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2017年当前国际形势分析论文(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篇1

  试谈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

  [摘要]新课程设置要求从2006级新生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并计学分。加强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把中央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真正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极端重要性,通过利用专题教学形式,充分发挥教师专长,保证教学内容的鲜活、生动及对特定问题认识的全面、深刻。只有借助多渠道、多途径,才能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可持续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对策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为此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做好这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通知》提出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管理,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新“两课”课程设置从2006级新生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实施。《通知》使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得以进一步规范,使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那么,如何把中央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增强教学实效,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形势政策观,最终把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齐心协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上来,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

  身处于不断变革时代的大学生,从客观方面看,没有对形势和政策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没有心怀祖国、胸装天下的视野,就有可能走弯路、错路甚至于死路,要想成才立业是非常困难的。中国首富村、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领导村民致富的法宝就是“吃透两头”、“两头一致”,指的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可见把握形势与政策的极端重要性。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望成才,他们关注形势和政策变化的趋势,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关心国家、家庭和本人的发展前景,这充分表明大学生也有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的内在需求。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内在需求与实际效果的矛盾

  大学生对正确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深入分析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求知欲,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怀有极高的期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一些学校党政领导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可有可无的,没有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因而教学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进课程表、没有专职的教师队伍、没有考核、不计学分,常常是作为非课堂教学环节设置,最终往往流于形式,根本不能起到给学生解疑释惑的作用,学生对这样的教育形式只能望而却步。

  2.形势复杂与途径单一的矛盾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国内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并且时时刻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如何引导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五彩纷呈的花花世界里正确认识形势,使他们无论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还是社会思潮涌动,都能够知行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门大学问,难度非常大。但从应对复杂局势的措施来看,力度明显不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单一,主要是课堂教学,并且常常是有学时无学分或者有学分缺学时,缺乏考核和质量评估体系,甚至在一些院校仅仅是通过几个讲座、几场时事报告会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既缺乏针对性,又不能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效果可想而知。

  3.时事易变与师资不稳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它也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能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形势与政策”课被认为是副课中的副课,往往由“两课”教师或学校行政工作人员“捎带”着兼任,由于地位上不受重视、教师精力上的局限及资料上的缺乏,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空洞枯燥,这样的课学生当然不会喜欢。

  二、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

  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域宽、跨度大、知识更新快,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要求高、难度大、不好上,但又必须上好的课程。笔者认为,要增强教学实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思想重视是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主导,只有认识到位,才能更好地付诸行动。从学校来说,思想重视并不是说在口头上,也不是写在规章里,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要把“形势与政策”课真正作为一门课来对待,以课的形式在制度上保证,即保证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有学分、有考核,并且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专门培养,确保所需各项经费、场所、设备都能落到实处;从教师来说,思想重视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开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极端重要性,并把这种认识付诸实践。真正以学生为本,关心其痛痒,着力去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了解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从他们关注的社会生活、时事政治出发,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授课内容、讲课形式上与时俱进,寻找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联结点,这样的教学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学生来说,思想重视就是要端正学习态度,改变“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两课’不想听”的思维定式,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对“形势与政策”课投之以热情,付之以精力。通过不断地认知时事、认同政策,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分析问题,认清大局和大趋势,最终树立起科学的形势政策观。

  2.专题教学是方向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特殊的课,一方面,它的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变化快,操作困难多,且没有固定的教材,因此教师备课难度大、素质要求高。 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不是一门纯专业性的课,它的主要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习某种专业知识,而是教会学生观察分析形势、理解掌握政策的方法,故而教学不需要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这两个特点决定了采用专题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

  专题教学由学校以教育部社政司下发的教学要点为主要依据,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出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计划,教研室再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国内政治、国内经济、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等不同的板块。每一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研究方向加入相应的专题教研组,集中精力准备3~5个专题,在全校范围内不同的年级和班次轮流讲授。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而且有利于教师把课讲精讲好。

  教师不是全知全能,有自己知识的欠缺,专题教学则可以扬长避短,一个学期只需要专心准备几个自己比较擅长的专题,而不是勉为其难、疲于应付。不断讲授同一专题,必然是越讲越熟、越讲越好,它还可以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去关注、研究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地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备好每一次课,从而增强其教学实效。同时用专题方式可以对专门的问题进行“聚焦”,鲜活的内容,精湛的讲授,既讲前因又讲后果,既讲来龙又讲去脉,分析现象,说清原委,透视本质,道明真谛,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利于学生政治分析能力的培养。

  3.多管齐下作保证

  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大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民情、国情、世界情,亲情在胸。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高校一方面要致力于加强“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形势政策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借助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零星的、分散的、肤浅的知识变得系统、条理、丰富起来,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复杂表象后的实质问题。另一方面则要多管齐下,开辟多种途径促成一个多角度的、持续性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氛围。

