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论文3500字2017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思想性、政策性和针对性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予以重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35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形势与政策3500字论文篇一:《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摘要:中共中央提出"中国梦"是中国历史和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代表着中国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接班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梦走进大学生的内心,让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理想信念
1.中国梦内涵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的展览,并发表了简短的讲话:“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既对青年一代怀揣青春梦想提出了殷切期望,也为青年如何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指引方向。各高校应该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如何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之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2.1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有所偏差
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正在不断加强,媒体、网络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新方向,他们是第一批接受新事物的人,正因为他们的年轻,对新事物的辨认能力也是有限的,容易受到不良外界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来自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不良影响。目前,高校虽然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政治理论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无法彻底消除大学生思想认识的疑虑与困惑。大部分学生觉得读政治理论书无用,滋生厌学情绪,“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差一个样”。出现了一些同学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理想与信念发生偏差等问题。
2.2个人理想强于社会理想
从总体上说,虽然大多数大学生认识到社会理想对于实现个人理想的作用,但真正能把个人的理想同社会理想相联系的并不多,相比之下,他们更偏重于个人理想追求,对于国家方面的信念,只剩下不违反法律就可以了,对于当前社会中有失道德现象,有的学生毫不在乎,甚至持中立态度,这是当前大学生道德理想困惑的重要表现。大学生对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的追求已明显降低。
2.3物质利益大于个人责任感、社会责任感
由于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往往迷失方向,缺乏正确的追求和理想。一些大学生甚至把“升官发财”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些学生认为学的再好不如有个“好老爸”,学得再好不如找个“好老公”,很少有为国家、社会和他人付出的责任感。
3.用中国梦引领理想信念教育
首先,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揭示了“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契合点。
一方面,“中国梦”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每一个大学生的命运都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深刻的揭示了国家、民族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祖国的强大和繁荣同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密切相关,国家强大、经济繁荣、社会稳定都能能够为个人梦想的实现提供好的平台和环境。没有中国梦做基础的个人理想也难于实现。同时,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个人梦想的实现对中国梦的实现也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思想和理想信念直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未来。理想信念不同就会导致不同行为,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必须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到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去。
其次,从目前情况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一部分大学生包括学生党员,信仰不够坚定,还存在一些消极、落后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各种错误思想。要充分利用好“两课”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前行的风雨历程,注重通过“三观”的引导,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实现个人理想的努力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通过名人报告会、座谈会、观看影视资料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教育学生梦想要靠努力奋斗去实现,努力奋斗过程中要选择好道路。同时,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紧密联系。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不能仅仅停留于单一的说教,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而是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性关怀,切实了解大学生思想变化,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如重视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恋人际问题、就业问题等,充分利用网络舆论和社交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等。
以“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较高的综合素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的成长需要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大学生自觉行动起来,将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王寅秀.高校辅导员如何指引大学生托举“中国梦”[J].高教研究,2013(2)
[2]莫立华.高校学生工作视野下“中国梦”宣传教育途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
[3]胡琦.基于大学文化传承的“中国梦”教育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3(4)
[4]曹峰.探讨“中国梦”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J].华章,2013(21)
[5]张倩.复兴“中国梦”蓝本洗啊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审视与调控[J].赤峰学院学院学报,2013(5)
[6]祖述实.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J].理论观察,2013(4)
[7]冯刚.中国梦与当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J].文明中国,2013(4)
形势与政策3500字论文篇二:《浅析反思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反思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出现教育力度与取得成效之间不对等的困境。本文拟以独立学院学生为例,从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外部表现和内部因素出发,通过反思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力图提高社会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认识,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外部表现
1.诚信缺失负面效应。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教育力度和成效上存在不对等现象。而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是由大学生诚信知行不一引发的。经走访和调查,大学生对诚信普遍持认同的态度,他们认识到诚信是一种美德是值得提倡的。但是,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上、工作中、生活里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更为突出。独立学院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弱,容易受社会上的许多不良风气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一些学生,缺乏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思想颓废,缺乏诚信。“从道德心理的角度看,诚信就是一个由诚信需要、诚信动机、诚信行为及相关的心理反馈各因素交互综合作用的动态系统。”良好的诚信意识并不一定代表有良好的道德行为。诚信即使是大学生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但要真正将此行为准则付诸实践还必须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如对方的诚信度、事件的重要程度、自身的利益考虑等等。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才使得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与诚信意识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就是大学生诚信教育不对称性的根本原因。
