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社会现象分析思考论文(2)
热门社会现象分析思考论文
社会现象论文篇1
浅谈社会文化消费现象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消费多元化、个性化和健康化的时代,在这种消费文化背景下,以满足消费者的就餐环境为主,饮食为辅的主题餐厅,因其独特的经营方式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题餐厅依靠其文化设计特色,在满足消费者饮食需求的同时,还满足了其文化、精神、个性等需求。文章主要对主题餐厅的文化特色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的文化设计。
【关键词】消费文化 主题餐厅 文化设计
近年来,人们的消费模式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且社会民主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不再单一,各种自由、叛逆的思维观念逐渐被社会所认同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主流的事物和行为消费已经不再让人感到奇异。在这种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的经营者对人们的餐饮需求进行了分析,从文化个性化、差异化等方面不断对自身的经营方式进行完善,以探究能够让企业持续发展的经营方法。主题餐厅主要是运用一个或多个文化主题对餐厅内部进行空间设计,并涉及大量符合所选主题的产品和服务行为,同时满足消费者饮食和文化需求, 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但目前有很多主题餐厅片面追求空间设计的新奇和独特,导致文化缺失或者主题文化表达不足、差异性低、个性不鲜明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餐厅的业内竞争能力。
主题文艺餐厅文化特色
文艺餐厅的概念。主题一词最先出现在艺术创作中,是贯穿整个艺术创作的核心,主要是利用多种艺术创作手段以及艺术形象将主题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描述,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是围绕着主题展开,主题是艺术创作的灵魂②。主题餐厅的设计和艺术创作一样需要一个作为设计核心的主题,然后在餐厅的文化设计中,围绕这一主题,不断强化主题文化的作用,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特征进行挖掘和处理,利用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餐厅的饮食环境进行设计,营造出特色鲜明的主题文化,吸引消费者,进而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文艺餐厅的文化特色。主题餐厅的设计具有主题性、文化性和差异性三个特色,文化性则是其设计的核心。主题餐厅的差异性主要产生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餐厅的主题性则是其文化性和差异性的综合体现。
主题餐厅的文化性特色。主题餐厅作为一个餐饮消费场所,除了满足消费者的饮食需求外,还需要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来进行某种文化的展示,创造一个能够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就餐环境的休闲空间③。主题餐厅的设计从其菜品方面到服务方式方面,再到整个餐厅的空间环境设计方面,都涵盖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特色,并在政府的号召下,将创造性作为餐厅发展的主要文化研究方向,目前,我国市面上的主题餐厅多种多样,且均具有各自的文化表达特色,有的餐厅以营造豪华典雅的贵族感作为设计主题,不同的主题餐厅以自身所选的不同文化主题为支撑进行餐厅的设计和经营。
差异性主要是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所表现出来,来自文化性。主题餐厅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主要是通过主题的文化内涵体现,其菜品、餐具以及空间造型等都和传统餐厅存在不同之处,其服务和销售方式也具有独特的个性。这种差异性氛围营造需要设计师对主题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寻找其中的重点,选择和其他餐厅不同的表达方式,创新自己的餐厅文化,彰显自身的独特,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④。
主题餐厅主题性特色
主题餐厅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主题,并作为餐厅经营模式制定以及餐厅空间设计的参考,让主题餐厅具有其鲜明的服务形象以及个性化,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确定主题餐厅自身特性所带来的独特市场优势。主题餐厅的主题性首先需要确立主题文化,然后给餐厅的消费者带来视觉印象,随后对其服务方式进行指定,充分表现自身主题文化中所涵盖的个性,提高餐厅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文化背景下主题文艺餐厅的文化设计分析
