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 > 社会学论文发表

社会学论文发表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社会学论文发表

  当今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社会学的支撑,这给社会学提供了难得的大好发展机遇,社会学的春天来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学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学论文发表篇1

  谈大学生面众恐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引言:

  所谓面众恐惧,就是指一个人在面对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进行相应的阐述、交流、发言的时候,会因为自身缺乏相应经验或者整体水平偏低,造成自信不足,从而导致与他人交流不畅,进而出现恐惧乃至社交焦虑等现象。而社会支持,则表现为一个人,当出现这样的心理障碍时,通过社会所提供的支持与联系,可以有效减轻这种状况。根据调查显示,社会支持确实可以有效为个体提供相应的精神支持,从而有效改善面众恐惧现象。因此,对大学生面众恐惧现象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1、大学生存在面众恐惧现象的状况分析

  大学生面众恐惧现象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出大学生内心对自己的不够肯定以及自身专业素质偏低,进而在开展社交活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就针对某地区高校的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人数为80人,女生人数为120人。通过编制《大学生面众恐惧细节调查表》,对大学生比较常见的一些恐惧表现进行了罗列。比如上台恐惧、面试恐惧、交流恐惧等,让大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与之对应的表格中勾选。将“完全不符”设置为1分,将“完全相符”设置为5分。得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大学生面众恐惧现象的严重与否。通过结果分析,不难显示得出,面众恐惧与学生的性别以及在班中是否担任班委职务存在严重关联。

  大多数女生的面众恐惧现象会略严重于男生,而毫无职位的普通学生面众恐惧现象也会比担任班委的学生更为严重。所以,大学生存在面众恐惧现象已经成为当前一种严重的校园、社会现象,急需高校相关教师和领导引起重视,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起健康、积极的社交观念,减少不必要的面众恐惧感。

  2、大学生面众恐惧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联

  大学生的面众恐惧现象并非无法改善,其余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而言,其本身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范围越大,则表明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将会越广泛,在遇到环境挑战的时候,则会更加勇往直前。社会支持可以为一个人提供主观支持、客观支持,还可以为其提供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与帮助。因此,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帮助,更是一种情感的支持与稳固。

  大学生在面对众人存在恐惧现象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因为自身从未走入社会,因此对社会中强大复杂的关系网络无法及时熟知。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学生势必会觉得自己孤独无助,进而也无法树立起应有的自信。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面众恐惧的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的关系,这就足以说明,社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那么学生的面众恐惧指数则会不断降低。

  故而,透过研究数据以及近些年来许多专家的分析,可以分析得出,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支持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方面。所以,相对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自身的发展以及面众恐惧现象的改善提供帮助。同时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个体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及时进行疏导,缓解内心压力,从而有效改善自身的不良情绪。因此,大学生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完善与建立自己的家人、朋友、知己、同学乃至未来同事之间的关系网,这样则可以为自身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当自身需要面对某项挑战或者任务的时候,可以获得情感与安全感的支持,从而提升自己的信心,在面对压力的环境之下及时调整自我,有效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严重面众恐惧问题。

  结语:

  大学生面众恐惧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以及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作为各个高校应该引起全面重视。同时,社会必须予以足够的支持和帮助,这样才能为大学生提供相对应的社会支持,在其面对困难的时候可以迎难而上,不断挑战自我,改善面众恐惧对自身产生的负面影响。

  社会学论文发表篇2

  浅论抗战时期晋西青年运动中的社会教育

  “中国的命运在中国青年的身上”。[1]p6 从中国近代历史来看,青年运动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还是五四运动,广大爱国青年都积极参与,成为其中的重要力量。青年运动一直都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是这些研究多是围绕某一地区青年运动的整体研究,忽视了在青年运动中具体的方方面面,青年工作中的每一个具体的方面都能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为我们当代做好青年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本文以山西档案馆出版的《山西青年运动历史资料?晋绥革命根据地分册》为基本研究内容,具体分析抗战时期晋西青年运动中的社会教育。

  一

  抗日战争爆发以来,无数英勇青年投入到抗日斗争中,活跃在斗争的最前列。中国共产党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发动广大青年,尤其是农民青年参加抗战。为了动员民众参战,晋西北成立了战动总会。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战动总会在离石组织了青年工作。认为:“青年工作是群众工作中的主要一环,青年是人类中最优秀、最勇敢活泼、最积极热烈坦白的分子,故青年工作,应该是群众工作中主要的一环。”[1]p30。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主要依靠农村,而农村中青年的政治文化水平大部分都比较差,因此又在各县组织成立青年俱乐部、青年救国会等,以此为依托让青年人学习、受教育。随后,为了达到晋西北青运的统一与集中,一九三八年六月,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由于当时青委会的工作同志年龄都差不多在十七八岁,“大部分属农村小资产阶级,家里是务农的。……他们的文化水平一般都是读过六七年的初中高小或初小,读过高中的仅二人”[1]p31,因此要求开办青年干部训练班,“训练与培养大批青运干部”。制定了一个月的教育计划,“内容以简单扼要、精而少为原则;方式以集体讨论与研究为原则;生活管理以养成集体化纪律化战时青年新生活为原则”。当时一个青年干部最迫切需要的知识是:抗战的基本理论,抗战的政策方法,青年运动问题,关于青年工作等四方面的内容。“政治课占六分之三,文化娱乐课占六分之二,军事课占六分之一”。政治课包括青年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青年统一战线及青年经济文化等特殊要求问题,政治常识,青年工作中的青年特性、农村、部队及敌区青年工作的实际问题。文化娱乐课有歌咏、戏剧、漫画。军事课包括步兵操典、野外勤务、内务条例、射击学、游击战术等。每天晚上青年干部都要开小组会,讨论当天讲的课程,生活检讨、自我批评。

