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样文
欢迎阅读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规范性向度差异性诉求,希望你们喜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样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而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问题日益凸现.究其原因,信息技术的兴起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式微是主要动因,政策推动的弱效与深层变革的乏力是基本现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因此,灌输理论、主体间性理论和弹性学习理论是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中,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主体间性是西方哲学的重要范畴,弹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三大理论,研究者首先对教学模式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内涵、结构进行分析,回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的历程,存在明显的模式固化和同质化现象.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灌输的科学性、学生的主体性和课程学习弹性“三个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传统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校内体制资源、教师教学理念、学生选择能力等“五大制约”.当前,推动教学模式变革的动力是信息技术引起的大学生在线学习的“四大特性”.基于这些分析,探寻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的可能走向——GSOT.GSOT是以教师为主导(Guide)、以学生为主体(Subject)、以学习成效(Outcome)为主旨、以信息技术(Technology)为动力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不是单一具体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模式建构的理念和思想.这一教学模式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的课程性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宗旨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能有效破解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具有课程的适切性和解题的有效性,其理论范型包括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尤其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于GSOT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开放的、多样的,且能与多种教学模式统整和融合的.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的“五大现状”、大学生学习在线课程的四大行为倾向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改案例三方面可以验证教学模式变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性.教学模式变革要从理论建构进入实践运用,需要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实现教学理念、技术体系、教师角色、管理机制、校园文化等五大转变.总之,从封闭走向开放是变革的未来走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范文模板: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致力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这是我国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和伟大变革.依法治国的主体基础是具有法治品质的公民.然而与法治化进程相比,我国公民的法治品质还明显不适应法治社会的要求.提高公民法治品质的关键在教育,因而,法治教育应当成为法治建设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在公民法治教育的各对象群体中,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因其对未来中国法治化进程将带来的重大影响,更应当成为法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法治是人类的一种政治理想,而且日益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想.“法治”概念的出现,是对“人治”概念的一次革命,因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人治传统的国家,建立法治更为必要也更为困难.古希腊的“良法之治”,中世纪的“法律至上”,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权力制衡”、近现代资本主义时期的“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等法治思想,不仅是今日中国法治建设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同样是法治教育应当广泛弘扬的法治精神.马克思主义者也对法律进行过深入研究,揭示了法律根源的物质性,法律本质的阶级性,法律发展的规律性和法律文化的继承性,为我国法治建设奠定了理论根基.我国古代也有“法治”思想,虽与现代法治思想不同,但其中仍有值得今日中国继承的精华.当代中国的法治,是建立在中国社会现实基础上的,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法治.我国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思想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世界法治思想宝库的贡献.
作为一个法治社会的公民必须具有相应的品质.公民的法治品质山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情感和法治能力四部分构成.公民需要掌握的法治知识包括:有关实然“法治”的知识、有关应然“法治”的知识、有关“法治”合理性的知识、关于“法治”的知识和有关如何实现“法治”的知识.法治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的最核心的法治意识是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公民法治情感的最终体现是法治信任和法治信仰.其中,法治信任是一般公民应当具备的法治情感,而法治信仰是一部分公民——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所应当具备的法治情感.拥有必要的能力是公民法治品质的落脚点.法治社会公民应当具有的能力主要有预见行为的法律后果的能力、评价行为的合法性的能力、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监督公共权力的能力、表达个人法治主张的能力等.
有一些范畴与法治教育紧密相关,比如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法制教育是法治教育的一部分,是有关现行法律制度的那部分教育.在“法治”已经取代“法制”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和法治目标后,应当明确用“法治教育”取代“法制教育”的提法,以实现法治教育的价值转型.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同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应当互相结合,共同促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品质的协调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上一些成熟法治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在学校法治教育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做法,各有特色,值得借鉴.通过考察境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历史发展、组织实施和内容模式,可以为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有益启示.
