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角度看新形势下我国人口问题(2)
时间:
周健宇 1由 分享
二、市场的有限性问题
市场的有限性与消费的有限性密切相关。个体消费能力的有限性主要源自其收入的有限性和其自然消费力的有限性。
人的自然消费力主要受到生理心理、时间精力和个人素质的制约,主要是指人不受收入水平等外在条件制约的人自身身心所具有的消费能力或消费容量。不仅人的物质消费要受自然消费力的制约,文化消费和服务消费也要受自然消费力的制约。个人消费首先要受生理制约,人不过区区几尺,容积和表面积都十分有限,生理功能有限,过多地占有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闲置。所谓“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吃、穿、住、行、用等都要受到生理制约,难道一个人可以同时穿两双鞋、睡两间房、骑两辆摩托车吗?消费与其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一个健康的人其医药消费就少。另外,有些消费还要耗费人的精力,人的精力有限,因而相应的消费也就有限。时间制约是极为明显的,每天24小时人人平等,时间的限定使得消费不可能无限增长。“消费活动与生产活动一样,都是需要耗费时间的。”(卢映西语)旅游、就餐及很多消费都需要时间。消费固然有一定的相容性,但很多时候是不相容的,人们在进行一种消费时就很难去从事另外不相容的消费或不相容的工作和休息,如在工作和睡眠时就不好去旅游或购物;一个人在享受美味佳肴时,就不能去开车。心理约束也是极为明显的,一个人消费什么、不消费什么,与其心理因素和心理活动密切相关。与其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与宗教教规有关,如清真食品有禁忌。与其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与其文化体育素质密切相关,例如文盲对科技文化产品的消费就要受制约,如电脑消费:体育技能就影响到人对体育产品的消费。
事实上,制约和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至少有以下一些:1.人口规模:2.收入水平;3.生理容量;4.心理容量;5.时间容量;6.空间容量;7.环境条件:8.人口密度;9.文化因素;10.自然环境,如地理、气候、资源等。热带地区御寒衣被和取暖用具就不如北方好销。水产品丰富的地方,同类同质同价产品也不好销:石材产品丰富的地方也是如此。盛产某种商品的地方一般销往稀缺的地方,但大家都销往稀缺的地方,那里也会变得丰盛起来,最后“市场饱和”与“生产过剩”将出现。在一个人口密度高的闹市区比在荒郊野外,商机大得多,往往商业网点密布,所谓“商机跟着人气走”。
上述有些因素可以改变,如文化体育素质可以提高、生活习惯可以改变,消费环境和条件也可以改变。但有的因素却难以改变,如生理和时间因素,纵使有改变,也不可能彻底解决。有的富人虽然富有,但他的时间和生理需求却不比别人富有特别多,他虽然有购买力,但他的消费却已接近饱和。一个人再有钱也不可能买一堆汽车和冰箱在家中搁着。这就是说,不论社会怎么改变和发展,也不论你变得如何富有,任何人都要受到其生理和时间制约,其消费不可能无限扩大,从而使一定时期的社会消费总和有限。在现代社会,穷人逐渐富裕起来,今后社会高度发达,财富充分涌流,穷人也有充分的购买力,几乎“没有穷人”,穷人的消费也将接近饱和。那时,全社会的消费都将趋向饱和,市场饱和于是显现,这是相对于人口的绝对饱和。市场相对于购买力会饱和、相对于自然消费力也会饱和,归结起来,就是生产力相对于消费力会饱和,这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状态下出现的。因为就世界来说,还处于“短缺经济”,市场的“绝对饱和”不易被关心和重视。
有的人往往把欲望等同于需求,把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混淆起来,就会发生严重错误。欲望可能无限,但需求确实有限,欲望往往远远>实际需求,一般来说,消费欲望远远>消费能力。因为现实的消费能力所受的制约比消费欲望所受的制约要多得多。
总之,个人消费会饱和甚至过度是确定无疑的。起码其生理容量和时间精力都有限。其实,消费过度是有害的,消费而不浪费才是正确的。事实上,消费饱和早有发生,例如有的人一件衣服穿了不到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被束之高阁或被休弃,有的学生书包文具替换、废弃之快之多惊人!
