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论文写作指导> mpa语文议论文写作

mpa语文议论文写作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mpa语文议论文写作

  MPA 教育 是顺应 时代 发展 和 社会 进步的产物,是 中国 公共 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mpa语文议论文写作,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mpa语文议论文写作篇一

  MPA教育在中国:出路与选择

  摘 要:MPA 教育 是顺应 时代 发展 和 社会 进步的产物,是 中国 公共 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的MPA教育要立足于国情、放眼全球 ,借鉴西方MPA教育的成功 经验;要寻求多学科知识背景,做到专业的 应用 性和操作性;要建构理性的制度平台,使MPA教学与管理形成一定的制度安排。因此,模式的国际化、学科的综合化、专业的技能化、教学的操作化、管理的制度化、服务的本土化是21世纪中国引进并发展MPA教育的出路与选择。

  关键词:MPA教育 公共政策 公共管理 出路 选择

  公共管理硕士(MPA-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专业学位教育是适应 科学 管理发展要求和公共部门 职业化趋势而产生的,是 现代 社会 科技 发展进步的产物。MPA教育作为一种为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 理论 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 分析 方法 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者和政策分析者的专业教育,最早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发展至今 ,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规模。随着近年来的发展,MPA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规范的学科领域,与MPA( 工商管理硕士)、JM( 法律 硕士)并称为国际文科高层次职业 研究 生教育的三大支柱。MPA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位教育引入中国,为我国培养公共管理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 人才另辟蹊径。但由于刚刚开始兴办,中国的MPA教育明显存在着准备不足、界位模糊、操作失范、制度缺位诸 多 问题 。因此,厘清中国MPA教育思路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认为,模式的国际化、学科的综合化、专业的技能化、教学的操作化、管理的制度化、服务的本土化是中国MPA教育的出路和选择。

  一、模式的国际化

  MPA教育不是一种自我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是一种国际化( internationalization )取向的开放性的办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适应公共管理活动空间拓展的需要,也是“后来者”直接采纳他人经验以使MPA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的必然。随着中国加入WTO,公共管理必然要求按照国际惯例办事,熟练掌握世界通行的国际公共管理准则、条例,协调国际公共 组织之间的关系,处理人类共同面对的人口、资源、 环境、生态、贫困、毒品、恐怖等一系列“全球问题(Global problem)”。同时, 经济 的“入世”必然导致教育的“入世”,“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毫无疑义地要求中国MPA教育必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而今,互联网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为MPA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崭新的技术平台和充分利用的可能。

  中国MPA教育模式的国际化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 工作:第一,教育观念的国际化。MPA教育要坚持公正、公平、效益、服务的办学理念,做到以科学而又理性的知识育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做到破除一切私心杂念和门户偏见,倡导教育公平,切忌教育金钱化、权力化、人情化;强调教育的效率、效能和效益,不能把MPA办成 学习 者走过场、“花钱买证书”的庸俗教育;具有服务的意识,公共管理的本质是服务,公共管理教育的本质也是服务。第二,教育范式的国际化。MPA教育范式国际化,一般指教育组织机构、教育 内容 、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与国际接轨。[1] MPA教育范式国际化要求进行MPA学科建制、成立自主性的公共管 理学 院(系),建构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政策硕士(MPP)、公共事务硕士(MPAff)研究方向;根据国际通用的课程体系,按照不同研究方向,开设核心课程、必选课程、自选课程、 实习调研课程;加强与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论证机构合作,如MCSE(微软系统工程师)、LOMA(美国寿险管理工程师)、CIT(剑桥信息技术)、CME(国际行销经理人)等;采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停息技术、数量分析等教学手段和方法。第三,教育交流的国际化。通过与国外 高校联合培养MPA学员、选派教师访学进修等途径开展经常性的关于教育教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博采众家之长,汲取国外MPA之精华,是办好中国MPA的必要途径。

  二、学科的综合化

  目前 许多高校的MPA专业相当多地从原有的 政治 学或行政学专业母体分离出来,普遍存在着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紧跟不力的问题 ;而沿袭课程陈旧、老化,课程内容重复、交叉,学科理论基础薄弱,学科视野狭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未能及时跟上国外学科发展的步伐 。因此,MPA教育要跳出因袭学科母体,走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发展之路。

