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 >

关于社会道德的论文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道德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社会道德的论文范文篇1

  社会道德现状初探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在道家老庄那里,道德是个哲学范畴。“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是对“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心,并按照自然规则办事。《道德经》五十一章讲:“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孔子主张“道之以德”,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礼、智、信、和等。“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辞海》对“道德”的定义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手段和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态。”今天,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一、我国的道德现状

  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良好态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可以说我国的道德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念正在中华大地上延续和发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深入人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涌现出了一个个道德楷模,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这些道德楷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在继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先进人物高尚道德的同时,又结合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新形势,形成了新的时代特点,体现出当代道德精神的精华。在如今人们呼唤“救救道德”,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渴望回到德风淳朴的年代的时候,这不正说明人们越来越需要道德,越来越重视道德吗?

  但是,我们在看到道德生活中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在道德建设上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如物欲横流、精神空虚、信仰淡薄、信誉危机、诚信缺失、见利忘义、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变形等在不少人身上表现十分突出。职业道德、婚姻道德、家庭道德以及公共道德也受到了很大冲击。在商品经济大潮下,人们似乎失去了应有的约束,许多行业不正之风、政治腐败现象日趋蔓延。所以,目前我国的道德现状是“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

  二、出现道德危机的原因

  当今中国之所以出现道德危机是因为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生成过程中,成熟的道德文明建设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往往更为复杂和缓慢。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目标虽已明确,但其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还处在不断探索、建设过程之中,因此其道德危机本身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历史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转型的背景使然

  这从中西方社会发展史中都能找到证明,如我国近代历史上两次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期间出现过社会动荡,龚自珍将当时的情景描写为“人心惯于奢侈,风俗习于游荡”。而西方社会在原始积累时期,从封建道德束缚下脱胎而来的新兴资产阶级更是将追求个人利益推向极致。对此黑格尔也曾说过:“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的形式……自从阶级对立以来,正是人的恶劣情欲、贪欲和权势造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而每一次社会动荡或改革初期实际上都是人性恶的大暴露。随着市场经济改革逐步展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我国目前道德危机的出现可以说是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状况,因而必须加快改革建设,从而尽快度过这一道德危机期。

  2.新的道德体系的缺失

  中国向来重视道德教化,有着几千年的道德教育传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道德教育经验。但近代中国社会自现代化转型以来,从鸦片战争经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后,对落后腐朽的封建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无疑是极为必要的,但对于继承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方面则缺乏应有的重视,现代化转型缺少传统道德资源的必要支持。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重建和文化的转型,原有的道德规范所依存的社会基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道德在总体上处于守势,它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反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地位上又处于被重新审视和批判的位置。于是,旧的道德体系动摇甚至瓦解,而比较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正处于道德建设青黄不接的真空时代。

  3.道德教育的畸形与无力

  道德教育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占有重要地位,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给中国的道德教育带来较大冲击。家庭教育单一、学校道德教育滞后、社会教育偏弱等也是导致中国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

  4.社会赏罚机制不够完善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中华民族具有重教化、重个人修身养性和自律的传统。但是,在当下社会失范、失序、失调现象比较严重和人们的自律意识匮乏的情况下,要使人们都“择善弃恶”,光靠传统美德似乎还远远不够,而应更依赖于完善有效的赏罚机制。如果我们的政策、制度能够充分体现“德得相通”,使人因德而得、因不德而失,那么其价值导向作用必然是强有力的,也必然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道德危机。

  三、消除道德危机的举措

  中国道德危机给正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阻力,因此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消除道德危机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1.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古人说得好,“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当前社会的物质供应量尚不能充分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的需求。社会发展和收入分配的不平衡造成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这也为道德危机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公平和公正是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如果没有强大的社会生产力保障,没有丰富的物质资料供给,没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就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公平和公正。   2.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前中国正处于伟大复兴之际,构建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复兴的重要保障。其中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思想文化的优秀部分应当并且完全可以成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其中孔孟学说更能体现儒学的本意,它包含了朴素的真理,拥有可以继承和发展的广阔空间。其仁义礼智信之五常,仁义、忠恕、孝悌、诚信的劝谕,在现实社会中因稀缺而显得弥足珍贵,它可以规范人们在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科学教育等各方面的活动。对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要学习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要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思想文化、哲学科学,做到为我所用。个人力量是渺小的,民众的力量是伟大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靠发动各阶层民众,才能走出适合中国的道路,创造先进的价值体系,为世界提供新的选择。

  3.加强道德教育

  在新的时期,加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用强大的精神支柱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我们应突出重点,全面加强各个领域的道德建设。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教育。

  一是党政机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努力成为勤政爱民的模范和廉洁奉公的楷模。二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家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影响到职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凝聚力,他们在参加对外经营活动和公关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指向对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面貌也产生很大效应。因此,要加强企业家的职业道德修养,使他们自觉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规范。三是青少年,他们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祖国未来和民族强盛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4.建立健全社会赏罚机制

