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 > 试论稻谷高产种植技术规则流程

试论稻谷高产种植技术规则流程

时间: 宁静642 分享

试论稻谷高产种植技术规则流程

  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于 2008—2010 年承担了由辽宁省科技厅下达的辽宁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 项目编号:2008201003) 。为更好地示范推广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合理有效地利用盘锦稻区的土地、灌溉水、温度和光照等农业资源,提高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减少对稻谷及周边环境的污染,全面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降低生产成本,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负责起草了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草案。

  1 规程的制定依据

  制定该规程引用了 GB?T17891 优质稻谷质量标准、GB?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NY?T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NY?T5117 无公害食品———水稻栽培技术规程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2 规程的研制过程

  本规程制定始于 2011 年 8 月,首先建立了由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有关专家组成的标准编写小组,并进行详细的任务分工与合作。在项目已取得水稻定量播种旱育壮秧、定量本株稀植移栽、定量施肥、定量灌溉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广泛地调研,收集了有关超高产水稻生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而制定了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草案。取得与盘锦稻区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的相关研究成果。( 1) 通过研究不同播量对水稻秧苗素质以及本田干物质产量、单位面积的颖花量和产量的影响,确定了盘锦稻区适宜播种量 150 ~ 200 g?m2,秧龄 40 ~ 45d、叶龄 5. 0 片[1]。( 2) 通过研究不同行穴距、移栽基本苗对水稻单位面积收获穗数、颖花量、结实率、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干物质积累量以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子粒产量的百分比等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指标的影响,确定了盘锦稻区高、中、低级土壤肥力条件下,水稻稀植移栽的行穴距分别为 ( 30 ~33) cm × ( 15 ~ 20) cm、( 30 ~ 31) cm × ( 15 ~ 17)cm、30 cm × 15 cm; 移栽基本苗数分别为 75. 0 万 ~82. 5 万?hm2、82. 5 万 ~ 90. 0 万?hm2和 90. 0 万 ~97. 5 万?hm2[2-3]。( 3) 通过研究氮、磷、钾肥施用量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确定了盘锦稻区水稻氮磷钾肥适宜施入量为氮 ( N) 240 ~ 300 kg?hm2、磷 ( P2O5) 90. 0 ~105. 0 kg?hm2、钾 ( K2O) 67. 5 ~ 90. 0 kg?hm2[4-5]。( 4) 通过研究氮素基孽穗肥施入比例水稻生育、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确定了盘锦稻区水稻氮素基肥、蘖肥与穗肥适宜比例为基肥 20% ~ 30%,蘖肥 ( 一、二次蘖肥比例 6∶ 4) 40% ~50%,穗肥 ( 促花肥、保花肥比例 7∶ 3) 25% ~30%[6]。( 5) 通过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时期遭受水分胁迫对其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确定了盘锦稻区水稻适宜的灌溉技术[7]。( 6) 通过研究不同药剂对水稻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确定了盘锦稻区水稻病虫草害的适宜防治技术[8-10]。

  3 规程的审定过程

  2011 年 10 月,盘锦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相关专家,对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制定的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草案进行了评审。结论如下:该规程从品种选择、整地开始一直到收获,包含了水稻生产全过程中各生育时期的生产管理要点,充分体现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技术内涵。内容详实、要求具体、指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对本地区水稻生产实现高产、优质及规范化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同时该术规程与我国当前推广的重大农业技术和本地区水稻生产现状相适应,具有较好的协调配套性。应用本技术规程不仅能生产无公害食品,而且还能实现高产高效,既能保证盘锦稻区粮食生产持续稳步发展,又能提高稻米质量。《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 DB2111?T 0048-2011) 作为盘锦市农业技术规范于 2011 年 10 月 28 日开始实施。

  4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4. 1 产地选择

  水稻生产地的空气质量、灌溉水质及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NY5116-2002 的要求。