  公共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经济学、政治学、 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为依托,是一种系统性、广泛性、专业性的学位教育。系统性表现在MPA教育内容由浅入深,重视系统的基础理论;广泛性表现在MPA涉及的领域包括公共管理的方方面面,重视学科的渗透性和综合性;专业性表现在MPA不仅是一般性的管理教育,而且是强调具有专业特点的管理教育。根据MPA教育的功能,西方发达国家的MPA教学课程设置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面向高层管理所需的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培训,改变一般研究型研究生课程以理论性、描述性和介绍性为主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发展领导才能的空间;第二,面向解决复杂社会公共问题的政策分析方法与技能,提供经过正规教育才能获得的定性、定量分析工具,让学生具备更高级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素养;第三,面向专业领域的专门化知识技能,每一位学员都有自己选择的专门化领域,以使其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相关联。

  公共管理不仅要研究公共组织自身内部管理,而且还要研究对公共组织外部职能的管理;不仅要研究政策政府部门的管理,而且还要研究非政府部门的管理。由于政府与非赢利机构等公共组织所涉及和涵盖的专业领域十分广泛,因此,公共管理表现为一个专业的学科群,其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宽泛。MPA课程的设置必需拓宽学习者的知识面,增强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需要开设诸如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法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信息技术与应用之类课程。北京大学MPA的教学方案设计定位于通才培养。在科目结构上,按照管理的主干来设计核心课程之外的方向课程,管理主干 有四个:(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2)公共政策;(3)公共经济管理;(4)绩效管理。在课类结构上,抓住所有部门之间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在管理方面进行通才设计,在政策方面进行差异性设计,实行管理和政策的两分法,在共通性的课程之外设计讲座性的课程 。在知识结构方面MPA培养由三块知识结构构成:(1)价值性的知识结构;(2)一般操作性的知识结构;(3)技术性的知识结构。[2] 这种通才式的培养方案无不反映着MPA学科设置的多样化和综合化。据有关资料介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能开出3000多门课程,其课程涉猎面之宽泛,领域之前沿,内容之丰富,方法之新颖,引人注目。三、专业的技能化

  MPA培养方案除了通才型培养外,还有专项型的培养,西方一些大学在市政 管理、 教育 管理、土地管理、公共卫生、 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专项的MPA教育。这就是说MPA学员需要掌握的不仅是一般管理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掌握专业领域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可以说,MPA的培养目标是有专业领域特长的高级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MPA课程制度,MPA所设课程一般分为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 实习与研讨课程。如前所述,核心课程主要是公共管理与政策 研究 的 理论 基础和 分析 方法 以及技巧等方面的课程;选修课程一般是根据 学习 者的专业领域和主攻方向,以及个人需要与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的课程;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实习与研讨班这类课程,帮助学员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分析 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 实践。MPA课程学习主要强调入学者要有一定的实践 经验,注重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强调学以致用;学位 论文一般以高层次的调研 报告、咨询报告、政策评估、案例分析报告、项目规划、公共管理对策研讨为主要形式。从国外MPA课程设置及其要求来看,公共管理专业明显具有技能化的特点和趋势。

  MPA教育专业的技能化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对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专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公共政策素养和公共管理能力,特别要 发展 学习者某一业务领域的专长和能力。公共政策素养要求学习者能够做到对相关公共政策正确无误的解读,理解公共政策的运作 规律 和程序,熟练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公共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发展学习者的理论认识能力、规划与决策能力、 组织与执行能力、协调能力、公关与服务能力,从而达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标;专业业务能力一般是指学习者从事具体业务 工作的能力 ,诸如公共行政管理、教育 经济 管理、 社会 保障管理、医疗卫生管理、国家安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技能。MPA与学术型研究学位的区别在于它的 应用 性,它不是理论型 的研究学位,不追求理论和学术方面的建树而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 中国 的MPA教育切不可以把它变成行政管理或相关专业的“翻牌”专业教育。

