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社会效应论文参考范文(2)

时间: 秋梅0 分享

社会效应论文参考范文篇2

浅析流动人口社会经济效应

【摘要】本文通过流动人口社会效应的分析,对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活跃的流动人口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迹象,其产生的众多积极社会效应,是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推动力之一;认为流动人口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效应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城乡出现了一个格外引人关注的人口现象,那就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每年春运期间,各大报刊、电台、电视台都不惜黄金版面(时间)予以报道和讨论,政府部门也纷纷出台关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和法规。尽管流动人口问题如此引人注目,但我们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效应还缺乏应有的了解。

一、流动人口的正面效应

人口流动在实现均衡的过程中不断地打破旧有的平衡,从而引发了多层面的摩擦,这一社会整合过程从长远看有利于增强社会的活力。深入到流动的过程,我们发现其在流入地的收入与消费状况、行为方式的变化、社会冲突与整合等社会经济动态特性,以及劳动力外流对流出地的资金、信息、技术回馈,乃至对流出地的社会经济都产生较大影响。

在正式的统计中,只有户口迁移才被计作迁移,其他人口移动均被当作人口流动,这类人口在字面上就包含着不稳定性,流入地没有长期接收这类流入人口的意愿和政策基础,所以那些在流入地已经居住相当长时间的人口又常被称为“暂住人口”。从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户口迁移是符合国家计划调配的一种“正式迁移”,“暂住人口”则是游离于国家计划之外的带有盲目性和无序化的“自流人口”,这也是他们常被歧视性地称之为“盲流”的重要原因。

其实,在现今流动人口已不再是“挣了钱就走”的非稳定人口群体了,很多人具有常住性质。他们吃在城里、住在城里、工作在城里、生活在城里,已成为实际上的城市常住人口了。流动人口直接参与居住地的经济活动,同时充分享用居住地的交通、医疗、体育和住房等各种服务设施,对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流动人口促进了流入地――城市经济的发展。

人口流动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合理的人口流动又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够很大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人口流动加快了全国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使市场的理念深入人心,有助于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形式,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表现,一方面,它可以减轻过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给土地带来的沉重压力,避免不必要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自发地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及大中小城市,为市镇建设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劳动力,使得劳动力资源配置日趋合理。

(2)中国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使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以流动人口为主的民工潮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生产力解放的必然反映。

城市流动人口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伴生物,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流入城市的农业劳动力在市政建设、第三产业、环境卫生、家庭服务等行业中逐步取代城里人,是城市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既给当地居民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又为城镇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们又是城市的消费者,刺激了城市生产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的来说,外来人口对城市的正面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中国目前许多大城市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外来人口了。

2、流动人口有利于流出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人口流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1)能够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2)部分外出民工学到了本领,回乡创业,勤劳致富,带动了家乡的产业发展,能够促进非农业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加快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3)大量农业劳动力通过流动从传统村落农业文明一步跨进现代城市工业文明中,无异于接受了一次现代化教育。流动人口也将资金、新生活方式、新技术、新经营方式、新文化观念和新的管理形式迅速地反馈到农村欠发达地区,“反哺”了我国内地欠发达地区,直接支援了农村的经济建设。

3、流动人口促进了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人口大量流向城镇,特别是涌向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流动人口的经济活动为城市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大了消费市场,促进了城市建设特别是市政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加快了人口城市化进程,增强了我国城乡之间的横向联系,对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促进城与乡之间科技文化的交流和信息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研究报告表明,农村青年认为进城打工最大的收获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一部分稍微在城市里站住脚根的农民工,为了彻底改变他们子女的命运,便携家带口力图在城市里安顿下来。许多人都有过在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集贸市场、垃圾场边、废弃的房屋、铁道边的临时棚屋栖身的经历,他们力求以最低廉的费用千方百计在城市里立住脚,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成为城市人口新的构成的一部分,是平衡城乡、工农差别的新兴力量,加快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4、流动人口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贫困地区有“流出一人,脱贫一户”的效应。例1990年四川农民的劳务输出就提供了8-9亿元纯收入。农民外流,已成为部分贫困地区农民摆脱贫困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外出民工把部分收入回流农村,用作农业资本的积累与投入,弥补了农村发展资金缺口,扩大了农村资金规模,促进了农村的发展。1997年全国至少有3400万农民工在县以上城市打工达半年以上,57%的农民工去了我国东部城市,他们人均收入为6633元;25%的农民工去了我国中部城市,他们人均收入为4454元,18%的农民工去了我国西部城市,他们人均收入为4158元。目前农村的非农劳动力人均产值比农业劳动力高3.3倍。外来人口挣回的人民币,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3%。