如果从1984年第一次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算起,我国大规模开展法治教育已将近30年,在提高我国公民的法治品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有重义务教育、轻权利教育,重规定传授、轻理念传播,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养成等缺陷,以致公民法律素质不高,法治信任缺失,与现代法治国家要求的公民法治品质仍有较大距离.大学生法治教育虽然在课程途径上得到了保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一些问题.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法律传统文化的桎梏、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法治教育自身理念和方法的不足都影响到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效果.
法治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必要途径.面对新形势新课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培养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加强法治教育首先要改变观念,树立规则导向与价值导向系统整合、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辩证统一、知识指向与实践指向统筹兼顾的法治教育理念.其次要加强法治教育队伍建设.一是要拓展队伍结构,形 人都是法治教育工作者的氛围,把专业教师、行政后勤人员都纳入法治教育工作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同时注重吸纳校外法律工作者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二是要加强队伍培养,提高学校管理者依法治校意识,提高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法治教育水平,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法律素养和育人意识.三是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形成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再次要创新教育载体.一是要改进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构建更为丰富的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法治教育课程效果.二是要创新大学生法治教育活动,多开展法治教育相关实践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自我管理活动,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受到法治教育的影响.三是要创设法治教育阵地,把学生申诉处理机构、校园媒体都建设成为法治教育的坚强阵地.第四要优化教育环境.一方面要优化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法治环境、社会舆论环境和社会政策环境,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强大助力.另一方面要优化校园环境,形成内含法治价值的大学文化环境,建设体现法治要求的大学制度环境,并为大学生法治教育创造必要物质条件保证.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法治教育推动法治文化的进步,法治建设的需求倒逼法治教育的改革.大学生法治教育必须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价值,提高大学生法治品质,培养出更多法治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美好目标的早口实现.
第四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范例: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研究
本文的研究坚持以理论为依据,以实践为基础,以理想观教育为目的.以理论为依据,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理论为科学依据,指导当代大学生理想观教育基本思路的拟定,以实践为基础,就是以具体的社会调查资料结论作为拟定理想观教育基本思路的基础,以教育为目的,就是最终根据具体的社会调查资料结论指定具体的大学生理想观教育基本思路.本文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的研究着重考察中西方理想观的历史发展、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观、展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现状、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若干因素、得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教育的基本思路.这不仅在理论层面有助于发现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的若干影响因素的情况,进一步推动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的研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而且在实际层面上,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理想观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本文的研究是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的:
第一章,总结理想与理想观的有关概念等、梳理理想观相关研究历程,说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首先,总结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解析的理想概念,介绍理想的功能,挖掘理想观概念与本质特征,分析理想观的结构系统.再次,梳理了自建国60周年以来,国内理想观相关研究所经历的四个阶段,理想观研究成果与存在问题以及当代西方理想观研究情况.最后,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理想观的历史考察.主要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理想观与道德理想观、西方社会理想观与道德理想观.中国古代社会理想观主要有“大同社会”社会理想观、天下太平的社会理想观、“兼相爱,交相利”社会理想观、“小国寡民”社会理想观以及“至德之世”社会理想观.中国古代道德理想观主要分为“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上善若水”道德理想观、“真人”道德理想观,以及“兼士”的道德理想观.西方的社会理想观分为正义之国、“新天新地”、理性共和国、社会契约国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理想观,西方道德理想观主要有“完人”、“上帝”、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的“不确定”道德理想观.从古今中外理想观的系统梳理中,得出人类历史上理想观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梯式的规律性的结论.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观.主要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观、道德理想观、职业理想观和生活理想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观中的最高理想都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但是在不同时期中国 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的理想观并使之更加适应中国和时 展的需要,分为社会主义理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道德理想观分为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在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新人、“四有”新人、“四有”公民以及“八荣八耻”道德理想观.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观分为自由职业和满足国家阶级需要.马克思主义生活理想观是追求美好生活.