  四、教学的操作化

  MPA专业的技能化要求MPA教学必须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调实践式教学模式。MPA的培养对象一般来自公共管理部门的各个领域,具有比较系统的业务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对他们的培养目标又是高层次、应用型 的公共管理人才。因此,MPA教育要求教学方法既不同于一般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又不同于一般的在职人员培训,而应该从全面提高学习者的素质和能力出发,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参与中学习管理理论,提高管理技能。正因为如此,MPA教育必须重视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信息化教学、模拟式教学和实习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和方法。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将真实生活引入学习之中的方式,“案例 是经验学习中的控制的练习”。[3]案例教学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并消化 科学 理论知识,熟悉某一特定问题背景,培养学习者的实践操作技能。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将教学 内容 融入课堂讨论的启发式教学,它能够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学习者思维,能够 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乃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哈佛商学院的研讨式教学设计为如下内容:(1)事实确认。谁?什么事?何时?何地?(2)分析。为什么这样?怎样?(3)挑战,那又怎么样?(4)行动。你将怎么做?(5)假设。假如……?(6)预测。将会发生什么事?(7)教训。这是一个什么 样的例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案例?[4]开展CAI教学和远程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方式,是MPA应对知识经济 时代 和信息社会挑战的需要。据有关资料 统计分析, 网络 教育可以少用40%的时间和30%的 费用,而多学30%的课程。MPA学员基本上为在职学习,平时工作忙,MPA教育信息化为他们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工作性质,选择不同课程、不同教师、不同时间段,且可与教师时事交流,网上讨论,既解决了MPA学员的工作后顾之忧,又开辟了终身教育之路,既省时、省钱、又省力、保岗。[5]MPA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运用教学 软件,采用图像、图表、数据、音响、动画等一系列多媒体手段,从而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 职业技能。模拟式教学主要采取创设模拟情景进行实战演练的教学方法。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MPA在进修“国际 税收和投资”课程时,须重点研究为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跨境经济合作,应形成有助于解决跨境投资和价格纠纷涉及到的善于税收和投资协议的问题,学院则要求学生围绕双方长远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写一篇关于政策设计的论文,并分别作为“双方代表”参加模拟协作谈判。[6] 实习式教学则是要求MPA学员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如哈佛肯尼迪学院规定,所有公共政策硕士都得参加二周集中的春季实践,使学生置身于涉及实施政策的实际公共领域,有利于其进一步掌握从核心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使学生积累政策设计与分析的实际经验。

  五、管理的制度化

  实施MPA教育,要加强办学管理、教学管理、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协调组织等项工作并逐步使之制度化,以确保MPA教育的质量,培养适应公共管理需要的合格人才。 目前 ,我国的MPA教育刚刚起步,即使首批获得MPA培养试点的院校, 亦难免存在办学条件不够成熟、师资结构不合格、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诸多问题,因此,加强MPA教育管理的制度化是中国MPA教育义不容 辞的任务。

  MPA教育管理的制度化主要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第一、设计培养 计划,搞好教材建设。根据不同的公共管理领域和培养目标,设计不同的培养计划,并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肯尼迪政府学院MPA类学位教育主要培养计划有五项,即公共管理在职硕士培养计划(MPA/ME)、公共管理两年制硕士培养计划(MPA/2)、公共管理/国际发展硕士培养计划(MPA/ID)、公共政策硕士培养计划(MPP)、公共政策和城市规划硕士培养计划(MPP/UP)等。[7]以培养计划为目标,构建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提供详尽的课程教学大纲,在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基础上编写教材,使教材达到科学、实用、先进和相对稳定等要求。第二,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目前从事MPA教育的师资还存在知识结构与实践经验的诸多缺陷,这就要求采取各种类型业务培训措施,督促教师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国际上从事MPA教育的教师一般要求具有在政府部门或公共管理部门工作的经历,或者与政府部门联合项目研究,或者有较长期的对政府和公共部门的咨询项目。因此,在岗教师应开展挂职工作和实际部门的调研工作,邀请政府官员到学校兼职,开设讲座和课程。第三,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管理。加大教育投资,改善教学硬件与软件环境,抓紧案例库的建设 ,把Internet、CAI等引入课堂,促进教学手段的 现代 化。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制定或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教与学的主体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行为,开展并完善教学评估,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化,教学效果和质量优化;理顺教学咨询、决策、指导、协调、组织、监督和奖惩各个环节的关系,加强教学机构和教学管理机构的建设 ,完善教学运行机制,保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质量地运作。[8] 第四,强调协调规划,开展教学交流。中国MPA教育要制订长期的、稳定的、公平的MPA规划,考虑MPA教育的公平性,不能只仅仅局限于原有政府官员,而应向所有国民开放;考虑MPA教育的均衡性,在注重质量的基础上,能够妥善解决MPA教育单位分布不平衡的问题(目前首批24所试点单位基本上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议制度化,使之成为经验交流、教学督导与评估、解决综合性问题的协作平台;等等。