2.大学生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无论是在学校、社会乃至学生及其家庭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处于困境状态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着重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理想层次教育,弱化了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尤其在诚实、守信这种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诚信道德规范教育上力度不够。”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不成熟、不健全,存在着管理与教育的严重脱节,重视专业教育工作,轻视思想教育工作;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同时学校诚信教育“各自为战“较多,整体配合少,缺少联动,系统性不足。在家庭教育环境下,家长及学生较为重视学生本身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取,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提高,就业是否理想等,对诚信教育认同和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内因分析
1.社会“诚信危机”的负面作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文明程度还没有达到完美程度,人们的道德水平的提升滞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制度、法律的不完善。相应的道德诚信约束机制不健全,致使社会失信现象屡见不鲜,进而引发以“诚信危机”为中心的社会道德危机。经济上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德上唯利是图。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监察制度和道德约束体系不健全,市场缺乏了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使守信者未受到应有的鼓励和收益,而失信者未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们的分辨是非的界限,形成一块道德灰色地带:失信者的收益高于失信成本,失信者有利可图。这种状况使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大学生诚信教育必然受其影响。
2.家庭教育的诚信缺失。就目前来看,家庭教育存在诚信教育缺失现象,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年后出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是集万千宠爱为一身,家庭教育较为宽松。家长代为做作业、写作文现象屡见不鲜。独立学院学生,在高中成绩属于中下游,成绩普遍不好,作弊现象十分严重。家庭教育的诚信缺失是重要原因。一方面,家庭教育基本上是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惟一标准,对道德理念的培养视为可有可无。另一方面,父母自身的失信淡化了教育效果。有些家长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不能成为子女的学习榜样。家长不良的示范、错误的引导使大学生对失信得利逐步产生认同,模糊了诚信和失信的道德界限,与诚信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3.大学生价值观已基本固定。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大学生虽未正式踏入社会,但已通过各种途径接触、了解了社会。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更为广泛。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难免使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背离。当前社会价值趋向于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在实际行为中表现为唯利是图、背信弃义等。这种以个人物质利益为目的的价值追求、重利轻义的义利观念,直接左右着人们的经济行为与社会交往。有些大学生是非观念差,意志不够坚定,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影响,价值偏离正确方向。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以有利于自我为中心,可以不惜牺牲诚信道德准则为代价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实现价值的方法,助长了不讲诚信风气的形成,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中诚信教育的开展。
4.高校自身消极因素的影响。高校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诚信环境相对较好,但也并非是一尘不染。有些高校自身的一些不诚信行为,与大学生诚信教育形成悖论。有些高校管理领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和漏洞,如在招生中的暗箱操作、各类评优中的不正之风、学术研究中的失信、学术腐败等等。一些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职能部门也存在着工作松散、制度执行不力、监督不力现象,这就给一些不诚信的大学生带来了可乘之机,让失信有了得意滋生的空间。这些负面“示范”,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蔓延,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反思
1.高校的诚信教育能否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显而易见,答案是否定的。诚信观的形成是要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而诚信教育的实施时间越早对学生的诚信观形成的作用越明显。“我们的德育是倒金字塔的,幼儿园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小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中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进行文明礼貌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说明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没有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成长规律,而导致大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缺陷,导致诚信等道德问题的存在。大学生就像一张被社会上的种种虚假现象涂抹过的一张白纸。而让处在学校教育顶端的高等学校承担起“人之初”就应该重点从事的诚信教育,弥补诚信教育的先天不足,使白纸上已经存在的代表诚信观的线条回到它应该的位置上,这本身就是事倍功半的苦差事,也注定了高校的诚信教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而不能彻底根除。
2.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
从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必须具备相应的外部因素。第一,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依托社会大环境。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培育社会诚信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在法制和道德上对诚信问题加以约束,形成奖惩分明的社会诚信氛围。第二,诚信的家庭氛围。家庭的对学生的诚信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长要用自己诚信的言行、高贵的品质影响学生,带动他们成长进步,形成将诚信的家庭氛围。第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诚信道德观念的形成的养成要从小做起。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无疑是诚信教育的最佳选择,大学生诚信教育才会事半功倍。第四,完善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要想走出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必须在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全面的、和谐的德育观。“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和谐德育过程中已经不可能截然分开,应该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成多经纬、多频道、多方位的德育组织网络,做到目标一致,相互沟通,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相互联动,形成合力,打一场持久的德育‘攻坚战’。”因此,要想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必须具备以上几个因素,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的诚信教育观。细细的对照各种因素,我们才发现,目前这些外部因素都不具备,大学生诚信教育很难走出目前的困境。
3.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继续存在,总体上说,高等学校的诚信教育是全面的、和谐的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应该诸多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放弃努力。具体而言,独立学院更应进行诚信教育:首先,新时代的大学生出现诚信缺失现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必然存在的直接原因。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集中学习的地方,是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修正不良观念和意识的理想环境。虽然,大学生诚信教育成效不尽如人意,但是,起码收到了一定成效。其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用还没有完全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制约其效用的发挥。尽快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迫在眉睫。再次,高校教育处于学校教育的最顶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期学校教育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沈绮云,姚晓波.高职院校学生诚信心理调查及思考[J].广东教育:职教,2010(10).
