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参考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参考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参考论文

  心理健康能够更多的发掘啊学生的潜能。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则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参考论文篇一

  《简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摘要:在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加剧,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爆炸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工业化、都市化、人口密集化等等现代城市的特征,都可能给人们造成巨大、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也给人们的心理健良带来严重的威胁.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当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同样的威胁。

  一、心理健康的界定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一词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斯惠特(SweeterW)所提出。它是指人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状态。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不断地有新的认识。在重视生理卫生,维护身体健康的同时,将生理、心理和社会医学并为一体。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概括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良好状态和安全、安宁”。可见,健康至少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身体健康的保证。

  (二)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

  根据大学生生理特点和社会发展对青年学生的特殊要求。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4种:

  1、有明确的自我意识

  这是与外界正常交往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的人都有正常的交往活动,对自己和对别人以及两之间的关系都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自我接纳”并能接纳别人”,与他人友好相处,达到人际关系和谐。

  2、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是与外界正常交往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合作、沟通,以尊重、信任、宽容、理解的心态与人相处,不无故猜疑、嫉妒、仇视他人,乐于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同事。

  3、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

  心理健康的人具备正常的智力水平、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能从成功中体验到自尊、自信。不会因失败和不胜任而经常产生困惑、焦虑、绝望等情绪障碍,而是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致力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并能从中得到乐趣,即使遇到困难和阻力,也能设法克服和排除,直至取得成功。

  4、有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

  心理健康的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其内部心理结构总是平衡的和协调的,既有适度的情绪表现,又不为消极的情绪所驱使而导致行为的失调。能保持比较平静的心境、清醒的头脑和控制行为的自觉性,因而经常保持愉快、乐观、满足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迅速变化的过程中,处于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渡时期。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而且又很敏感,受到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思潮的冲击,便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家人的庇护下,对生活事件的应对策略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他们在遇到某些事情难以处理时,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在原因进行一番分析,甚至引用一些心理学理论来解释,但最后还是不知如何解决。

  (二)学习问题

  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另外,对大学学习方法不适应。这样就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部分同学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头疼甚至神经衰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更多的同学身感自尊心受挫,由过去的自负变为自卑,情绪低落,丧失学习积极性。[1]

  (三)人际交往问题

  有的大学生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与人交往。自卑孤傲,部分学生由于贫困或自我表现能力局限而产生自卑心理,也有学生自视清高产生孤傲心理,有些学生在交往中因胆小、孤僻、害怕而自我封闭;猜疑防御,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人不信任,对人处处设防。

  (四)情感问题

  大学生在校园里谈恋爱司空见惯。有些学生是心理空虚,以此为消遣;有些学生是迫于心理对异性交往的需要而谈恋爱。产生许多恋爱中心理问题。例如,有的女生刚入学就接二连三地受到男生的邀请约会,因不知道如何应付而陷入苦恼之中;有的学生因看到周围的人纷纷交友结伴而自惭形秽;有的学生因失恋而长期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轻生;有些学生则是性心理方面问题。

  (五)网络心理问题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信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上网络游戏。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意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其次,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精神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2]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在加快的发展,生活在日新月异地变化,这对于人们来说亦是一种心理的考验。大学生是社会上最活跃最敏感的而又有知识的人,他们常常最先敏锐地感觉到变化及其带来的冲击。又由于他们正处在人格和观念的形成阶段,生理和心理在迅速变化,因而这些变化和冲击在他们心理上随引起的反应也最为明显和强烈。他们一方面积极地迎接这些变化和冲击,另一方面引起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心理的承受力就比较低,对某些变革感到不解,不易适应。因此,不可避免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参考论文篇二

  《浅谈大学生心理教育》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等,本文针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应对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措施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冲突的不断加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普遍重视,中央已经陆续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是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一线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生活环境的改变

  大学新生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大学时代开始了寝室生活,同学之间的距离近了,各种隐私也暴露无余。同学之间的矛盾也自然而起。很多新生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环境,不免在心里造成失落与孤独感。笔者曾经有位学生,饭卡坏了自己不会补办,且不敢和老师沟通,让父母在千里之外的江苏打电话给辅导员老师。可见很多学生出生在温室的环境中,到异地求学还不能完全独立。

  还有,有的同学天生身体有残疾,可能从小就会有些自卑感,到了大学,父母不在身边,孤独加上自卑感,会使得他心理承受更大的压力。这种因为环境改变所产生的压力与失落,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久而久之,必然会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

  (二)大学生恋爱

  大学生已进入成年阶段,父母多不在身边,渴望与异性恋爱。但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多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包容、忍让。且多数同学尚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往往是出于寂寞,好奇,随大流而去谈恋爱,这样的初衷往往会导致恋爱的不如意或是失败,最终导致心理压抑苦闷,甚至出现轻生、心理变态导致性取向出现问题等。

  (三)学习考试等自身原因

  大学的课程,老师讲课的速度很快,篇幅较长。很多同学开始并不适应,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致使心理上产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怀疑,所以很多新生刚到大学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落后了,堕落了,没有以前努力或是即使努力也很难有好的成绩等等。破罐子破摔,逃课睡觉,迷恋网络游戏聊天等,深陷虚拟的环境中不能自拔,产生恶性循环。

  二、大学生心理应对措施

  (一)大学生入学后存在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问题

  辅导员可通过开班会和个别谈话辅导等形式,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我国中学阶段性教育的不到位,不少大学生在两性关系上存在不少困扰。辅导员可通过讲座、演讲和讨论等形式,及时澄清同学们对两性关系的困扰。大学生由于某种挫折,无法解脱的时候,会自卑,甚至有可能通过自杀等过激行为来消极面对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正面鼓励,引导班级同学对其关心,帮助其注意力转移等方法对其进行辅导。这种辅导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具备新需要的知识和技巧,掌握全面的信息,理清事情的原委。

  (二)辅导员参与学校心理咨询和问题学生的心理治疗工作

  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工作.进行早期发现与预防。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是开展一切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辅导员要对每一位新生通过填写“心理健康问卷”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中筛选出有问题,有症状的同学进行备案。与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取得联系,可约请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到心理咨询中心,做到提前预防,防患于未然。在必要情况下,辅导员手中的学生心理调查资料,也可以成为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咨询时的补充材料。因为,辅导员与学生长期生活在一起,可以通过直接或者班级干部、寝室同学等间接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因此,辅导员可以为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提供更多鲜活的一手材料,协助其做好咨询工作。

  (三)注意关注特殊大学生

  特殊大学生包括学习成绩不好临近毕业可能不能获得毕业证、学位证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遭受突发性重大变故、身体有慢性疾病或重大病史、遭遇重大感情危机且情绪反应较激烈、情绪极端不稳定有严重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的大学生等。他们是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群体。这些大学生身心不够健全,极易出现问题,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对此类大学生的管理已经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对重点大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不代表只做这一部分人的工作,还要加强日常调研,全面把握大学生信息。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漫长和艰巨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辅导员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各项措施和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吴洋,孟小茜.浅议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教育[J].知识经济,2011(19).

  [2]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19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