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的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心理发展主要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的论文篇一

  《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儿童“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近十年来专家研究的焦点,探讨心理理论对儿童的发展及社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心理理论概念入手,介绍心理理论的理论模型,并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发现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形成的有家庭、语言、同伴交往、文化环境等因素,最后对心理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提出看法。

  关键词:心理理论;理论模型;影响因素;儿童

  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75-02

  1心理理论概述

  有关儿童认知的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源于皮亚杰的理论和研究,皮亚杰认为儿童对人心理的认识是由自我中心产生到逐渐脱离自我中心发展起来;第二个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关于儿童元认知发展方面的理论及研究;第三个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即有关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心理理论的研究是近十年来认知发展研究的焦点。

  现在国内外普遍接受的是海普等人的定义,认为心理理论是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的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弗拉维尔在整合相关的研究后,提出心理理论包含五个子成分,包括儿童成熟解读他人的能力、预知能力、心理知识、信息加工和言语能力、经验,且弗拉维尔分别解释了它们在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发展中的基本作用。

  在认知心理学中,很多人反映心理理论与观点采择、元认知等概念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容易被混淆。就其概念而言,观点采择是指个体在对自己与他人的视角进行区分的基础上,理解他人所处的情景并推断该人如何对这一情景进行反应的能力。它强调的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安德伍德和马若(1982)通过相应分析,认为观点采择应属于心理理论中的一个子概念。而关于元认知,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人对于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

  2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方法

  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多使用情境性试验及任务试验的方式,研究者为了更好地测得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难度,以及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实验任务。如“区分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实验任务,理解到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不同是儿童认识和理解心理世界的基础,该类实验任务主要内容包括区分想象与现实、理解大脑功能、再认心理词汇、图片故事理解等方面。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错误信念认知”的实验任务:所谓错误信念是指他人或自己的一些与现实不一致的信念。探察儿童认识“错误信念”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意外转移任务、失言识别任务。

  3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形成的因素

  3.1家庭因素

  导致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存在差异的因素很多,家庭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家庭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依恋关系、父母教养方式、亲子谈话等,都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1.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主要基于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其职业阶层。有研究考察了家庭经济地位对3-4岁的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使用的是错误信念的研究方式,发现相比于来自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儿童,家庭经济社会高的儿童其错误信念的成绩得分显著高些。卢格和泰密斯(2008)进行了一项纵向研究,研究了儿童的家庭资源、父母养育质量和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父母的养育质量在家庭资源对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上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这说明家庭资源,也可描述为家庭的客观环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其心理理论的发展之所以起着较为显著的作用,是通过父母的教育质量来决定的。可以推测,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会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产生影响,是通过亲子之间的互动模式,包括父母对亲子的养育方式和质量来起作用的。

  3.1.2依恋类型

  衡量一个人早期人际关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变量即是儿童的依恋类型,其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已有研究发现3-4岁儿童中,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错误信念测试得分显著高于不安全依恋型儿童,且安全型依恋测试得分与所测得心理理论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安全型依恋儿童的母亲更加看重儿童的心理发展,注重儿童的心理状态,因此在与儿童进行互动过程中,会更加倾向于使用一些心理状态言语与其交流,而这些能够描述心理状态的言语会促进儿童更好地理解他人及自己的心理状态,因而可以提高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

  3.1.3父母教养方式

  上述研究的因子中提到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心理理论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并有研究显示出,父母的养育质量会在两者之间起一定的中介作用。那么,父母的教养方式作为家庭客观环境的一部分,对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会存在一定的影响。已有研究以3-5岁儿童为对象,发现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由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是通过其它变量的中介作用而产生的,比如父母教养方式下的行为特征以及父母与子女互动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点等因素。茹福曼等人深入考察了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下具体的亲子教育特点对3-4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通过访谈法研究得出正是亲子的互动特点影响到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3.1.4亲子谈话

  上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母亲在与儿童进行亲子游戏过程中如果使用对心理状态的描述术语,儿童完成心理理论任务成绩会更好。这启发研究者们开始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亲子谈话对儿童心理理论产生的作用及影响。研究者会使用不同的方式诱发亲子之间的谈话,比如观察亲子之间的自然谈话,记录亲子在给儿童描述图片及讲故事过程中的谈话,或是记录母亲对孩子的自由描述等。不同研究方法均表明,如果母亲对于孩子心理状态的谈论越多,儿童有关心理理论任务的成绩就越好。后来有研究者直接研究了谈话风格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研究者同时考察了亲子谈话对心理状态提及的频率、儿童依恋类型和亲子谈话风格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只有详述的谈话风格才会对四岁幼儿心理理论能力产生显著影响。

