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论文参考
社会实践论文参考
顶岗社会实践是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最具效果的一种活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实践论文范文一:研究生项目化社会实践的人文价值构建
一、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人文负态
社会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学习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和途径,目前我国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表现出多样化的同时也凸显出了很多问题。赵伟等调查指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无主人翁和责任意识”;〔1〕雷世富指出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参与各方存在利益冲突问题;”张俊琴等指出当前研究生的“任务式和团队式”社会实践多,“自发性和个体式”实践少,实践认识存有偏差、忽视过程,“实践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而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当以疾病、生命实践对象等为研究范围,这一领域依然有许多缺失人文理性的行为存在。杨国荣认为“实践要以求善为指向,扬弃功利主义的正值与负值”。当前研究生社会实践所表现的负态与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有关。冯向东认为,教育中“功利主义的肆意扩张和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扭曲了教育实践”。因此,要设计科学的实践路径和机制来为研究生社会实践赋予人文理性价值和精神。
二、医学研究生项目化社会实践的人文需求
“项目化社会实践”是一种依托项目来培育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嵌入道德伦理、科研精神和服务公众等人文理性的社会实践模式。在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中推行这一模式,是当下医学教育和医疗体系缺失人文理性的现实需要和弥补。
(一)医德缺失下的实践需求
当下医患关系并不和谐,这与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德教育缺失或失效有关。在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德医风建设的呼声下,高等院校的医学教育和实践需要找出医学教育的最佳路径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医学研究生教育来说,其医疗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在“生物———心理———社会”的教育模式转换下,医学研究生的医德和人文素养不可或缺。因此,除了课堂教育的改进和改革,还需要辅以具有实效性的社会实践模式来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因此,从实践角度“项目化社会实践”功能之一就是要建构出新的医德内涵和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以理性的视野预前重构医患伦理关系和医德医风。
(二)生命意识淡薄下的主体需求
医学教育和研究的终极目标始终围绕着生命的延续和存在,但是当下生命意识的淡薄使得医学人文教育及实践严重缺失。王一方指出,二十世纪的医学将“征服疾病和敬畏生命对立起来,忘掉了生命的敬畏”〔6〕。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使得医患失语。功利主义和利己思想不断消解着传统医德精神,医学科技和工具不断遮蔽了“生命”的人文关切。因此,在观念层医学研究生的“项目化社会实践”需要在浓厚的“生命”意识下重构“疾病”和“生命”的关系。
(三)医生污名化下的话语需求
在“自媒体”时代,随着医患矛盾关系的时常紧张,“医生”和“护士”不断地被妖魔化。与此同时,“白衣天使”和“白衣大褂”等传统的“隐喻”词汇也不断地被污名化。医生的“救死扶伤”形象和“大医精诚”精神被整个社会集体怀疑和不信任,由此传统的隐喻词汇的形象夸赞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看病难、看病贵”、“缝肛门”、“八毛门”、“医闹”等话语。这些话语的背后除了医德沦丧和医风不良的现实写照外,更是医学人文精神崩塌和严重缺失的表现。因此,在话语层“项目化社会实践”还需要重构医患话语表达的修辞和词汇。总之,“项目化社会实践”要把工具理念和价值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在引导研究生进行主动实践的同时充分尊重和调动实践主体的自主性,不仅要培育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更要提升其生命意识、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等。
三、医学研究生项目化社会实践的现代性人文赋值
医学研究生的项目化社会实践把训练研究能力、科学思维和精神作为实践的重要内容,但更重视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因此,在项目的执行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效赋入具有现代性精神内核的人文理性。
(一)赋入传统医德的精神内核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医德和精神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和规范是在长久的医疗实践中积累和形成的,它已经超出了职业素养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层的道德哲学思想。尽管“大医精诚”的观念仍历久弥新,但在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社会现实相脱离的大背景下,传统医德及其理论体系的消解,成为了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在继承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医乃仁术”的医德内核,形成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医德伦理体系。传统医德“人贵物贱”的仁德理念和“重义轻利”的职业精神使得整个医疗体系充满浓厚的人文精神。现代医术和工具以及“重利轻义”的观念彻底消解了传统医德伦理,因此,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需要面对并构建新的医德伦理。在路径选择上,以“疾病”和“生命”作为选题和实践的核心议题,积极嵌入传统医德的“仁心”和“好生之心”,在继承传统医德精神的基础上赋予现代性的价值内涵。现代医学的“生命哲学”如何践行为具有传统医德精神的实践行为和模式,如何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关乎疾病、敬畏生命和关爱生命”的现代人文精神,是医学社会实践正在探讨和总结的课题。疾病信息、医疗技术和医德情感在现代医学转型下需要赋入传统医德的精神内核,形成现代的医德伦理和观念。
(二)建构出现代人文的创新人格和精神
研究生创新能力核心要素要求具有发散和抽象的思维能力,具有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具有科学演绎和科学阐释的能力等。就能力构成看,创新的核心要素是智力层面的,需要经过学科的系统学习和专业化的训练才能达成。另外,创新能力的最终形成离不开非智力因素。医学研究生的项目化社会实践除了担负着重构和践行现代医德伦理的功能外,还要承担起培育和训练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素养的任务。赵伟和张俊琴等关于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调查和阐发,启示我们对社会实践进行理性反思。医学研究生在面对“疾病”和“生命”时如何保持具有现代科学所需的创新人格和精神,也是我们推行的项目化社会实践着力思考和建构的人文价值要素之一。医学的研究对象是生和死的范畴,“征服疾病”和“延续生命”需要医学技术和医疗工具,更需要人的正能量的心态。医学研究生保持积极正态的学术动机,是创新人格形成的重要内容。向善性的学术动机是当前研究生需要培育和具备的,也是项目化社会实践要积极构建的。以谋取利益和金钱的学术心态来对待生命,必然会导致整个医学伦理和道德秩序的崩塌。项目化社会实践还要着力培养研究生对生命的好奇心、对问题的质疑力和洞察力等。在项目实施过程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好奇,以积极、幽默的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和钻研,都是现代科学研究所要具备的非智力因素。如果丧失对课题项目的兴趣、参与和交流,整个实践也就失去了人文性和科学价值。培育研究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也是项目化社会实践建构人文理性的重要议题。项目的选题、论证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团队协作。在具体和系统的分工协作中,实践主体才能感受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才能认识到整体和个体的力量。同时,现代科学的竞争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建构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精神、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和协作能力等,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实践,也是一个长久过程,需要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和精神。
