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问题 >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论文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论文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且也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论文篇1

  浅析从人口老龄化论我国养老保障问题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降;社会养老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养老保降问趁已经甘益影响社会 经济的 发展。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具有 中国特色的养老体系,即以社会养老为基抽,家庭养老作重要补充,其它养老方式并存的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保雌体系。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早在一个世纪前,它就引起了西欧一些国家的关注,但人类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强烈感受到老龄化的冲击,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讲:“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无声的革命,它已超出人口学的范畴,对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和精神等各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这场革命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大的冲击。因为世界上大多数老年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且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发达国家已进人人口老龄化社会并在解决老龄问题上取得了程度不小的成功。但是,发展中国家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还面临许多其它全面性的挑战。因此,它们所面临的老龄化形势就更加紧迫。”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24世纪74年代以来。其人口老龄化趋势已十分明显。在新世纪来临前夕,我国跨人了老年型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4%为老年型社会的划分标准),如果说上个世纪最后24年的时间,我国把解决人口数量问题作为最紧迫任务的话,那么21世纪中国面临的问题则是结构性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因此,弄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建设幢康的老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人口老赞化的特征

  (一)老年人口绝对数贵庞大,且潜势迅猛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问题,更重要的是老年人a的绝对数量问题。199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R已达1, 24亿,这几乎相当于当时一个俄罗斯的全国人口,相当于两个英国的人口,3个西班牙的人口或4个加拿大的人口(PRB,1999)。若把这样庞大的人口群体作为一个国家的话,它将是世界上排名第十的人口大国。如此规模的老年人口仅作为消费者而存在,对我国的 自然与社会经济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二)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区城不平衡性

  由于不同省区间、城乡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我国人口老龄发展也呈现出区域间的巨大悬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程度最高的上海市,早在74年代末就突破了10%的老年人口比重,进人老年型人口的行列。而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的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两地区19911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为5.15%和5. 24%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为3. 18%和3. 38%(《人口研究》1999. 6)。从城乡差异上看,一方面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人口超前程度也迅速提高。大量 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到城市,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速度都高于城市,农村也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二、目前我国养老保呻的主要方式

  面对庞大的老年人口群,面对即将来临的老龄化高峰期,“养老,,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主要有两种方式: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它们各有其利弊之处。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我国农村维持至今的主要养老方式。家庭的特殊职能在“养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老有所养,不仅是经济供养还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两个重要方面。家庭养老能够使老年人得到生活上的照顾,还能使他们享受到天伦之乐,免除老人的寂寞孤独。另外,老人和子女一起生活,父母帮子女照顾孩子或料理家务,子女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这种方式对双方是互惠的,它体现了老人的价值,使老人心理上得到平衡,也有助于提高老人的家庭地位。

  家庭的功能非其它养老方式所能替代,然而,这种养老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首先,尽管在我国敬老尊老的文化代代相传,但子女对老人的供养一直有很多问题。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的交换理论从本质上解释了这一现象,他认为,社会中的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个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惠的交换模式,即在人们的交换中,双方都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只有对等、互惠,交换才能持续下去。(这种东西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由此进一步提出,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人越有价值,他就越可能采取该行为;反之,若没有价值,他就要避免这种行为。

  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存在着这样一种交换,用经济术语说.父母抚养子女,是对子女进行投资,子女对父母的赌养,则是对这种投资的回报。但这种交换于父母一方更为不利。从时间上看,子女一出生,父母就在付出。子女一无所有,父母倾情给予。年幼时要照看,稍长要上学,以后的成家立业仍需父母支持,等到子女成年,父母已竭尽财力。在最需要帮助的年龄处于最不利的经济地位,缺乏交换的资本,成了子女的“包袱”。

  从交换动机上看,父母生养子女,多是出于生物学的本能,不会考虑到年老时可能得不到子女的帮助就不抚养孩子,而子女对父母的赌养则更多地出于伦理道德准则和责任感。因此,就容易出现‘痴心父母多,孝顺儿孙少,的局面。

  交换双方的不对等,从本质上决定了“家庭养老”的弊端。这种弊端是不可避免、无法克服的,其表现就是“家庭养老’的不稳定、不可靠。而时代的发展,又给“家庭养老”带来了新的危机:

  1.老年人口数t急剧上升,寿命延长。我国已步人老年型社会,到本世纪3fl年代老龄化高峰期来临之前。老年人口仍将膨胀。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老人的寿命延长了很多;

  2,家庭呈小型化趋势。计划生育的实行,缩小了家庭的规模,尤其在城市,独生子女己十分普遍。同时,人口流动性增强,出国留学、务工、移民潮的出现,其后果就是空巢家庭的增加。20世纪54年代,我国家庭平均规模为5. 5人左右,1995年l%的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平均规模已缩小到3,15人。未来,空巢型家庭和单身老人家庭仍将迅猛增加。到2.125年,65岁以上的单身老人家庭将突破2000万户,其中女性单身老人家庭将占主体。(《中国人口老龄化前景与对策专家研讨会综述》,《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6期)。

  3.女性劳动参与率在提高。女性受 教育程度提高及其社会角色的多样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与此同时,妇女在家庭中的闲暇减少,而女性在家庭养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大量“下岗职工”出现。失业率上升,家庭收入锐减,这种就业不充分的状况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5.传统崇老文化衰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的人侵,逐渐淡模了传统的祟老文化,“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退化。而社会主义养老文化建立迟缓,使得家庭养老的行为模式缺乏规范,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总之,老年型社会对“养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当前特殊的社会背景却使家庭赌养能力不但没有同步提高,反而有所下降,造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家庭养老”原来就存在本质上的弊端。现在又增添诸多间题,更加难担重任,它已不可能作为一种主要的养老方式来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

