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工学论文 > 环境工程 > 环境工程专业的论文

环境工程专业的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环境工程专业的论文

  环境工程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高新科技之一,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环境工程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工程设计能力。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工程专业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环境工程专业的论文篇1

  浅谈新形势下环境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摘要]为满足新形势下对高质量人才的新需求,该文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建设为特色构建专业体系,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创新科研水平等方面入手来进行专业特色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竞争能力,满足社会对环境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新形势;环境工程;学科建设

  1新形势下环境工程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已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此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同时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却也日趋严峻。地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促使了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点是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土壤、大气、水的污染防治,着重推进重点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防治,这促使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日益呈现综合化、整体化、现代化、全球化的特点。

  为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一流大学,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新型”优秀环保人才的需要,我们必须深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而环境工程专业是综合性的学科,融入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是相互渗透的新兴交叉学科[1]。因此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环境专业高级专门人才,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前的新形势对于环境工程学科的建设而言既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也是挑战,环境工程学科的特色构建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动向、社会分工变化的外部需求和自身优势学科专业发展的内部需要,以统筹好内外部需求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在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学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体现鲜明的区域经济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和生源特色。

  2环境工程学科建设背景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和环保事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认识有了历史性飞跃,培养环境工程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逐渐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等专业人才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成为各领域最抢手的专业人才,环境类专业的高等教育事业应时而生,成为近年来的热门专业之一。我国近十几年持续的高速度经济发展令人注目,但长期以来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况相当严峻,无论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西部待开发地区,面临的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都相当艰巨,促使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逐渐增大。然而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晚,为适应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的需要,环境工程的高等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迅速成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大发展和对环境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教育高速发展,设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科点持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环境工程类专业毕业生一直被认为是今后20年内最急需的8种专业人才之一[2]。

  3新形势下的环境工程学科发展

  环境工程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高新科技之一。环境工程学科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环境工程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工程设计能力,特别是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及环境污染修复的生态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独具特色。与传统学科比较,环境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杂体系而非纯粹体系,所以环境工程学科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特别鲜明的交叉性、综合性[3]。环境工程学科的主要课程涉及环境生态学、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质量及评价、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环境信息系统等。环境工程学科的这个基本特征决定了支撑学科发展的基础宽杂,如环境工程科学的快速发展与自然、技术和人文社会学科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是分不开的。因此,各高校的环境工程学科专业建设没有必要坚持一个模式,应该在遵守专业培养规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以特色办学为环境工程学科发展的奋斗目标[4]。

  3.1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

  学科发展目标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和有效实施来实现的。课程设置要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基点,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跨专业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为侧重点,通过课程的合理整合,形成脉络清晰的专业课程模块,最大限度地优化整体结构,确保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逐步形成和巩固拓展[5]。

  为满足新形势下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应依据环境工程学科发展的历史,并调研新形势下对环保人才需求的状况,改革重组课程体系;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学科发展及学生自身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观念、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重心、考核方式上做到以人为本,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市场调研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模、规格。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学校应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制定环境工程学科专业的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将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的思路和经验固化到教材中,围绕教学模式的优化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全面统筹,明确规划,鼓励本专业教材编写,同时完善引进教材的更新机制。

  3.2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建设

  “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而“产学研用”合作则为学校实现三大职能提供了最佳途经和持久动力。利用高校和社会两种资源,可以实现生产实践、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可充分利用专业科研平台,努力加强校企合作,创建专业的科研研发中心,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逐步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实施的科技产业链,促进专业科技工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做贡献。在研究方向上,要把市场和社会需求作为科研的主要导向,注重创新性研究和技术开发,注重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效果,努力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企业以服务求支持,通过共建实验室、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师生提供教学实践场地以及持续地提供应用型研究课题,促进应用型大学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特色的不断形成。双方要大力加强重要研究基地和交叉学科平台的建设,尤其是要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成果转化平台和技术孵化基地建设,构筑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切实提高双方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贡献率。

  3.3提升创新科研水平

  以卓越的基础研究成果支撑环境专业决策研究,推动环境技术发展。以前瞻的学术理论,引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环境问题基础研究,支撑重大环境政策的制定、提升环境管理能力;以理工结合的特色突破技术瓶颈、推动环境产业发展。以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合作实现环境工程学科的共同发展[6],针对国际国内重大的环境挑战,致力于以高效的合作机制组织高水平合作团队,以合作共赢实现环境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国际合作中本着“以我为主”的原则制定科学计划、引领科研合作。推动环境工程专业认证,促进专业教育国际化,促进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的交流,实现国际间的互认,同时也能够促进专业教育的规范化,以提高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学术交流制度,增加相应的经费支持渠道,加强中外合作项目、师资互换和学生互访。积极主办、协办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提高本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国际接轨的交流与对话工作,通过各种不同途径,走出去,请进来,努力为科研创新创造条件。组织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具有学术前沿意识的学术骨干赴海外访学、研修,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

  3.4教学方式与教学管理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在环境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因材施教,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整教学内容,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要注重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采用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7]。各校应组织团队辅导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科专业竞赛和实践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学校还应积极促进教师的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此外,应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鼓励他们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应形成“学院—专业—教研室”三层面的教学管理单位,层层渗透,职责明确,落实教研室工作,定期开展教研室活动,加强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加强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打破学科界限,鼓励专业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间的互通有无,以拓展其知识维度。

  3.5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环境工程学科建设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师资团队建设是环境工程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条件之一。建立并健全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坚持选派教师进行教学法和实训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为了保证教学团队的可持续性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应由注重高学历教师的数量增长向注重教师的质量提高转变,努力培养教学能手和科研标兵。

  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加大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相关院校联合办学和合作研究力度;利用已有学术平台和各类实训基地,通过具体项目努力为人才培养提供各种实践机会,使之真正成为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民族问题研究的学术骨干。要贯彻执行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积极探索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人才引进模式,在环境工程学科发展中造就领军人才,培养青年学术骨干,大力推进“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领军人才在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中的重要作用。

  4结语

  环境工程专业学科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的过程,并且需要结合院校自身的条件、特点和外在环境,不断寻找新途径、研究新方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培养新形势下的创新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永臻,崔有为,王淑莹.环境工程专业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3):14-18.

  [2]马明海,徐圣友,张世能.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黄山学院学报,2011(3):128-130.

  [3]邓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2007(2):1-4.

  [4]石辉,张承中,赵晓光,等.论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27-129.

  [5]王焱,胡蓉,刘国东.中国环境专业学科发展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3):1-4.

  [6]黄方,李晓恩,周恒国,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8):174-176.

  [7]李凡修,梅平,易绍金.浅谈如何强化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J].科技信息,2008(3):340-341

  >>>下页带来更多的环境工程专业的论文

3421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