  例如通过社会实践、党团活动、校园内的报栏、橱窗、黑板报、宣传园地、广播、网络、BBS等途径宣传国家大事,接触社会现实,以丰富和加深学生感性认识,增强形势政策教育的效果。尤其是学生公寓、餐厅等大学生生活起居的地方,更应该建设成为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场所,而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例如,可在每幢学生公寓保留一个房间作为学生活动室,里面只需配备一台电视机、订阅几份报纸即可。

  电视机能保证学生每天都收看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等节目,报纸杂志诸如《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参考消息》《半月谈》《世界知识》《环球时报》等可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天下大事,扩展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并且每个活动室可订阅不同种类的报纸,每隔几天进行一次交换,既节约了资金,又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总之,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为学生及时地了解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国际国内的形势、了解和评析时事政治提供一个场所和平台,营造出一个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良好氛围。

  当前正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栋梁的青年,他们的素质如何是关乎国运兴衰的头等大事。胡锦涛同志一再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今后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努力实现的目标,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判断发展形势,自觉把自己的前途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的重要举措,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明智之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开发教学的生动性,探求教学的实效性,“形势与政策”教育任重而道远。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篇2

  试论民族地区高校形势政策课程教学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形势政策课程教学既有一般地区的共性,更具有民族生态的特殊性,需要深入分析和挖掘;而在形势政策教学实践中,其特色并未得到良好发挥且存在诸多不足。本文结合形势政策课程性质及功能定位,尝试提出优化民族地区高校形势政策课程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民族地区课程特性改革创新

  近几十年来,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民族地区教育整体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不仅推动了民族地区公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也为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我国高校普遍设立的、又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形势政策课程,一直以来,其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基本上是根据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与当前大学生的特点而设计的。这种教学设计及教学活动的展开是非常必要的,但面临民族地区特殊的生态背景,要实现形势政策课程作用的目标,就必须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民族地区及高校的各方面研究,全面深入把握民族地区高校的特性,使高校形势政策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推动其教学研究创新。

  一 民族地区生态视野下高校形势政策课程特性简析

  1.目标强复合性

  教育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教书育人是学校和教师促进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尽管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功能有共性,但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取决于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状况,并也会反过来对以上社会因素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观说明了教育活动必须要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也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既考虑教育所处的社会各种客观条件,也不能无视社会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和希望。只有那样,教育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才能促进社会历史的进步。

  从这个角度看,高校形势政策作为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普遍设立的一门课程,作为大学生学习和把握社会时代的形势,正确认识社会及自身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个课程的实际效果。科学清晰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民族地区高校本质上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它要兼顾国家的要求和国际化的视野,承担发展和繁荣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历史使命,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具体来讲,高校形势政策课程目标选择就要比一般地区高校考虑的更为复杂,尤其要考虑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活动是否能促进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各区域发展的现实的认识,是否促进大学生对民族地区的现实、时代发展的要求拥有历史使命感和事业心,是否促进大学生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合格人才。所以在形势政策课程目标设计时,民族高校就得考虑更多的民族地区发展所要求的目标,使各种目标及子目标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切实贯彻实施。

  2.构成强民族性

  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等因素,民族地区各层次教育处于我国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状态。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民族地区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学科门类和办学特色迥异的各种高校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在大学录取和学生构成比例方面不仅体现了全国性,甚至不少学校在国际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方面也处于前沿阵列。但民族地区更突出的方面,广大教育工作者通常忽视的方面,就是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和从事教育的各种人才构成的多民族。汉族之外的其他不同民族数量及比例远远超过一般地区的高校。较强的民族特性,对学校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特别是在开展形势政策课程教学活动中不能忽视具有民族多元性的教师和学生的特性,应正确认识这一多民族组成的情况,按照学生民族来源和生活背景的情况来有效开展课程教学,并使我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主张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

  3.文化强多样性

  大学是人类思想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主要场所,尤其是近代以来,大学推动人类思想文化的进步作用日益突出;反过来,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思想文化发展程度与其拥有的大学发展情况紧密相关。大学是思想文化交流碰撞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创造和传播最为迅速的地方。好的大学必定是开放而兼容并包的,思想文化必定是多元共存并齐头发展的。民族地区由于处于特殊的地理自然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很大的环境里,自然无法避开各种民族文化对它的影响。多元民族文化、民族习惯和民族宗教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形成产生持久的影响,特别是以社会现象为主要内容的形势政策会受到强烈的影响,呈现大学课堂多元文化的景象。

  4.管理强自治性

  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态环境,是知识产生、传播的前沿阵地,也是知识精英和潜在人才聚集的地方。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必然有特殊的组织管理方式。从现代组织发展和组织理论的演变看,相对一般的组织实体,大学应走在开放性强、自主性高、层级少、授权程度高的组织变革的前沿,这也是大学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民族地区高校不仅应该具有一般地区高校管理的自主性,而且,由于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地区政府和人民在管理和安排地方事务方面享有很多的自治权。这些自治权在教育管理和运行中也要贯彻实施,使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的各项教育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为此,作为民族自治地区的教育领域,自治性是一般地区高校无法比拟的,形势政策课程设计和教学也能体现出来。

