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村社会交换模式和结果的伦理思考
时间:
谢丽华1由 分享
【论文摘要】社会交换是理性人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而同他人进行互惠的、交换性的互动.农村社会交换是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的一个视角,应该说农村交换中会涉及一些伦理问题,主要是农村社会交换的模式、结果中涉及的伦理问题,对农村社会交换模式应进行伦理选择,对农村社会交换结果应进行互惠考量,以求得对农村社会交换中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行思考.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交换;模式;互惠
农村社会交换是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的一个视角,“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这里我们从农村社会交换的模式、结果方面探讨农村交换中涉及的伦理问题。
一、农村社会交换模式的伦理选择
交换行为的发生和实现是通过交换模式来实现的,因此农村社会交换模式的理性选择就很自然地构成了对交换行为的正义性评价和规范的内容。交换模式的伦理性选择是农村社会交换的重要维度。我们根据中国乡村社会交换的范围,将乡村社会交换分为网络性交换和非网络性交换。网络性社会交换指的是发生在社会关系网络内部的交换,这种社会关系网络包括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这些关系是按照“差序格局”构成一个同心圆式的网络。非网络性社会交换是指发生于上述“差序格局”网络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交换,即陌生人之间的交换。这两种交换由于交换双方的关系不同,具有不同的交换模式和伦理意义。
1.网络性交换的特殊主义与非网络性交换的普遍主义。网络性交换基本特征就是建立在熟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正如费先生所言,“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乡土社会中的信任是“差序”的,在同心圆式的网络中,每个人的位置是固定的,相应地具有不同的信任程度。网络性交换正是依据信任程度具有个别性、选择性和特殊性。对于不同的对象或者买卖公平或者给多取少甚至分文不取。可见,网络性交换是特殊主义的交换模式:非网络性交换则突破了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网络范围,因而交换不存在“熟人之间的信任”基础,可见,非网络性交换是普遍主义的交换模式。
2.网络性交换的人情原则与非网络性交换的经济原则。在网络性交换这种交换模式中,赊欠是常有的事,往往是何时有何时再还上,也就是说,网络性交换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终极动因,而是表现为儒家文化中的“重义轻利”取向和费孝通概括的“人情”原则,或者说感性原则。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换不是为了获得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也不是某种权力,往往只是为了维持自己已有的社会关系网。对于一个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来说,关系往往要比金钱更重要。在非网络性交换模式中,不存在赊欠,奉行的是“一次交清”,在这种模式中,取而代之的是理性选择和价格机制的结合。因此,经济原则而不是人情原则成为非网络性交换的基本原则。非网络性交换是一种理性工具,它追求的是货币,不是社会关系,它关心的是权利和利益,而不是交换的对象。
3.网络性交换模式与非网络性交换模式的伦理选择。因为农民(尤其是现代农民)对市场信号的心理反应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其相应所表现出来的“理性选择”行为也是多元的,且受制于许多非经济因素影响。正如科尔曼.S.Coleman)所说:“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或计算)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但是判断理性’与‘非理性’不能以局外人的标准,要用行动者的眼光来衡量”只要是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村社会关系和谐的模式选择应都是合符伦理的。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的网络性交换不利于资本的积累和投资,限制了经济的发展。网络性交换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特殊主义的交换模式“并不具备交易扩展的潜能”,由于网络性交换以“熟悉社会”中的信任为基础,生活上被土地所束缚的乡土社会的陌生人之间是难以信任的,也就难以发生经济性的交换,限制了资本的流动范围,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总之,网络性交换是一种人情模式的交换,可以说中国的乡村工业化带有先天的血缘和亲缘特性,选择网络性交换可以增强亲缘关系,保持中国的传统美德,符合伦理德性原则,但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
非网络性交换是一种理性工具,它追求的是资本的流动与兑换,不是社会关系;它关心的是权利和利益,而不是交换的对象。非网络性交换是通过对社会成员资本组合比例及积累量的调整而实现的社会整合,如前所言,这是一种较高级形式的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它具有普遍性和扩展性,是一种普遍主义的交换模式。普遍主义意味着对交换的另一方没有了解,也没有既存社会关系的束缚,只能以统一的交换规则相对待,可以通过协议、契约进行合作,有利于市场秩序的规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逐步建立的一种伦理规范,既实现社会资本的交换,也实现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交换。
乡村的社会交换并不是简单地选择一种交换模式,有可能存在两方面的趋势:一是网络性交换的非网络化;二是非网络性交换的网络化。农村社会交换中既体现伦理关联(社会关联依靠的是一种宗法的、亲情的伦理来维系),又体现契约关联;既体现人情伦理,又追求利益伦理。使非网络性关系获得了网络性特征,人们由原来单纯追求经济资本转变为既追求经济资本又注重社会关系的建构以获得社会资本,不难理解这主要是由于伦理型关联的依然存在,以及社会资本节约交易费用决定的不可或缺性造成的。这两种变迁在农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是“让正式关系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也使非正式关系具有更多的理性”。综上所述,网络性交换具有传统性和地方性,非网络性交换具有现代性和全球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两种变迁的社会后果是使社会成员通过“人情+利益”的机制整合在了一起。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交换;模式;互惠
