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 >

农村养老论文范文发表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的行列。农村养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农村养老论文范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村养老论文范文发表篇1

  浅析农村养老模式

  摘 要 我国从跨入新世纪开始,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逐年增长。农村的老龄人口更是以比城市更快的速度增长,另外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在变化的家庭结构、社会环境中受到冲击,农村的养老面临资金缺乏、老年人需求特别是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因此,本文通过对江苏江阴地区的养老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一种针对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即通过农民的自愿参加成为会员,享受俱乐部带来的福利的同时履行一定的义务,形成一个由老年人组成的老年生活互助团体。并结合农村的具体环境对其进行优势分析。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马斯洛需求层次 农村养老 俱乐部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

  通常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该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是否占总人口的10%及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是否占总人口的7%及以上。根据这个标准,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百分点。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农村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口比例达到8.1%,高于镇6%和城市6.7%的水平,农村老龄化人口占总老龄人口的67.4%。从统计数据来看,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高,增长速度也更快。

  根据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的剖析,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速度快,老龄化程度高;二是未富先老。这两个特征,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以上的人口数据是第一个特征的写照,第二个特征在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的模式下也表露无疑。以最简单的恩格尔系数来看,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5%,农村居民家庭为41.0%,城乡的生活水平的差距可见一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农村的养老状况不容乐观。

  二、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因为这五类需求存在着重叠,故而从三个方面论述调查中的农村养老现状。

  首先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所需要的资金来看农村养老的资金现况。

  传统的家庭养老,养老资金就是子女收入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养老也逐步兴起。根据调查区域江阴市的实际状况(其他地区只是在时间上有差异),以2010年为界,将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以《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为制度发展思路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缴费为主,辅之以乡村集体补助,这一制度没有体现国家财政的支持,实际上是农民个人储蓄,是居民自养。现阶段,调查区域江苏省江阴市,根据国家《社会保险法》规定及江苏省、无锡市相关要求,在2009出台了“居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及实施细则”,并在2010年全面实施。江阴地区通过制度安排,将过去农村养老保险纳入了居民养老保险,实现了城乡一致性,是惠农的一大进步。但是,这一制度安排仍旧有着不可忽视的不足:首先,是缴费标准的6个档次,从100元到1100元的差距,仍旧走不出保富不保贫的困境,当下农民因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第一选择依旧是最低档次的缴费标准;其次,养老金统归市级财政专户管理,在CPI高涨不下的情况下,其抗风险能力和保值增值的能力也让人担忧;再者,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居民个人账户的缴纳负担较为沉重,特别是没有工作单位的居民月缴费159.04元,以80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来看,占到了月收入的19.875%,但是这部分人实际上是没有收入来源的。

  其次,从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方面来看,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横向对比更为缺乏,纵向对比更是今非昔比。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在农村也“崭露头角”。由生活的时代不同所导致的生活习惯、生活作息、生活节奏的不同,给代际之间的交流制造了很大的障碍,农村的生活节奏的骤变,给老年人带来的不只是生活规律的改变,更多的是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不适应、不安全和无归属感。另外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空巢老人一方面面临着生活自理问题、另一方面在孤独的环境中常常以消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这些调查中出现的情况,实际上是老人们常年得不到亲人的关爱所致,农村中经常出现的老年人自杀事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如此。

  再者,从需求的高层次尊重与自我实现来讲,农村的老年人也有着不一样的体验。

  我们常说的社会分层也存在于农村社会中,以生活条件为基础的观察显示,生活条件较好的农民,或是很积极的参加村里的各项活动或是对村里的集体活动很漠然,这与他们自身所受的教育和子女所受教育有关;生活条件较为一般的农民,更愿意参加不是村委举办的活动,而是由身边人提出的各项建议活动中。这种分层现象,是长期的劳作活动所造成的,共同的劳作内容,相似的生活习惯让同一阶层的人更加彼此熟悉,也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另外农村人的“要面子”,使得老年人更加注意不和不同层次的人有过密往来,一方面是怕被别人说三道四,另一方面也是交流有困难,大家关注的东西不一样。这样的现状与以前农村的互助和谐的气氛不一样,想要在如今孤立的局面中获得大家的认可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或者说农村老年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但无论是因为经济原因还是心理因素,我认为老年人实现自我满足的有效途径必然是要建立共同的生活圈,并在生活圈中发挥专长,服务他人,因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三、根据调查现状提出农村养老模式

