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形势与政策论文 >

优秀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的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形势与政策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形势与政策的论文篇一

  《试析大学生诚信教育探析》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道德规范

  论文摘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大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受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的影响,其诚信品质受到了挑战和质疑。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探究成因和提出纠正策略是积极的应对态度。

  诚信是指诚实守信用,情感真诚,言行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赋予诚信以新的内涵,诚信已成为新世纪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基石。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求知欲旺盛、进取心强,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却不容乐观。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还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探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中的诚信缺失现象

  1.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过去学生考试作弊被发现后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现在有些大学生即使自己不作弊,也不会指证别人作弊,甚至还为个人的作弊行为得逞而庆幸。在考试过程中,有的学生夹带与考试内容有关的书本、笔记,在考试中交换试卷或以借用工具书、文具等方式传递答案,利用上厕所的机会偷看有关资料,雇用“枪手”代考等,作弊手段无奇不有。

  2.恶意拖欠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本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但是有的大学生却恶意拖欠贷款。他们毕业后不仅不积极偿还利息,也不偿还贷款本金,甚至个别学生在毕业后故意中断与学校的联系。还有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为了个人或家庭的经济需要,用虚假证明材料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在获得贷款后没有按照借款协议要求使用贷款,而是将贷款用于其他消费。

  3.就业当中的弄虚作假层出不穷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地“丰富”自己的简历。有些毕业生的确发展全面、非常优秀,不过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弄虚作假,例如:涂改学习成绩、伪造各种荣誉证书、夸大个人能力水平。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很多毕业生不认真分析自身的条件,也未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有机会就立即与招聘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一旦遇到条件更好的招聘单位,宁愿缴纳违约金也要毁约。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诚信缺失的现象,网络盗窃、诈骗、诽谤、攻击,竞选千部以及发展党员过程中的弄虚作假,学术造假,窃抄袭等。这不仅有损大学生的整体形象,而且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

  在我国各项事业不断推进和发展过程中,有些制度和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例如:社会信用制度还不健全,社会信用对每个人的影响还不够直接和具体,人们还没有充分感受到社会信用体制对个人生活的保护与约束;诚信教育、监督、评价体系不健全,没有将诚信状况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致使诚信缺失对大学生的影响不深。

  2.家庭中的诚信教育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每一个家长对孩子都抱有很高的希望和无限美好的期待,但不是每一个家庭的教育都关注到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特别注重智育的发展,却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有的家长就有许多不诚信的恶习,如阳奉阴违、尔虞我诈、坑蒙拐骗、这些行为会在家庭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3.学校中的诚信教育缺乏实效

  长期以来,高校对德育非常重视,但因为德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德育的实效性不理想。教育内容还是以一般性的理论知识为主,而且多为传统的理论知识,不能和现实结合起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诚信教育的形式和方法还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缺乏应有的实践环节;一些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也起了负面作用。

  4.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影响

  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乐观向上、充满激情,注重良好品格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他们的阅历浅,容易因受挫而产生消极的心态,出现“非此即彼”的两极化心理,也很容易造成从众心理,从而影响诚信品格的形成。另外,在求职就业方面,大学生比较注重专业对口,注重所选择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环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再加上他们缺乏吃苦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这也很容易让他们偏离诚信。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策略

  1.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完善诚信监督机制

  建立诚信档案,就是把学生的个人信息以及家庭信息进行详细统计,如户口所在地、个人身份证号码、家长身份证号码、个人联系方式、家长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通过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可以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表现,判断学生的诚信状况。学生的诚信状况要与发展党员、评优奖先、申请助学贷款、求职择业等联系起来。要加强对学生诚信档案的管理,档案记录要真实,不能流于形式,同时要有专人管理,还要有书面和电子信息,便于学生、教师、用人单位查询。

  2.丰富诚信教育内容,注意教育形式和方法

  大学生诚实守信应该具体体现在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在学习方面,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作业,考试中没有作弊行为;在生活方面,艰苦朴素,合理消费,不以弄虚作假来获取国家奖助学金;在人际交往方面,不阳奉阴违、恶意中伤他人,要真诚待人、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在社会实践活动上,积极参加各类素质教育活动,在活动中遵守规则,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在求职择业中,要尊重个人实际情况,不夸大自己,向用人单位提供自己的真实材料。在开展诚信教育的途径上,高校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进行不同的形式设计。

