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口流动对主产区粮食安全的影响论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出台政策放宽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使得城乡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今天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谈人口流动对主产区粮食安全的影响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
浅谈人口流动对主产区粮食安全的影响
一、绪论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粮食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和石油一样,安全自给将是一个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无粮不稳”是千古以来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虽然中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持续增长,粮食安全的近忧业已解除,但粮食安全的基础并不牢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然偏弱。同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外流,不少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甚至出现了弃耕和撂荒现象。
在全球化逐渐加深、 耕地持续减少和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下,中国目前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状况究竟如何,未来发展趋势究竟怎样?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流后,留守的老弱病残和妇女成为粮食生产主要劳动力能维持多久?如何看待新生代农村劳动力问题?
二、人口流动与粮食安全的现状
(一)人口流动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出台政策放宽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使得城乡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到:我国的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年龄较小的青年身上,其中流动率最高的是20―24岁之间的人口,流动率高达19.53%,其次是25―29岁之间的人口,流动率为18.01%,而15―19岁之间的迁移人口位居第三,流动率为15.74%。由此可以看出,流动人口主要以年轻劳动力为主。同时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加大了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投入和发展,这就使得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要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人口的流动以向东部地区集中为主。
(二)粮食安全现状。
随着城镇化社会的发展,耕地数量的递减,农民由原来的自给自足、自耕自种的自足者,改变成购买粮食的消费者,对粮食的总体需求进一步加大。我国有2.1亿农民进城务工。这2.1亿人大多数从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纯粹的消费者,农产品消费从“自给型”转变为“商品粮”。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农产品消费的商品量。此外,一些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逐步退出粮食生产甚至农业生产领域,既降低了粮食产量,又增加了需求,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农民进城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农产品消费的商品量将进一步增加。所有这些粮食消费情况的变化,都要求我们对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影响引起重视。
三、人口流动对主产区粮食安全影响的分析
粮食主产区是指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湖北、四川、内蒙古、河南、河北、安徽、湖南、辽宁、江西13个省(区)。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体。2008年13个主产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共77472.41千公顷,占全国播种面积的72.54%,2008年
13个主产区的粮食产量为36941.61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9.87%。主产区为我国提供了一半以上的粮食供应,对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按照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主要可以分解为: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化肥等。本文我们考察的四个常规投入是土地、劳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学肥料。王跃梅(2010)研究数据采用《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的分省数据,选取粮食13个主产区和6粮食主销区利用1978一2008数据,采用林毅夫(1992)应用的格里克斯(Gr11iches,1963) 得出常规变量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提出的生产函数方法来估计与验证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计算得出农村劳动力外流对主产区产出弹性数据:土地变量为:0.236(0.075)、劳动力变量:0.393(0.0593)、农机械总动力变量:0.113(0.0566)、化肥变量:0.137(0.0274)
四、主要结论与启示
但从上面数据可见,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的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首先农村劳动力这一因素从主产区来看,是显著影响粮食产出弹性的。在主产区表现为正值,说明留下种粮劳动力对粮食产出弹性影响影响是一致的,且是正向的,即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产出率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印证了约翰逊(2004)指出中国劳动生产存在内卷化或过密型增长的现象,目前来看,大量劳动力束缚在有限的劳均耕地面积只有0.4公顷/户左右的耕地上,存在内卷化、过密化生产问题,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也即存在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农村劳动力。
当这部分剩余的劳动力从主产区转移出来后,可以缓解劳动投入过多而造成的效率低下,影响产出问题。可见目前粮食主产区暂时还不会因为人口的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外流而出现安全问题。但是进一步的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会对粮食生产带来怎样的影响?目前农村已经不存在大规模的高比例剩余劳动力(蔡防2010)。主产区如何利用比较优势,实现粮食的效率安全?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