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脱贫政策研究论文范文
中国脱贫政策研究论文范文
中国当前农村反贫困的重点应当是相对贫困户,中国的脱贫政策应落实到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脱贫政策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脱贫政策论文篇一:《文化脱贫与中国乡村脱贫致富及现代化进程》
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经济 和 社会 发展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我们描绘了迈向21世纪的宏伟蓝图。对于我们这个刚刚由传统农业文明向 现代 工业 文明转型的农业大国来说,“九五”计划和跨世纪远景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取决于乡村发展的步伐。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表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实现,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和乡村现代化的推进。特别是当代 中国 所面临的实际国情,更加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农业和乡村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没有 农村 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①a]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乡村现代化的进程,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
如果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我国乡村实行改革开放算起,中国乡村和现代文化进程已经走过了十几个春秋。十几年来,我国乡村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大部分乡村摆脱了贫穷的困扰,解决了温饱 问题 ,而且还有一部分乡村跨越了温饱线,进入了小康水准,启动了乡村现代化的步伐。但是,不能不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潜伏着一些极其消极的隐患。比较明显的是,其一,迄今为止,我国乡村仍有7000万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就其 目前 的发展态势看,在本世纪末这些乡村要享受现代化成果几乎是空想。
其二,有些乡村虽然脱贫致富,但并没有推进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物质文明繁荣的同时却出现了精神文明荒芜的景象,如道德水准下降,社会治安混乱,封建迷信蔓延等,在一定程度上已酝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乡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乡村的现代化建设,都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妨害。按照传统思维模式,我们往往把前者归结为经济学意义上的“贫困”问题,把后者理解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问题,解决的途径是从政府行为入手,加大国家的“扶贫”力度和强化“社会控制”力量。
虽然这种解释在 理论 上言之成理,但实际情况往往要比理论概括复杂得多。通过对乡村社会上述问题的认真观察和深刻剖析,我们认为,仅仅局限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思域,用“贫困”和“社会”来说明这些问题是很乏力的。近年来国家在“扶贫”和“控制”方面投入很大力量但却收效甚微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通过大量的调查 分析 ,我们认为,上述问题尽管表现方式不同,但都可以归结为“贫困”问题。
当然,我们这里所谓的“贫困”与传统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贫困”不是同一个概念,我们是在现代化 哲学 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概念的。按照我们的理解,作为文明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所谓贫困,不能仅仅限定于由于 自然 环境(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的贫瘠和经济生活(社会总产值、人均GNP、产业就业、恩格尔系数)的穷困所导致的物质生活的贫困,而且还应包括由于社区的社会人文面貌,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 教育 、道德水准、社会风气、 政治 文化、价值观念的落后和消沉所导致的精神生活的贫困,即文化贫困。
事实上,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难以摆脱的贫困有两种,一种是经济贫困,一种是文化贫困。我们这里所谓的“贫困”指的就是后一种。因为大量事实表明,无论是那些物质生活贫穷的乡村,还是那些精神生活落后的乡村,之所以陷入如此困境,原因并不在于那里自然条件和社会制度的落后,更主要的在于那里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的落后,在于他们所拥有的是一种贫困的精神文化。正是这种贫困文化使之安贫认命,麻木不仁,价值迷失,弊病增生,陷入物质和精神贫困的深渊。因此,制衡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不在于“扶贫”和“控制”的力度,而在于彻底根除这个贫困的痼疾,即消除文化贫困。
二
目前,在我国的一些贫困乡村,文化贫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方式陈旧落后。这又具体表现为饮食结构不合理和卫生观念差。恩格尔系数证明,人们饮食结构和人们的经济条件是密切相关的。在低收入、经济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人们只能满足于温饱,而无暇顾及饮食结构的合理性。
在西北的一些贫困乡村我们看到,村民们的饮食结构很简单,有的在冬春季节根本就不吃菜,而是馍馍就咸菜。尽管村民们的经济条件还不致于困难到吃不起菜的境地,但他们仍认为在副食上支出一笔钱是一种浪费。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使其生活与现代文明拉开了距离,而且造成了村民的营养不良,疾病缠身,精力耗损,身体素质下降,消磨着人的意志和精神。
在一些村落,人们的卫生观念差,穿住既脏又乱是共有的现象,有的村民几乎就是人畜同居,人在炕上,猪在地下,卫生条件差,也直接导致人们的生理素质下降,健康状况不佳。