[2]张其娟.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02).
[3]刘兴华.论高校诚信教育难的原因及对策[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4).
形势与政策3500字论文篇三:《浅谈高校形势政策教育与公民教育》
[ 论文关键词]形势政策 公民 教育
[论文摘要]公民教育视野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公民教育的指导思想,就要求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受教育者,让青年学生在形势政策教育中受到公民教育的熏陶。
党的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新 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全面而系统地探索 现代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促进现代公民教育,对于加深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 发展道路具重要意义。
一、公民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德育教育的理念弱化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应当立足现实,注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追踪,提倡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然而,当下封闭性的高校德育教育缺少与社会热点的追踪,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和层次性,因此,当处于年轻气盛的高校学生在看待一些社会问题如房价过高、贫富差距悬殊、看病难、看病贵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时,传统德育教育灌输式的方法效果不佳。
(二)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所谓的大众文化是指采用时尚化方式运作、以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对我国公民教育会产生媚俗的影响。大众文化时代使得个体容易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尽管我们批判大众文化,但却无法拒斥大众文化,例如 网络上宣传暴力的游戏内容和宣传颓废精神的视频等。
(三)公民意识培养薄弱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体现为高校学生对于公民权利、公民义务以及公民责任的认同与遵循。目前,高校存在重视公民义务教育,而忽视公民权利教育,注重的是臣属公民角色的塑造。教师作为权威,基本以大班讲课的方式进行灌输,学生参与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此外,学生的公民参与大都是被动的,大学生往往处于金字塔的底层,他们作为公民参与相关活动是被动式的,无法彰显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二、形势政策教育融入公民教育的意义
学校公民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形势政策教育的关键,在于切实把它融入公民教育的全过程,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所谓“融入”意味着有机结合和渗透,形势政策教育体系建设和公民教育工作不应该是“两张皮”,只有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才能“润物细无声”,使形势政策教育体系内容有更强的可接受性。 三、把形势政策 教育融入加强我国公民教育全过程的主要途径
把形势政策教育融入公民教育全过程,也就是要把形势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同公民教育的内容有效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思想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注重意识培养
应当注重增强高校学生的法制观念,提升道德品质,使他们透过事物的现象来看本质,具备坚定的 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鉴别力。同时,学校德育工作借助形势政策教育,通过对时事热点的传播,可以促进学生对多种价值文化产生思辨,以增进大学生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
(二)多开设相关形势政策教育讲坛、 论坛
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经历认知、情感、意向和行为的四个阶段。因此结合现阶段我国 经济社会的 发展现状,建议多开设相关的形势政策教育的讲坛、论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聆听。要通过国内热点形势的阐述,引导大学生观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当下可以结合建党__周年来回顾党史,重走长征路,体验国家发展等,为大学生提供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成功范例。
(三)建立价值坐标——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公民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要努力发挥模范的榜样作用,特别要注重身边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可亲可信的优势,引导广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使广大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线,推动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
把形势政策教育与校园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 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在校园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总之,形势政策教育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回顾党史, 总结经验,引领学生更好地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一媒介,更好地树立 现代公民意识,正是当下我们形势政策教育的特殊魅力。
【 参考 文献】
[1]孙静.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2]赵晖.社会转型与公民教育—— 中国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的建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