  3.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营造浓厚的诚信教育氛围

  想要加强诚信教育就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要想生存就必须诚信,要想发展就必须诚信。在政府层面,应该加强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诚信典型,倡导诚信美德。社会各个系统在择录大学毕业生时,应考虑毕业生的诚信状况,把诚信作为录用的必要条件。银行系统对有不诚信记录的毕业生要加强控制力度,对其与银行的交易要有一定的控制手段。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规范网络文化,弘扬诚信美德。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主要优势,树立起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把诚信教育贯穿于思想教育、课堂教育、考试考勤、课外活动中。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的引导作用。总之,只有使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的影响形成一股合力,才能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在诚信教育浓厚的氛围中,大学生就会发自内心地接受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并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

  关于形势与政策的论文篇二

  《关注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密不可分。顺民心,反映社情民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或减少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并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矛盾和纠纷,使不和谐状态归于和谐。

  关键词:公平;社会;正义;和谐

  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些内容体现了我们国家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是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那么,社会公平的理念该如何深入人心以及如何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落到实处已成为当前极为迫切的现实问题。

  1正确认识社会的公平正义,积极推进和谐社会的良性互动

  1.1当前存在的社会不公平及原因分析

  目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居民收入增长与生产总值增长仍不完全合拍,前者的增速往往落后于后者,城乡之间、不同行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仍然存在,甚至有扩大趋势。而公平正义其实是我们人类永恒的追求,它反映和评价的是人与人之间合理社会利益关系,是人们对于维持社会公共秩序、维护自我及群体利益关系最基本的理念,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包含公正、正义、平等诸多相关范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的社会利益关系状态。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斗争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国家只有立足于公平的基本理念与规则,才有可能既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又提升社会的整合程度,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达到社会的和谐。我国已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也随之出现,公平与效率的失衡,制度体制和政策的不完善,分配秩序的混乱,分配关系的不合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分配行为不规范等等。这些不公平问题已日趋成为社会强烈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当然,造成这些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没有建立起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制度。原来的一些制度已不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凸显出不公平性。而由权力造成的不公平是当前社会不公平现象最为突出的表现。权力无处不在,如果约束和规范人的相关制度不健全,人与人间的机会存在就不平等。如果权力介入经济活动,在企业之间、在行业之间、在个体之间、甚至在地区之间,造成程度不等的不平等,也已经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当社会还划分为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时,当国家还作为强制力量存在时,这些规则就主要地表现为执政者和国家所制定的社会政策与所建立的制度机制。因此,政策、制度、机制等,不仅是人们判断公平的重要视角和基本尺度,更是保障社会公平的现实安排。近些年来,很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实际上就是公众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再加上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带来利益结构的加速调整,公平问题由此凸显。在法制不断完善,制度不断健全的过程中,难免存在诸多失范现象,而人们往往根据自身所见所闻的经验产生公平感或不公平感,不公平感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尤为明显并易放大。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公平或不公平的价值判断,也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会政治态度。

  1.2辩证地对待社会公平与不公平

  公平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它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社会公平有利于合理分配社会财富,公民平等地享受各种权利。建国以来,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在享受社会公平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公平的阳光普照着全国人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不公仍然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是以各种社会规则为纽带的相互联系的人的集合体。规则的合理性,大体反映着一个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情况。目前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突破合理界限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社会财富普遍增加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要注重考虑和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必须坚持维护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报告中,“公平”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公平不仅体现在分配领域,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待遇、保障、机会等方面的公平,是民生幸福的前提和基石。报告同时指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这对于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享受发展权利至关重要,让我们充满期待,要尽快建立完善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关法律和制度。

  公平与不公平是一对矛盾,它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尽管我们一直在追求公平,但公平还是相对的,相对公平,它是以人民群众的认可度为标准的。由于各个社会阶层的人所处的社会经济状态不同,对于社会现实的价值判断也会有所不同。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只有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落到实处,把基本的“相对公平”落到实处.凝聚人心、社会和谐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和高度看待社会公平问题,认识到公平不仅仅是分享发展成果,也是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政府应积极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加大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加强分配监管,规范分配秩序,应积极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特别是低收入者基本生活,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将为我们党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证,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当前,中央提出了“更加注重公平”的观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尊重人、关心人,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目标,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成果。也确实反映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2合理把握公平正义尺度,积极打造素质、民心、和谐三项工程