  4. 2 品种选择

  选择经审定推广抗逆性强、丰产性好和生育期适宜的优质水稻品种,生育期 155 ~165 d。品质应达到GB?T17891 粳稻谷质量标准。 稻米品质达到 NY?T419-2007 大米品质指标粳米优质米 3 级标准。

  4. 3 整地

  秋翻整地: 旋耕 2 ~3 年后进行 1 次秋翻,翻耕深度 18 ~20 cm。春旋整地: 春季旱旋耕深度达到 12 ~ 15 cm,旋耕后进行旱修边、旱打埂等作业。盐碱较重的田块要注重泡田洗盐。根据施肥计划,旋耕前或水耙地前铺施基肥。整地效果达到田面平坦、上糊下松,高低差不超过 3 cm。

  4. 4 育苗

  水稻旱育壮秧指标: 秧龄 40 ~ 45 d,叶龄 4. 5 ~5. 5 片; 株高 15. 5 ~ 18. 0 cm,充实度 2. 5 ~ 3. 0 mg?cm;单株根数15 ~20 条,根白色,根毛多而粗壮; 叶枕距正常; 秧苗整齐一致; 叶色绿而不浓,叶面积指数4. 0 ~ 5. 0; 植株富有弹性,耐凋萎性强,无病虫害。

  4. 4. 1 种子处理

  种子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采用 15 ~ 20 ℃ 的温水浸种 3 ~ 4 d,同时采用 10% 浸种灵乳油 ( 5 000倍液) 或采用 25%咪鲜胺乳油 ( 3000 倍液) 浸种消毒。当种子吸水量达到其质量的 25% 时进行催芽,首先保持 30 ~32 ℃ 高温破胸 20 ~ 30 h,然后把温度控制在 25 ℃左右催芽,芽长 1 ~ 2 mm 为限,播种前摊开晾芽 6 ~8 h。

  4. 4. 2 选地做床

  选择靠近水源,地势较高,土质肥沃,无病虫杂草、无除草剂残留的园田、高台地或稻田地做育苗田。育苗田耕层土壤盐分含量低于 0. 2%。床长 10 ~20 m、宽 1. 8 m、高 20 cm 左右。

  4. 4. 3 配制营养土

  选择无盐碱、无病菌、无虫卵和无草子的肥沃园田土或优质旱田土与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 体积比 8∶ 2)混拌均匀,过筛后与壮秧剂充分混拌制成营养土。

  4. 4. 4 播种

  播种期: 4 月上旬至中旬播种。采用无纺布作覆盖材料的提早 2 ~3 d,种子未经催芽的提早 3 ~4 d。播种量: 150 ~200 g?m2。播种方法: 把配制好的营养土均匀撒施在隔离层上,播种前浇透底水,播种后覆土。

  4. 4. 5 苗田除草

  采用60%丁草胺乳油2250mL?hm2对水15kg 进行苗床喷施防治,或采用 1. 2% 丁?扑粉剂 10 ~12 g?m2进行苗床撒施封闭,也可采用 2. 5%稻杰悬浮剂 600 ~1 800 mL?hm2或采用 10% 千金乳油 900 ~1800 mL?hm2进行茎叶处理。采用丁草胺、丁?扑粉剂防治苗田杂草,一要控制床土的湿度,二要保证施药的均匀,以防止药害发生; 采用稻杰、千金防治应在稗草2.0 ~3.0叶龄期进行,既可提高防治效果,又可防止药害发生。

  4. 4. 6 苗期管理

  浇水: 播前浇足底水,播后至青头之前以增温、保湿为重点一般不需浇水。青头期浇 1 次水。此后视土壤含水率适时适量浇水,使土壤含水率保持在田间持水率的 80% ~95%,移栽前 5 ~ 7 d 控制浇水,进行蹲苗。通风练苗: 秧苗二叶期开始通风练苗,床内温度控制在 25 ~30 ℃。施肥: 采用壮秧剂、有机肥配制的营养土,秧苗在 3. 5 叶龄期以前不需追肥,若后期脱肥时,浇施硫酸铵 30 ~50 g?m2,施后用清水冲洗两遍。立枯病和青枯病防治: 秧苗 1. 5 叶龄期,采用58%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1 g?m2或采用 25% 甲霜灵霜霉威可湿性粉剂 1 g?m2对水 2 kg 喷浇防治。