主题餐厅是一个具有消费性质的场所,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餐厅本身也是一个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商业场所,餐厅经营者需要以多种手段,对当代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满足,以吸引更多的顾客,获取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在餐厅里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会受到自身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取向、行为、消费审美等。因此,餐厅设计师对主题餐厅进行设计时,需要慎重选择餐厅的主题文化,并以消费者心理对经营方式进行确定,对于餐厅的就餐环境营造等也需要对当代消费文化进行分析。目前,世界上的餐饮行业都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消费文化能够对餐饮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以消费文化为背景,对当代的主题餐厅设计进行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餐饮市场、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
主题餐厅的分类。在这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背景下,主题餐厅需要凸显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主题餐厅能够选择的主题多种多样,文化内涵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个主题餐厅所表现出的风格主要看设计师对主题文化的选择以及设计方式。这里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种类也可以分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性质以及科学技术等⑤。以地域文化对主题餐厅进行分类,不同国家、地区以及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餐厅主题有东方的中国文化主题餐厅、日本料理主题餐厅等;也有西方的美国风情主题餐厅等。以不同的文化形式也能够对主题餐厅进行分类,文化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都是文化的一种体现。
消费文化的特点与主题餐厅的文化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人们的自我艺术感越来越强,对自身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开始进行重新认识,消费需求也不再是传统时代下要求产品具有强烈的同一性,人们对产品的需求逐渐呈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各类自我、叛逆、反传统的思想以及消费观念开始在社会上盛行,追求商品的个性、时尚和自我⑥。
消费多元化的背景下,餐饮市场也需要摆脱其单一化现状,迎合消费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餐厅服务、空间设计以及文化表现上让消费者在饮食方面得到满足时,精神方面也得到放松和愉悦,这也是主题餐厅设计时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主题餐厅想要吸引更多的客户,就需要满足更多人们的消费需要,以调动起主动性和积极性,达成这一目标设计师必须对各层次的人群的需求进行了解,将文化风格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努力让各类不同人群的需求得到满足。并在经营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品牌个性化和差异化,以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力。⑦
目前,很多人群在消费过程中,所注重的不是该产品的服务使用价值,而是其符号象征价值,消费符号的价值主要是通过其经济地位、文化地位以及政治地位来决定。消费符号本身只是一种象征性符号,并不具备现代社会特征,但能够表达产品的风格、品味、流行等意义,在主题餐厅中使用消费符号能够让主题餐厅区别于其他竞争者,成为其特殊标志,提高餐厅知名度和影响力。主题餐厅的设计需要遵从我国“�c奢崇检”、“精神至上”的传统消费文化,以弥补我国长期炫耀式消费以及市场消费所造成的饮食文化缺失现象,并倡导知足闲适的传统消费理念,为主题餐厅的健康、绿色饮食指引发展方向。
结语
随着社会整体物质条件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消费思想越来越标新立异,导致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文化出现,人们希望自身的消费获取的商品能够体现自身的个性、审美以及身份。目前的餐饮市场,也需要产品、服务以及室内空间设计能够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并能够迎合顾客的文化审美和需求,以达到贴近顾客心理的目的,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得到一定的发展空间。这类主题餐厅的出现,充分满足了大量饮食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饮食和精神消费需求,以其个性丰富的餐饮产品设计、服务方式以及餐厅空间设计吸引不同精神需求的消费者。
【注释】
①陈卓:“达斡尔族民俗文化在主题餐饮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②范蒙:“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的文化设计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③李碧:“主题餐厅室内设计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④孙传志:“主题餐饮空间特色设计探析”,沈阳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⑤杨亚林:“主题餐厅空间设计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⑥陶文静:“厦门主题餐厅的文化氛围营造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⑦谢蓓:“主题酒店的地域文化性设计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社会现象论文篇2