于是,由这种文化贫困又造成更深层的贫困。由于疾病,大笔的医疗费用支出导致许多家庭倾其所有,负债累累,从而经济一蹶不振,跌入贫困的低谷;更有许多村民因乡村医疗条件差或医疗费用高难以支付而拒医,于是导致卧床不起,有的终身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成为家庭负担;有的丧失性命,造成家庭劳力匮乏。在当前,由于受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和残疾人就业条件的限制,一旦遇到这个状况,就会使这些家庭陷入难以自拔的贫困。
不仅如此,生活方式观念的陈旧与落后,又极易形成人的消极无为,安贫乐道,懒散怠惰,不求上进的劣性心态。消费创造生产,生活刺激消费,如果农民求之于维生,满足于温饱,就会使人安于现状,没有更高层的追求,这也大大阻滞了一些村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正如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顾问、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约翰·梅尔所分析的那样:“如果农民完全满足于他们的所得,他们就不会改变现在的做法去增加生产和投入”,“消费方式的限制……是一个潜在的重要因素,它会降低那些从增加财富中得益的创新者的期望”,从而使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命运缺乏控制,就会导致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这种心理阻碍了创新。”[①b]如果人们持有一种消极无为,与世无争,安贫认命,麻木不仁的愚昧心态,那么,反贫困就只能是一种空想。
2.婚育观念陈旧落后。这又具体表现为计划生育观念和优生观念陈旧落后两个方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那些贫困户大多数都是孩子多的家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 影响 ,多子多福和无后不孝的愚腐观念还盘踞于一些村民的头脑中。因此,国家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他们并没有形成感召力和约束力,超生现象极为严重,有的甚至达到了五六胎。由于多胎,一方面造成家庭人口的增多,消费支出上升,另一方面,孩子多也加重了家长的生理及精神负担,沉重的家务劳动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使之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工作之中。这种情况使很多村民陷入了贫困的境地。
优生观念差主要表现为通婚圈窄和亲缘间通婚,从而造成人口素质退化和下降。这种现象在一些偏远山村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在一些偏远的山村,不仅人们的交往不超过村落和邻村的范围,就连人们的婚配也限制在这狭窄的世界之内,最远不出左右村屯。形成了亲戚套亲戚的“圈亲”现象。
本身,在狭窄的地理范围内通婚,就是人口素质退化的一个因素,再加之“亲上加亲”的圈内通婚,就更加剧了人口素质退化的程度,造成痴呆和畸型现象的增生。这些终生残疾人本身丧失了劳动能力,只能靠家庭养活以维生。对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养活一个残疾人几十年的一大笔开支,无疑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有许多家庭因此而陷入贫困。
3.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较多。可以说,文盲或半文盲的劳动者,是难以脱贫致富的。大量事实表明,近十几年来乡村改革,那些脱贫致富的小康人家,大都是那些受过一定的教育,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乡村“能人”。现代农业的特征是,由传统农业的“硬投入”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消耗向现代农业的“软投入”即 科技 文化投入转变。劳动者的体力、数量、土地、资源条件不再是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的科技文化能力才是主要因素。
乡村经济的发展,靠的是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劣、高效农业,靠的是发展第二、三产业。不但“两高一优”农业的形成离不开劳动者的素质这个基础,就是乡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也和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乡村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乡村
,从事传统农业的体力劳动者大多是那些文盲或半文盲的农民,而受过一定的教育,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则大多从事第二、三产业。在吉林省白城地区的几个村屯的调查中也获得了这样的信息:目,乡村外流的劳动力均系社区内文化素质较高者,如初高中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和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而在乡村务农者均为文化素质较低者。
“教育在激起农民变化方面能够起重要作用,因为它能够开阔农民及其子女的视野使之放眼世界,而且还可能引起消费和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也许更重要的是,它会通过给农民以及未来农民提供实行变革的方式,来激起他们实行变革。”[①c]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的生产工业化、产业综合化、经济市场化形势的发展,乡村经济发展的文化含量将越来越大,文化素质的高低将成为能否脱贫致富的关键条件。
4.价值观念的品位或层次比较低。借用刘易斯的说法,也就是所拥有的是一种贫困的价值观。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我们认为,这种低品位的价值观,大都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所孕育的封建落后的小农意识的反映。具体表现为: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安贫乐道,得过且过的幸福观;小农本位,重农轻商的生产观;懒散怠惰,好逸恶劳的劳动观;血缘伦理,重义轻利的道德观;不求更好,只求温饱的消费观;方术迷信,崇拜鬼神的宗教观;老守田园,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多子多福,香火旺盛的生育观,等等[②c]。
正是这种消极落后甚至是封建愚昧的价值观僵化、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形成了一种落后愚昧的文化心理,使之身在贫中不知贫,安于现状混春秋。河南贫困县上河村农民就抱着这样的生活态度:“种田为吃饭,栽树为烧柴,养猪为吃肉,养牛为犁地”[①d]。在沂蒙山区贫困县沂水县,贫困人家大部分持一种“只要吃饱穿暖日子好过,不需要赚钱”的消极心态,“卖豆腐俺可喊不出口”,[②d]不仅是一点商品经济意识都没有,而且还把从事商品经济看作是不光彩的事。这样的价值观又怎样能推动乡村的脱贫致富呢?