  二

  在抗日根据地建立初期,晋西地区的文化教育是非常落后的。为了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中央青委决定开展国民教育工作。要求:“一切青救会员、儿童团员都应无条件的踊跃参加各种小学、冬学、识字班,并应成为其中积极的和模范的分子”“青年组织应成为国民教育的先锋队,成为政府在这一工作中的第一助手。”[3]p473但是由于在青年运动中青年农民占很大一部分,因此青委会在教育工作上的重点集中于社会教育。

  通常的社会教育组织形式,有识字班、夜校和冬学等等。在晋西北统一的青年工作开展以后,青救会要求各村普遍建立午校或夜校。在冬季农闲时期,运用教育的方式团结广大的青年。“因为念书最受一般农民及青年欢迎”。[1]p40青救会利用这个方式来教育青年农民,教他们识字、唱歌、游戏,组织他们开展其他文化娱乐活动。虽然在名义上是识字、读书的学校,但实际上并不死板,内容充实、花样很多,讨论青年的实际问题,提高了青年农民的政治水平及国家民族意识。夜校在晋西北这个封建落后的农村地区,是团结组织广大青年的最好办法,它能巩固与扩大青救会的组织,而且能部分地改善青年及一般群众的生活。夜校建立以后,广泛地的发动青救及其他群众团体的会员上学校,提高了这些青年群众的组织观念、抗战教育、民族意识与政治认识,同时可以利用夜校吸引和团结无组织的群众。在集体学习的情况下,把他们那种散漫的生活转变到集体生活上来。夜校能直接间接改善青年生活,识字唱歌可提高青年文化水平,又可以调解他们枯燥无味的生活,同时每天能抽出一两个小时到夜校来读书或参加其他救亡活动,这本身就改善了青年的日常生活,自然他们的抗战情绪就一天天高涨起来。夜校的成立也十分简单,因为它只要一间房子,几个凳子,桌子等简单的东西,而且也不需要很多的经费,只有一点纸笔和灯油的费用就够了。教师问题也容易解决,民小教员及乡村中积极的知识分子及青救负责同志都可以担任教员,有时也实行小先生制。半工半读自古就有,而且半工半读在农村中是为一般老百姓最乐于支持的,所以组织夜校最易争取社会人士的同情。

  冬学,是利用农闲时间对群众进行教育的组织。1941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在《关于冬学运动的通知》中阐释说:“开展冬学运动的目的,不仅在于利用冬季农闲时间,着眼于广大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其主要的目的之另一方面,还在于借此灌输与启发民众的民族抗战意识,促进与加强他们的政治水平。”传统的乡村生活,基本上是封闭的地方性的,缺乏流动性。通常依靠语言便足以把生活经验和行事方式,乃至大部分的乡村文化传递下去。在这种社会里,生活以至生产经验的继承,主要是通过一代一代人的言传身教实现的。同时,由于农村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广大青年农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在晋西北的一些地方青年中不识字的比例占大多数:“后月境46个男青年有31个不识字的;花园20个青年,没有一个识字的;王家岭15个青年念过一年冬书的1个,二年1个,三年1个,共四个识字的。”[1]p247一些贫苦青年对上学识字的态度也很不热心,认为“太忙,顾不上,没吃的,务不起身子。”“咱这个样子还是个识字的?”“咱不是那识字的料,没有天才。”[1]p248

  冬学运动在各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晋西北的青联组织是这个运动的主角之一。青年组织中的各级干部参加了冬学的领导工作(冬委会)。协同训练2007名冬学教员,动员了23414名青联会员参加冬学。根据地的冬学由于敌人的扫荡时断时续。静乐区新旧堡红土沟村,敌人扫荡将房屋完全烧光,群众情绪低落,后来冬委会派干部一面宣传鼓动群众,一面整修,恢复冬学,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大大提高。在忻县一些冬学克服了许多困难,躲避敌人的扫扰、摧残,利用山沟、小学、集会等场所上课,坚持下来没有垮台。1941年晋西行署教育处和晋西青联开展了国民教育工作的互助。让三十岁以下的青年中、小教员可自愿参加青联组织,并帮助青联进行必要的文化政治教育,中学师范小学也增添了青年运动课程。加强青年的教育是团结青年的重要武器。青年组织在协助教育行政机关进行开展国民教育的工作上做了许多事情。如参加了冬学工作和小学教员的训练工作,辅助学校教育计划的完成以及关于社会教育的推动等。这些工作扩大了青救在学校中的影响,进一步团结了他们。如河曲、岢岚、保德、偏关、朔县等县青联主席亲自主持一些训练小学教员的训练班,讲授青年工作问题,在生活上接近他们,在青年中树立了青联负责人的威信。如偏关、朔县自从训练后,教员经常给青联主席送信,找他解决问题。

  三

  虽然在青年运动中社会教育占有很大比重,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干部学习缺乏适当的教材,缺乏有力的领导与帮助。因此干部学习要“学习具体知识,不求多而懂”。又如偏关县建立社教委员会后,全县共建立夜校七所,识字班75个。但是缺乏教员,青年妇女受封建残余的社会、家庭束缚,不能学习。学员对识字没有信心,学习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在岢岚区的识字运动中,一些青年没有把识字看成是有利的事情,反而认为是差事和负担。

  在青年运动中社会教育是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抗日爱国的重要环节。在晋西的青年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出青救会、青委会等青年工作组织者的热情十分高,对青年教育也十分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由于某些干部自身素质的落后及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不够,个别地区中出现了一些农民青年忽视文化、受教育重要性的现象。这些问题在当代也有可能出现,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猜你喜欢:

332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