农村社会交换是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的一个视角,“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这里我们从农村社会交换的模式、结果方面探讨农村交换中涉及的伦理问题。
一、农村社会交换模式的伦理选择
交换行为的发生和实现是通过交换模式来实现的,因此农村社会交换模式的理性选择就很自然地构成了对交换行为的正义性评价和规范的内容。交换模式的伦理性选择是农村社会交换的重要维度。我们根据中国乡村社会交换的范围,将乡村社会交换分为网络性交换和非网络性交换。网络性社会交换指的是发生在社会关系网络内部的交换,这种社会关系网络包括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这些关系是按照“差序格局”构成一个同心圆式的网络。非网络性社会交换是指发生于上述“差序格局”网络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交换,即陌生人之间的交换。这两种交换由于交换双方的关系不同,具有不同的交换模式和伦理意义。
1.网络性交换的特殊主义与非网络性交换的普遍主义。网络性交换基本特征就是建立在熟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正如费先生所言,“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乡土社会中的信任是“差序”的,在同心圆式的网络中,每个人的位置是固定的,相应地具有不同的信任程度。网络性交换正是依据信任程度具有个别性、选择性和特殊性。对于不同的对象或者买卖公平或者给多取少甚至分文不取。可见,网络性交换是特殊主义的交换模式:非网络性交换则突破了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网络范围,因而交换不存在“熟人之间的信任”基础,可见,非网络性交换是普遍主义的交换模式。
2.网络性交换的人情原则与非网络性交换的经济原则。在网络性交换这种交换模式中,赊欠是常有的事,往往是何时有何时再还上,也就是说,网络性交换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终极动因,而是表现为儒家文化中的“重义轻利”取向和费孝通概括的“人情”原则,或者说感性原则。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换不是为了获得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也不是某种权力,往往只是为了维持自己已有的社会关系网。对于一个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来说,关系往往要比金钱更重要。在非网络性交换模式中,不存在赊欠,奉行的是“一次交清”,在这种模式中,取而代之的是理性选择和价格机制的结合。因此,经济原则而不是人情原则成为非网络性交换的基本原则。非网络性交换是一种理性工具,它追求的是货币,不是社会关系,它关心的是权利和利益,而不是交换的对象。
3.网络性交换模式与非网络性交换模式的伦理选择。因为农民(尤其是现代农民)对市场信号的心理反应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其相应所表现出来的“理性选择”行为也是多元的,且受制于许多非经济因素影响。正如科尔曼.S.Coleman)所说:“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或计算)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但是判断理性’与‘非理性’不能以局外人的标准,要用行动者的眼光来衡量”只要是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村社会关系和谐的模式选择应都是合符伦理的。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的网络性交换不利于资本的积累和投资,限制了经济的发展。网络性交换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特殊主义的交换模式“并不具备交易扩展的潜能”,由于网络性交换以“熟悉社会”中的信任为基础,生活上被土地所束缚的乡土社会的陌生人之间是难以信任的,也就难以发生经济性的交换,限制了资本的流动范围,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总之,网络性交换是一种人情模式的交换,可以说中国的乡村工业化带有先天的血缘和亲缘特性,选择网络性交换可以增强亲缘关系,保持中国的传统美德,符合伦理德性原则,但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
非网络性交换是一种理性工具,它追求的是资本的流动与兑换,不是社会关系;它关心的是权利和利益,而不是交换的对象。非网络性交换是通过对社会成员资本组合比例及积累量的调整而实现的社会整合,如前所言,这是一种较高级形式的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它具有普遍性和扩展性,是一种普遍主义的交换模式。普遍主义意味着对交换的另一方没有了解,也没有既存社会关系的束缚,只能以统一的交换规则相对待,可以通过协议、契约进行合作,有利于市场秩序的规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逐步建立的一种伦理规范,既实现社会资本的交换,也实现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交换。
乡村的社会交换并不是简单地选择一种交换模式,有可能存在两方面的趋势:一是网络性交换的非网络化;二是非网络性交换的网络化。农村社会交换中既体现伦理关联(社会关联依靠的是一种宗法的、亲情的伦理来维系),又体现契约关联;既体现人情伦理,又追求利益伦理。使非网络性关系获得了网络性特征,人们由原来单纯追求经济资本转变为既追求经济资本又注重社会关系的建构以获得社会资本,不难理解这主要是由于伦理型关联的依然存在,以及社会资本节约交易费用决定的不可或缺性造成的。这两种变迁在农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是“让正式关系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也使非正式关系具有更多的理性”。综上所述,网络性交换具有传统性和地方性,非网络性交换具有现代性和全球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两种变迁的社会后果是使社会成员通过“人情+利益”的机制整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