  2.1注重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对于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我们应根据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组成体系之间的和谐,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和谐以及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来合理把握好尺度理解。其中个人自身的和谐只有在集体和社会才能实现,社会组成体系中的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必须以个人之间的和谐为基础。并通过这种和谐体现出来,人和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特殊表现。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往往是由社会的不公平、缺乏正义引起的。只有把公平正义变成社会的主流价值,黑暗和邪恶才没有存在的空间,人们就能生活在稳定、和谐、幸福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应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重心。而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构筑公平正义的社会,提升公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必须具备丰富的物质条件,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是靠发展来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还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要大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律素质,使公平正义成为社会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为此,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要把握好公平正义的尺度。在中国这样一个法制环境和人治环境下建立的市场经济,如果不讲社会主义,如果忽视共同富裕的方向,那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必然是人们所称的权贵市场经济、两极分化的市场经济。

  此外,公共政策是保持社会正常秩序、维护社会正常运转、支撑社会相对稳定的重要杠杆,要在公正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建立健全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用制度构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体系,形成保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整体合力,要始终把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生命线,通过公正执法、严格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邓小平告诫我们:改革造成两极分化,改革就失败了!我们要避免这个结果。因此,要避免这个结果的产生,我们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只有社会公平,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提升社会公平程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题中之义,公平正义是打造和谐社会的坚强基石。

  2.2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民心所向

  我们党的领导干部要“情为民所糸,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财富越增加,公平越重要。党的报告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是对当前人民群众新期待的有力回应,顺民意、得民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公平正义作为追求目标,“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等重要论述,体现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以平稳健康的发展作基础,社会公平才有实现的坚实基础。严格依法办事,人民群众的权利才有可能得到充分保障。没有约束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损害社会公平,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追求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任何一个社会,社会公平是人们历来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人们在谋求稳定的社会秩序的过程中,都需要依赖于这个社会所广泛认同的公平正义原则的实现,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公平,要想持久地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是不可能的,同样,财富占有的不公平、收入分配均衡机制的失灵等,也必然会导致不利于社会安定的结果。因此,只有在相对公平得到实现的前提下,社会才能避免动乱,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民情、民心、民意,而民心向背决定政权的存亡。衡量政策好坏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在谈到公平正义问题时,温家宝认为,公平的核心是在生存、竞争和发展的机会上人人平等,而不是基于财富或其他特权的平等。一个政府如果忽视民众和民生,就是忽视了根本。而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的顶梁柱,失去了它,社会这个大厦就会倒塌。《国之命,在人心》,说的就是人心向背决定社会的发展和政权的存亡。政府是穷人最后的希望,民众的贫穷是政府最痛心的事。只有把这些道理真正弄懂,才算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报告提出的“三个公平”新概念,是我们党向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必将带动全社会自我革新,使公平正义像阳光一样温暖人心。毋庸讳言,民主法治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明确的行为规则,反映社情民意,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或减少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并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矛盾和纠纷,使不和谐状态归于和谐。我国经济社会“双转型”时期的利益多元、诉求多元变化,给促进社会公平带来了诸多难题。正视这些问题,及时作出“顶层设计”,提出解决方案,彰显了我们党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公平的决心。

  关于形势与政策的论文篇三

  《浅议促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0 引言

  形势与政策课紧密联系着当前世情、国情,是大学生认识国内国际形势,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由于该课程时效性强、更新快、课时量少等特点,如何在短时期内提高学生对当前形势与政策的正确判断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是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目的所在。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开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结合笔者所在的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1 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独立性不够。

  虽然教育部重视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充分肯定其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立地位,但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教材,教学内容大多是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时事选择而来,灵活多样。加之时效性强、更新快,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支撑,更多被认为不能算做一门独立课程,至多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组成部分。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形势与政策课只是阶段性开设,一般安排在学期期中开设,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学生,采取大班集中教学,课时少,教学量小。

  (2)课程建设缓慢,有待加强。

  目前,部分高校缺少形势与政策课常规性的教研活动、教学实践活动等,对课程建设和规划没有达到科学化、制度化的要求。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形势政策课课时缩短,学分不足,教学管理较宽松,考察多以开卷方式进行等现象。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没有全国统一使用的编撰教材,大多是任课教师根据当前热点时事汇集而成,教学内容不稳定,较为零散,缺少必要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上,往往集中于课堂教学,对课外理论联系实践部分关注点不够,课程完整性被简化。

