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工程方面的论文
出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有效保护环境的目的,最近几年,环境工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在环境工程技术还是在环境工程研究内容方面都取得较大的进展。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工程方面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环境工程方面的论文篇1
浅析西部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对策
【摘要】:西部大开发的任务和目标不仅仅在于强调经济发展,还是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强调经济跟环境的协调发展。由于西部地区缺水,多风沙,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决定着西部开发的效果和成效,因此我们在加快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必须始终贯彻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主旨,而这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此,为了完成这一伟大任务,政府就必须采取强制措施,以法律为保障手段,加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引言
如果按照经济水平来划分区域,我国可以大致可以分为东中西三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内陆来说,经济水平普遍偏高,中部地区经济属于中等水平,而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属于三块区域内最为落后的。西部大开放的目的主要在于刺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东西部发展水平趋向于和谐,团结各民族精神。
而我国西部由西南边五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西北方五个省份和内蒙古等地区,国土面积约为685万平凡公里,约为全国的总国土面积的70%。但是西部人口缺乏,人口比列却只占了全国的30%,也就说平均每人拥有我国2%的国土量。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口资源分布极度不均匀,同时相应的社会技术水平也不好,整体经济水平相较于懂东部地区还是很落后的。从总体上来看,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人均占地面积大。但是很多地方都不适宜居住,因而一些经济响度发达,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人口密度就比较大。
而西部地区不同于东中部平原地区,多为山地和沙漠,地形复杂,交通多为不利,且通讯困难。而在气候上面来说,西部地区少雨,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而且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更加容易遭到破坏。同时,西北属于苦寒之地,每年的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水土流失,难以恢复到原来的程度。但同时,我国在推进西部大开放的进程中,往往只狠抓经济,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过渡的资源开发,加上长期以来过度的开垦土地,同时因为地势地理环境的复杂,自然环境的平衡已经被打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加之薄弱的交通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在地理因素上也收到了很大的限制。而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由于要修路,在修路过程中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更是无可挽回的,使得原本贫瘠的土地变成的寸草不生。西部大开发造成对西部资源的过渡开垦,使得原本紧张的国家战略资源越来越紧缺。对于东、中部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而长江、黄河源头以及其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由于受到西部生态环境破坏的影响也越来越显现,我国国家战略资源部门和相关的部门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2.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1西部大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
1.荒漠化问题加剧,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土地沙漠化发展急剧。50-60年代平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扩大到2100平方公里。现在荒漠化面积已达到262平方公里,即1/4以上的国土成为荒漠化土地,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人民币。而这些荒漠化土地多分布在西部地区。日趋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使西部地区每年都要遭受沙尘暴的多次袭击。据统计,1999年4月发生在西部地区的罕见的沙尘暴,新疆有52个县300多个乡镇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2亿人民币。
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现象表现的尤为严重。1997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8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其中西南和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全国人口的24.85%和22.35%。到1999年,西部地区(不包括西藏)水土流失面积为10436.9万公顷,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2.5%。西部地区是我国许多江河的发源地,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影响西部经济的发展,并对全国的气候和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
2.西部大开发对水造成的污染
西部地区许多地方出现了河流断流和湖泊萎缩、咸化、干涸的现象。1997年黄河断流达226天,断流河段达700公里;新疆艾比湖水面从50年代的1200平方公里萎缩成现在的500余平方公里;青藏高原的湖泊有30%以上干化成盐湖和干盐湖。水资源开发引出水资源时空分布改变,是导致河流断流、湖泊绿洲萎缩、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之一。西北地区生态用水比例大,农业灌溉用水比重大,农业节水工作滞后;西南地区区域性和季节性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
