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循环研究论文
中国社会循环研究论文
循环经济是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矛盾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社会循环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社会循环研究论文范文一:浅谈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循环式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不是杂乱无章,是由规律可寻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循环发展史。这种循环发展可以说共有三次,如果算到现代,那就是第四次了。古代社会的文明重心转移也可以说是一种横向大循环,经过唐虞夏商周五次大循环,进而转入封建社会的纵向大循环。从古代的大循环到封建社会的大循环,期间发生过一次划时代的社会大变革;现在我们又在经历一次划时代的社会大变革转入现代世界大循环。这就是中国的全部社会发展史。
经过学习和研究,我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循环式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表面上即可看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分裂与统一相更迭的历史。按传统的说法,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分一合为一循环。这样反反复复,共经历了三个回合。到现在为止,可以说是第四个回合了。当然,每一分合都比以前有所扩大,这是无须赘言的。否则,就不能说是循环式发展了。只是到了近代,这种分合有所缩小而已。
这三个回合如依王朝划分,大致可以这样说:从战国时期经秦汉帝国至魏晋,是为第一回合;从南北朝经隋唐帝国至宋代,可为第二回合;从宋辽金对峙经元代至明清,则为第三回合。这三个回合也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三个阶段。不过,这种划分并不准确,因为除元清两代外,我国其他民族的历史多未列入其中,所以,这种划分只有年代上的意义,不能以此代替中华民族的历史。
其次,我国历史进入封建时代后,土地关系是循环式发展的。大体来说,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山林川泽和非耕地,这是相对固定的国有土地;另一部分是耕地和可耕地,这是呈循环变化的土地。即:国有和私有相互转化,肯定其为国有或以国有为主这是不对的;肯定其为私有或以私有为主也是不对的。有趣的是,这种国有土地向私有土地的转化也经历了三个回合;从战国的授田制经汉代的土地买卖和兼并,到魏晋的等级土地占有制,可为第一回合;从北魏实行均田制至唐宋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可为第二回合;从辽金元土地国有制的回潮,到明清土地私有制的再次确立,则为第三回合。由此看出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关系是相识应的。
第三,中国封建时代的赋役制度也是呈循环变化的。这种变化同样也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战国至魏晋为第一阶段:赋役制度的特征开始是田赋和口赋并行,口赋包括算赋和更赋。
可说是双轨赋役制。但积而久之,田赋实际上是按户征收,由农民承担的。至曹魏时才真正改为按地亩征收,并改口赋为户调。西晋时又改为按丁课田,田赋完全落在农民头上了。这是西晋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北魏至宋代为第二阶段,赋役制度的特征开始是按丁户实行租庸制,而不考虑土地占有关系。
这种赋役制度在均田制实施的过程中是可行的,后来因均田制得不到保证,就不行了,因此唐中叶以后改为按田亩征赋并收取户调,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谓之两税。这种制度直至宋代而变。但到元代又回头了,因此辽金元明清可为第三阶段。其中元代由为典型,北方实行按丁课租,南方虽延续两税,徭役却加重了。这种情况到明中叶实行一条鞭法以后才又有所改变,即回复到按地亩征收田赋。清代继之,并实行摊丁入地,连人头税也并入田赋之中了。可见,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是呈曲线变化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工商业同样有一个起伏演变的过程。这种起伏是由封建工商业的特征决定的。由于工商业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国有的山林川泽和其他国有土地,并受到政府的控制,因而就产生了一些奇特的现象。如官营部分有多到少,再有少到多,就是重复出现的。再如,商业资本一部分转归政府财政,另一部分转向土地和变为高利贷资本,也是重复发生的。
所以,我们不时看到类似资本主义涌出的浪花,但始终未形成资本主义的潮流。这种曲折和反复可以说从秦汉、唐宋、元明清,共经历过三次,只有西汉初年有点例外。一句话,商业发展缺乏独立的自由发展,因而很难转化为产业资本,所以资本主义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这种情况也反映到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和民族贸易上。
在历史上,中国不管是处于分裂时期还是统一时期,都是不容质疑的世界贸易大国。但传统的贸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朝贡贸易,而是受政府控制的“互市”贸易(互市多半是以物易物)。这种情况直到鸦片战争前,基本上没有改变。而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中国方面仍然是出超的。只是到鸦片战争后,这种情况才逐渐了变化。所以,近代世界的中国不是什么闭关锁国问题,而是传统的对外贸易形式和西方近代贸易形式的冲突问题。
第五,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大小数百次农民起义。这些起义总的说是和封建土地关系与剥削关系相一致。问题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土地关系与剥削关系并不是长期固定不便的,而是不断地有所变动,而是这种变动没有超出封建时代的界限而已。变动的主要原因是:1.政治权利的作用。2.商业高利贷资本的作用。3.封建赋役制度。4.各种战乱和社会动荡。5.各种自然灾害。这些因素就决定了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都不是固定不便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也依此而变化。从这种变化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农民战争发展的阶段性。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有其发展的循环性和阶段性,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无不如次。
中国社会循环研究论文范文二:浅谈中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发展困境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 循环经济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 循环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前我国正大力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本文针对中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循环经济良性发展的对策,可以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循环经济是一种追求“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维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社会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并将其作为国家的一项发展战略。但是中国现阶段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却遇到重重困难。本文试图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保证循环经济在我国顺利地发展。