  六、服务的本土化

  为了适应公共事务的蓬勃发展和公共管理的素质要求,MPA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锡拉丘兹大学麦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英国伦敦大学 政治 经济学院、法国国立行政学院、斯拜尔德国行政学院、韩国汉城大学公共行政研究生院等都是成功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典范。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等国也先后开展MPA教育,为本国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输出了不少优秀人才。如今,许多国家的公共管理职位均必须具备MPA学位。例如在美国,联邦政府中10%-20%的公务员,公共政策领域中50%-60%的工作人员具有MPA、MPP或相近学位。韩国60万公务员中,系长级以上公务员为1万人,其中30%通过在职学习获得了MPA学位。

  据人事部1999年底统计,在540余万公务人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公务员有3.6万人,占总数的0.7%;本科以上学历的公务员有75.9万人,占14%;大专以上学历的公务员有222.6万人,占42%;中专以下的公务员有234万人,占43.3% [9]。从学历结构方面来看,公务员队伍总体学历层次不高,学历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公务员队伍中受过系统的高层次公共管理专业教育者较少,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多半是单一的专业教育;从职业技能方面来看,市场经济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行政管理能力、领导决策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普遍较弱;此外,专业意识、职业精神、政治作风、组织纪律等方面也还有不少问题。因此,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管理人才队伍并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刻不容 缓。

  MPA教育服务的本土化要求教育机构在借鉴国外MPA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服务于社会发展要求和现代化建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MPA培养机制。要根据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趋势,“放眼全球 ”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本国人才;要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规则和要求,培养熟悉WTO规则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要根据新公共管理(NPM)范式及其引领的政府公共政策化与公共管理社会化的趋势,培养适应现代公共组织发展要求的管理人才;要根据中国具体国情与现实状况,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管理“多面手”和危机管理能手。世界各国普遍认为,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明显取决于人力资源的优劣。许多国家已经早早确立了“人才立国”的理念,中国也毫无例外。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毫无疑义是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之路的必然选择 。

  参考 文献 :

  [1] 樊明武.论MPA 教育 国际化[J]. 中国 行政 管理,2001(10):12.

  [2] 胡仙芝.“21世纪公共管理人才需求与MPA教育”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 工作会议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1(10):15.

  [3] Carol W.lewis.Casebook in Public Budgeting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M].Prentice Hall ,1984,p.1.

  [4] 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 教学指南(郗少剑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70页.

  [5] 胡伟略.近期我国人力资源开发 研究 [M].北京:中国 环境 科学 出版社,1998,第353-361页.

  [6][7] 季明明.培养公共领域 时代 精英的摇篮--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MAP教育[J].中国行政管理,2001(12):37;2001(11):25.

  [8] 娄成武、李丹.中国MPA教育面临的 问题 与出路--对非政府公共管理 组织或服务部门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1(8):17.

  [9] 刘嘉林.开展MPA教育,开发公务员人才资源,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J].中国行政管理,2001(7):13.

  mpa语文议论文写作篇二

  中国MPA教育的创造力教与学的思考

  摘 要:MPA教育是发展科学管理和培养有创造力的公共管理人才的基础,在国家战略发展、公共部门现代化、社会善治的建设中处于引领性的战略地位,但当前中国MPA教育的创造力教与学的研究尚未起步。教授创造力,MPA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人品质和创造性思维的应用,消除课堂呆板,帮助学生发展创造力核心特性。教师以研究为基础,以理论为导向,便能实现有效的创造力的教与学。

  关键词:创造力;公共管理学;MPA教育;战略管理;执政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3―0061―02

  收稿日期:2006―12―28

  作者简介:周敬伟(1954―),男,广东新会人,教授,博士,从事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战略管理研究;卢琴(1980―),女,四川遂宁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MPA教育是发展科学管理和培养有创造力的公共管理人才的基础,在国家战略发展、公共部门现代化、社会善治的建设中具有先导性作用。可惜我国学者尚未开始从事创造力与中国MPA教育的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从创造力的前沿研究出发,探讨如何将创造力理论引入MPA教育。