  3.2语言因素

  国外对语言发展和心理理论能力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从儿童言语对心理理论能力形成影响的基础性研究开始的。有些研究者认为语言的部分成分,如心理状态动词和补语句法,会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研究者主要是通过儿童在完成错误信念任务过程中报告包含心理状态动词和补语句法,这些成分向儿童很好地传达了第三个人的想法和心理状态。但后来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是一般语言能力制约着儿童心理理论任务的完成,而并不是单独的心理状态词语和句法。2010年,国内一项研究基于国外关于语言发展与心理理论能力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性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儿童语言发展和心理理论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方向。该研究以4-5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纵向探查了前后相隔6个月的儿童的一般语言能力和心理理论的发展状况,结果显示了语言能力是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前提基础,存在因果关系.

  3.3同伴交往因素

  心理理论能力水平反应的也是儿童社会化的水平,同伴关系又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推动因素。布朗等人认为,同伴关系因素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他们的研究表明,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合作过程提供了一种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情境,从而能促进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哈哥和丹通过同伴交往过程,考察儿童在此过程中对心理状态指示词使用频率,看儿童的同伴交谈是否与其心理理论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相关显著,儿童在同伴交谈中使用的心理状态指示词越频繁,那么他在当时的错误信念任务上成绩就越好。彼得森等人从友谊角度入手,也探查了儿童同伴交往因素与其心理理论任务的关系,研究者把儿童分为受欢迎的儿童和被拒绝儿童等类型,结果表明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儿童,拥有了稳定友谊关系的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上要比同类型中其它友谊关系不稳定的儿童成绩好得多。这些研究说明,同伴交往因素确实对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有关儿童心理理论相关因素研究几点思考

  (1)有关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对象虽然涉及到的年龄范围较为广泛,但对于儿童类型更多地集中在正常儿童这个群体,对于异常心理儿童,比如智障儿童、患孤独症儿童、自闭症儿童等的研究还十分缺乏,他们作为一个特殊儿童群体,其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和人生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建议适度扩展研究对象的范围。

  (2)目前对于儿童心理理论影响因素的研究多是停留在相关分析上,在研究方法上多为调查研究与相关分析。但是我们更期望能找到真正影响到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希望得到一些因果性的分析,因此,实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未来研究是否能设计较为严谨的实验研究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研究可以探究其存在的脑机制问题,目前脑机制的研究虽已经找到与心理理论相关的脑定位区域,但是对于心理理论如何发生的问题仍然尚未明确,所以,研究者必须意识到弄清心理理论的神经生理机制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雨晴,陈英和.幼儿心理理论和元认知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2).

  [2] Premack.D.,&Woodruf,f G.Does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78(1):515-526.

  [3] Bjorklund,D.F..Children′sThinking[M].Brooks/ColePublishing Company,1995.

  [4] Flavell J.H..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knowledge about the mental worl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0(24):15-23.

  [5] 邹荣,陈旭.观点采择任务在心理理论脑机制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学探新,2010,30(4).

  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的论文篇二

  《浅谈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一成问题的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将抗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201-01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生理成熟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下面,我仅从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从心理发展角度审视家庭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从传统的家庭习惯看,一个人从乳儿期到青少年初期,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的环境,父母等直系亲属成为最早的启蒙老师。在这一阶段,从人的心理发展情况看,自3岁的婴儿开始以直觉行动性的思维方式,当时父母所给予接触的物体、人物,与自身的运动紧密相关,父母直接支配着婴儿的行动;3岁至6、7岁学前儿童思维的产生主要是凭借对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这阶段父母的行为动作直接规定了幼儿的活动范围,也就直接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发展;到了学龄初期(6、7岁至11、12岁),儿童的思维已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的阶段,对所接触了解到的事物,行为会用简单的判断推理形式,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仍然依赖父母对自己所作联想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进入青少年时期(11、12岁至17、18岁),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导地位,能够经常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有简单的辩证思维。但是,由于青少年知识经验的限制,往往不能全面了解反映事物的本质,在推理时往往带有主观性和跳跃性,其思维的依据一方面来自以学校老师为主的教育内容,但因学校的原因(下面专门分析),使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受家庭父母的管教约束,对青少年初具形成的个性特点,世界观等方面有很大影响。上列原理证明,少年儿童时期的教育,尤其是学龄前家庭父母教育,对形成、塑造一个人未来的思想、性格、品德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这个时期的教育,迄今为止在任何国家都还不是家长以外的任何人或机构所能代替的。