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近年通过设立循环经济试点来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层次上逐渐展开了循环经济的探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5年公布了82个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包括有综合性、冶金、有色、化工、煤炭等行业,初步建立了部分有示范作用的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这些园区都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以期取得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另外,还在部分城市(省区)开展了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二、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1.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到位。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涉及领域少,覆盖面小。主要是通过国家设立的试点来进行,显示出其发展空间狭窄的状况,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声势,未能适应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际需要。许多资源型企业和城市仍然处于观望的状态,或者表现出“心有余力不足”的状况。
2.循环经济的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循环经济应当是一种规模经济。但实际上,现阶段我国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企业,市场上存在更多的是中小企业,规模不够大,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不足以达到规模化处理的最小规模,它们内部独立循环利用资源在经济上没有可行性。
3.循环经济的发展动力不足。首先是外部动力不足。要把循环经济切实发展成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除了政策上的高度重视,更重要的是社会成员(企业、公众)的认同。企业和民众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主体,大多对发展循环经济持有一种观望或者抗拒的态度,严重表现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动力不足。由此可见,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远远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
循环经济发展还缺乏足够的内部动力。循环经济必须保证其收益大于投入的成本才能使其具备发展的内动力,这样即使没有政府的倡导和推动,它自己也能持续地长效地发展下去。
三、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实现经济低成本发展,实现生态环境公平,最终更可以促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在提倡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同时,必须尽可能为其设定一套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
1.优化产业结构,为循环经济发展释放空间。政府只能调整当前的产业结构,降低能源需求和消耗,必须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变当前经济发展对高能耗的过分依赖,从而为循环经济的发展释放更多的空间,使其能渗透到各产业、各行业当中,使循环经济成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2.加快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是涵盖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制造、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全过程的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备条件。此外,还要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传统GDP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状况。
3.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我国现有的环境法律体系未能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需要弥补有关的法律空白,完善既有法律法规。为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
4.培育循环经济伦理观。环境道德以规范人的行为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与协作,以维持人与自然的协调性。为此,可以加强公民环境教育,促使人们树立循环经济伦理观,摒弃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观和实用主义经济伦理观。此外,还可以积极引导消费方式的科学转变。
5.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配套机制。首先,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资源产权制度混乱,产权关系不明确,一方面使得资源价格机制难以形成,资源无法通过市场交换而实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使得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难以形成,最终可能致使循环经济无法循环。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其次,完善资源价格机制,并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的企业,其行为如何和“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弃物资源化”这一社会目标契合,是推行循环经济遇到的关键机制问题。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6):18~20
[2]李建民:中国循环经济战略选择的现实约束条件分析[J].东岳论丛,2005,(3):101~103
[3]周宏春: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战略选择[J].煤炭经济研究,2006,(l):17~22
[4]邓海军:构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0~44
中国社会循环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循环经济毕业论文
2.循环经济的论文
4.循环经济论文
5.循环经济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