人的实际需求的有限性,决定了生产的有限性。生产力的发展要以消费力的发展为前提。当产业资本在国内找不到出路时,就必然要开拓国际市场。但国际市场也是有限的,更何况其他的国家也在发展,其资本也在寻求出路,因此国际市场的饱和也会发生,出口不畅、贸易保护就是其表现。于是。资本向非物质生产领域进军,比如文化、教育、信息、体育、科技和医疗卫生保健产业等等。但人们用来消费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人们享受医疗、教育、信息等服务的时间有限,故服务市场的饱和也是必然的。我国农村和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还有很大成长空间,待农村和中低收入市场开发完毕的话。国内市场就将趋于饱和。
三、维持我国人口的合理规模
在人口规模一定的前提下,社会总消费规模是有限的,无论社会生产多么发达,社会总消费力都是有限的,维持人口规模就是维持市场潜力。在达到丰裕社会、购买力不成问题以后,人口基数就成为消费需求的基本决定因素,我国的人口战略一定要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规划,而不能缺乏这一视角。人口消费的最大潜力=人口总数×平均个人最大消费潜力。因为每一个个人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一个国家的消费能力也是有限的。而最大消费潜力就决定了内需经济总规模的潜力,它决定着内需经济的总回旋余地。一个国家的消费潜力与人口数息息相关。人口规模虽然不等于经济规模,但人口规模对生活必需品和必须服务的总规模起决定性作用,并对发展用品和享受用品形成潜在需求,一旦其具备了购买力,就容易形成现实的消费能力和市场规模,人口就意味着消费,所以我们说规模人口是一个等待开发的规模市场和规模经济,由此角度看:人口是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人口因素是决定消费能力的必要条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在一个人口规模大、收入水平高的地方,消费规模也大,中国、印度、巴西等之所以被商家看好,就在于其人口规模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人口的经济效果在当今人口负增长的国家表现得相当明显。从欧、日、俄等国的情况来看,人口减少都不利于其经济发展。内需不足、劳动力不足、老龄化和养老负担加重往往是人口减少的表现。日本2005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如今人口严重老化,经济发展受限。俄国人口负增长,也严重拖累了其经济发展,其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木材等领域劳动力严重短缺。放眼世界,纵观历史,人口增长过快或萎缩都不利于其经济发展。
本次金融危机要求我们增强“内需拉动”,特别要突出消费拉动。生产和消费都可以作为再生产的起点,但现在更应看重消费的起点。这就要在适当时候对人口政策做出微调,使消费能力与生产能力相协调相适应。依照“生产与消费守恒定律”:生产与消费要守恒,生产力和消费力应平衡。维持合理的人口规模就是维持消费与生产的平衡。
“过剩经济”的人口学与“短缺经济”的人口学是不同的,因为“短缺经济”要抑制消费,而“过剩经济“则要刺激消费、鼓励消费,相应的人口政策应有所改变。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维持合理的人口规模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在“过剩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对人口的依赖性较强,减少人口不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从两种生产的关系和再生产的规律来看,人口再生产要同物质再生产相适应。在物质匮乏时代,物质生产较落后,人口生产要适应物质生产的状况,控制人口是必要的:在物质生产较发达时,“生产过剩”,以后的过剩可能更严重,这时人口再生产就应做适当调整,以适应物质再生产,使整个社会的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匮乏时代与丰盈时代的人口政策应有所区别。
除开两种再生产的关系外,还要考虑三种再生产的关系,即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环境再生产的关系,要考虑环境资源容量等因素,如气候变化。目前的再生产,瓶颈主要在环境再生产。目前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与工业化有关,与不当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与生态建设的地位和投入不足有关,环境再生产没有和物质再生产取得一样重要的战略地位。环境可以消费,更应该生产和建设,人们在不断地利用和支取环境,却没有及时地给予补充,环境再生产没有及时跟上,出现了严重的生态赤字,因而产生了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带有很强的工业化阶段性特征,到后工业社会,随着第三产业比例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人们对环境治理力度的空前加大,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强化,对环境再生产的战略地位和战略布局的空前重视,环境将有改善。人可以成为环境的消费者和破坏者,也可以成为环境的建设者和改造者甚至创造者,“事在人为”,人是具有高度能动性的,人在环境面前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适应者,更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设者和改造者,人口不应成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必须资源是可再生或可替代的。生态是可再生、环境也是应该再生产的,这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人类的发展必须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受力和再生速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