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实践论文参考精选
浅谈社会实践论文参考精选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实践论文范文一:公共管理新理念及社会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过于片面化,在很多方面缺少相应的政策,影响了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在政府和相关人员的不断改革和探索下,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被研发出来,并逐渐在社会中扩展了运用范围。文章针对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和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希望有利于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的进一步落实。
[关键词]公共管理;新理念;社会实践;分析
0引言
随着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的展开,深刻分析了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肩负的历史任务,在客观分析党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党在新的形势下自身存在的问题,把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作为目前重要的发展目标[1]。在这一前提下,政府相关人员根据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现状,制定了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公共管理新理念的提出意味了我国新一轮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开始。随着公共管理新理念的逐渐落实,有效的解决了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促进了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
1公共管理新理念
公共管理新理念打破了传统公共管理理念的束缚,把以前政府一手承包的项目逐渐下放到人民群众手里,政府给予技术上和政策上的扶持,不直接参与到其中,注重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的培养,积极开展社会公益项目,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运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推动公务服务社会化。进一步的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思想,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保证。
2传统公共管理理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公共管理理念影响,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使部分人民群众的自身权益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
2.1公共管理理念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管理理念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下岗工人的安置、城市建设中拆迁居民的赔偿、计划生育等等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没有得到更好的处理,部分地方政府在处理拆迁问题上,对人民群众态度恶劣,使用不法手段进行逼迫搬迁,使人民群众自身合法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激化了人民群众和公共管理理念之间的矛盾[2]。在面对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部分人民群众受条件限制,接受的文化水平较低,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造成了大量失业的情况,使我国部分人民群众产生盲动心态。
2.2公共管理理念在新形势下的不足
我国政府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为了缓和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政府加强了向公共政府前进的脚步[3]。但是,在新形势下,公共管理理念中的不足之处显得越加明显,政府在发展过程中提出先带领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再逐渐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造成了部分人利用不正当的途径获取了社会的公共财物,使人民群众之间的贫富差异拉大。从另一方面讲,我国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国家价值观被部分人民群众误解或者变向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造成了金钱至上的观点,不论什么事物都通过金钱进行衡量,使人民群众的心理逐渐变得冷漠。
2.3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法力度仍需加强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部分人民群众已经懂得运用国家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我国的部分法律法规过于缺少或者处理方法不够全面,导致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仍然存在部分执法人员利用手中的权限侵犯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现象。这都说明了政府还应该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强执法力度。
3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
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不断的在社会中加强了运用范围,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提高了执法效率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3.1政府授予企业经济权
在公共管理新理念的背景下,政府通过授权或委托一些私人企业去经营公共领域的项目。例如:自来水供应项目、电话项目、供电项目、房产项目、食品生产项目等等,政府不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中,对有关项目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中起到监督的作用,缓和了人民群众和公共管理之间的矛盾,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2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为了确保我国的弱势群体的稳定生活,政府一方面大力宣传公益事业的重要性,普及了公益事业的相关知识,加强了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的培养,让人民群众对公益事业有了更多的认知[4]。另一方面,在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吸引和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公益事业中。例如:成立贫困基金会,对我国有困难的人民群众给予及时的帮助;设立社会保险和退休保障,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稳定;建设平价住宅房,针对我国较为贫穷的人民群众给予物质上的保障;创办养老院、残疾人福利中心等这一系列公益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更好地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3.3加强监督力度
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相关法律法规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在传统的公共管理中,部分相关人员通过法律法规的漏洞,对人民群众的自身权益造成了伤害,在公共管理新理念中,政府不仅完善了法律法规,还加强了监督力度和执行力度,成立了单独的监督机构,加强了执法人员的品德培养,让执法人员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对于侵犯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不法分子,政府加强了处理措施。
4总结
综上所述,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的实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从政府授予企业经济权,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公益事业中以及加强监督力度几个措施中可以看出,应该加大公共管理新理念在社会中的运用范围,从而更好的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主要参考文献
[1]姚引良,刘波,汪应洛.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J].人文杂志,2010(1):76-85.
[2]鞠桂富.现代公共管理理念在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中的运用———以江苏宗教工作实践为例[J].中国宗教,2011(9):56-59.
[3]黎映桃.论当代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取向、界说与评价途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6):716-724.
[4]魏冰.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16-19.