3.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污染
西部大开发在建设过程中除了会产生水污染、空气污染,还会产生固体污染。在西部大开发建设中产生的固体污染物主要包括了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以及丢弃的泥浆、难以分解的沥青肥料、弃土弃渣、没有用的废机械和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产生的生活垃圾。
此处的固体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西部大开发中的公路建成。固体垃圾可以从来源来分类可以分为办公生活垃圾,路基工程垃圾,路面工程垃圾,桥涵工程垃圾以及隧道工程垃圾。在办公生活区垃圾主要来源于食堂的剩菜剩饭、厨房垃圾,这类生活垃圾一般能自动讲解。除此之外还包括办公室和生活区的垃圾,办公室的垃圾主要是废纸张,而生活区的垃圾则是粪便。
在路基工程建设中,垃圾主要来源是路基建设时的对地表进行清理后数目、农作物残渣,在对路基进行开挖后产生的弃土弃渣,以及在运输土石时路边洒落的土石方。而在路面工程建设阶段的固体污染主要分为三类拌合场、路面浇筑阶段和机械设备维修,分别产生物料运输时洒落的固体废物,沥青废料,混凝土废料和废配件等。在桥涵工程实施阶段固体废料主要来源于三部分,分别是河道开挖所产生的污泥,转孔打井所产生的泥浆以及工程船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在隧道工程实施阶段的固体垃圾主要拉源于隧道开挖时所产生的弃土和弃渣。
2.2西部大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进入90年代后西部地区加大了资源开发的力度,发展工业生产,不可避免地产生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5年全国每亿元GDP废水排放量为207万t,而贵州为425万t;1995年全国每亿元GDP工业废物排放量为0.12万t,而云南、青海、贵州分别为1.51、1.37、1.043万t,内蒙、新疆等省区也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5年以来,全国每亿元GDP废气排放量呈下降趋势,由10.58亿m3下降到6.86亿m3,除云南以外其它各省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数,宁夏、新疆、贵州呈上升趋势,表明能源大省废气排放强度相当大。从发展趋势看,环境污染正由城市转向农村,由工业点源向农村面源扩散,对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将越来越大。
相反,治理污染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控制情况和治理率均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1995年西部两个代表性省份青海和新疆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4%和20.3%,处理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8%和18.7%;两省区工业废气中燃料燃烧消烟除尘率也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废气净化处理率指标虽稍好,但工业粉尘回收率比全国低27.7%、24.2%。西部省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极低,如青海、新疆仅为26.8%和40.6%,均低于全国42.9%的平均水平。根据国家环保总局1995年公布的全国37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状况评价结果显示,在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环境管理个方面21项指标中,西部城市明显处于后面的位置。如昆明、贵阳、银川、西宁、兰州、重庆、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分别居30~37位。
3.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3.1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水污染治理
首先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西部大开放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污染。这就需要用到与之匹配的净化技术了。在水污染排放源头,尽可能减少水的排放量,减少净化的排放量。此外,利用水循环系统,进行水的二次利用。
而西部大开发所产生的有机污染水,通常需要隔油池来进行讲解。在废水处理过程中,除油要经过沉淀、过滤等处理,达到循环使用的目的。
而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工作人员产生的工程污水主要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从污水中取出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称为一级处理,而二级处理指的是从污水中大幅度的取出交替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在这里可以采用干厕、化粪池和稳定塘等。
3.2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对大气污染物的治理
在西部大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运输车辆在行进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很难治理,所以应该加强车辆运输管理,减少扬尘的产生。对于粉状材料应该采用灌装或者袋装,粉煤灰采用只装芷云。在运送石灰等粉状材料是,应该在车上加盖篷布,在道路上可以定时洒水,可有效控制扬尘。
4.结束语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大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西部边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然而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十分脆弱,又经过长期以来的掠夺式资源开发,使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因此,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孙进,西部开发建设环境影响与保护[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1(23-25)
[2]白勇后.浅谈山区公路就录改造中的环境保护[J].公路,2011(05):67-68
[3]陈菲.西部大开发的利与弊[J],公路,2010(09):78-79.
>>>下页带来更多的关于环境工程方面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