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与教学相关的论文
认知心理学与教学相关的论文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教学研究便形成了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论和教学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认知心理学与教学相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认知心理学与教学相关的论文篇一
《认知心理学与音乐欣赏教学》
[摘要]本文以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为立场,结合我国音乐新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论述了认知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对教师传统教学角色和职能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音乐欣赏;教师;教学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以苛勒和沃特海默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它以大脑中的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这个认知过程,即信息加工过程,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它对现代教学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尤其适于音乐在感觉、行为的周期中,人类有限的能力处理的就是信息,而音乐中所包含的信息量总是大于听者所能够接受的信息量。本文认为认知心理学与艺术教育领域中音乐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是在当今新课程的改革大潮中,认知心理学在我国基础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早在本世纪初,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塞尔就在其音乐教育心理学名著《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反复强调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在这里,欣赏被定义为: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的情绪、情感去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取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目前我国普通学校的欣赏教学活动中所普遍采用的是以音乐知识、价值体系为教学内容;以听教师讲解音乐、展示音乐(播放录音、录像或现场表演)为主要教学方法,显然是与儿童在音乐领域进行实践的需要相距甚远的。
在当今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欣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音乐的能力;至于其他教学内容都是为更好地感受、理解和鉴赏音乐而服务的。这门课尤其对传统教师角色和职能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实践告诉我们,音乐鉴赏能力需要后天培养。在音乐欣赏课上,通过认知心理学,老师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可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可充分发挥其想像力。任何一个听力健全的人都可以不受任何训练而具有一定高度范围内的音,但远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对音乐进行审美的感知与体悟。因此,对音响的感觉是人类的共有本能。整体感受主要是通过欣赏与唱歌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活动。由各种音乐要素的综合运用而产生的音乐音响对人的情绪给予刺激,可以引起人的情绪波动----联想、回忆、感受、共鸣等;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逐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符合音乐特质----以音乐的实际音响为表现形式、以情绪的感受和表现为目的。所有这些,使我们不难认识到音乐教师责任之重。为此,我们强调每位音乐教师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上好音乐欣赏课。上好课,除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技术外,更重要的则是了解学生,为学生设想,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教师的学生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相应的教学方式。
一、学生的认知因素是决定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
传统欣赏教学中的学生观是教师往往把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消极的接受者。只是注重讲解乐曲,从而忽视了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也忽视了学生内部的认知规律,不考虑任何其他因素,无视学生的内部认知结构。“强迫”学生接受教师所讲的有关乐曲内容。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营造一个主动的学习气氛,而且也不能唤起学生的内部认知规律,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欣赏学习。
而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这已知的、所碰到的信息和他们在学习时所做的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学习是从外界环境的刺激的输入开始,经过不同的认知加工和存贮结构的转换,最终积入长时记忆,成为知识的一部分。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认知因索(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结果和学习效率的直接因素。教师的教必须考虑学生的内部认知结构,例如在创造外部条件时,教师采用了什么样的导入新课的方式及其怎样激发起学生欣赏的欲望,如何使学生已有的内部欣赏知识与新知识相互加工、转换等,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主动地加工信息和构建意义的过程。既然学生的学才是决定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那么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就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音乐教师在创造欣赏学习的外部条件时,必须以学生欣赏知识内部的认知规律为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教非常重要,因为技术和知识可在工作中日日进步,而徒具精深技术,却无法施教于人是最不可取的。教师的教能够影响学生欣赏乐曲学习的内部认知过程,即引发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的心向,启发学生进行深水平的加工,帮助学生在知识上查漏补缺,改进和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从中可以看出,认知心理学理论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学生视为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者。
二、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