  4. 5 移栽

  移栽期: 适宜移栽期 5 月中旬至下旬。移栽密度: 行距30 ~33cm,穴距14 ~17cm,每穴 3 ~5 株。移栽基本苗 75 万 ~90 万?hm2。

  4. 6 施肥

  肥料施用应符合 NY?T496-2002 有关规定,并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使用,平衡施入氮、磷、钾及微肥。基施化肥应与机械整地、移栽相结合,实现全层施入。有机肥: 翻耕或旋耕前施入充分腐熟的优质农肥1. 5 万 ~ 2. 25 万 kg?hm2。化肥: 施 N 240 ~ 270 kg?hm2,P2O590 ~ 105 kg?hm2、K2O 75 ~ 90 kg?hm2。氮肥分为底肥 20% ~40% 、蘖肥 ( 一、二、三次蘖肥比例 1∶ 6∶ 3) 40% ~50% 、穗肥 ( 促花肥、保花肥比例 7 ∶ 3 ) 20% ~30% ,底肥于旋耕前或水耙地后施入,蘖肥于水稻6. 5、7. 5、8. 5 叶龄期 3 次施入,穗肥于水稻 12. 1、14. 1 叶龄期两次施入。磷肥分为底肥 50% 、二次蘖肥 50%。钾肥分为二次蘖肥 67%、促花肥 33%。复合微肥 30 ~45 kg?hm2与底肥同期施入。

  4. 7 灌溉

  灌溉用水应符合 NY5116-2002 中对灌溉水质的要求。移栽至分蘖前期保持水层 3 ~4 cm; 分蘖中期保持水层 0 ~4 cm; 达到预期收获穗数 80% ~90% 适度晾田; 幼穗分化形成期保持水层 3 ~5 cm; 孕穗期保持水层 3 ~8 cm; 抽穗开花期及灌浆前期保持水层0 ~ 5 cm; 灌浆后期及成熟期采取浅、湿间歇灌溉;收割前 7 ~10 d 逐渐落干水层。土壤盐碱含量较高的田块适当增加水层深度,水稻生育前期尤为重要。

  4. 8 病害防治

  4. 8. 1 稻瘟病

  农艺措施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采用抗源轮换种植,采用平衡施肥方法,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增施含钾复合肥,实行浅水灌溉,适时适度晾田。药剂防治: 水稻孕穗期和齐穗期,采用 40% 稻瘟灵 ( 富士 1 号) 可湿性粉剂 1 125 ~ 1 500 g?hm2对水 150 ~750 kg 喷施各防治 1 次。也可采用 25% 咪鲜胺乳油 750 ~1 500 mL?hm2、或采用 20% 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1500 ~2250 g?hm2喷施防治。

  4. 8. 2 纹枯病

  农艺措施防治: 水耙地后插秧前彻底打捞菌核,合理稀植,平衡施肥,严禁超标施用氮肥,采用浅水灌溉,适时适度晾田。药剂防治: 水稻发病初期采用 5% 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 1500 ~2250 g?hm2对水 1125 ~1500 kg,对水稻中下部喷雾或泼浇防治; 或采用 10% 己唑醇乳油540 ~ 720 mL?hm2对水 225 ~450 kg 喷施,间隔 7 ~10d 施药 1 次,连续施药 2 ~ 3 次。

