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 > 浅谈社会道德现象分析论文

浅谈社会道德现象分析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浅谈社会道德现象分析论文

  道德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同时也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道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道德现象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道德现象论文篇一:《浅析某些社会道德缺失现象分析》

  论文关健词:道德 道德缺失 表现 对策

  论文摘要: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由于一些人对道德水准的迷惘,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衡,从而导致了某些社会遗德缺失现象的出现。解决连德缺失问题,应加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

  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由于一些人对道德水准的迷惘、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衡,从而导致了道德缺失现象的出现。现今的道德缺失已不再仅仅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道德失衡,而是以群体为尺度的集体道德缺失:蔑视道德、缺失诚信、耻言理想、职业道德滑坡。道德的底线也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道德缺失现象,探讨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信用缺失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逾期应收的贷款额占贸易总额的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0.25%一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质滑坡主要是和从事职业的主体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利本位的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医生“药品回扣”、“收受红包’、“漠视生命,’;警察“知法犯法”、“警匪勾绪,、“随意扩张权力范围”;公务员“行贿受贿”、‘公款私用”、“行政不作为”……可见,职业领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和失范现象确实令人担优。

  3.社会责任感缺失

  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理想能否早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各阶层社会责任感的强弱。而在当代的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假冒伪劣、以权谋私、挥霍浪费行为屡见不鲜,吸毒贩毒、赌博盗窃、漂娟卖淫、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又滋生蔓延起来,使整个社会道德秩序混乱,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间题。这里所说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指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承担责任,而且是指对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的担负,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

  1.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代人而言已经过时了。众所周知,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五、六千年,而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过时,她贯穿古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其较大的社会利益。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长治久安。西方发达国家竞相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我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在百年来却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原因在于,现代文明的标志被许多人误解为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发达,科学技术强,文化就先进的错误观念已经深人人心,因此造成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缺失了。

  优良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缺失只是间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指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反被中国人继承了,如重男轻女、官本位的观念早已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再如儒家学说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道德原则一直被中国人所推崇,使人们自然形成崇尚权利的意识。同时,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意识,也使得人们交往的圈子狭小,社会公共意识淡薄,自私保守,缺乏创造性思维。

  人类没有抽象的道德,人类所有的道德都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要想提升中国人的道德素质,巫需拯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2.健全道德建设中的制度机制

  唤醒人们的良知,养成人们的善恶道德理性,形成正确评价善恶是非的标准,仅靠道德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加强包括法制在内的制度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国社会中的道德缺失现象。因为只有提供一套公正、健全的制度机制系统,并将基础的道德规范和要求经法定程序予以权威化,这样才能为人们划出行为的界限,使之明确道德行为选择的合理空间,促使个体在进行行为选择时充分考虑可能招致的利害得失,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3.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一方面,我国法制不健全。由于执法不严、执法不公,造成对违法违纪的败德者惩处力度不够。例如,对制假售假,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以(包括已经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 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上述规定可知:对于大多数假冒伪劣的生产者而言,处罚主要以罚款为主。在稽查力度有限和规定不够详细的现实约束下,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者只要10次中有5次,甚至只要有3次能逃脱处罚,就有利可图。

  另一方面,执法不严,执法弹性过大,出现“以党纪代替法律处罚”的现象,从而使法律丧失了尊严。司法人员、政府官员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掌握者,他们负有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义务。连这些社会公正的守护人都为了私利而弄虚造假,那就证实了公共权力的霉变、腐烂,社会诚信则将化为云烟。权大于法,使法律臣服于公权,整个社会就会导致出现“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的不良后果。

  4.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

  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浓重是导致当今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的又一重要因素。缺失诚信,无社会责任感,拒斥传统这些都可归因于人们受功利、实用性原则的支配。就连教育这块领地也早已不是什么“世外桃园”了,一方面: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已经随着应试指挥棒而迷失了方向。

  “当今教育的最大弊病是受功利原则支配,其中包括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的心态极其普遍,以马上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为教育和受教育的惟一目标。”从而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获得,忽视道德教育(即使进行道德教育也流于形式),导致了教育迷失了自我,人文主义精神失落,人们丢失了道德真诚,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根本。

  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者在工具理性主导、效率至上的社会背景下,他们追求名利,迷失在聚敛钱财、追求物质享受的实利主义的欲求里。少数教育者的价值观与精神被铜臭所熏染,他们的价值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不惜将人格、尊严当作商品来出卖。在当今社会的现行体制下,学问、学术不再是单纯的本体,学位的获得、学术成果的发表都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联,如职位、职称、工资收人、社会地位,以及房子、车等,奉行权力本位观和金钱本位观,进行学术造假。学术的权力本位观,根源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上的官本位制。“官的基本职能是‘管’,管着属下的命运和前途。

