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因其地域特征、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古建筑风格。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1
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摘 要】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设计者致力于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然而,如何将现代景观技术与本土化的建筑符号相结合,通过采取延续传统建筑符号景观艺术特征的手段,来传承民族化、地域性的文脉,如何做到景观设计中建筑外环境与建筑本身的文化传承和传统建筑符号的延续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景观设计;运用
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璀璨的中国建筑史上,无数的优秀作品留给后人观赏品评,其中也留给后世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元素,供后人在景观设计中使用。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能赋予景观长久生命力的元素多来自于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因此,在景观设计技巧性因素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如何将古代建筑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保持建筑与文化的呼应、延续,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设计者从传统文化的集成以及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为此做着不懈努力。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我国的古代建筑中的东方文化特色,不仅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我国的国代建筑兼具观赏性及内涵性,在对古代建筑进行品评时,应尤其注意这一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住民就已学会构木为巢,春秋时期,这种结构方式被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木构架兼具抗震性、隔热性、绝缘性,且做工巧妙,通过隼头、插栓等工艺搭接,几乎看不到外连接,同时建筑材料易获得、易加工等优点,为几千年来中国建筑毫无争议的首选结构,各种宫殿、寺庙、亭园、书屋等建筑群体无不采用此结构。然而,木构架在具有以上显著优点的同时,其缺点也不容忽视,作为木材本身,防火性能较差并不耐酸碱及虫蚀,防腐性能同样较差,虽然为可再生资源,再生周期长。木构建筑用的是有机材料,它的损坏表现为糟朽、腐烂。木构建筑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木构建筑需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规模不同的修缮。只有经常维修,才能让古建筑长葆健康。
2、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古代的城市选址已经考虑到环境因素。《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当时城市的选址已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已开始尝试将城市功能与周边环境统一经营。古建筑选址更讲究“天人合一”,如各大道教名山、佛家圣地,无不将建筑选择于清静空灵之地。除去风水迷信的因素,此类建筑的选址已由环境渲染其魅力。此外,中国人对山水的爱好十分深厚,对自然山水的追求由来已久。他们不仅要在居住生活中体现自然,而且还要在作为生活境域的园林里去体现自然。因此,寄情山水、亲近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所追求的首选。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但中国古典建筑并非对自然山水的机械模仿,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高度概括的自然。在一定的空间内创造出一个精炼却不失自然的环境,将片段美和人文美巧妙的结合起来。
3、灵活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上文提到木构架缺点之一是易腐、易燃。因此,古代为了保护木材,需在其表面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成为建筑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艺术造诣达到非常高超的境地。多种色彩搭配构成了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风”元素,此类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正是有了彩画才让古代建筑显得气势恢宏和金碧辉煌。同时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装饰技巧,彩画从古代延伸到明清,在园林建造与宫庙建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能代表彩画的工艺水平的当属北京的故宫,其属于清宫式建筑的典型代表,而在故宫内也随处可见大量的清式彩画,一般殿内都使用了和玺彩画。和玺彩画是一种比较高档的彩画,一般镶在主梁和廊柱上,只有身份庄严高贵的皇族才可见到这种高级的彩画装饰。