  道德主要依靠良心自觉发挥作用,但人的良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良心的形成过程,就是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良心就是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在这个过程中,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会受到肯定和奖励,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会被否定和受到相应程度的惩罚,人们在激励与约束相辅相成的机制中经受着道德磨炼。这一过程表明,道德良心既是“奖励”出来的,也是“惩罚”出来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充分发挥其示范导向和辐射带动作用。事实证明,充分运用先进典型和榜样的力量,积极发挥高尚人格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是加强道德建设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我们应让法制建设成为道德建设的坚强后盾。

  人们往往只看到发达国家公共秩序良好的一面,却忽略了发达国家社会公德背后的法律支撑,当闯红灯、乱停车、随地吐痰等轻微违法行为的代价都承受不起时,人们自然就会变得更加“有道德”。中国自从实行“醉驾入刑”以来,酒后驾车的人数陡然下降。这是道德觉悟提高了,还是惩戒机制奏效了?答案显然是:双赢!治乱当用重典,治理当前的道德突出问题,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法治的作用。这就是说,既要有道德的教化,又要有法律的约束。因为道德良心仅仅靠正面的肯定和奖励是不可能健全成熟的,一定要有相应的否定和惩戒机制,才能促使人们形成“趋善避恶”的条件反射并养成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健全成熟的道德良心。

  5.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加强道德建设,解决道德问题,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能只当旁观者;都应该成为良善道德环境的维护者,而不能只当享受者;都应该成为躬身行德的实践者,而不能只当评头论足的“批评家”。强调道德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就是强调道德建设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事事可为。每个公民都负有道德建设的责任,都是道德建设的主体。道德建设的成就人人有一份功劳,道德领域的问题人人有一份责任。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人的德行能够折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我们理想的道德家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树立新时期的道德观,必须让“八荣八耻”走进内心,融进自己的实际行动中。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把道德建设不断落到实处,并逐渐渗透、融入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去,积极参加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城市文明建设活动,主动参与“希望工程”“志愿者”“手拉手”“春蕾计划”“扶困助残”等公益活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加强自身修养,加强人格锤炼,为弘扬社会新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尽心、尽职、尽力。

  参考文献:

  [1]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2]黑格尔・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关于社会道德的论文范文篇2

  论和谐社会视野下伦理道德建设的意义

  【摘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对伦理道德的传统高度重视,而“和谐”是中国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先哲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不管是治国、做人、持家、人士、人文、从教、经商,都要把伦理道德放在第一位,自觉接受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关键词】和谐社会;伦理道德;市场经济

  从古至今,伦理道德已成为人们价值观形成的思想道德基础,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离不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扬弃。

  一、传统和谐社会伦理道德建设

  (一)传统和谐精神的公平正义观

  针对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和不公平的社会制度,追求公平正义一直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理念的核心内容。《管子·形势解》中记载:“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管子·牧民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老子》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公”的解释就是“平分之,从八从厶。八犹背也”。上述这些观点,带有强烈的平等色彩。历代农民起义,所喊出的口号也是追求平等,如“均贫富”、“等贵贱”等。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这种狭隘的平等观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没有上升到法权意义上的权利平等来认识,肯定具有无法弥补的缺陷。古人之所以对公平正义如此重视,一方面说明公平正义对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一种伦理道德理想,公平正义是社会和个人的普遍追求。任何社会时代,只有公平得到体现,正义得到伸张,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繁荣进步。

  在当代,公平正义观念要求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它要求党和政府在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时,逻辑起点必须恪守公平正义的原则,必须使公平正义在社会每个阶层、每个群体甚至每个人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公平正义成为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和努力实现的价值取向。这里我们必须清楚,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公平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均贫富,公平体现的是人的基本权利的平等,公平是公民的社会回报与付出相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生产力总体水平的限制,社会的公平程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越是这样,越应该尽量做到公平正义,因为公平与正义是人民的希望。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社会的文明进步,来自于社会自身创建的公平正义的架构,以及生活在这一架构下的社会公民伦理道德意识中对公平正义的主张和实践。现实中,每个人都需要公平正义,希望自己获得公平正义,但是公平正义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准则.,需要每个人共同遵守,我们不能仅仅希望自己享受公平或者正义只降临在自己身上而不做公平正义的实践者,只有每个公民都为公平正义不懈努力的时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理想才能变为现实。

  (二)传统和谐精神的明礼诚信观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至治国安邦的举措,下至个人的行为活动,无不受到礼的指导和约束。“礼”作为“法”的必要补充,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职能。从广义上说,我国古代的“礼”是泛指典章制度、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仪式节文规矩。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这纲纪也。”(《荀子·劝学》)此外,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和程颐也曾说:“礼者,人之规范。”(《河南程氏粹言》)这些都是指广义的礼,涵盖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