  因此,做官成为最体面最有价值的职业,也是最光耀门媚且最能为家庭和地方带来利益的事情。这就不难理解当今中国社会出现了“职业道德全面滑坡”的现实了。因此,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对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社会道德现象论文篇二:《浅析中国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原因》

  论文关键词: 道德滑坡 原因分析 德育教育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 道德教育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占有主导地位。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给中国的道德教育带来较大冲击。对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准备不足、学校教育滞后、家庭教育单一、社会道德教育偏弱等是导致中国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呼吁全社会重视德育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经济文化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目前,中国的道德状况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分析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而且参加讨论的人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人们把种种不道德或归于市场经济,或归于社会环境,或归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或归于学校教育不得力,或归于个人自我修养差,等等,众说纷纭,观点不一[1]。笔者认为,导致中国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人们对突如其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没有做好 充分的思想准备,面对“繁荣”的局面,表现出 一种本能的接受,而不是主动“拿来”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始终在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运动与建设相生,整顿与生产相伴。而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被解放了的人民更是带着极大的热情,带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大潮之中。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极其单纯,大家并不认为经济收入少、加班加点、商品供应匮乏不对,相反,在做好分内工作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的分外工作,可以说,为了工作人们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近乎疯狂。在人们的思想深处有一道铜墙铁壁似的防线,以传统的和时代的道德观自觉地抵制着所谓的资产阶级思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在中国人面前展开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中国人耳目一新。

  面对突然的变化、豁然的局面、繁杂的环境、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反差极大的生活,人们来不及思考,对某些社会现象没有时间去做本质上的分析,而是以自己工作、学习、感觉上的需求,简单而武断地否定过去的体制和传统的道德观,并迅速地从一种单纯的思想进入另一种单纯的思想,而且带着这样的思想又一次投入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之中。这一时期的思想领域,旧的东西被丢掉,而新的东西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处于一种迷茫的状况,加之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人们也就自然放松自我道德修养。可以说,这一次,中国人民打了一场思想上的无准备之仗,结果也付出惨重的道德代价。

  2 学校德育教育滞后是导致“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1978年高考制度的恢复,给教育界吹来一股浓浓的芳香,10年中人们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如火山岩浆迸发而出,校园沸腾了,又安静了。教师学生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攻克高考这座堡垒。学校的中心工作也非常明确,就是教学,说透了,实际上就是应对高考,就是提高升学率。“升学率”“就业率”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对各级学校评估的标准,在这一标准的导向下,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更明确。

  因此,多年来,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多地在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唯一的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当然学校教育也在始终如一地不断地完善着理论、追求着实效,在对学生进行着道德教育,但这些尽乎理想的理论,似乎触及不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有时也难以解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面对如此纷繁的社会大环境和繁重的教学、课业负担的重压,真可谓杯水车薪,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和无奈[2-3]。其实,在应试教育之下大谈德育教育,也只是空谈,因为学校无暇也无力更多地顾及德育教育,德育起着点缀或应付检查的作用。

  3 家庭德育教育的单一对孩子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中国人面对这一铁的事实,对教育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孩子的教育成了每个家庭生活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成绩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重点话题,而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却少之又少,家庭德育明显滞后。一方面,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地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和智能开发,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让孩子涉及与学习无关的事宜,诸如家务劳动、接人待物、参加各种活动等,而且众星捧月式的家庭成员结构和生活氛围,也没有给孩子提供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的机会。繁重的学习负担和课外学习班充斥他们稚嫩的童年时代和快乐的少年时代,他们成了学习的工具。其结果是许多孩子高分低能,不能也不会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没有意识到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不良表现,不懂得教育,更不懂如何教育,视给孩子提供所谓的良好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为己任。再者,许多家长意识到德育的重要,但教育方式不适,粗暴行事,只告诉孩子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却不与孩子沟通,其结果,或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使孩子没有主见,只知顺从。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并欲纠正时,其已形成的生活习惯、品行性格、思维习惯纠正起来谈何容易。这种家庭教育的滞后性,给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4 社会德育教育主流的无力直接影响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