二、我国古代建筑因素在景观设计上的应用原则
1、景观与环境设计整体性原则。
在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从建筑本身出发,结合周围环境充分体现和展示建筑的形象和个性。如道路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对道路本身的断面进行研究,而应更多地去研究道路的其他界面运用传统建筑形式符号化的表层优化。如错落有致的轮廓线、建筑物的体量以及其他构件上的运用、色彩的协调搭配上,对不同地区文化和历史的理解与表达上形成其独特风格。为了强调建筑的个性及特色,可将建筑符号某一方面特性的夸大、抽象变异、重构,景观中的小品,如栏杆、座椅、垃圾桶、广告牌以及铺地方式、色调等等加以统一协调周围建筑物、绿化、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将一个完整的景观变成片段的堆砌和拼凑,从而确保建筑内涵的完整性。
2、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现时代亦可称为生态时代,生态在人类生存在延续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已毋庸置疑。人们重视生态艺术,重视创作和研究生态艺术。景观的开发不是孤立进行的,既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天人和一,又要考虑到景观与周边社会环境、当地经济的密切联系,规划时必须科学处理好三大效益的比例关系。木构架之所在现代建筑中涉及甚少,原因之一便是其再生周期长,也是这个原因,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外,不仅在设计理念上要注重生态保护,在技术工艺上,也应做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现代景观中经常使用石子铺地,但在铺石子之前要用水泥铺底来粘合石子。只这一小小做法就是严重违反自然的,它使雨水无法回流到土壤,从而导致自然界中的一个生态环节中断。因此,我们应采用最自然的施工方法,让景观不仅美,而且能够美得长久、自然,真正让人与自然平等、和谐。
3、古代性与现代性相融合原则。
建筑作为民族文化及历史的载体之一,其建筑工艺、思想内涵均有着极其宝贵的研究价值供现代设计者领悟借鉴。同时,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审美理念与技术工艺也不断发生变化,去古代相去甚远。这就给设计者提出了无形的要求,如何既将古代的精华加以继承发扬,而又不同现代社会脱节,符合现代审美及各种要求,成为设计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的设计便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何镜堂院士曾说“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结构功能与艺术形态结合的一个突出亮点,堪称中国传统建筑的‘钥匙’或符号――兼具力学与美学功能。”而中国馆的整体造型似斗拱,实际上却又并非斗拱,中国馆设计中并没有相互穿插依托的梁、拱、契等部件,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馆非斗拱。但是中国馆的造型构想的确也源于斗拱。中国馆净高21m的巨型斗拱空间,无疑是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审美理念的完美结合,其从设计理念、建筑形态等各方面都体现了我国我国文化传统和古代建筑技术,但在审美及文化寄托上,又体现了当代中国的凝聚力、营造出了中国的和谐氛围。
建筑是文化的剪影,我国古代建筑蕴含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借鉴不仅是继承发展了传统文化,也为现代景观设计注入了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2
浅析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
【摘 要】桥梁建筑追求实用性,但是在桥梁装饰中却有着不少细节的可以观赏的美,比如栏板、望柱、横帽石梁等的雕刻图案,这使得古桥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也富有艺术审美。古代石桥的艺术审美主要在图案美、意境美、工艺美等方面得到体现,装饰图案题材众多,往往与中国的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将研究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 文化 石桥
道教是从唯一中国本土产生发展起来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在道教刚刚创立的时候,就将《道德经》奉为圭臬,并将老子奉为教主。从东汉开始,很多人一方面是老庄思想的研究者,一方面又是道教的信徒。《道藏》这部道教典籍丛书中包含了很多阐述老庄思想的宝贵著作,内容涉及广泛,比如包括很多炼丹的方法和方术等。中国古代的化学、医药学等科学技术都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这是因为道教思想提倡人要不断追求更高境界,不断求索,从而推动了发明创造,带动了古代科技发展。道教文化追求自然,以炼丹、养生等实践活动,影响着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
历史表明,所有宗教的产生都与对生死的思考脱不开关系。道教也不例外,同样对人的终极存在进行了深入思考。但是道教更加重视实用性,倾向世俗化:追求得道成仙,尽情享受;对养生之道非常注重,希望实现长身不老,为此采取各种方术,所谓方术就是对外部和内部自然进行认识从而得道成仙的手段。道教信徒在方术的使用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为中国古代医药学、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道教崇尚自然的文化思想,在推动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道教文化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科技的起源和发展,比如古代化学、医药学、植物学和矿物学等都源自道教。同样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道教哲学对古代石桥建筑结构的影响