中国脱贫政策论文篇二:《试谈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状及脱贫政策》
摘 要: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同步小康就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鉴于此,笔者对境内少数民族聚居的洒志乡进行了调研,期望能由点及面为制定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规划提供些许理论依据。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贫困现状 脱贫政策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贫困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正是这种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之一。笔者对境内洒志彝族布依族苗族乡进行了实地走访,对其实际贫困状况进行了调研,希望能对制定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规划提供一些借鉴。
一、少数民族乡贫困人口的生存现状
关于贫困、贫困人口的界定,一直以来国内外都有很多代表性的观点,笔者较倾向于这样的界定:
贫困有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之分,相对贫困是在把我们的生活水平与拥有较高收入的参照组相比较后产生的贫困。它有一定的主观性,依赖于一定的价值判断而存在。绝对贫困是指低于维持身体有效活动的最低指标的一种贫困状态,这种最低指标是指“勉强维持生存的标准,而不是生活的标准”。通过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发现,从理论上讲一个社会的贫困问题是可以消除的。对于这一指标的确定,我们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及时作出调整。在2011年11月29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温家宝宣布了中央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的决定。
笔者所到的洒志乡,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乡镇,到2011年年末,按照上述新的贫困标准,全乡尚有贫困人口2572户共计653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0.97%,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该乡是一个纯农业乡。经过20多年特别是近10年来的扶贫开发,洒志乡的各项发展指标明显进步,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状况大为缓解。基本实现了整体解决温饱的目标。
1.贫困状况仍未根本改变
一是如前所述,该少数民族乡贫困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30.97%,可见其贫困人口数量还是比较多,贫困面仍较大。二是贫困程度还比较深。脱贫解困人口相当脆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或子女上非义务教育学校等,就容易出现返贫。三是多为全方位的贫困。除经济收入低下外,精神也比较贫困。访谈中,他们虽对生活现状不满,但大都听天由命,
2.扶贫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少数民族乡镇脱贫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是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因素不断增加,农民脱贫致富难。这不仅有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也有市场和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冲击的原因。伴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增加了农民的支出,抵消了政策实惠,也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给农民增收带来较大影响。大部分养殖户初期投入的资金除政府扶持的用于购置种苗部分外其余多是东拼西凑,一旦经历了一次大的价格波动或瘟疫,直接可导致其因还债而再度返贫,且再动员其涉足种养殖业就变得难上加难。脱贫致富难度可想而知。
二是目前未脱贫人口大多数或病或残、或智力低下、或年老体弱,能力性贫困突出。由于自身贫穷,一些到户的扶贫措施或无启动资金、或无劳动力等让他们很难享受到,从而导致脱贫难度大,返贫机率增加。从走访调查中得知,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少之又少,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更少,参加工伤保险的更是微乎其微。使得因劳动、工伤事故等造成的返贫情形比较突出。
二、少数民族乡贫困人口脱贫难的原因分析
1.交通建设滞后,行路难
一些道路由于级别低,养护管理跟不上,导致抗灾能力弱,很多道路经不起自然灾害的侵袭,遇到暴雨或山体滑坡极易造成交通中断,人员及货物难以进出。交通建设滞后的根本原因是资金短缺。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能力十分有限,导致部分乡村公路建设推延,无法及时实施,或降低质量标准,埋下安全隐患。笔者在交通部门了解到,目前洒志乡的通村水泥路仅有2009年修通的金家坪至平桥村和2011年修通的大树脚至簸箕田。资金短缺还反映在已建成乡村公路的保养、维护上,由于特区财力弱小,导致目前大部分农村公路处于无养护状态,缩短了使用寿命。
2.产业扶贫薄弱、滞后,发展难
扶贫脱贫,无论是一家一户扶持,还是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无论是移民搬迁,还是劳动力培训转移,基础设施只是前提条件,发展生产、壮大产业才是要害、关键。只有真正切实解决生产、产业问题,脱贫致富才有保障。虽然在扶贫开发实践中,洒志乡也十分注重生产、产业问题,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希望以此带动千家万户,但生产、产业问题并非一蹴而就。以致目前特色产业虽初具规模,但较为分散,龙头企业仅有洒志乡畜牧养殖示范基地(贵州凉都鑫农牧业有限公司)一家,但带动能力不强。原洒志茶叶协会即现在的利农合作社也已名存实亡,机构存在,但事实上仅相当于一个生产销售茶叶的个体户。总之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作用方面效果甚微。
3.接受教育培训效果不理想,改变观念难