第四章,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现状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大学生理想观:大学生们积极响应国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号召,重视社会理想,忽视个人理想.改革开放后的大学生理想观主流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同学们对实现共产主义充满信心,一半左右同学理想是公私兼顾,小部分大学生只重视个人理想.而本文大学生理想观现状主要基于1997-2011年的调查数据和第一手文本资料,归纳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特点、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整体情况,深入透析大学生理想观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理想观的情况:自我理想信念评价比较乐观,理想体现了报恩思想,理想缺乏方向性、远大性和坚定性.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观是比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在谈到个人理想的同时能兼顾社会理想,但是社会理想观面临模糊、片面、矛盾的问题,也存在共产主义信仰缺乏的情况.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观淡化,只有部分同学提到追求美好品德.当代大学生职业理想观比较务实,并且与兴趣专业有关.当代大学生生活理想观比较重视生活理想,追求幸福快乐生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8000字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范文选题
第五章,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若干因素分析.本章研究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外在因素环境、教育和内在因素动力系统、信念等.首先运用LISREL8.7构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模型表明:当代大学生理想观与高校教育、国际环境、国内环境、高校环境、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存在的.国际环境、国内环境、高校环境、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理想观会产生直接影响,或通过高校教育这个 因素对大学生理想观产生间接影响.其中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理想观的间接影响最大,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理想观影响也较大,环境因素中国内环境对大学生理想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家庭环境等,高校环境对大学生理想观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然后,运用LISREL8.7构建动力系统对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影响模型、动力系统及信念对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影响模型,模型表明:内在动力对大学生理想观的形成起到正面影响,大学生社会信念对大学生理想观的形成也起到积极正面影响,大学生的个人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对社会理想的形成也有正面的影响.最后,运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进行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影响因素个案质性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理想观形成起到启迪作用,教育因素对大学生的理想观形成起到直接作用,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大学生理想观形成起到动力作用.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负面因素分析主要包括环境的负面影响,教育的相对滞后,大学生自身不成熟.
[selfurl]
第六章,当代大学生理想观教育基本思路.根据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现状、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若干因素分析以及当代大学生理想观负面影响因素的反思,笔者拟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教育的初步对策,这个对策有的放矢:第一,优化大学生理想观教育环境,包括优化国内环境、高校文化环境、高校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第二,遵循大学生理想观教育原则:坚持主体性与针对性的统一,坚持长期性和近期性的统一,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坚持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第三,改进大学生理想观教育路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是重要渠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言传身教结合,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结合以及与社会实践结合.
第五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范文格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各个高校普遍面临的难点问题,各个高校也都在想方设法,努力探索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基础上,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入手,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真正落到实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并完善相关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和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相关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首先,阐述了教学模式理论,探讨了教学模式的概念、结构、特点、功能.其次,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论.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涵,指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最后,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理论.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各高校教学中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成绩,但是也暴露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组织不规范、实践教学参与不广泛、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这些问题影响到实践教学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并从学校因素、师资队伍因素、学生自身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学校的教学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借鉴以往和其它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上的有益经验,建立了“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即“三结合”、“三突出”.“三结合”是指:一是课上实践与课下实践相结合;二是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三是基地实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三结合”体现了实践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普及性、广泛性和灵活性.“三突出”是指:一是突出自主实践,二是突出情境实践,三是突出网络虚拟实践.“三突出”是实践教学将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新途径.论文从“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组织实施及其特色进行了完整阐述.
建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正常运行,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因此,必须从制度机制、组织机制、人才机制、经费机制、基地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而建立一套操作性强而又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既是验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与监督的重要方式.本文设计了一个包括4个二级指标、27个 指标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项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建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模型.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科学评价,发现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建设,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引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从而保障实践教学模式的良好运行.
实证分析了东北林业大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东北林业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分别对“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而且东北林业大学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在保障机制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在东北林业大学是有效的.
思修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