%的同学认为应当首先满足个人利益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到:较之上一代人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得更加注重自我,他们有时候更加关注自身能获得什么利益,不再完全接受传统以社会和他人利益为本位的价值观影响,这给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5.对高校生命观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当问到“你校是否开设生命观教育课题及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开展生命观教育”的问题时,有73.4%的大学生表示相关课程很少,自己的认识也很少,表明了生命教育亟待开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中,研究生中有77.3%的人表示更应该开展生命教育,这可能与研究生自身所背负的心理压力更大有关,需要重点关注。在考察其它高校的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现在很少有高校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生命观教育,更谈不上形成生命观教育体系,存在着生命教育与学生需求相脱节的状况。面对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增多的漠视生命现象,我们应当意识到生命观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系统的生命观课程的学习,对生命有更加科学、理性的认识。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大部分大学生和研究生对生命的存在和生命价值有比较理性的认识,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珍爱生命。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够正确看待生命的价值,生命观模糊,长期生活在压抑和自卑的心理状态下,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生命。其次,有相当部分大学生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解决能力较差,出现问题一味逃避,逃避不了的时候就可能做出极端的行为,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责任感,部分大学生体会不到生命存在的幸福感,对人生的态度令人担忧,缺乏对生命意义和目的思考,缺少人生目标和奋斗的动力。最后,生命观教育不应只在大学阶段才开展,小学和中学阶段更应该重视生命观教育,因为那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开展生命观教育更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同时,家庭、朋友和社会在学生生命观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命观教育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家庭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当然,高等教育也应该更好地承担起生命教育这一重任,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感悟生命的可贵,引导学生珍惜生命,进而不断追求生命真谛,提升生命质量。
二、高校开展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缺乏,生命危机凸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多媒体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更加形象和生动,宿舍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更加便利。同时学校的环境相对较为封闭,学生不需要承受过多来自社会的压力,因此,大学阶段应该算是人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但很多大学生却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感受不到现实生活的快乐,进入大学后找不到方向,甚至不知道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国外学者的研究认为,“大多数自杀者生前都有一些抑郁症状,其中高达60%的患者可以诊断为情感障碍。”[1]这样的大学生遇到的任何挫折往往都可以使他们陷入绝望,很容易走极端,对生命采取漠视的态度,不懂得珍惜和关爱生命。现在的高校很少有系统的生命观教育,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及时的引导,导致大学生生命危机凸显。
2.应试教育体制使高等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2]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深思下去就会发现,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满足不了学生对生命观教育的培养,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实行标准化、统一化模式,高中之前唯一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考上大学,到大学生,高校往往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育把人变成了标准化的教育商品,完全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缺少对生命本身意义的思考,背离了通过知识来启迪智慧,提升个体生命的意义,促进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最高目的。
三、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途径
1.明确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学科特点,构建新的生命观教育体系。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等政治理论课来实现。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上对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但对生命、生存、生活方面的教育内容却相对较少,更没有形成完整的生命观教育体系。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根据社会变化新形势的要求,吸取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生命观教育的新内容,建构完整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体系。让学生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懂得珍惜生命价值,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掘这种价值。
2.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价值。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有极强的表现欲和参与热情,不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渴望在学习之余体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学校有责任、有义务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成长。高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培育学生的生存感受能力和生命情感,通过搭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为学生的负面情绪提供健康合理的宣泄渠道,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团队训练等集体性活动培养大学生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帮助其在挫折和痛苦中努力寻求独特的生命意义与价值,重新发现和感悟生命的美好。
3.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拓展生命观教育途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对文化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学生成为使用新媒体技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因此,在信息时代,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能够有效地预防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首先,可以开展有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给学生以健康的生命意识和道德行为熏陶;其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电子报刊等舆论阵地,调动家庭和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共筑学生人性意识和行为规范教育大堤;第三,可以设立网络辅导员。通过网络这个媒介与受众进行思想交流、沟通、引导,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4.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职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生命观教育要想最大限度的获得成功,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对学生影响重大的环境因素,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教材。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有良好的学校教育、融洽的家庭关系、和睦的邻里交往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等,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建立生命观教育的立体网络,通过全方位的开展生命观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性意识和行为规范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注释:
①沃瑟曼.自杀:一种不必要的死亡[M].李鸣,等,译.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3(69).
②陈涛.教育视野里的生命教育[J].教育育人,2002,(8):2.
③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68).
参考文献:
[1]彭鸿雁.论析大学生生命观教育问题研究的构建[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张曙光.生命及其意义――人的自我寻找与发现[J].学习与探索,1999,(5):49-56.
[3]张忆琳.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透视[J].青年教育,2004.
[4]刘佑生,陈俊豪.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06
注:本文系大连市2011年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关丽(1977-),女,满族,黑龙江阿城人,讲师,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朱岩(1979-),女,辽宁沈阳人,讲师,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生命观教育的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4.生命教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