经分析表明,少数民族乡的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与其受教育的程度、个人技能、素质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走访中了解到,有极少数村民,还不能流利地讲汉话,与外界语言交流困难,脱贫发展谈何容易。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也大多无一技之长,收入低下。因此,应把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当作第一位的任务。为此,必须下大力抓好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
三、因地制宜脱贫政策思考
首先,要依托国家政策,从根本上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到目前为止,农村扶贫的基本政策并没有大的变化。在具体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要认真搞好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各项措施之间的种种不衔接和梗阻现象,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将现行的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经常提但又迟迟未能圆满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主要就是一个资金问题。所以,只有国家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鼓励、支持贫困农户投工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公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村交通、饮水等事关农民生存发展的基础设施这一根本问题,创造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
第三,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为脱贫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少数民族乡的贫困问题中,“产业发展难”首当其冲。应提供完善的技术服务,充实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力量,让农技人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消除产业发展的技术障碍。再就是通过追求共同的利益真正把农民动员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分工协作,提高市场抗击风险的能力,联合做大做强。
最后,扶贫应与治愚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素质,使其具备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能力。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整体素质。通过派遣和邀请技术人员深入贫困村现场指导生产、召开培训会等多种形式提高群众科学种养殖水平,转变生产观念。增强自我争先发展的紧迫感,开拓进取、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是治理人居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要按照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的要求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努力实现生态文明村经济结构好、人居环境好、道德风尚好、生活方式健康的目标大力建设富裕、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村寨绿化、道路硬化、庭院净化”为切入点在少数民族各自然村寨开展文明村寨建设,引导村民向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发展。
三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观念落后,长久以来形成多生多养的情况。所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力度是解决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扭转人口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总之,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搞好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及时发现和研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不断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逐步脱贫并最终能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贵州社会发展报告》王兴骥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
[3]《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11
中国脱贫政策论文篇三:《“国先民后”政策是当前地方脱贫的最佳对策》
摘要: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一直是我国中央政府关注的大问题之一,然而长期以来,脱贫的效果并不显著,在提高贫困线标准后,贫困县数量进一步增多。本文从经济学理论与实际数据出发,研究指出,国有资本应当在地区脱贫中起关键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都是不可取的,“国先民后”才是地区脱贫的最佳对策。
关键词:国先民后 脱贫 资本 国有资本 国有企业
一、现状与矛盾
1.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贫困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GDP增长率始终保持在7%――8%,年人均国民收入达1740美元,这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令人震撼的,是伟大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又一伟大成就。
然而,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数量仍然十分庞大。根据中国科学院《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如按2010年标准,我国贫困人口有2688万,而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有1.28亿的贫困人口。尽管国家每年投入数百亿扶贫资金,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却仍然面临巨大的返贫压力。
