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 > 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

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 诗琪1201 分享

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整合的一些关于农村研究的论文,欢迎借鉴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近年来,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但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劳动技能缺乏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农业科技的普及与推广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且已成为制约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想解决这一瓶颈就必须使农村劳动力接受相应的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此改善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农村职业教育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和出路。

  从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省先后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工程”以及实施了“送教下乡”等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措施,对促进我省的农村职业教育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2008年我省职业中学在校生数和招生数分别比2001年增加了42.9%和30.5%,但相对于其他省和我省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相比还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将通过对我省农村劳动力现状的调查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找出我省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1 我省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1.1 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整体素质偏低

  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8年,我省年末总人口达6989万人,从就业人口统计,我省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4.1%,文化程度大部分为初中以下,且大部分没有受过职业培训。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经验,外出打工大多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建筑、运输等工作。在美国,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2年,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的;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专文化;德国农民有6.7%的是大学毕业生,53.2%的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的大学生占5.9%,高中毕业生占74.8%。而我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总计才占4.7%,而且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农民中大部分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79年,农民受教育年限更短。

  1.2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把提高国民素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国家农民的文化素质都很高。与之相比,我省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差甚远,截止到2003年底,我省文盲人口达386.72万人,而且大部分在农村。另外,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功能性”文盲(即:不懂科技、外语、电脑)。据有关专家对劳动生产率进行研究,以文盲的劳动生产率为1进行计算,那么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1.43;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2.08;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4。这一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的劳动效率。

  我省农村劳动力归纳起来,突出表现为“三低三缺”:一是劳动技能偏低;二是文化素质偏低;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在农业发展中,缺少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科技、会管理的青年农民;缺少农业企业家和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显然,这种状况与我省深化农村改革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形势要求极不相称的。

  我国每年虽然有6000项成型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的只有38%,农业科技对生产的总体贡献率约为40%,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一半。目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是影响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从事农业及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仅为初中乃至小学文化水平,接受新技术、新信息能力较差,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在美国一项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只需一年半的时间,而在我国则需要6年的时间。

  1.3 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低,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农村机械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必须实现有效的转移,才能促进农村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缺乏一技之长,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和速度受到严重制约,同时也制约了转移层次的提高。一方面,低素质的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与城市下岗职工相抗衡,必然失去在城市“拾遗补缺”的机会,只能从事如建筑、运输等以体力为主或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素质低、没有专业技能,使得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周期相关程度增大。一旦经济过热,房地产升温、运输繁忙,出口增加,农民工的用武之地就会大增;反之,一旦经济萧条,农民返流现象就会出现。总体来看,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对劳动力文化科技素质的要求必然提高。近两年出现的民工荒、技工荒和东南沿海出现的千里难寻一技工的现状已验证了这一点,当前普通大学生的就业难与企业招收一技之长的技工难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我省农村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培训机构覆盖面小,且相对集中于城市,农村基层少

  据2009年统计资料分析,我省2008年初中毕业生为105.27万人,当年普通高中招生44.85万,仅占42.6%,职业高中和普通中专分别招生17.53万和18.51万人,有24.38万人未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再加上本届未完成学业的辍学学生,约有超过50万人没有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而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大军。这些人必须经过相应的职业教育或培训,才能实现由从事低效率的劳动向高效率劳动的转变。而我省现有的成人中专和农村培训教学点很难满足如此大量的需求。而且通过我们调查,原有的培训模式和现实农村劳动力所期望的培训模式存在很大的差距。以往培训主要采取脱产和相对集中的形式,而农民所期望的是就地培训,这样亦农亦学,既可以随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又能做到培训、农活、家庭三不误。

  2.2 职业学校定位不准、方向不明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瞄准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农民需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实用人才。我国颁布的《2010-201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目标为五个方面:一是服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国家产业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培养数量充足、能支撑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是适应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育种等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 培养一批基础性技能型人才;三是对接以现代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办好涉农专业点,培养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四是对接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五是跟踪现代服务业调整、升级与发展趋势,培养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综合素养的人才。作为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以这五个目标为导向,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特色,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主攻方向,有针对性地办好2-3个特色专业,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3 教育经费分配失衡,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不足