(三)赋入公众意识和公平精神
医德缺失和医患关系紧张有因果关系,但整个社会的公众意识和公平精神缺失也导致了整个医患关系不和谐。医学研究生的项目化社会实践,旨在让其走出象牙塔,直接面对社会医疗实践,以其服务公众的意识来重新建构自身的伦理认知和公平精神。传统医德的“仁心”和现代伦理的公众意识和平等是相通的,它们都是对德性和生命的感悟。但社会实践的人文理性也并不是时刻把“生”和“死”的关系放在首位,医学服务社会的功能需要在基层来践行和实现。大众生生平等,在医疗实践中赋入公平精神可培育出和谐的医患关系。总之,项目化社会实践把科学和人文结合起来,理性地建构现代性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是医学研究生培养和实践的终极目的,也是医学教育适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和工具。
社会实践论文范文二:构建高校社会实践论文
1.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职能作用的发挥
1.1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是点、线、面的结合,在社会实践开始前,指导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从内容形式到怎样提前计划以及安排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帮助社会实践团队顺利起航。同时作为指导教师还要明确自身的任务,在实践过程当中既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又要去实践和锻炼自己,在实践中要善于发现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适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锤炼专业实战技能,把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1.2规范管理,加强安全意识
安全是头等大事,细节决定成败。安全教育是任何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中不可忽视的。社会实践的地点大多在偏远和环境相对恶劣的地方,安全意识需要指导教师常抓不懈,在实践过程中都要反复强调,使参加实践的学生树立起规避危险的意识,保证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
1.3发扬团队精神,充分调动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社会实践的组织方式上应采取组织、自发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并存,在实践形式、项目和方案上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在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依据实践团队每个成员的优点和特长,采取明确的分工并加以具体指导。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在沟通能力、语言表达、动手能力等方面大大提高,例如,使外语专业的学生将课堂中所学到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通过“教、演、用”等形式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进一步增强了本专业学生对外语知识的求知欲和应用能力。
1.4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英语也是如此,通过实践表明,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其逐渐学好知识,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在社会实践教学中,采用英语绕口令、猜谜、填单词游戏、抢答等方式有助于激发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践对象的兴趣。
1.5培养指导教师“走出去”的精神
指导教师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对未来如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有会有新的思考和认识。高校教师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而要积极地走出课堂,主动与社会接触,主动去发现教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和期待。
2.构建高校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2.1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对于学生的就业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学生提供了提早进入社会、转变角色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占得先机。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单位应积极与企事业、公司、社会服务机构等用人单位建立联系,积极开拓社会实践市场,争取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把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相结合,这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工作前锻炼自己,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并且还可借助社会实践的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2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
应把社会实践纳入高校的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并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尽可能地使实践内容结合本专业特点和方向,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现状,激发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找准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契合点,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和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3总结经验,交流成果
社会实践科学有效地衔接了教学、科研、就业,使“教—学”相长,教师通过实践把收获和经验反馈给学校,有助于科学、合理地修订专业的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及评价体系。通过组建听说、翻译等实训团队,组织学生讲课比赛、师资能力竞赛、口语比赛等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把实践中的信息带到课堂上,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声有色,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结语
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团队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社会实践活动成功凝聚了指导教师的辛勤付出,未来应充分调动高校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更多的中青年教师投入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中,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社会实践论文参考相关文章:
3.社会实践范文
5.关于社会实践论文
6.社会实践活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