  二、从学校教育看家庭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学校作为对儿童自学龄初期开始就进行系统教育的阵地,无疑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知识的获取、世界观的形成等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学龄初期,儿童非常相信老师,时常以“老师怎么说”做为行为的规范准则,这在某种程度上优于家长,已被众所公认。随着儿童年纪的增长,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过程中,对学校的依赖程度会发生相应在变化,从“绝对听话——听话——基本听话——基本不听话”提转变过程。目前,许多家长因自身素质和水平的原因,对自己的子女的教育存在困难,教育方法不当,提高不了子女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需要,而把教育依赖于学校。对此,因忽视了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机构也有不足所在,往往出现期望值过高的心理现象。从许多调查的情况表明,许多学生利用学校作为掩体,谎骗家长,将学校作为避风港;而家长也片面地认为将子女赶到学校就有一个约束的地方,实际上学校的学生违法犯罪率不可低估,团伙型案件居多;旷课已成为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危险信号。据中国政法大学法社会学与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北京、上海、广东等8省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情况调查表明,91.5%的违法青少年有过旷课的经历,并且初次劣迹,初次违法的高发年龄与开始逃学的高发年龄一致,而旷课的直接原因,据对1983名在校中小学生的调查,因为学习负担过重而厌学、不喜欢老师、上学没意思、犯错误怕被惩罚等学校原因的有1248人,占61.9%。另据对违反校规的1939名学生的调查,教师采取耐心教育的占30.3%,而采取找家长的占39.8%,训斥、赶出教室、不理睬等惩罚占18%。这种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30.2%的旷课学生受到了家长的打骂,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由于家庭与学校之间对中小学生采取了“依赖老师、老师又依赖家长”的方式,一方面反映出学校教育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家庭对中小学生教育的重要性。事实表明,学校、老师与家长对学生的教育配合的好,对学生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相反,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教育方法不当,往往使学生无法承受而采取旷课逃避的方法,成为走向社会参与各种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据某市对查获的900名团伙犯罪成员的调查表明,经过初中以下学校教育的有832名,占92.4%。其中在校学生237名,占26.3%。没经学校教育的只有51名,占5.7%。这说明学校教育仍存有弊端。

  三、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长期相处、关系密切,都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正常的家庭结构被打破,则会给青少年心理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如:父亲或母亲早亡,会给青少年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灵创伤,使其失去了精神的依托,出现行为不正常、情绪不稳定等现象。随着离婚现象的增多,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大多具有自卑、少言寡语、性情孤僻、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较强等心理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家庭、学校的极大关注,这也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学校里有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就是由于残缺的家庭结构造成的。所以,要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发展,首先应该给他们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

  四、家庭生活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生活氛围包括物质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氛围等。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家庭只注重为子女提供一个优越舒适的物质生活环境,而忽视了营造良好的精神生活氛围,这会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如: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必然使自己的子女失去归属感,心理上失去支持和平衡,造成心理障碍,在学校可能表现出沉默寡言、不合群、自卑等异常现象。实践证明,生活在具有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中的青少年,往往表现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缘好、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信心等人格特征;生活在缺乏良好家庭生活氛围中的青少年,则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对现实强烈不满等人格特征。可见,家庭生活氛围是比较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所以,作为一个家庭,除了为子女提供物质生活条件外,更重要的应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给他们一个宁静、民主、和睦和安定的家庭。

  五、家庭教养模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模式是指家庭教育和抚养子女的方式,是受教育者教养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养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养方式,不良的教养方式会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如:由于棍棒教育的摧残,造成子女自卑、焦虑、过分顺从、无安全感或攻击性强等异常倾向;由于父母过高的期望,超过了子女的承受力,使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由于过分的溺爱,造成子女自私、任性、不肯吃苦。又如:有位初中一年级的男生,由于在学校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成绩差,他的父亲对他经常打骂,甚至把他锁在房间里,饿上几餐,结果使他出现自卑、情绪压抑,在学校经常打人等异常现象。因此,作为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对症下药,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顺利地发展。

  六、家长自身的特点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长自身的特点,如:家长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甚至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发展。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说明,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假如父母整天沉迷于赌博、打麻将,对子女的学习、生活漠不关心,其子女在学校往往表现为经常不遵守纪律、厌学情绪严重等不良现象;假如父母开口闭口都说脏话臭话,其子女在学校往往不可能是一位文明而又有礼貌的学生。可见,家长自身的特点也无形中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要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还必须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修养。

  总之,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应切实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修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培养身心健康成长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

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的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2.小学生心理发展有关的论文

3.大学生心理因素对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探讨论文

4.浅谈问题学生产生的心理原因论文

5.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论文

6.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论文

224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