  长期以来,在教育科技经费资源分配上总是遵循省地县乡递减的原则,越是接近农业技术开发的单位得到的资源配置越少。作为农业开发主体的农村职业中学和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往往在资源的配置中是不被重视的单位。首先,在现有资源配置体制中,教育经费的分配重点是高校,其次是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再次是中专和技校,最后才是职业中学。而且在重视程度上,普通中学由于受到高考升学率的影响,普通高中的地位在各级政府眼中要远远胜过职业中学,在经费的投入、师资的配备、生源的分配上占有很大优势;第二,在农业推广方面,经费的配置主要在市级以上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乡获得的经费很少。由于受经费的困扰,基层农业推广工作难以开展,更不用说对农民进行培训了,从而使得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大打折扣;第三,由于职业教育的教育成本要远远高于普通教育,政府又没能给予更多的经费,造成职业教育学费标准较高,如中等职业教育公布的收费标准为2300元不等,“双扩”中专学费3000元,而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专则要5000元,比普通本科学费还要高43%。河北省2008年的人均纯收入才4795.4元,接受职业教育的学费对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使得农民难以承受,这严重挫伤了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策略

  3.1 建立深入基层的培训机构,扩大培训机构的覆盖面

  我国每年有近1000万的初高中毕业生无法继续接受教育,我省也有50余万人的这类人员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他们由于缺乏技能,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期,技术工人需求强劲,而市场中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比例并不高,2004年劳动保障部对40个城市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全国技术工人技术等级构成情况为高级技师占0.7%,技师3.2%,高级工22.7%,中级工39.2%,初级工34.2%。即使在发达城市如上海,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也仅为6%。而根据正常制造型企业的需求,高级技工的比例应该达到12%,我国离此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在农业领域,中国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美国1名),每万名农业人口仅有6名农业科技人员,每万名农业人口中拥有在校大学生1人;全国农村所拥有的农民科技人才数量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64%。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而中国为1:1200,平均1万亩地不足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鉴于此,实施职业教育全覆盖战略可有效破解我国技术工人和农村科技人才供需不均衡的难题。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还是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因为收入差距往往来自学历及技能水平的不同,大多数未能升学的年轻人受学历和技能限制,其就业状况并不乐观,收入也始终处于社会底层。农民由于缺乏技术和技术服务,往往对大面积的病虫害不能及时有效治理,造成大面积绝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从长远来看,实施职业教育全覆盖战略,尤其是覆盖农村地区,有利于维护教育机会平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3.2 了解农民需求、明确培训方向,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农村职业教育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为发展目标,以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涉农专业建设为重点”。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生产一线和农村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为当地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我省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形成的区域经济特征,决定了我省的农村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当地农民的需求,适应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需要来确定教育方向、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这样,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发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职业学校在专业结构的调整和设置上还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当地的优势产业突出办好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专业,解决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上的小而全和仪器设备落后的问题。为了加大对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我国对职业教育中的涉农专业实施了免费教育,而且对家庭困难的农村学生上职业中学的,对其实施学费减免政策。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服务于地域经济方面,一些学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安国根据药都特色设置了“中药”和“种植(中药种植加工)”专业,中国雕刻之乡曲阳开设了“民间传统工艺(雕塑)”专业等。目前,涿州餐饮、定州建筑、高阳纺织、曲阳雕刻、安国中药等高职、中职专业品牌效应凸显。

  3.3 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紧密、直接地联系经济,促进劳动就业,在此前提下要大胆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群众乐于接受的模式办学。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有的已经成熟有待于推广,有的正在探索和完善。