试谈网络乞讨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摘要】网络乞讨近来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它的产生与蔓延给网络社会的公信力带来了诸多挑战。针对网络乞讨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可从教育引导、舆论宣传、网络监管等方面加以防范和限制。
【关键词】网络乞讨 诚信 网络监管
2003年,上海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人员看到国外白领进行网络乞讨暂度难关的报道后,创办了国内首家网络乞讨网站――上海世博网络乞讨商城。引起了人们对网络乞讨的关注。据考察,美国女子卡伦・博斯纳克是网络乞讨“第一人”。卡伦・博斯纳克由于滥用信用卡,欠了银行2万美元。情急之下,她建立了一个名叫“拯救卡伦”的网站。恳求光顾网站的人捐款一美元帮她还清债务。网络乞讨获得了奇迹般的成功。她很快就募集到一大笔钱。于是,很多美国人开始效仿她,网络乞讨流行起来。2008年。我国海口的一些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请您施舍一元,让我奔小康”式的网络乞讨。加入网络乞讨的大学生群体在不断增多。在我国,网络乞讨有蔓延之势。论坛发帖、电子邮件、聊天工具都成为他们乞讨的渠道。
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乞讨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现象,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面对网络乞讨这一新生事物,人们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网络乞讨的基本表现和类型、兴起的原因、危害及对策研究等方面逐一分析。
一、网络乞讨的基本表现及类型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乞讨业也进入了E时代。网络乞讨一族以上网留帖或者发送电子邮件甚至开办专门网站的形式向网民乞讨。他们的乞讨宣言常常催人泪下,理由千奇百怪。正如街、头乞讨一样。网络乞讨只是现实生活中的乞讨在虚拟网络中的映射。虽然网络乞讨的理由五花八门,但根据乞讨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哭穷型:以“署名蔡伟青的网络电邮”为典型代表
2003年4月,在北京的于先生收到一封陌生的电子邮件,寄件人自称是“待业人员”,因为“家中存款已用完,现在只剩14元钱,快没饭吃了”,只好靠发邮件的方式求助,“给我10元钱吃饭。请到中国银行往我的中国银行账号上汇款。”最后。还留下了一个中国银行的账号和户名叫蔡伟青。“哭穷型”乞讨的理由多是“亲人生病、天灾人祸、没钱吃饭”之类。用大篇幅的文字描述受困情况以博得同情。这种类型的乞讨在网络乞讨中所占比例最大。难以分清是否为真正的需要救助者。
2、融资型:以“上海世博网络乞讨商城”为典型代表
国内首家网络乞讨网站――上海世博网络乞讨商城。网站设立了“乞讨论坛”,而帖子中的“乞讨者”并非缺衣少食的穷人。类似“急需30万创业资金”这样的帖子占据了较大比例。“融资型”乞讨主要分两类:一种是在创业之中或有创业的打算,希望通过网络途径得到资助,’能否得到帮助对生活影响不大;另一种是纯粹出于娱乐的目的,发帖以博得点击率和浏览量。以此体验网络乞讨的乐趣。
3、创业型:以“小女子乞讨网”为典型代表
2004年年初,网民“小女子”成为热门人物,她的“小女子乞讨网”以出售私人物品的形式“换点零花钱”。出售的物品从毛巾、胸衣、裙子等衣物到她旅游购买的各种纪念品,价格从20元到5000元不等。“小女子乞讨网”实际上是一种网络创业行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乞讨,只是借用网络乞讨的名义来吸引人们关注,以利于物品的出卖。
二、网络乞讨兴起的原因探析
网络乞讨能够受到许多网民的追捧并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有其深层的原因。其中包括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道德环境的宽松、社会成本的低廉,以及“成功乞讨者”的示范效应等诸多原因。
1、网络传播方式的变革为网络乞讨的兴起提供了舞台
近年来,由于使用因特网的人数不断增加,网络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互联网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隐蔽性,用户在网络上仅仅以一个物化的符号出现,每个人都非常容易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网络乞讨可以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匿名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发送乞讨信息来获得别人的同情与施舍。网络的隐蔽性保护了乞讨者。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需面对乞讨所带来心理负担和舆论压力。
2、网民的同情心与好奇心为网络乞讨提供了可能
乞丐要装得很可怜。以博取别人的同情心。网络乞丐也不例外,有些乞讨网站深谙此道,他们制作了许多影像文件,里头摆满了各种各样乞丐街头要饭的照片,打开音箱,你甚至还可以听到类似“老爷太太行行好吧!赏点钱给无家可归的人,上帝会保佑你的”等让人心酸的哀求乞讨语。当你被打动献出爱心时,还可听见零钱丢在碗里当当的响声,真有点身临其境的感觉。许多网民正是出于同情心和对网络乞讨的好奇,开始捐赠的。“成功”的网络乞讨者获得了网友的捐赠。对网络乞讨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社会道德约束力下降为网络乞讨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道德规范特别是一些旧有的价值观被削弱甚至被完全抛弃,而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处于一定程度上的“失范”状态。而道德本身就是一种软性控制,靠的是人们自觉的认同与遵守。虽然不劳而获的行为是遭到人们谴责的,但是只要不触犯法律,人们也只能限于口头上的声讨、谴责而已。再加上网络的隐蔽性特点,乞讨者无需接受面对面的道德谴责。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网络乞讨的气焰。