2. 招商引资政策逐渐失效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方面,主要采取招商引资的政策,这在改革开放早期,在我国整体经济总量、产品总量极低的情况下是最有效的,引进外资,实是为了引进外国的产品、原料、技术等实物以作为发展经济的基础的。但时间久了,思想陷入僵化,似乎发展经济只有招商引资这一个办法,甚至于出现“全民招商”的口号,认为经济不发展,就是招商办法没创新,招商政策不到位。但是,这种“唯招商论”现正在逐渐失效。
一方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刚刚过去,世界经济正在复苏阶段,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在此阶段的对华投资很难有大的发展。欧洲,在刚结束的七国财长会议中,讨论的仍然是通货紧缩议题;日本,安倍政府为刺激经济,已不惜采取日元大幅贬值政策;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奥巴马政府设计的就业促进法案规模高达4500亿美元,其重点仍是刺激内需。国际招商环境进入冬天。2011年中国境内投资下降,兼并和收购项目数量比前一年下降21%;投资金额下降28%,为971亿美元,为五年来新低。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力成本上升等原因,造成有实力的私企纷纷向国外投资或转移资产。据统计,2011年中国对外投资的投资额大幅增长54%。其中,涉及私营部门的对外并购交易额增长171%。2012年中国对外投资额达65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预计2013年还将继续增长。仅房地产业为例, 2012年全年中国海外商业房地产直接投资额达 40亿美元,较 2011年增长33%,预计在2013年更有可能达到近50亿美元的投资额。
3. 地方政府滥用财政资金
由于贫困地区的特殊性,一方面,地方财政资金不能做或做不了大事,另一方面,国家扶贫资金又使得地方财政有些余钱。这就造成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出现滥用财政资金的行为。近些年,“贫困县搬石头”、“贫困县造观光铁路”“贫困县政府配豪车”等负面新闻履见报端。而国家扶贫资金也已明确其用途只限于基础建设项目、普及培训、防病治病等,不允许进行产业投资。
4. 国有资本逃避责任
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国有企业沉重的包袱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我国的国有企业深受诟病,造成改革开放后,国有资本全面撤退,不仅不敢进入竞争性产业,甚至已有的竞争性产业资本也要通过改制摘掉“国有”的帽子,为此造成的国有资本流失更是无法计算。而同时,巨额的国有资金却被投入到东部地区。奥运会在北京投入了3000亿,世博会在上海投资了4000亿,无论其经济效益如何,对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带动都是无意义的。
二、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
1.现有的学术分析
关于这一问题,相关的文献多不胜数,总结起来不过是“自然原因”、“政策原因”、“教育原因”等,但是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自然原因是对自然条件进行的分析,认为环境恶劣造成经济落后。但是,这种分析本就是站在传统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分析,而不是站在工业基础上的分析,只看到风沙、降水、气候。但从工业角度说,石油、风力等能源;水果、药材等物产;旅游、手工艺品等文化哪一个不能成为发展经济的推动力。如内蒙古额济纳旗,气候属于典型的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极干旱荒漠草原气候,总人口22326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边境旗。这样一个地区,不仅不是贫困县,反而经济较发达。2012年,全旗生产总值达到4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25030元。其实,主要原因就在于这里有一座东风航天城。可见,自然原因不是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
政策原因是分析经济发展政策,不利于发展。这种情况只是少数,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最封闭落后的地区也知道国家经济已经放开,私有财产已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完全可以凭劳动与创造力赚钱。何况,贫困地区往往是国家政策照顾地区,政策方面的影响更加小。
教育原因是对当地的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将教育落后等价于经济落后。然而,正所谓“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提高一个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绝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另一方面,这种影响在现代这个人才流动性极强的时代早已不成为问题,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全靠当地人,相反,人口构成越复杂的地区经济越发展得快,这是共识。因而,教育落后,不是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
2.经济落后根本原因是资本
(1)经济的概念
虽然,对于这个概念有多种说法,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至少经济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资源配置”。经济应当是把资源配置到各种不同的和相互竞争的需要上,并使它们得到最大满足。而经济的发展,是对资源进行更有效更合理的配置。 综上所述,即使是贫困地区,也至少存在两个资源:一是自然资源,二是人力资源。只要能将这两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经济就能得到发展。
“一个文盲,将面粉制作成馒头,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2)如何配置资源
虽说配置资源的手段有习惯、计划与市场三种,但在当今社会,配置资源的主要还是市场。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企业是最有效的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中国农户零散性决定了他们参与市场交易成本过高,不能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我们可以说,要发展经济,需要企业,企业越多、越大、越强,地区的经济就越发达。而建立企业,最需要的就是资本,没有资本,无论是好的创意还是好的管理,都是无本之木。低资本量下只能建立小规模的经济单元,不能够建立有影响的大企业,经济的发展必然是缓慢的。要脱贫,必须有充足的大量的资本。