  二 民族地区高校形势政策课程问题及成因

  1.教学目标笼统

  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教学目标对日常的教学起着方向的指引作用。形势政策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处于特殊地位的一门课程,其方向性更为突出。但是,不少教师和学生对形势政策地位和功能认识不够,满足于大学生认识社会宏观层面来进行教学,有的只停留在基本教学任务和学业学分完成的层次上,这些认识是片面且肤浅的。其中主要原因既有社会、政治、文化等对高校环境的不良影响,也有高校老师教学认识的因素,以及学生对形势政策课程的作用与自己的关系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导致为教学而教学,为学习而学习;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2.教学内容偏颇

  教学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教学内容的支持,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载体。教学内容从根本上制约着教学效果。目前很多大学形势政策课程,由于不少师生对该课程缺乏正确的定位,造成一定程度上简单应付或仅限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注重教学前的准备、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总结。现在一些学校形势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呈现千篇一律的局面,这种现状在民族地区高校也随处可见,虽然有些课堂专题会涉及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但是对民族地区的地方特色的挖掘还远远不够。

  3.教学方法单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是工具或方法的选择对事情的完成至关重要,甚至在很多程度上决定事情的成败。在信息爆炸和竞争不断升级的当今时代,事务的完成,方法或工具都处于前所未有的地位。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教学内容是实现目标的基础,而教学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技术、手段及途径。而在目前的教学中,不仅一般课程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多问题,形势课程教学更存在问题,基本上是一般方法的简单移植,甚至比一般课程更轻视教学方法的运用。满堂灌,单向传播,理论深度缺乏及相关资料的简单罗列,成为不少形势政策课堂的主要方法。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本来教育水平就与其他地区存在差距,在具体教育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任务更为紧迫。

  4.教学效果欠佳

  教学是一种复杂形式的智力活动,任何一个环节或细节都会对教学整体效果产生影响。良好的教学对老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由于形势政策课程教学存在以上种种原因,又无法满足民族地区特殊的教学目标要求,因此,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 优化民族地区高校形势政策课程的途径

  1.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实现世情、国情和地情教育统一

  教育目标多元化,既是教学的挑战,也是教学创新的动力。形势政策课程具有时代演变性、社会复杂性、主题广泛性、政治性、文化性及知识性等特性,意味着此课程承载着比一般课程更多、更高的使命。在教学实践中,要全面考虑各种目标,并按照目标的性质和地位来进行区分与合并,使各种目标最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整体的优化效果。由于民族地区的战略发展位置和地缘位置的重要性,形势政策课程对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的要求,不仅要把民族地区的地情和认识世界、了解国家社会充分结合起来,还要把民族地区发展的情况和各种挑战放在课程教学的更重要的位置,使形势政策课程成为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器。

  2.重视教学任务,实现课程功能优化

  目前形势政策存在诸多问题,除了客观不利的社会因素外,主要在于学校组织管理、教师教育教学、学生学习理解等方面。要使形势政策课程发挥良好的教育教学功能,前提是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对形势政策课程给予重视,提高各自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个人发展、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教育发展及社会其他发展充分结合。也只有站在培养民族地区人才、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人类前进的高度上,才能有效履行该课教学任务,实现其功能的优化。

  3.提高自主权,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教学是一种人际间的知识技能、情感心理和行动意志多方面互动的活动。好的教学,既能增加人的知识、提高人的技能,又能培养人的良好心理、高尚的情操,还能增强人的行为意志的力量。从字面分析看,教学是教与学的两个不同活动,其中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目标取向;从过程来看,是两种主体、两种活动、不同目标紧密的结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而要实现这种效果,必须改变教师被动应对教学的局面,也必须改变学生被动听课机械反应的局面。教和学的自主性及关系如何,直接关系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4.加强教学研究,实现课程教学不断创新

  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形势政策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理论基础和应用转化能力不足,进而忽视对形势政策的教学研究。这种认识导致形势政策课程成为流于形式的课程安排,难以实现形势政策课程应具有的根本作用和重要意义。不正确的认识和不认真的态度,忽视了对形势政策的教学研究,降低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限制了学生在形势政策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事物的发展始于事物内部的变化,当事物变化呈现出前进的、上升的状态时,就是事物的发展,而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对事物以往的突破或否定,也就是创新。同样,形势政策教学要实现发展,有赖于教学研究的创新。

  总之,从形势政策的性质、地位和特点来说,加强教学研究,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十分紧迫的。

  参考文献

  [1]叶锐.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研究,2011(3)

  [2]张录平.马克思主义形势政策观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

  [3]舒毅彪、朱庆跃.对大学生形势政策课主体间性教育模式构建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

  [4]徐建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1.2017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3000字

2.形势与政策的结课论文2000字

3.2017年形势与政策课心得7篇

4.2017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1500字

5.2017形势与政策的结课论文3000字

31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