  一、创造力研究

  上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便开始对创造力进行研究。由国际知名学者撰写的《创造力手册》在1999年出版[1],标志着创造力这个让许多教育心理学学者兴奋的研究主题步入成熟期。但是,仍有西方学者断言,创造力仅是一个框架性的研究概念,尚未得到充分的探索[2],能否把创造力作为一门学科来教授还有待确定[3]。其原因在于,根据严格的定义,创造力应表述为“在行动中的创造者”与创造结果的原创性及实用性的结合,而创造力本质指的是能创造出具有原创性和实用价值的结果和产出,而并非关于创造力的知识或拥有创造潜力[4]。因为,创造力的知识并不是创造力的必备条件[5]。与此类似,老师教授学生如何具有思想上的顺畅性、灵活性、创新性、详尽性及敏锐性等都仅是帮助学生拥有富于创造力的人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在创造力评估指标上获得高分而已,但特征及高分与他们的创造力发展并没有直接联系[6]。事实上,创造者应拥有:(1)全面的基础、业务知识;(2)可从其他学科领域借鉴的知识;(3)以及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7]。毕竟,创造力的要素包括“思维的原创性,对新观念的开放性,对不确定性的承受力和对变化的适应性、自尊、自励、坚持不懈并享受其中”[4]。

  二、创造力教与学的问题

  在现时的创造力教学中,教育者倾向于选择容易的途径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育者主要把焦点放在创造潜力上――将学习者的特点与行为倾向和具有创造性的知名人士进行比较,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创造结果。同时,教育者在理解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上片面使用人格与过程模型(the Person―Process model),忽略了创造结果的实际价值的重要性,也造成了创造力教与学和研究的肤浅化。此外,包括教师在内的权威人士常常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式”做事,这些行为都从实质上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8],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在教育领域,创造力是一种能使学生有更充分发展的教育能力。因此,教授创造力的教师必须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例如,培养MPA学生珍惜并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对环境的刺激更加敏锐,鼓励反复研究同样的问题,提升对新观点的包容性,以及教授如何检验观点[9]。然而,这些作为理论创造力主要构成要素的特性、思维技能与行为倾向依然不能保证创造力的产生[8],还亟须MPA学生自己养成习惯去关注创造过程的结果或产出的实际意义和价值,而非满足于创造“新”的东西。MPA教师仅关注创造者特性和创造过程只会误导学生变得没有创造性,笔者已在多个课堂上观察到教师们犯此错误。作为矫正,必须抛弃传统的人格与过程模型,代之以人格、过程与结果(Person―Process―Product)三合为一的模型[5]。换句话说,要在MPA课程中实现创造力的教学活动,MPA学生必须将其注意力放在对适宜的特性、创造的过程和产品的价值上[10]。惟有如此,MPA学生才能拥有具备创造性的足够经历,并让“使创造成真”所必需的技能得到充分发展。

  上述仅仅是向前迈出了一步。MPA学生必须认识到:创造力需要的不仅是创造的潜力和关于创造力的知识,还包括不同决策的制定[11]。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培养MPA学生在追求创造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问一个至为重要的问题:“我预计能够完成什么?其结果具有何种创新特征和价值?”原因是:创造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举动,但并非所有问题、工作、使命及情况都需要创造力。毕竟,例行公事的、机械的或简单的工作,通常只产生有限的边际收益。MPA学生如果不能学会判断在何种条件与何种情形下创新才是需要和实用的,那么他们将变成不理智的行动者,为机会成本付出巨大代价。

  一旦这个最重要的问题被提出,MPA学生就必须接着问一个后续问题:“我是否具备了创造性地完成使命所必需的素质?”以下研究显示了此问题的重要性:第一、创造力的研究发现,当IQ在120以下的时候,人越聪明便越有可能更富有创造力[12];第二、关于人的多种天赋的研究印证了,具有不同才能和潜力的人,在处理最适合自己专长的事情时,更容易取得卓越成就[13]。这后续问题也将使MPA学生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创造力这个概念并不适用于每个人,并且一些人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更具创造力,而在其他环境下则不一定具备。换言之,不同素质的MPA学生并不能够在所有情形下都和其他人一样具有创造性,MPA教师们也不应试图不分条件、不加选择地对每个班上的所有学生都教授创造力。

  上述的困扰与要求直接影响到创造力的教与学。此外,有两种社会文化也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第一种是社会的平庸文化。当人们使用一切手段来确保自己和家庭的需要时,包括那些非法、违规或“灰色”的手段,人际和社会冲突便会增加,以及对各种权威尊重的侵蚀,这两个方面共同制造了贪婪、抱怨、迷惑、郁闷、玩世不恭、眼光狭隘、偏窄与肮脏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是末日心态的标识。带着末日心态,人们便会专注于采用最有效率与最有效力的方式来致富,在这个过程中,无视集体利益、社会价值及道德规范。这样自私自利的人并不优秀,能够做好本份工作已属难得。在这种平庸文化的熏陶下,少有老师和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愿意并渴望继续专注于问题的解决,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获取相关业务知识。所有这些态度和行为倾向都与增强创造力的规则相悖。第二种是应试文化。大多数老师与家长都在不断地努力试图让学生考得高分,备考变得极为重要。普遍的情况是,老师教授的和学生学习的都只不过是与满足考试标准相关的东西,这样做不可避

