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程毕业论文2000字
心理健康课程毕业论文2000字
目前,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200字毕业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2000字毕业论文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健康关系到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关注他们的健康,我们应该首先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结合实践总结了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一、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把教育贯穿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如校园广播、主题班会、学校墙报、班级板报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之深入人心;通过与班主任、教师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心态;利用资料、个别交流或家长学校机会,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和行为影响孩子。
参考文献:
[1]李冬生,阮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2]黄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J].宜春医专学报,2000,(1).
[3]李世芬.试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现代大学教育,1999,(06).
心理健康2000字毕业论文篇二:《浅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目前,我们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然而我们许多教师却错误地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老师的任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重视的。作为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顽强毅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平等;真诚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下面我就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来谈谈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解决办法:
一、树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躁、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学习环境,师生平等相待、真诚相对,倾注真心真爱
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学校教育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
(一)师生平等相待
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师生真诚相对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三)倾注真心真爱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心理健康2000字毕业论文篇三:《浅析在体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父母为了让子女过上好日子,全力投入了工作中,一定程度忽略了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被视为时代主力军的学生,作为未来的主导,被家长、学校和社会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于是,培养和造就他们就成了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在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我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学校所设的体育课程,在团结、友爱的氛围里体味集体的温暖和运动的喜悦;在受挫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扛压能力;过程中每进步一点,都能及时肯定自己,并变得独立和坚韧,敢去拼搏和创新,有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危害及成因
据社会调查显示,我国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普遍存在问题,孤独、自卑、自私、厌学、早恋甚至自杀等现象日益严重,且在寻常的生活中,会出乎意料的做出些不合情理的行为,致使负面影响颇大,具体表现在以下负面:
(一)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的关系
众所周知,学生最先接触的是家庭,它不仅是启蒙性的社会缩影,而且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品质和行为。家庭中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是家长,其品质和行为对学生之后的人生道路能否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因为学生所能学习的东西不仅局限在学校里,而更多的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谓言传身教也在于此。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自己的娱乐生活,如应酬朋友、赌博,乃至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家致富上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导致子女与家长的关系变得疏远,子女也变得愈加孤独、寂寞从而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有的家庭破裂、父母离婚,更有一些家庭对独生子女娇宠万分,这一系列的情况都在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让他们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因心理失衡而无所适从,且容易出现偏激的行为。另外,一些严厉的的家长总是把自己的过分期许强加给子女,而对子女的心理方面漠然视之,其结果自然就是学生对家长往往能骗就骗、能瞒就瞒,最终出现两败俱伤的困局。