社会实践论文范文二:医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论文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工具:在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社会实践对研究生个人成长作用的调查问卷》。统计方法:采用Excel2007建库录入数据,运用SPSS15.0进行描述性和多元分析,包括频数、Pearson卡方检验、Fisher精确卡方检验等。
二、结果
按照年级整群抽样的原则发放问卷,三个班共发放177份,回收问卷153份,回收率达86.4%。经核查,有142份问卷符合条件,合格率达92.8%。
(一)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中,男生占被调查总数的26.1%,女生占73.9%;一、二、三年级的比例依次为49.3%、33.1%和17.6%;来自东、中、西部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7.7%、34.5%和7.7%;管理类专业(卫生管理等)和非管理专业(流行病等)占比分别为33.1%和66.9%;有过工作经验的学生占总数的7.8%;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2.8%、47.2%;保送和考研学生的比例分别为38.7%和61.3%;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群众的比例分别为69.7%、28.9%和1.4%。
(二)参与实践与实践认知情况
93.7%的研究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必要,其中47.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很有必要,仅有1.4%的研究生认为没必要。
1.社会实践的形式
75.4%的研究生参与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其中84.8%参与的社会实践内容与专业相关。对比研究生目前和期望参与的社会实践形式发现,两者间存在较大差异。
2.社会实践的动机
询问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因,发现68.2%的研究生是为了增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其他主要的原因为增强团队合作能力(56.1%)、增强组织协调能力(54.2%)、增强社会责任感(42.1%)、认识自我(41.1%)、赚钱减轻家庭经济负担(35.5%)和个人偏好(33.6%),其他较少的选择是被动接受学校学院等组织安排、受同学等周围人影响,比例分别为19.6%和11.2%。
3.社会实践的组织
调查社会实践的组织单位,发现社会实践的组织者最多为教研室,比例为59.8%,其他主要组织者分别为学院、班级/支部和学校,比例分别为43.9%、43.0%和36.4%,仅17.8%为自发组织。研究生主要承担参与者的角色,作为组织者的比例仅占到了13.3%,而53.2%的研究生都希望担当组织者。
4.社会实践的时机与频次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次数大部分集中在1-3次,占66.7%,现实耗费在社会实践上的时间占全部生活时间的比例大部分集中在5-10%,这也他们的期望值保持一致。在具体社会实践时机和频次上,现实和期望存在较大差异。
5.社会实践的支持系统
询问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发现绝大部分是通过同学、老师和朋友介绍进行社会实践的,其他主要的途径包括组织机构(21.7%)和传统媒体(21.7%)。导师对社会实践的态度也较为重要,87.9%的研究生导师较为支持社会实践活动,仅有2.1%的导师很不支持。此外,研究生认为目前社会实践存在的不足体现在缺乏足够的时间(52.9%),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宣传(46.4%),无生动的内容(44.3%),多数同学参与积极性不高(35.7%),缺乏老师指导(32.9%)和缺乏场地(10.7%)。
(三)社会实践的作用情况
研究通过调研社会实践对个人社会责任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专业认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自我了解等七个方面的作用,来探索研究生社会实践对个人成长的有效性。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认为社会实践对这七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均有较高的促进作用,认为无变化的人数占比普遍低于10%,其中促进作用最为突出的是对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持此观点的研究生占比分别达到了69.7%和62.0%。
(四)社会实践的影响因素
课题组研究认为影响社会实践效果的因素可能包含研究生所处年级、性别、生源地、政治面貌、工作经历、专业和就读方式等,因此将这些因素与具体实践效果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如下。
1.实践参与次数。研究生参与实践的次数与其所在年级显著相关(P=0.000),表现为年级越高,参与实践的次数越多,以参与5次及以上的实践为例,研一到研三的参与率分别为13.9%、34.1%和36%。
2.实践参与持续时间。研究生参与实践的持续时间也与其所在年级显著相关(P=0.004),表现为年级越高,实践参与持续时间越长,以参与持续时间半个月及以上为例,研一到研三的参与率分别为20%、20.9%和44%。
3.实践耗费时间比例。研究生参与实践的耗费时间比例与其所在生源地显著相关(P=0.043),体现在东部地区研究生耗费时间比例较高,中部和西部次之,以耗费时间10%比例以上为例,东、中、西部学生占比分别为43.5%、38.2%和22.2%。
4.实践参与角色。研究生参与角色与其性别显著相关(P=0.027),表现为男生更倾向于担当组织者的角色,如28.6%的男生当过组织者,而只有8.1%的女生担当过这一角色。5.实践导师支持程度。研究生实践导师支持程度与性别显著相关(P=0.046),表现在导师更愿意支持女生去参与社会实践,支持男生和女生去参与实践的导师比例分别为75.7%和92.3%。
三、讨论
(一)研究生对社会实践现实认知与期望尚有差距
调查发现医科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较高,然而对于社会实践的现实认知和期望认知方面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如在社会实践形式方面,课题研究是目前社会实践参与比例最高的形式,而研究生最感兴趣的形式则是校外实习/兼职。如目前研究生作为组织者的比例仅占13.3%,而53.2%都希望担当组织者。如研究生社会实践持续时间一般集中在一天,而最期望的则在一周左右。因此在社会实践设计方面,应充分考虑研究生的期望,结合研究生的兴趣点,在实践的形式、持续时间等方面进行改进。
(二)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作用深远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研究生均认为参与社会实践会促进个人社会责任感等七个方面的能力的提升,其中提升最明显的是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如社会实践前认为自己专业知识扎实和创新能力好的研究生比例分别为7.9%和10.7%,社会实践后认为这两方面能力提高的比例达到52.8%和40.8%。
(三)社会实践作用的发挥应施行差别化设计
分析社会实践的影响因素发现,社会实践参与次数和参与持续时间都与研究生所在年级相关,表现为年级越高,参与次数越多,持续时间也越长,因此针对不同年级的社会实践指导应有所侧重。研究结果还发现社会实践耗费时间比例与学生生源地相关,表现为中西部耗费时间普遍较少,鉴于社会实践对于个人成长的促进,在实践设计上可多鼓励中西部地区研究生参与到实践中来。此外历年就业情况显示医科女研究生在就业方面相对弱势,考虑到社会实践对于个人成长的诸多作用,学校应为女研究生提供相关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并鼓励其担当实践的组织者。综上,高校教育者应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平台,围绕着医科研究生专业结合点和兴趣点指导开展社会实践,从而促进研究生个人成长。
浅谈社会实践论文参考精选相关文章:
4.关于社会实践论文
5.社会实践活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