  市场经济是一种诚信经济,和谐社会是一种诚信社会。诚信成为融洽现代社会的最基本的元素。明礼诚信是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乃至国家与国家关系的道德准则,缺乏诚信,无论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无立身之处。《孟子·离娄上》中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韩愈在《原道》中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曾国藩在《复贺耦庚中丞》中说:“窃以业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是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个人无形资产,诚信的约束不仅来自外界,更来自我们的自律心态和自身的道德力量。

  二、和谐社会视野下伦理道德建设的意义

  和谐,追溯其词源,意即和睦协调。和者,睦也,即和衷共济、内通外顺;谐者,合也,含顺畅协调、相辅相成之意。作为伦理道德的范畴,“和谐”一词源远流长,从孔子的“和而不同”到孟子的“天人合一”无不包含着“和”与“合”的文化伦理精华。

  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丰富而深刻,老子、庄子、孔子等不仅对人类生命形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透辟的论述,而且在极为明晰的哲理思辨中还包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原理,指出了人对自然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及如何践履这些准则的方法,提出了崇尚自然、尊重天地、无以人灭天、天人不相胜等环境伦理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开创了和谐伦理思想的先河。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人际关系的“和谐”理论是十分深刻的,它能够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适度、适时、适当的和谐状态,并为中华民族带来稳定与祥和。将“和谐”用于人际关系,则能“宽则得众”,以宽和的态度待人,就会取得众人

  的信任。他们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今天都极有启发意义。只有与自然界保持和谐,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人类社会才能维持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才能既满足代内需求、实现代际公平,又能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但是,中国古代关于和谐的思想有着它的历史局限性,它的伦理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有很多糟粕的成分,也必须进行扬弃和改造,使之成为我们构建新型的、和谐的伦理道德的一部分。

  三、构建与市场经济秩序相适应的和谐伦理道德

  (一)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和谐伦理构建

  市场经济是有规则的经济,每个人必须在遵守信用和法律的条件下行事;每个企业必须在遵守信用和法律的条件下生产、经营,自由选择合作、买卖、转让,经营亏损企业依法破产赔偿;政府行为也必须在法律约束下进行。要建立和谐的经济秩序就要促进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用制度创新促进和谐伦理构建,这是市场经济秩序的伦理构建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通过信用制度创新,强化信用约束机制,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伦理构建。信用制度包括个人信用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完善信用制度必须建立个人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而进行消费、投资和经营的制度,建立资信评估、资信调查、信息咨询的中介机构,建立社会信用管理监督系统。其次是强化信用的法律保障,维护信用秩序。要从立法上明确法律责任,从司法和执行上落实法律责仟,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就可以通过制度的约束实现道德约束的硬化,使个体的道德意志上升到群体道德意志,使人们在遵守制度中,实现从他律到自律、从必然到自由的超越。显见,制度创新是伦理建构的前提和保证。

  (二)完善与市场经济秩序相适应的伦理约束体系

  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体系,推进道德建设的现代化,是伦理建构的内容和基础。首先,市场经济的伦理建构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发展规律为基础。不仅要树立利益导向、等价交换、社会需求决定生产等市场经济的基本伦理观念,而且要继续进行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宣传。

  其次,市场经济的伦理建构必须体现市场主体的基本特征及主体间的伦理关系。要促使血缘伦理、地缘伦理、亲戚朋友伦理向适合于整个市场、社会的普遍伦理发展,实行普遍尊重人的生命、财产和自由的主体责任伦理,强调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此外,市场经济的伦理建构必须把伦理体系的选择、继承、创新结合起来。我们需要继承传统的儒家伦理,因为它是以善为价值取向、以人的群体为价值主体的;继续发扬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强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公而忘私、集体协作;对西方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伦理观进行有选择地创新,吸收以功利为价值取向、以个体作为道德主体的伦理道德的合理因素。

  (三)加强社会各行为主体的道德协调

  市场经济秩序的伦理建构关键在于实施和运作,因此,离不开社会组织结构的道德协调。首先是通过政府进行道德调控,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不偏离市场的目标,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其次是加强社会结构包括消费者、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的道德监督管理。此外,还要营造公众舆论环境,通过教育和宣传进行道德评价、道德教育,提倡规范的伦理观念,制约和约束不守伦理的行为。

  四、结论

  人类社会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方面,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固然反映并服务于社会存在,但它同时又作用于社会意识本身。这不仅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充实和完善自身的需要。当政治、法律思想借助强制的力量与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调整社会的秩序时,伦理道德可以采用和风细雨的方式,强化人们遵纪守法的内心信念。

  参考文献

  [1]祝成生著.和谐文化与伦理秩序的当代重建[M].群众出版社,2008.

  [2]王铎.略论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相互支撑与和谐发展[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3).

  [3]牟永泉.崇尚伦理道德 促进人际和谐[J].经济师,2010,(7).

  [4]赵志浩.扬弃传统伦理道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84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