可是,贫困地区,民间资本不具备大投资的能力,发达地区的资本又由于前述限制而不向这些地区流动,造成了贫困地区难以脱贫或者脱贫之后再度返贫。要让贫困地区脱贫,资本的来源就只剩下一个――国有资本,也就是要建立国有企业。用国有企业来帮助地区脱贫,带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即是所谓的“国先民后”。从东风航天城与额济纳旗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也可见一斑。
三、国有资本的优势
1.筹集快
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国有资本的使用全在国家政策与政令,如果政策允许,可以在短期内将所需资金筹集到位。如果是地方政府投资,速度会更快。
2.资本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有资金数量极为庞大。一个权益资本为1亿的企业,已经可以算是一个大企业了,对于一个贫困县来说,将是一个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一个贫困村来说,已经可以实现脱贫了。而对于中央政府来说,一个奥运会的投入可办三千家这样的企业,一个世博会的投入可办四千家,更不要说我国持有的数千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了。
3.信誉好
虽然,“国营企业”这个词已经淡出了人们的世界,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国营企业仍然代表着实力雄厚、守规矩、诚信,这样的信誉被浪费掉,实在是一项巨大的损失。
四、国有企业的管理
其实,制定这样的政策并不难,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国营企业的管理和国有资本的管理,如果不能解决一些关键问题,国有企业不仅不能解决地区脱贫的总量,还将变成这些地区沉重的包袱和重大的损失。
1.国有企业不是计划经济
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使得人们一提到国企,总会想到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就等同于僵化的官僚体制和指令性生产。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必须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其生产运营不能由任何一级政府进行指令性干涉,以保持其活力。
2.真正实现厂长经理市场化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变成国家的包袱,除了企业办社会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国企的管理者无论是叫厂长还是叫经理,归根结底还是政府的官员,享受着政府的级别与待遇,而不是企业的管理者。要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必须取消管理者的行政级别或官员的管理权限,真正做到“厂长经理不是干部”,引入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进行管理。政府是股东,只负责经理的选聘与解聘。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既然国有资本是进入了竞争性企业,要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政府,作为唯一的股东,很难保证不会为了企业的利益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而企业经营也难免会有赚有赔,甚至在竞争中失败。因而,既要让国有企业进入竞争,又要将其与竞争者隔离开,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科技,用创新性的专利技术将其他企业的竞争性产品与国有企业的产品隔离开。这一作法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提高专利技术产业化比率,也有助于国家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4.审计机制
为了保证国有资本不会流失,必须完善国有企业的审计机制,保障国有资本不会在经营者的非法行为中损失,必须在企业中建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必要时,可以将审计部门直接隶属于政府审计机关。
5.限制机制
所谓限制机制,是要在两个方面对兴建国企的行为进行限制:
一是数量的限制。应当以发展带动地区经济为度,不能建立太多的国企,时间上的跨度也不能太长,当贫困地区脱贫之后,当民营经济大规模发展之后,应当适时地停止建立国有企业,将经济的发展动力还给民营经济,必要时,还应当执行退出机制,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实行改制,将国企转制为私企,才能真正保证地区经济的长久发展。
二是地区的限制。必须严格将国有企业的建立限制在贫困地区,其目的是要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决不可以滥用此方案,否则将会影响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6.应投资于第一、二产业
当前,国民经济核算采用SNA体系,将服务等第三产业列为创造价值的产业,国家也实行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结构政策。然而我们忘记了一点,第三产业是依赖于第一、二产业而存在的。如果没有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无法独立生存。所以,要想在贫困地区发展第三产业带动经济难度很大。所以在贫困地区,国有资本应当投资于第一、二产业为主,当第一、二产业发展起来时,我们会发现,第三产业有时会自动发展起来,此时再加以政策扶持,第三产业必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媒体:“中国资金外流已堵不住,地下钱庄仍是主流” 中国经济周刊 2013年5月14“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7〕24号
[2]“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胡勇《政策与建议》2011年第8期
[3] “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策略探究” 李俊杰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年第8期
[4]“我国山区少数民族贫困成因的框架分析――基于市场参与率的视角”郭志仪 祝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9
[5]“交易成本理论视野下新农村建设中贫困成因管窥――以河北省涞源县为例” 张军 杜蕾《安徽农业科学》2011/29
[6] “试论中国农民结构性贫困成因及对策” 国平 《理论视点》2009.1
[7]“中国农村贫困成因研究综述” 刘海军《集体经济》2009.09
3.精准扶贫政策论文
6.中国最新扶贫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