  (3)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人员结构不合理。

  目前在很多高校中,担任该课程任课教师的大多是辅导员、党政管理机构的行政人员等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人数较少,往往以兼职教师为教学主力,教师的专业背景与课程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以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由专职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比例高达80?G以上。辅导员本身既有日常的学生工作、行政工作及相应的教学工作,还兼职形势政策课教学工作,精力的有限性往往会让他们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上投入不足。此外,教师准入制度不完善,刚性条件不明确,会带来师资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这将势必给形势与政策课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主动性较弱。

  在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更多是灌输式教育,理论说教多,案例分析少,实践教学少,学生主体性参与度不够,主动性不强。尤其是在一些国家方针政策宣传上更多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即使伴随着相关实例分析,大多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的透彻分析。课后围绕方针政策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学生理解消化速度慢。另外,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课堂教学缺乏新意,学生兴趣不大。有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法,但有时往往流于形式,变为单纯播放课件或者视频影像资料,实际教学效果不大。

  2 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应着力探索有效途径以充分发挥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作用。

  (1)加强重视,深化认识。

  “高校领导班子是否认同、是否重视、是否真抓是决定加强和改进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成败的关键。”[1]因此,要促进校领导、职能部门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认识,把该课程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来建设,将其作为考核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参考指标,逐步建立起严格规范的组织管理体制。同时在此领导管理体制下,不断加强课程教研室建设,推进相关教学、科研、实践活动,强化师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

  (2)专题教学,规范课堂。

  为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促进课程建设,我们应采取集体备课、专题教学方式来教学。即每个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结合学生所关注的国际国内时政热点精选专题内容,形成专人负责专题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对专题资料的全面收集、深入研究、理性分析、与学生互动探讨,带动学生去认识、理解、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政策,掌握基本观念、发展趋势、基本规律等,形成正确的形势政策观、世界观。比如在讲授“中国梦”这一专题时,任课教师不仅广泛搜集整理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内容、意义等,还可以围绕学生个人的美好梦想展开探讨,由学生感受深切的个人梦、家庭梦、社会梦构筑起特色中国梦,将个人、社会、国家联系一起,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实践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需要知与行的统一。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形势与政策的内容进入学生的头脑。”[2]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形势政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营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诸如“三下乡支教”、“青年志愿者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来进一步修正、提升他们的形势观、政策观,增强他们身上的社会责任感、担当感。比如,笔者在进行“中国梦”这一专题教学时,让学生围绕“中国梦与个人梦”这一主题,课外进行随机采访、调查问卷等实践活动,并撰写论文作为考察的主要依据。不少同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着较深的感触,尤其是下乡采访留守儿童的梦想让不少人潸然泪下,直接叩击到他们的内心深处。

  (4)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

  针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偏理论性,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入感强,让学生在身同感受中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消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通过主题辩论赛、学生试讲、模拟演示等方式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跃融洽的课堂氛围内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以笔者所带的班级为例,将班级同学分成几组,每周课前十分钟让一组学生收集播报一周时政热点,由其他组同学点评或补充,老师做总结,这种方式受到他们的欢迎。通过这个平台,他们既可以收集所关注的形势政策,增长知识,又可以提高团结协作和展现自我的能力,寓教于乐,受益匪浅。

  (5)强化师资,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3]任课教师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引导人、带领者,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发挥。因此,高校要重视形势与政策师资队伍的建设,严格遵照准入制和淘汰制原则,遴选优秀人才,选拔出一支业务精、政治强、作风正的教师队伍。同时,坚持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补充的专兼职相结合道路,加强任课教师的学习培训工作。定期组织专兼职教师进行相关学习、进修;召开学术研讨会,就教研中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等,为切实提高人才队伍素质营造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6)规范课表,严格教学管理。

  学校教务处认真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与日常管理工作,包括任课教师教学计划的编排、教案的设计、课表的制定等。明确教学要求,遴选任课老师,拓展教学资源,科学合理安排课表,将其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各个阶段。同时,严格教学日常管理,以定期和不定期方式抽查学生出勤率。通过平时考核、期末考试、计算学分等方式强化师生的重要性认识,以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进形势与政策课建设。

  3 结语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其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进一步增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针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课程管理、师资队伍、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教学手段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做到以学生为本,发挥主体意识,找到学生与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契合点,顺利完成课程设定的预期目标。


猜你感兴趣:

1.20与政策论文2000字

2.关于2016-20势与政策论文

3.20与政策论文1500字

4.20形势与政策论文的范文

5.20与政策论文参考范文

2825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