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因此当学生知识结构系统性比较好、层次分明,在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就能够迅速、准确地提取出来,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有些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零散、层次性差、比较混乱,遇到该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就会有提取困难和错误的现象。当学生发现不能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释新学习的内容时,就会产生紧张和不平衡感,如果这种感觉长期得不到消除,学生就会产生厌倦、苦闷的心情。进而变得怕学、厌学。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当欣赏一首乐曲时,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又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的安排欣赏教学的程序和方法。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乐音随时间运动转瞬即逝,所以对那些比较大型、复杂的作品,最好在欣赏之前就把音乐主题、重要旋律给学生唱熟,或者背熟,使之在欣赏的时候,对乐曲有个印象,不那么生疏。这样有益于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有益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更益于理解乐曲的内容。因此教师欣赏乐曲时不应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是应灵活掌握,注意每个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照顾到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进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途径,帮助学生个体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学生在用已有的知识水平解决新问题时才能顺利提取,那么学生的紧张和不平衡感就能很快消失,从而产生轻松感、满足感,增强了自信心,那么这种积极的心情就会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当然能做到这样很困难,这就需要对教师的水平要求非常高。
三、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教材的知识结构不同。
就教材而言,选入教材的作品必须是艺术精品。传统的教学往往重视对教材的分析,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或逻辑结构。“吃透教材”往往被视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方面。对教材分析的强调会导致教学过程中较少考虑学生的特点,不注意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相关的背景知识。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其结果往往导致机械学习,影响学生学习的迁移。而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不同于教材的知识结构。两者之间至少存在以下三点错误:
首先,信息的表征方式不同。教材中的知识主要是以语言文字的方式详细表达的,而头脑中的信息主要是以语义的方式简约表征的,多以自觉的方式储存。其次,信息的构造方式不同。教材中的知识前后顺序性和逻辑性很强,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的顺序性淡化了,以另外的方式构造起来。最后,知识的完备性不同。教材中的知识是完备的、无缺口的、系统的,而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由于遗忘规律的作用,常常是有缺口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要把课本上的欣赏知识讲清楚,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的结构、严谨的知识转化成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便于学生接受和储存的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头脑中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怎样使中学生喜欢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呢?编选教材时除了考虑到各种必备因素之外,对于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也不可忽视。所选音乐作品必须是符合学生审美情趣(学生愿意接受)的作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材突出审美内容,并以情绪表现为主线,以欣赏为主要内容,强调对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与掌握。欣赏为主,先听后唱,以对比及精听粗听等手段感受音乐,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情绪。这样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再配齐教材的全套音响和精致的课件,加上教师的教学与引导,是会受到学生欢迎的。教材其他内容的安排则是以应用与表现为目的,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愿望。
有了好的教材、好的作品,这仅仅为学生喜欢音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音乐,喜欢音乐,提高心理素质。认识到“感悟音乐的能力并非天生”的意义在于,音乐教师可以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能将学生领入艺术殿堂后就放任他们自行审美体验了事,而应当选择最优秀的作品作为范本加以分析、解释、评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让学生在审美实践中,由浅入深地知晓音乐艺术特有的审美性质、手段和方法,提高审美敏感性,从而达到培养音乐审美力的教育目的。那么我们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就尽到了培育“音乐之耳”的职责和义务了。
就如孔子所言:“自乐乐人,自正正人。”而塑造健康的品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音乐导人向善的作用的同时,则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认知心理学知识,并懂得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格及较高审美情趣的德才兼备的学生。所以,音乐教师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少年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总之,认知心理学研究为音乐欣赏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理念,给现代教育实践提供了许多新的启示和方法。在现在这个提倡索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吸取其合理的成分,积极转变角色和职能、转变教学观念。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不应是学习过程的被动接受者、不是被压抑者,而应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不应是传统教学观念中的知识灌输者,不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包办者和学生个性的压抑者,而应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这样才能培养真正的素质人才,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子寸英,金杜林,应用认知心理学原理转变教师角色和职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2] 黄天元,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及教学启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
[3] 李瑾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期。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 组编,郭东岐 编著,教师的适应与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期。
[5] 吕维华 ,让音乐欣赏动起来 ,中国音乐教育,2002年第7期。
[6]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期。
[7] [美]Sternberg 张厚粲,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9期。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