  (一)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基本情况

  据《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各类老年福利机构数和收养老人数实现同步增长。

  社区养老在新兴的各种养老模式中,是最能填补家庭养老空缺的,尤其是在情感方面。从社区的定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来看,社区本身也承载着生活在社区的人们的部分情感。就社区养老中联系密切的社区居家养老来说,将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老年人享受社区服务,以家庭供养为核心,社区服务为关键的模式也很适合农村地区。但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社区养老还不具备硬件上的设施,活动场所、交通条件、服务人员等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无法真正运用。机构养老因孝道的“道德”因素在农村更是受到排挤,所以农村的养老服务实际上还是家庭养老,但是如上文的现实情况分析,传统的家庭养老也正日益受到挑战,故而探求适合农村的养老模式迫在眉睫。

  (二)俱乐部式的农村养老及其优势分析

  通过对江苏江阴地区养老现状的分析,并结合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我认为在农村可建立俱乐部式的体现互助合作、自我治理性质的农村养老模式。

  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即是通过农民的自愿参加成为会员,享受俱乐部带来的福利的同时履行一定的义务,形成一个由老年人组成的老年生活互助团体。

  养老俱乐部的规模应控制在20人之内,这样活动场地就可以直接设在农户家中,另外虽同是老年人,但其年龄仍不能集中,而是应该相对分散,这样方便俱乐部会员实现互助,例如从体力上来讲60岁的老人可以照顾75岁的老人。俱乐部会员可享受参加俱乐部带来的归属感、并在活动中得到自我认、同获得自我实现,同时俱乐部的互助可采用类似交换券的形式使会员的权利与义务实现对等,在义务方面缴纳一定的会费、参加俱乐部重要活动等。

  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的优势:

  (1)功能齐全。

  俱乐部是具有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它具有着社交功能、心理功能、力量功能,总之,俱乐部能让身为志趣相投的团体中的一员拥有归属感、树立信心、自我满足。这基本上解决了农村老年人情感空虚、自我实现不能满足的现状。

  (2)因地制宜,文化传承。

  在城镇化过程中,人们一味地拆旧建新、营造仿古建筑,甚至照抄中大城市景观式样,农村的传统景观遭到破坏,丧失了各地的特色和优势,导致了现阶段的农村丧失了传统农村活泼自然的居住环境与亲切自然的生活气息,和睦互助的友好邻里关系也日趋淡漠。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由根据志趣相投的人组成,他们对于地方的风俗人情比较了解,同时作为一个团体,他们比协会更容易活动,即他们有更多表达自身愿望的自由,只要建立合理的章程,来自俱乐部的社会力量就有足够的空间来维持地方文化的特色性。同时传统上由老年协会编写的类似地方志的地方历史书籍也可借由俱乐部完成,一方面有亲身感受,另一方面也是“老有所为”,再者可以为俱乐部创造利益。

  (3)凸显主动性与互助性。

  一般的城市社区养老是提倡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生活服务,但是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一贯的做法是村民主动参与,发挥主人翁地位。俱乐部的自愿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延续了农民一贯的优良作风,另外,俱乐部内部的成员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生活背景、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够互相帮助而不会因互不交流、语言不通等机构养老内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彼此疏远。

  (4)可操作性强。

  由古而来的村落是基于血缘关系形成的宗族的聚集地,现阶段农村的大多数居民彼此之间也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的,他们原是“本家”,虽然有着利益分歧,但是也有着相互信任的根基,在养老方面更是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在养老保险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节省专业人员的服务费用,在有需要时采取俱乐部成员子女轮流看护,有看护能力者照看需要看护着。俱乐部会员的可继承性也让俱乐部会员不用担心自身利益得不到充分补偿而患得患失。另外集聚的会费也可以进行稳健的投资活动,以提高会员的生活水平。

  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是在考虑农村养老现状、农村硬件设施和居民居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农村开阔的自然环境和亲切的生活气息中能够发挥其优势,更重要的是能够弥补农村养老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缺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4.

  [2]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

  [4]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6.

  [5]江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江阴市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解读.http://www.省略/.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72.

  [7]赵立新.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式社区养老.人口学刊.2009.04.

  [8]赵勇,张捷,章锦河.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与方法研究.人文地理.2005(1).

  <<<下页带来更多的农村养老论文范文发表

324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