  3.3.1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职业教育必须首先立足于培养有技能、会生产的劳动者,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安排中职学生到生产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加强学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在《河北省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对校企联合和顶岗实习做了详细的论述: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顶岗实习,高中后接受1~1.5年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的学生要保证3~6个月的顶岗实习时间,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以及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校企结合,使学校和企业各自发挥自身优势,达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企业可以为师生提供实习基地,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后备人才,最终实现双赢。如2008年5月由河北农业大学和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河北农业大学长城汽车学院”,理论教学以百年学府为依托,实践教学以实力雄厚的汽车行业领军企业为基地,率先实行理论与实践1:1的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之路。

  订单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集团模式,以及高阳、徐水的“学校进企”,定兴、清苑、望都的“引企入校”,涞源、涿州的“半工半读”,阜平“送教下乡,校乡联合”,高碑店“校校联合”等多种办学模式,以及保定市职教中心的“专业部负责制”管理组织模式都需要我们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3.3.2 校校联合办学模式

  借助于资源整合,职业院校同其他学校联合办学也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种新形式。这种联合可以是职业院校之间的联合,也可以是职业院校同其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还可以是职业学校同普通教育之间的联合等多种形式;既可以是本地联合,也可以是异地联合。总之,只要能够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值得探索。目前,一些地方为了解决职业学校学生进一步升学深造的问题,职业学校同普通中学合作,引入普通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有升学愿望的同学奠定文化基础,而普通中学引入职业教育的资源,设置职业教育选修课程,培养普通中学学生的职业思想和职业技能,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应该说这种联合为将来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

  职业院校之间由于发展的不平衡,相互联合办学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如易县职教中心与地处天津市开发区的天津市涉外工业学校、天津市轻工业技术学校实行联合办学。不但一举使分别地处城市、农村的3所中等职业学校走出了办学困境,还使天津市开发区的三资企业有了可靠的技术工人来源,同时搭建了一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桥梁,开通了农村青年到城市就业的“直通车”。

  3.3.3 校、县、乡、站、所联合办学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状况、区域经济特色,充分发挥县、乡、站、所等各级机构的职能,组织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进城务工人员及在乡农民进行学习、参加培训,以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基点,以服务于当地经济为出发点,将办学重心下移,直接为基层培养人才。从办学形式上可灵活多样,如采取灵活学制,农闲时进行理论学习,农忙时开展生产实习;从教学人员上,可以是专家教授,也可以是农民身边的科技示范户。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做到“理论实践不脱节,学习生产两不误”,而且使学员感到真实、有效,能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永久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河北农业大学开创的“太行山道路”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学校先后建立校级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50多个,定期派专家、教授等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仅张北实验站年培训农民就达到15000人次。除此之外,还利用现代化条件实施开放式培训,建立了“太行山之路”等专题网站,为农民进行网上答疑。

  3.4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吸收社会社会资金办学

  根据国际上有关专家测算,同等规模的职业中学所需经费投入应是普通高中的3倍左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观念和体制上的问题,导致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我省2008年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3106.23元,居全国第22位;职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2920.90元,与普通高中的2916.65元相当,在全国排第25位,尚未达到2004年全国职业中学生均事业费3537元的水平,距当年京、津、沪以及广东和浙江5个东部省、市5000多元的水平更是相去甚远。因此要使我们赶上经济发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我省早在2005年的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县(市、区)政府应按照每人每年l元的标准安排成人教育费用,统筹用于乡镇成人学校(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和培训。而且还对鼓励社会资金支持职业教育方面做出了许多相关规定:对学校经批准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职业院校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凡与中等职业学校签订3年以上期限合作协议的企业,支付给学生实习期间的报酬,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职业院校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培训等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以及职业院校举办进修班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对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将对我省的职业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关乎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只要看我们认识到位,措施到位,我省的职业教育定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农村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农村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浅析农村教育论文范文

2.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3.有关农村发展的论文

4.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论文3篇

5.农村幼儿教育之我见论文3篇

406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