(二)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当前,为了让孩子走在时代的前沿,一些学校过多地给学生布置较为繁重的课程任务,父母也在课外给孩子增加学业上的负担,这使得学生的心理精神方面承受了过大的压力,让他们在高手如云的学校,面对每一次带着竞争意味的考试或比赛,心情都会异常紧张,总担心出现“滑铁卢”的情况,失去了“尖子生”的地位,受到别人的嘲弄和冷眼,以致焦虑感顿生,一旦真的遇见失败,就失去信心,情绪十分低落。其次,学生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某些家长和老师总有“要长敲打才能成才”的想法,且对学生的消极评价过多,让学生自己都开始自我怀疑了,甚至夸张到即使是一次失败,也会产生诸如觉得自身“智力不高”,“考大学无望”等消极想法,难免自暴自弃,以致失去了自信心。
(三)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当下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不甚强烈,大家见惯了许多与社会公德相违背的行为,早就习以为常,因而疏于对青少年正确行为规范的教育,致使学生因在学习过程中厌学而出现说谎、欺骗、偷窃等品行障碍。其次,某些文化娱乐设施场所也会诱使青少年学生发生锐变。如网吧、电子游戏厅等以学生为消费主体的地方,会流传一些打架、杀人、黄暴等的影视片,极度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不少学生在接触以后,会因寻求刺激的体验,而误入歧途。
另外,一些小报摊、租书店里应被禁止的黄色书刊也会诱发青少年的犯罪。因此,由于社会上一些中青年情侣在公共场所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表现得过于恩爱,扭扭抱抱。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日趋成熟期,都很关心自己快速变化的身体,女孩的月经初潮男孩的首次遗精,以及其他的第二性征的出现很容易使他们惊奇不安,意识到男女之间的两性差异,已觉察出男女间的微妙关系。因此,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学生开始探索,总想体验爱情到底是什么?导致“早恋问题”。在青少年学生闲谈聊天中了解到,有的学生谈到“他太帅气了,她太漂亮了”,我“总想见他”、“我一和他说话,就十分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某某老师”,因此感到心神不宁,成绩开始下降。由于陷入恋爱的误区,再加之心理活动异常,就会产生种种心理病态的反映。
三、体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
凌刚曾在自己的文章里指出过,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是不一样的,还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心理保健指导及家庭教育等途径来改善,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直接、最自然、效果也最明显”。于此,我们就知道体育锻炼可以帮助产生流畅的情绪体验,在磨练学生意志的同时,还可以强化其体育意识和自我约束力,让他们掌握积极生活和学习的意义。
(二)体育锻炼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我们常说,体育锻炼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的情绪体验,这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一旦进入到这种状态,人们就会把全身心都投入到运动项目中,直观享受运动过程中的愉悦,这是完全区别于学习、工作、社会交际的情绪状态。而且,我们在曾四清的研究也看到了相关的结论:运动除了能减少人情绪上的负担之外,甚至还可以减轻心理负担,特别是一些因精神压力所致的。
(三)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提高认识能力
在体育锻炼里,说实话,无论是从事什么运动,都要有灵敏性,对外界事物能够迅速作出判断、感知,从而最快地协调自己身体的各个器官,来保证自己运动可以顺利完成。这也是长期从事运动的人,在认识能力上,尤以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方面,比不运动的人要更为灵活的原因。
(四)体育锻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社会经济的的发展,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一些人在频繁的社会交际上愈发无所适从。而体育锻炼却为人与人的接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锻炼活动中大家彼此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在短暂消除个人的烦恼和疲劳之余,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让自己的心理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四、体育课程与学生心理健康
(一)体育课程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我们知道,学校设置不同的教学课程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起到的心理教育作用不一,如田径就可以在培养学生的坚毅果敢、奋发进取、吃苦耐劳等方面起着良好的作用;倡导集体主义的球类教学,则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太极拳强调“知己”功夫的联系,“看熟”、“懂劲”作为“知己”功夫的重要阶段,可以提升锻炼者对自我的认知;游泳、滑冰、跳马及双杠等项目,对具有恐惧胆怯心理的学生提出了要求,帮助他们迎难而上、敢于超越;极具舞台表现力的体育舞蹈,则在满足了大家精神需求的情况下,增进了彼此的人际交往,还提高了锻炼者在反应、适应和自我表现方面的能力;而在健美操、艺术体操等相对轻松的课程上,人们自由地沟通、随意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从封闭的自我意识里挣脱出来,融入到欢乐和谐的氛围中来,默默增强了与人沟通和交往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里,作者就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可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因材施教”。确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那些不善言辞的腼腆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如排球、接力跑、拔河等团体项目,并尽量提供场所,为他们创造畅所欲言的机会,在持续的鼓励中帮助其改变个性的孤僻性,让他们逐渐开始与他人有流,帮助形成合群的心理定势;对那些行为处事不够果敢的学生,就让他们参加对灵敏性有要求的,如乒乓球、羽毛球、跨栏跑等项目,并在练习中要求他们严以律己,以培养坚强不屈的意志和百折不饶的品质;针对部分胆怯、害羞、怕担风险的学生,教师可让他们多参加游泳、滑冰、摔跤、平衡木等冒险性的活动,让他们变得勇敢无畏、敢于直面挑战;对情绪不稳、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参加太极拳、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活动,对培养他们的自控力大有裨益;对那种自信心极度匮乏的,简单的像跳绳、广播操、跑步等活动,可以让他们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并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对自满骄傲、爱独树一帜的学生,挑战体操、艺术体操等难度较大的活动,或与高水平的对手比赛,则可以改变他们的自负和目中无人,让他们学会自谦和脚踏实地;而对遇事易紧张的学生,教育者可以安排足球、排球、篮球等比赛活动,帮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锻炼自己冷静、沉着思考的心理品质。
