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工学论文>工程建筑>

关于中国建筑的论文(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关于中国建筑的论文篇2

  谈中国建筑的现代化

  一、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

  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是西方现代化的开端,其后经蒸汽机的发明和法国大革命,到了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生产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蓬勃发展。这个时期,建筑上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现代建筑的萌芽,其第一声号炮是1851年建成的伦敦“水晶宫”,第二炮是1889年在巴黎耸起的埃菲尔铁塔。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标志,“现代主义”建筑正式诞生,这是由于当时人们面临的问题是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城市化急速发展,无产阶级生活环境加速恶化,城市住宅的需求迅速膨胀,新的建筑类型不断涌现,要求建筑从中世纪的手工业操作尽快转化为工业化操作,加上在同一要求下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结构和建筑设备的不断涌现,以及人的审美观念的更新,乃促成了这一浩浩荡荡的建筑革命。

  但从20世纪中期开始,现代主义建筑给城市带来的许多新的问题逐渐显现,主要是它的那种“理性”表现的排斥传统、民族性、地域性和个性的所谓国际式风格,它的不要装饰的光、平、简、秃的千篇一律造成的单调的方盒子外貌,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战后恢复时期的结束,标新立异的消费主义抬头以及人们对文化多元倾向的追求,反映到西方建筑上,就是对建筑的多元化探索,一股重新唤起人性、人情的思潮泛起,建筑的精神性意义重新得到重视。例如: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这座惊世骇俗的教堂一反光、平、简、秃的面貌和“理性”。

  这时的西方,造成了重建建筑精神价值的需求则急剧高涨,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后现代主义”就应运而生了。后现代主义公开公布向经典现代主义挑战,反对“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少就是多”、“装饰即罪恶”等口号。针对现代主义“形式服从功能”,提出“形式引起功能”、“形式启发功能”、“形式跟从形式”,要求传统的复归、艺术性、人情味、乡土、大众化和装饰。。

  “解构主义”,是上世纪60年代由法国哲学家、1968年参加过法国“五月风暴”——一次与中国““””呼应的学生运动——的雅克·德里达提出来的,德里达并不懂得建筑,1980年代,当自称为解构主义建筑大师的屈米和艾森曼与他初次接触时,他甚至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但此后他却发表了《疯狂的观点——当代建筑》,为屈米垫底,“解构主义建筑”方名正言顺地登上了舞台。

  我们尤其要提出来的是,消费主义在这个恶性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坏的作用。据最新统计,美国不到全球5%的人口,其能源消耗却超过了全球能源消耗的25%。能源的高消耗,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环境的加速破坏和财力物力的大量投入。

  但不幸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却传到中国来了。目前,中国建筑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一种追随西方消费主义,以追求新、奇、特、怪、洋为尚的风气正在盛行,功能混乱、造价惊人、结构奇异、能源浪费,形式荒谬。

  在西方“先锋派”建筑观的影响下,一些中国建筑师放弃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追求,盲目跟风,在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而我们中国,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危机。中国的能源消耗按每一美元生产总值能耗计算,居世界十大经济国之首,比先进国家高出4~5倍,甚至比印度也高出60%!近年来,中国原煤、电和石油消耗的增幅明显高于GDP的增速。世界经济论坛近来发表《2004~200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名次比上年度下降了两位,列第46位,其中提出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中国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而中国的人均能源拥有量却只有世界人均能源占有量的1/2,更远远低于俄罗斯和美国。中国原油的战略储备仅为21.6天,而美国、日本和德国都分别达到了158天、161天和127天。中国未来对能源的消耗基本上每5年增加一倍。这么高的能源消耗,不仅本国的资源不可能满足,生态环境也不可能承受。在能源消耗中,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和建筑耗能被称为三大“猛龙”,尤其建筑耗能,近年来更呈现急剧上扬的趋势。

  二、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具有极为典型的“二元性”特征,即在实现“工业化时代”目标的同时,叠加了“信息化时代”的更高的现代化目标,要在未来的50年内完成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在过去100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所以,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目标,已经不只是工业化时代的传统现代化,即不能只用英克尔斯体系所谓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及与此匹配的教育程度、生活质量、预期寿命等去度量,而应当不失时机地加上信息化水平、生态化水平、全球化水平、竞争力水平、集约化水平、公平化水平等作为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的基本衡量。其基本要义就是最大程度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创造出符合现代广大人民需要的新文化。

  必须强调,这种需要,不仅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所以,“新现代化”所实现的国家实力,就不止是生产力的硬实力,也是一种包含了文化力或文化国力在内的软实力。对建筑来说,是非常确切的。所以,中国建筑师要赢得竞争,就理应熟悉本土文化,拥有这个优势。”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副主任姜奇平先生也认为:“软技术、文化力逐渐取代硬技术,成为了产业核心竞争力。软实力上的落后,会直接导致产业的落后。……发达国家借助硬实力的强大,利用全球化,将消费主义文化推广成一种普世价值,消解着穷国的民族文化。但事情显然还有另一面,东方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在物质资源和能源越来越稀缺的大背景下,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方面,可能取得不亚于西方话语权的价值认同。”他认为:“东方价值将是完全的信息化状态或后现代状态中,最有生命力的价值体系。”他甚至预言:“一旦工业化在全球完成,西方文化就走不远了。” 所以,我们的“新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除了理性的回归、保护环境和环境的多样化,节约能源,从资源消耗型转到资源节约型以外,还要保护和发扬我们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倡文化的多元化。

  这也就是说,我们的“新现代主义”与西方的经典“现代主义”建筑的“合理”与“理性”就颇有共通之点,用我们习用了的语言,正与“适用、经济、美观”的口号对应。我们的“新现代主义”与经典“现代主义”的忽视人文精神、忽视传统又有所不同,而与“后现代主义”的��求传统的复归、艺术性、人情味、乡土、大众化和装饰则有所呼应,是一种注重发扬和保护文化的多元化,尊重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主张。所以,我认为,在我们的口号中,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得加上对“艺术”与“文化”的追求。最后,“新现代主义”与从“后现代主义”的负面价值恶性发展出来的先锋派代表的消费主义、个性主义有着根本的对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前那种片面追求新、奇、特、怪、洋的最糟糕的先锋派建筑观念,才是保守的,落后的。中国的建筑应该永远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和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及中国现代的多元生活之上,多元吸收、多元创造、多向量地满足生活对建筑提出的物质和精神要求,这种观念,才是最现代的、与时俱进的,才是真正先进的!

猜你喜欢:

3327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