  社会德育包含的范围极广,如今,媒体导向、通讯手段、现身教育、现实生活状况等都对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媒体宣传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极重要的手段,一个学生从他懂事的时候起,接受广播、电视、杂志、唱片的影响和教育要多于学校,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要比教师和家长的说服教育更具实力,更有说服作用。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歌星、影星、运动明星,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崇拜偶像,或者是某颗“星”的粉丝,但对其他知名人士却知之甚少。诚然,每一次的宣传活动都有很好的主题,但这些主题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被形式所掩盖,从而使得学生更多地关注宣传的形式,而忽略内容。如今在青少年中间出现的“崇拜危机”与媒体宣传不无关系。

  其实,在社会教育方面从未放松过,如1981年由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因救落入粪池的老农而英勇献身的事迹引发的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大讨论、“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倡导、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提出、英模的演讲、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等,然而,学生更多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现实生活中不变的事实,给学生带来的是“事实胜于雄辩”的影响和教育。其他如电脑、手机的影响、长辈和朋友的现身教育、金钱的诱惑等,这些“事实”现象使学生对道德教育失去足够的信任[4]。

  5 经济发展对德育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

  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物质财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与此同时,许多社会现象在学生思想中形成的不可更改的事实也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观的形成。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展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从社会表象上看,在学生的眼里,看到更多的是人们头脑中利益多了,理想少了;见利忘义的人多了,见义勇为的人少了;骗子多了,老实人少了;奸商多了,标兵少了;假的多了,真的少了;索取的多了,奉献的少了;贪官多了,公仆少了。而且,一些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面对如此缤纷的社会现象,那些理想的、理论的、书本的德育很难改变学生眼中的信息,这种大于任何一种教育作用的“事实”教育,对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既不必做危言耸听式的假设,也无需做杞人忧天般的推理,但历史和现实已经反复证明,一个没有良好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的民族,不可能有一个繁荣、强大、兴旺发达的美好前程。中国是一个有着5 000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道德荣辱的礼仪之邦。如果把中国每一时期的教育作一个比较,不难看出,无论是哪一个历史时期,德育教育都占着主导地位。其实,孩子就像一张没有被涂抹的白纸,开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为他们打好底色,涂好和谐的色调,为其将来挥毫泼墨奠定基础。因此,希望全社会对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勇于面对现实,找出不足,承认错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因为这关乎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强盛。

  参考文献

  [1]李萍.中国道德调查[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2]丁丁.陶行知教育思想12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3]苗相甫,杨浩文.道德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世杰.道德与人生[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社会道德现象论文篇三:《浅析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和对策》

  摘要: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大环境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上所发生的道德冷漠事件接二连三的上演,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关注道德问题,并且为其感到忧虑。人际道德关系上出现隔膜,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淡,甚至是排斥否定他人,这就是“道德冷漠”。因此,为什么会形成道德冷漠,如何应对道德冷漠,就成为了当前急需探析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道德;冷漠现象;成因;对策

  一、现阶段我国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

  1.道德价值标准泛化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向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这种社会经济模式的转变,不仅仅会影响到经济社会,对于普通大众的生活消费习惯,思维模式,以及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都会受到影响。就目前的各种社会现象来看,我国原有的道德观念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正确的道德观念体系又缺乏引导而迟迟建立不起来,各种各样的道德观念充斥着大众,使得人们在新旧道德观念中无法选择,无法适应。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地球呈现区域化,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想毫无保留的冲进我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没有任何益处的价值观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大众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道德价值标准。

  2.公民缺乏正确的道德教育

  公民要接受的道德教育应该具备两个功能,一是社会功能,一是个性工程。社会性的功能能让公民主动积极的维护自己所处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不会随便滋生事端。个性化功能可以让公民从良好的教育中努力发展自身。如果每个公民普遍的自身素质都得到提高,那么整个社会的整体道德素质自然就会得到提升。一直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都不注重个人自身道德的教育,且教育方式比较落后,一直都是强行灌输的方式,缺乏鼓励自身发展的模式,从而导致受众心理不接受,或者思想与现实严重不符,缺乏落地的实际教育意义。

  3. 失去榜样模范作用

  榜样可以很好的感染大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感召力。道德选择并不容易,当人们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榜样就可以将正能量传递给大众,让人们做正确的选择,重新拥有对道德追求的决心。但是人们忽略了,历史在变化,人们心中的道德榜样也在变化。雷锋是曾经的榜样,但是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相信很多人都不会这么做。利益至上,从而道德观也变得冷漠起来。