  (二)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即通过税收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方式.将分散于个体之中的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统一组织起来,达到分散风险和收人再分配的目的,从而实现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在两个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是分散风险的程度不同:家庭养老的代际关系发生在家庭或家族范围内,而社会养老在整个社会范畴内考虑代际关系。在抵御风险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其次是保障力度的不同气家庭养老靠子女的责任感和道德压力实现,靠的是一种“软”约束,而社会养老,通过统一的、有 法律约束力的社会规则,来实现收人再分配的功能,显然更加可靠和稳定。除此之外,社会养老还减轻了家庭的负担,这对今后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显得尤为重要。将来的家庭人口结构将为4;2:1型,也就是说,一对夫妇抚养一个孩子和四个老人,赌养能力将大大降低,若没有社会的参与,家庭是不可能独当一面的。社会养老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还将增加就业机会,让人力资本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社会养老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养老保险,它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 经济保障:二是社会服务,加敬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等社会福利机构,保证老年人的医疗健康、社会参与和生活照料。

  三、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顺

  社会养老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解决了家庭养老危机,特别是养老保险,它是社会养老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养老方式,正在日益 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1997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社会统筹”部分完全来自企业缴费,体现“社会救济”的原则,由国家统一支配。“个人帐户”则由个人缴费的全部和企业缴费的划人部分组成。急的来说,费用以企业缴费为主导。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劳动者因年老失去劳动能力时获得经济收人,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

  这项制度的决定经过了长期的改革探索和选择,但在实施中还是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间题。

  1.养老金发放困难。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低迷时期,负债、破产的企业增多,因此养老基金的发放格外困难。据福建省退休耳民工管理委员会1997年下半年的调查表明,全省有156个企业停发了涉及5400多名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据1998年统计,福建省亏损企业达1372个,停产,半停产企业有901家。就全国来说,目前明亏、暗亏、盈利的三种企业各占三分之一,这些亏损企业根本无力支付养老保险基金。

  2.企业负担沉重。由于企业职工下岗分流、提前退休人员陡增,致使参加统筹的在职职工有所减少,离退休人员却大量增加二也就是缴费的少了,支付的多了,更加重了企业支付养老金的负担。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1999年我国共收缴养老保险费1603亿元,共发放1668亿元,发放人数2890万人,其中财政补贴s5亿,收不抵支:

  3.我国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养老金的发放已难以为续: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瞻养率(退休人口与就业年龄人口之比)将为26.68%,2020年为37. 37%,2031年老龄化高峰期时,将达到最高峰47.39%。届时,就业人口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另一半仅作为消费者存在的老年人口及未成年人,负担更加沉重。

  四、从国情出发.建立有 中国特色的养老体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其自身特征决定的,我国的养老事业也不咧外。

  老龄化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当前特殊的社会背景,给传统的家庭养老带来了危机,使家庭孤立难支:社会养老的出现,解决了“家庭养老’的弊端,更加稳定、可靠。但我国“未富先老”的形势又导致了实行社会养老资金上的困难,无法扩大其覆盖面。

  上述两种养老方式各有利弊、与此同时,居家养老、社区养老、集体养老、自我养老等多种方式也纷纷出现。有的侧重经济供养,有的侧重生活照料,有的侧重精神慰藉,每一种方式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此,笔者认为,以社会养老为基础,家庭养老作重要的补充,其它养老方式并存,建立多支柱、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一)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不应是对立的

  社会养老脱离了血缘和亲属关系范畴,产生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变化出现的复杂多样的社会组织中,但它决不是对家庭养老方式的全盘否定,而是相互补充甚至是相互交融的关系:在养老需求上,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在功能上应是互补的,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二者的关系发生一些变化,各自所占的份额会有所不同。从伦理道德准则上看,家庭应是养老需求的主体。随着社会养老方式的出现,家庭可能不一定再是养老资源(物质、经济、情感等)的直接提供者,但家庭的责任、亲情关系不应随之改变。从安全保障的准则上看,社会养老应是主体,它提供的养老保险基金是对所有老年人的基本经济保障,是基础。社会养老则是针对家庭的养老需求,如老年日托、家庭病房等,购买者应是家庭。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城不平衡性,应注意城乡有别的原则,安排不同的养老模式

  我国大部分 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保待传统的耕作方式,家庭养老方式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二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居民文化水平又比较低,在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这种状况无疑将滞留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在考虑农村的养老保障间题时,就应该注重利用和支持家庭养老的功能。长远地看,随着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业人口必然逐步减少,农业生产也必然转向市场化和社会化。考虑这个过程,在构建农村的养老体系时最好保留足额的灵活性,以适应城市化的需要。

  在城市,尤其是国企部门,已建立了较全面的养老保障制度,但仍存在养老金不足的问题,此项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深化。此外,杜区服务也应大力发展,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社会参与等需求。杜会养老在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和发展状况均优于农村,应进一步巩固壮大,为农村作好表率,日后逐步向农村普及。同时,家庭养老也不应削弱,作为社会养老的重要补充。应在精神胳养、生活照料方面挑起重担。

  >>>下页带来更多的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论文

3553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