  免地会导致创造潜力的难以发挥[14]。

  在新世纪,企业如何才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是一个必须提出的问题[15],而主流答案是管理层必须提供相关培训和改变不利于发展创造力的管理文化与环境[16]。在MPA教育的层面上,这个问题更加复杂,我们既需要找到激励MPA教师有效教授创造力的方法与窍门,还需找到确保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但是,由于众多院校视MPA教育为创收途径而非正规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对MPA教师的安排与要求也尚未达到国际标准,使得许多教师在宽松的环境里只使用传统的课堂手段授课,而忽略对学生创造力的培育。此外,当MPA学生重新回到单位的传统管理环境里,纵然创造能力因有效的MPA教育而有所提升,也难以发挥无限的创意而成为高效的行政管理者。

  三、结语

  鉴于现有的创造力理论、价值及教学经验和MPA教育的战略意义,我们应努力寻觅有实效的创造力教与学方法,并将其纳入MPA课程。对于教授创造力,MPA教师应该在培育MPA学生时特别关注个人品质和创造性思维的应用,因为普通人如果受到正确的训练,是可以相对地变得很有创造力[1];并且谨记教授创造力的指导原则就是要消除课堂上的呆板,因为它会抑制MPA学生创造潜力的发挥[7]。事实上,课程设置应该提倡趣味和活跃,它们不仅有益于培育MPA学生的创造性,还能拓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事富于创造力的活动。对于学习创造力,MPA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创造力的一些核心特性,比如:原创性、创新性、思维和观察技能、灵活性、尝试的意愿、自信以及想象力。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已被研究证明的、专门设计的学习经验,来发展MPA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维的顺畅性、灵活性、适应性、对新观点的包容性以及详尽性。MPA师生需要创造力,中国需要有创造力的MPA师生。笔者坚信:鉴于政府正致力于提升其管理文化以促进行政效率,故一旦MPA教师以研究为基础、以理论为导向不懈地努力,便能实现有效的创造力教与学,进而贯彻人才强国战略,支撑行政管理创新,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Sternberg,R.J.(Ed.)Handbook of Creativity[M].Cambridg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Petrowski,M.J.Creativity Research: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Learning and Thinking[J].RSR: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00,28(4): 304―312.

  [3]Heindel,C.&Furlong,L.Philosophies of Creativity:Two Views[J]. Zip Lines:The Voice for Adventure Education,2000,40(4):47―48.

  [4]Coleman,R.,&Colbert,J.Grounding the Teaching of Design in Creativity[J].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2001,56(2):4―24.

  [5]Cropley,A.J.Defining and Measuring Creativity:Are Creativity Tests Worth Using?[J].Roeper Review,2000,23(2):72―79.

  [6]Amabile,T.M.Beyond Talent:John Irving and the Passionate Craft of 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4):333―336.

  [7]Starko,A.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schools of Curious Delight[M]. New York:Longman,2000.

  [8]Torrance,E.P.,&Goff,K.A Quiet Revolution[J].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89,23(2):136―145.

  [9]Meador,K.The“Whistes”Stop Here:Encouraging Meaningful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Classromm[J].Understanding Our Gifted,2001,13 (4):13―16.

  [10]Giorgis,C.,&Johnson,N.J.Creativity[J].Reading Teacher,2001,54(6):632―640.

  [11]Sternberg,R.J.2000.Identifying and Developing Creative Giftedness [J].Roeper Review,23(2):60―64.

  [12]Fuehs―Beauehamp,K.et al.Creativity and Intelligence in Preschool-ers[J].Gifted Child Quarterly,1993,37(3):113―117.

  [13]Han,K.S.,&C.Marvin,Multiple creativities?Investigating Domain―specificity of Creativity in Young Children[J].Gifted Child Quarterly,2002,46(2):98―109.

  [14]Runco,M.A.Identifying and Fulfilling Creative Potential[J].Understanding Our Gifted,2001,13(4):22―23.

  [15]Simpson,L.Fostering Creativity[J].Training,2001,38(12):54―57.

  [16]Weiss,R.P.How To faster Creativity at Work[J].Training&Devel― opment,2001,55(2):61―65.

2247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