道教哲学思想中所谈论的“道”是非理性和非逻辑的空有无名之状,不再人类感觉范围之内,无法用语言将其传达出来,其所凭依的语言的意象符号系统,这使得它具备了抽象性和超验性的特征。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很多时候我们会用道教富有哲理性的话语来进行表述,比如“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进行古桥设计时,因为道教哲学思想,尤其是有无观念的渗透,使得古桥更具文化内涵。老子曾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玄妙难解的言论,正是道教哲学在表述存在于自然事物中的客观规律。将有无观念同古桥文化结合起来,能够暗合桥型结构。薄拱薄券技术让古代石拱桥的桥拱的空间得到了最大发挥,而且将自身重量降低到最小;而石拱桥的简支结构形式则充分的演绎了古桥的“有”、“无”之象。道教文化在石桥的材质、装饰、色彩等方面无不有所体现,让石拱桥呈现出祥和虚静之感,同时体现出开阔疏朗、恬淡谦和的人生追求。
对于水,道教哲学尤为崇拜,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教哲学主张的以柔克刚、以退为进通过不争来达到无不争的目的。道教祀神、修道或举行宗教仪式都是在道教宫观进行,所以多将水引入宫观之中,使其环绕屋舍,而这必然要求修建很多石桥。这些石桥同其他地方的石拱桥相比,虽然尺寸相对较小,但是布局、形制却没有多少区别。石桥不仅能够让道观显得庄严,而且还能够起到改善风水的作用。在民间,道教阴阳术士常常用桥来趋吉避凶,使得桥带有了神秘性。
二、道教图案是古代石桥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题材
桥梁装饰多见于石桥,通常是在桥栏、望柱、仰天石、拱券石、抱鼓石、桥面横梁等这些人们容易观看和接触到的地方。装饰多用雕刻手法,题材众多,主要包括两大类,分别是动物和植物,动物类有龙、凤、狮、羊、马、鱼等,植物类有莲花、牡丹、蔓草绣球花等;此外还多见祥云图案。这些工艺精湛的石雕装饰往往同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吸水的石兽、压水的蛟龙和降伏水怪的图案等等,极大的丰富了古代石雕艺术,推定了独特风格的形成。中国古桥从清代中期开始,越来越不重视装饰,而强调其结构和功能;而在明代以前,对装饰较为重视。装饰能够有效的增加建筑的美感,而古桥的雕饰也是如此。
这些装饰存在于桥梁各个不同的部位,题材广泛,且多为群众所熟知的,一般表达工程竣工后的喜悦之情和祝颂吉祥之意。中国古代的木桥的装饰都十分简单,比如浙江泰顺的廓桥,在桥上的建筑,从其功能来看,有些已经是构成主体的重要部分,而我国古代石桥的装饰却非常丰富,而且还具有浓厚的民族趣味和人文内涵。
古代石桥的装饰直接受到的道教文化的影响,桥栏板上雕饰图案多是对道教学说的反映,或者寄予崇拜神灵的含义;道教文化中的“太极阴阳图、八卦图和暗八仙等标志图案往往会在石桥构件上出现,这些图案具有镇桥的寓意。古桥建筑中,这些反映道教文化的图案非常常见,在桥顶的定心板上往往会有“束带笛”等浮雕图案,而在桥底拱券的龙门石上往往会有阴阳八卦图的浅浮雕;比如浙江省德清县德武桥,阴阳八卦图雕刻于桥桥中央面石上,“八仙过海”图案雕刻于桥栏板上。这些反映道教文化的装饰是对造桥者精神祈望的体现。
三、结论
古代桥梁的建造需要高超的技艺和智慧,而造桥者往往被世人所尊重;同时由于信仰宗教,石桥往往会以“仙”字命名,来营造虚无缥缈的意境,让石桥富有禅宗意味,对鬼斧神工的造桥技艺进行宣传和弘扬,使能够世代流传,比如“望仙桥”、“驾仙桥”、“会仙桥”等。这是道教文化与桥文化相互融合的现象。中国古代石桥中与神仙有关系的故事或者桥名,数不胜数。本文对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腾宝. 浅析花钱上的道教文化[J]. 安徽钱币. 2005(03)
[2] 胡诚林. 试谈道教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中国道教. 2006(02)
[3] 余信昌. 道教文化初探――对道教的产生、思想体系和基本信仰的一些认识[J]. 中国道教. 1990(01)
[4] 孟霓霓. 装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 天津科技大学 2010
[5] 冷霜.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文献的基础研究[D]. 辽宁大学 2011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3
浅谈中国古代园林建筑
摘要: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园林建筑有居住、游憩、娱乐、赏景与造景、理政,甚至举行宗教活动的功能。其基本造型轻巧、富于变化,对园林整天造景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作用、艺术特点等。
关键词:古代;园林建筑;研究
一 中国园林建筑的作用
园林建筑具有满足人们生活活动、感官愉悦的价值,即园林建筑的功用价值。中国园林所属性质、地域的不同,决定了建筑风格、空间细分形式和色彩的不同。江南私家园林建筑轻巧、玲珑、活泼、纤细、通透、朴素、淡雅,表现出秀丽、雅致的风格。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功能性
园林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憩及各种游览活动而设置的,即使点景和游息类的亭、榭,可供人们观赏,同时赏景是其最好的功能,而且还可以按需要结合其他功能,如水榭可兼做游船码头,亭可做小卖亭,茶水亭,会馆则是作为各地商旅在外落脚集散之地等。
(2)强调其独特性