6、流动人口对我国制度变革和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

农业流动人口虽然已成为城市运转不可缺少的劳动大军,但同时又与长期形成的制度发生着多方面的碰撞。僵硬的户籍制度将他们排斥在城市之外,教育医疗等基本保障制度不能以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接纳他们。他们的居住地常常被列为清查、整治的重点。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社会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并且是社会进步所追寻的目的之一。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必须与之相适应。农民进城务工加强了城乡之间全方位的交往,有利于社会成员向更高社会阶层流动,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农民进入现代城市务工的过程,实践着“观念催生行为,行为催生习惯、习惯催生文化、文化催生制度”这一先进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实现城乡文化同步发展和农民观念的变革;当代中国农民工群体的不断发展壮大,还将推动国家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

7、流动人口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它应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上升机会。任何社会如果能够让其中的穷人不断地变为富人,就有无限的活力。人总有向上发展,努力进取的欲望,社会应鼓励社会成员将这种欲望付诸实践。因为合理的向上流动,可以形成新陈代谢的社会机制,实现社会成员与社会位置的最佳结合,增进和加强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了解,从而持续不断地给社会机制带来生机和活力,确保整个社会良性运转,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的流动率是比较高的,说明目前我国社会是有相当活力的。

(2)人们地位的变化应该是公平合理的。这是指社会地位变化所遵循的原则,该原则决定人们的地位为什么会上升和下降。比如,“奖勤罚懒”的原则就是对的,反之“奖懒罚勤”的原则就是错的。在这方面,我国上世纪80年代曾经出现过“脑体倒挂”现象,结果引发了很大的社会问题。而90年代以后,“脑体正挂”了,符合马克思说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的原理,这就具备了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

所以鼓励社会流动,实现科学有序的社会流动,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户籍改革,是实现我国社会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

二、流动人口的负面效应

对于城市来说,外来流动人口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流入城市的外来人口一般以农村轻、壮年为主体,他们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就业的矛盾。

1、扩大了城市贫民阶层

由于外来人口中的主体人口文化素质较低、职业素养较差,而且他们大多是采取无组织、无计划的流入的,大部分外来人口工作待遇差,还有一些则成为无业游民,目前,大量的外来人口正沦为城市新贫困一族。

2、加重了城市的负担

外来人口的流入增大了城市人口密度,造成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程度加大,恶化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拥有大量外来人口聚居的城中村,则成了城市恶性的“毒瘤”。

3、妨碍了社会治安

外来人口中不少人无一技之长,又没有社会关系,很难在城市找到一份工作谋生,一些“三无”盲流人员成为社会治安问题的潜伏点。近几年许多城市的流动人口犯罪数目及刑事犯罪分子中流动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带来城市犯罪率的上升,对城市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的安全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增加了城市治安管理的难度。

此外流动人口聚集区的管理问题、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关系问题、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会服务问题、农民工对于城市社区生活的适应问题、打工妹的社会保护问题等等,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妥善解决巨大的人口流动带来的诸多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

总之,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激增是近年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或人口地理现象,它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其中的消极因素也需引起应有的重视,关键乃在于积极引导、合理调控和加强管理,使之在一定程度上能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正常轨道。

【参考文献】

[1]黄润龙、杨来胜著:《我国流动人口基本态势研究》,载《西北人口》2000年第4期。

[2] 王涤著:《流动人口的社会效益及对经济的影响》,载《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

猜你喜欢:

1.当今社会现象论文

2.关于社会的现象写论文

3.浅谈社会现象相关论文

4.社会安全论文

5.关于社会现象小论文

3319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