五、体育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调控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绪
凌刚在自己的文章里指出过:“学生学习是否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程度高低和学习情绪密切联系”。青少年学生身为发育尚未成熟的“小大人”,其情绪上仍然是不太稳定的,一遇到挫折就亟需宣泄情感,不能自控。研究表明,这些仍处在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情绪可分为如下几种:a.兴趣高、愉快、轻松、期望、好奇,b.紧张、羞怯、内疚、焦虑,c.没有兴趣、不愉快、厌烦、惧怕、轻蔑等。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以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为此,对第一类情绪的学生,老师可以进行调动,第二类情绪的学生需要老师进行转化,而第三类情绪则必须进行消除。
(二)引导学生正确交往,防止早恋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异性之间的交往,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青少年喜欢和异性在一起,这事正常现象。体育课属于集体性参与的课程,但要正确的引导他们的交往。要多开展一些内容健康,生动活泼的学习、劳动、游戏使他们在集体的活动中把交往简历在友谊的基础之上,同事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要教育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把精力投放到学习、劳动和锻炼中来。这样,既可满足他们的交往的需要,丰富他们的生活,又可防止那些排他性、隐蔽性、不正当的交往。一旦发现早恋苗头,应及时与班主任及家长配合积极引导、正确教育,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但切忌简单粗暴,高压强制。
(三)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
当前,青少年在自主能力上明显还有所欠缺,对家长、老师等可以接触到的成年人依赖还较强,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在进行辅导与教学时,要时刻关注培养学生的自助能力问题。在素质教学的过程里,要侧重于引导和鼓励。这一点,在心理学的研究上就有相关研究阐释:兴趣是最实在、最活跃的学习动机。没有兴趣,学生是不能自发、活泼地学习的。针对于此,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习的目的,要试图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并能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且,在体育教学中,我认为,不仅要关注体育活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我们作为教育者,要适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练习过程中的动作,可以引导性的向学生询问,“要怎么练习”,“还可以怎么做”,“这样的方式是最好的吗”等,营造出探索创新的氛围,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使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
(四)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还处在崇拜偶像的阶段,言行易受偶像的影响,接受建议也看所谓的“光环效应”,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来帮助教学,以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以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到客观、公正,而且评价的语言一定要有针对性。尤其在涉及否定评价时,使用的语言要有艺术性,要注意到差生的自尊心和自卑感,要“让这些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求上的心劲”。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认识到成功的体验对学生异常重要,特别在激发学习动力、求知欲望和自信心方面,而学习中的屡次失败也会容易使学生开始焦躁、兴趣低落等。因此,我建议,教师应该要按照个体差异创设条件和机会来助力学生的成长。因为不同个性的学生,其在气质、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功底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设置课堂教学问题的难易程度时,应该遵循从易到难,逐步递增的步骤。而且,在解决问题时,不断表扬学生,对进步给予适时的鼓励,能够使他们处于奋发进取的状态,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最后,及时记录反馈成绩和活动结果,对他们的各种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对他们的成功适时表扬,会让小小的成功成为将来学生争取更大的成功的动力,使学生走上良好的发展轨道。
六、结论与建议
一言以蔽之,新时代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能力和心理素质的竞争,这种竞争讲的是学习能力,即竞争者对己有知识进行的排列重组、对未知知识进行的研究探索,简言之就是学习方面的创造力、适应力和生存力,它的提高依赖于心理素质的提高。体育课程中借助不同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有利于体育课程健康心理的形成。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以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为重点,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把教学活动将“实、活、新”与“情、趣、美”相结合,让每一个体育项目都能承载服务于健康这个教学目标,实现快乐的体育教学这一追求,达到增强体育意识和提高健身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