4、低廉的社会成本对网络乞讨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街头乞讨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廉价出卖尊严来换取同情,而网络乞讨者不需要直接面对乞讨的对象。网络乞讨者在乞讨的过程中。以文字为主要乞讨工具,部分乞讨网站还辅以形象化的声音和图片,成本低廉,甚至可以说是无成本的,特别在社会道德评价体系和约束体系相对宽松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正是低廉的社会成本吸引了许多网民加入到网络乞讨的行列。
三、网络乞讨的主要危害与弊端
网络乞讨之所以在我国有蔓延之势,与一部分人对网络乞讨的定性有关。在他们看来,网络乞讨只是一种个人行为,是否进行施舍是网民个人的自由选择,而忽视了它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负面“示范效应”。与街头乞讨一样,很多网络乞讨者在乞讨时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使对方认识错误或持续陷于认识错误,进而获得施舍。这其实是一种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进行诈骗的活动,数额较大达到量刑点时,即可构成诈骗罪。就施舍人而言,对网络乞讨者的施舍,有可能助长某些人不劳而获的心理。这样的助人行为并不值得提倡。网络乞讨的危害和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青少年产生一种负面的“示范效应”
青少年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有着模仿的天性,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为他们模仿和复制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实践平台。许多青少年通过网络和大众传媒知晓了网络乞讨这一新奇的行为方式。受好奇心的驱使加入网络乞讨的行列,鼓励和纵容了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等不良社会风气的滋生和蔓延。对青少年产生强烈的负面“示范效应”。
2、削弱了青少年的诚信和法制意识
网络社会是一个隐蔽虚拟的空间,青少年网上行为的自律除了靠道德操守外,更要靠法律意识的制约。网络在网络乞讨中只是一种交流、传播的工具,是否进行施舍是网民自由选择的,而乞讨者所要求的施舍金额大多为1元到10元之间。诈骗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所以目前大部分网络乞讨并不能列入违法犯罪。只是一种游走于道德与法律边缘、处于“中间地带”的行为,这种行为方式极易纵容青少年在网络空间的不诚信、不自律、不守法。产生无视法律、弄虚作假的意识和行为,削弱青少年的诚信和法律意识。
3、对网络社会公信力形成威胁
慈善事业的发展一要靠诚信,二要靠公民的同情心,其中诚信是处在第一位的,因为同情心也要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而如果施舍之后知道自己被骗的话,那么慈善意识就会在无形之中被削弱和抑制。因为怀抱着一颗善良的心被骗所受到的打击,要远远比因为贪婪被骗受到的打击来得深重。不论“网络乞讨”的动机是出于好奇心还是不劳而获的心理,这种公然对社会信用度的挑战,都只会让我们本已缺乏公信的社会更加混乱。
四、对策与思考
网络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本应成为一个提供社会救助的有效平台,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具有高度公信力的慈善救助网站,使这一平台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网络乞讨,我们不仅要加强教育引导,还应运用网络监管手段加以限制,否则有可能成为不良社会风气的发源地,甚至成为犯罪的诱因和温床。
1、加强教育引导,消除网络乞讨行为的思想根源
应该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人们提高辨别是非、端正行为的能力。充分认清网络乞讨是由于一种畸形的、不劳而获的心理而衍生出来的荒诞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真正认识到网络乞讨行为的危害性,自觉抵制网络乞讨行为的发生和蔓延。
2、加强网络监管,建立规范的网络救助体系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网络监管部门的作用,加大对网络乞讨行为的发现、辨别和处分力度,使虚构事实、编造谎言欺骗网民的恶意网络乞讨行为无处藏身。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充分运用网络自身公开、便捷、反应迅速的特点,引导构建网络慈善行为的平台,使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网民可以通过慈善网站申请救助,这样一来,网络救助就成为一种公开的、公众的,并且有政府公信力做基础的行为,从根本上消除网络乞讨现象出现的可能。
3、加强舆论导向,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有必要通过舆论的导向作用,使广大网民充分认识到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应负的责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尤其要加强对恶意网络行为的辨别和防范,防止因为好奇或者怜悯等心理给网络乞讨等行为提供生存空间。同时,广大网民要积极主动声讨具有恶意欺诈性质的网络乞讨行为,齐心协力在网络世界营造一个真善美的良好环境,使恶意的网络乞讨行为成为过街老鼠,无法在网络社会立足。
猜你喜欢:
1.社会现象分析论文
2.社会现象优秀作文
4.社会现象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