园林建筑常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游览路线的起、承、转、合,而沿着这条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之处,园林建筑往往以它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图画。这就是说园林建筑所提供的空间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并要力求使观赏到的景色富于变化,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使游人在有限的空间中有景物变幻莫测的感受。
(3)园林建筑是体现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段
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题咏、匾额、楹联中反映出来。苏州拙政园中的远香堂、怡园的藕香榭,都是反映园主歌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意境。
二 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特点
(1)自然性
我国古代园林中的亭子不计其数,但很难找出格局和式样完全相同的例子,它们总是因地制宜的选择建筑式样,巧妙地配置水石、树丛、桥、廊等以构成各具特色的空间。其次还表现在建筑黑色修饰、灰砖青瓦、白的质感和色彩上,这一点尤以江南园林为最,建筑物玲珑轻盈的形象、木构部件的赭粉墙与水石花木配合组成的园林景观,具有一种素雅恬淡有如水墨渲染画的艺术格调。
(2)意境美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自然的流露成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3)巧于因借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
借景种类: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
借景方法: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3)借虚景,如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4)园林建筑色彩明快、装饰精巧。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园以及其它风格的古建筑,其色彩都颇为鲜明。内部装修也多用淡褐色,衬以白墙,与青灰砖所制灰色门框,形成粉墙黛瓦,素净、明快的色彩。
三 中国园林建筑与园林环境相协调
(1)山水为主,建筑是从
以自然的山水作为园林景观构图的主体,园林植物配合着山水随宜自由配置,道路迂回曲折,穿插于山水、花木、建筑之间,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以形成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效果。因为造园者追求的是“林泉之趣”、“田园之乐”,这种“趣”和“乐”只有令人神往的自然山水才能给予他们,园林建筑只是为了加强自然环境整体的美,突出自然的美,因此建筑强调“依山就势”,“自然天成”。
(2)化大为小,融于自然
中国的建筑是一种木构架体系,易于化大为小,化集中的大体量为分散的小体量的处理手法,显然合适中国园林和景观的需要。因为建筑的体量小了之后,有助于摆正建筑与自然景色之间的恰当的关系,在体量上不压倒风景,就不会处于支配地位,而且利于建筑和自然风景之间穿插融合。
(3)建筑造型与园林风貌的统一
中国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还表现在它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风貌的统一上,能动地、创造性地适用环境,创造出许多与环境相统一的造型。
(4)建筑临界部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1)以过渡空间作为室内外空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中国园林建筑在面对自然景色的墙面上,一般都以虚而空透的方式进行处理。2)在建筑的边界上,以凹凸、穿插、悬挑的方式取得与周围环境的紧密交织、嵌合。3)以山石作为建筑与自然环境过渡的物质素材。4)把水、石、绿化引入室内,使室内外打成一片,以模糊建筑的边界。中国园林中常建有流杯亭,将外部的水引入室内。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和形式,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限于造型、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满足人们对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精神追求,从而达到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生命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文玉.谈中国古典园林及对当代园林发展的启示[J].山西建筑.2010年04期.
[2] 水源,李静.试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底蕴[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3] 卢晓克.中国古典园林松景营建探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4] 赵丽芳.论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水美学思想[J];山西建筑;2008年02期.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