  4. 8. 3 条纹叶枯病

  农艺措施防治: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培育壮秧,增施有机肥,平衡施入氮、磷、钾肥及硅、锌肥,增强植株的抵抗力,降低对灰飞虱的诱集作用。药剂防治: 重点防治传播该病病毒的媒介灰飞虱。水稻苗期、分蘖期采用 25% 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75 ~ 450 g?hm2对水 225 ~ 450 kg 喷施防治。若分蘖中期灰飞虱虫口密度较大,间隔 5 ~7 d 再防治 1 次。4. 8. 4 稻曲病农艺措施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根据品种特性,后期适当减少氮肥施入。采用浅水灌溉,适时适度晾田。药剂防治: 水稻破口前 3 ~5 d,采用 30% DT 可湿性粉剂 1500 ~2250 g?hm2对水 30 kg 喷施; 也可采用 10%己唑醇乳油 540 ~720 mL?hm2,或采用 27%铜高尚悬乳剂 900 ~ 1 350 mL?hm2,或采用 23% 络氨铜水剂 1995 ~3000 mL?hm2对水 450 kg 喷施防治。

  4. 9 虫害防治

  4. 9. 1 潜叶蝇

  以苗期药剂防治为主。5 月中下旬,在秧田保水层条件下,采用 15% 阿维?毒死蜱乳油 450 mL?hm2对水 225 ~450 kg 喷施防治。

  4. 9. 2 水稻象甲

  农艺措施防治: 适当减少埝埂占地面积,清除埂上杂草,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并做好统防统治。药剂防治: 移栽后5 ~7d,采用10%悬浮剂醚菊酯 450 ~ 750 mL?hm2,或采用 40. 7% 毒死蜱 900 ~1 800 mL?hm2,或采用 50% 辛硫磷乳油 750 ~ 1 500mL?hm2对水225 ~450kg 喷施防治。用药7 ~10d 后,若成虫仍较多,再防治 1 次。

  4. 9. 3 二化螟

  农艺措施防治: 灭除越冬根茬,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采用赤眼蜂防治。药剂 防 治: 6 月 下 旬 采 用 18% 杀 虫 双 水 剂3 750 ~ 5 250 mL?hm2,或采用 90%杀虫单粉剂 675 ~900 g?hm2,或采用 15%杀单?唑磷可湿性粉剂 2 250~ 3 000 g?hm2,也可采用 15%阿维?毒死蜱乳油 450mL?hm2对水 225 ~ 450 kg 喷施防治。8 月上旬采用15% 虫挫乳油 2 250 mL?hm2,或采用 15% 知乐乳油450 mL?hm2对水 225 ~450 kg 喷雾防治 1 ~2 次。

  4. 9. 4 稻飞虱

  做好虫情预报,及时防治。水稻苗期、分蘖期、齐穗期采用 25% 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375 ~ 450 g?hm2,或采用40%毒死蜱乳油 750 ~1500 mL?hm2对水 225 ~450 kg 喷施防治。若分蘖中期及灌浆初期飞虱虫密度较大口,间隔5 ~7d 再防治1 次。

  4. 10 本田杂草防治

  水稻移栽前 2 ~3 d,采用 60% 丁草胺乳油 2 250mL?hm2封闭防治稗草; 返青后采用 10% 草克星可湿性粉剂 225 ~300 g?hm2防除莎草科杂草及阔叶杂草。4. 11 收获水稻完熟期适时收获。

  5 结语

  本规程以盘锦稻区的生产现状、土壤肥力和气候因素为基础,在深入研究水稻定量播种旱育壮秧、定量本株稀植移栽、定量施肥、定量灌溉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多项技术的前提下制定了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应用该技术规程,可显着提高秧苗素质,充分利用有效分蘖,使水稻分蘖成穗率提高到70% 以上; 氮肥利用率比常规施肥可提高 3 ~ 5 个百分点,水分生产效率提高 25. 0%,增产稻谷 375 ~525 kg?hm2,节支增收 1650 元?hm2。本规程在氮肥施用上适宜增加了穗肥施入比例,推广应用该规程,一是确保水稻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之初够苗; 二是适时适度晾田,降低拔节期植株含氮率,提高 C?N,“中和”较多的氮素穗肥,以保证获得高产的同时,提高植株抗性,实现稳产。

18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