  4. 缺乏道德奖惩制度

  道德和法律是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两种方式。社会舆论和个人的习惯以及信念能够维持道德,但是也能够左右道德,所以说道德并不能够起到强制约束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法律来对人们的所做作为进行强制约束。如果能够完善道德奖惩机制,对不道德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从而让缺失道德的人明白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正确的,那么就会让他们慢慢从良。

  二、消除道德冷漠现象的对策

  1. 协助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思想

  社会一直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来发展,而在这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重中之重。第一,要让正确的荣辱观来引导社会大氛围。每个人都有自己评判荣誉和耻辱的标准。能够正确的区分荣与辱,能够用正确的标准去看待社会现象,才能够营造好的氛围。第二,中国是礼仪之邦,是泱泱大国。五千年历史留给了人们太多的宝藏,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美德都是精华。如果能够很好的领会,必定会让精神高度上升一个新的层次。第三,不能闭门造车,要取他人之长。现在提倡的是全球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如果能够借鉴西方文化的长处,将他们的优秀的观念和做法与实情相结合,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状,也能够使道德文化越来越多样化。

  2. 加强对公民认知度的教育

  第一,提升公民道德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方法和理念是关键。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单方面的德育教育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这种方式缺乏情感以及思想上的交流和共鸣,没有深刻的感受以及实际的体验,这种教育方式自然不会太成功。所以,应该用引导的方式,让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会。所谓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应当是让学生发展的更好。所谓的道德教育,更应该注重实际效果,而不是单方面的用理论知识来支撑。第二,需要拓宽教学的内容,并且重视实践。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够运用于实际,就是无用的。道德教育,只有将视角放在实际生活中,才能够有更多体会和感悟,才能更有说服力。立足于生活,加强实践,增强学生们的道德情感,并且多多鼓励提倡学生们进行这种实践活动,就会让他们在无形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

  3. 提升公民践行道德规范的积极性

  榜样的存在,就是给公众树立道德典范,从而对大家起到带动作用。第一,树立榜样,要从领导干部抓起。俗话说,领导干部是国家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一言一行都被公众所关注,所以领导干部的道德形象也在无形中的影响着大众的观念。第二,根据实际情况,树立道德榜样。在现在的社会中,有真榜样,也有炒作出来的榜样。炒作出来的榜样,为了吸引大众的目光,为了出名,这种所谓的“优秀”是不能够被接纳的。真正的道德榜样,才能够让人们从心底佩服,才能够起到典范的作用。第三,树立榜样,并且加大宣传力度。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在无形之中,来强化人们对道德的关注度,来潜移默化人们的道德观,将正确的留下,将糟粕去除。好的氛围的形成,便是成功的一半。相信在这样的大氛围下,人们也能够跟随着榜样来一起建设文明社会。

  4. 完善公民道德奖惩制度

  完善公民道德奖惩机制也是必须的一步。在现在,我国对这种值得赞扬的行为,大多数仅仅是精神上表扬了鼓励了,并没有实际作出物质方面的奖励。比如,对见义勇为着的奖励,对有损失的榜样进行补偿,对在过程中受伤的榜样给予医疗保障和抚恤金,这些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所以才会有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其次,还需要加强对违反道德的惩罚力度。目前,对于见危不救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造成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最后,也应该完善对见义勇为者应有的奖励。道德高尚的人在见义勇为的过程中,必然会或多或少的遭受经济损失或身体健康甚至生命的威胁,重视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完善这样的社会制度,就可以从心里上给道德高尚者以保障。如果法律法规出台,见义勇为就会为广大民众所接收,民众从自身会慢慢培养一身正气,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慢慢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用法律法规约定人们的道德感,从根本意义上,杜绝见危不救。

  综上所述,社会的进步需要道德的提高,才能是经济的发展不会出现短板。为了能够提升社会整体的素质,人与人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建立基本的信任,让更多的好人好事发生的顺其自然。面对社会上的道德滑坡现象,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同时,要培养能够与不良现象作斗争的勇气。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整个社会的道德气氛才会逐渐转好,道德冷漠的现状才能够逐渐消失。(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葛晨虹《“道德冷漠”及社会道德问题思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2]李洁《社群主义思想对消除我国社会道德冷漠的启示》《科学时代》2007/01

  [3]刘德霓《当代中国政治冷漠现象成因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02/01


猜你喜欢:

1.有关社会道德现象论文

2.浅析当前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和对策探讨论文

3.“扶不扶”现象背后的社会道德困境探讨论文

4.当今社会现象论文

5.社会道德论文

6.论道德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论文

146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