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大学思修结课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思修结课论文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大学思修结课论文范文篇一:《浅析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育》

  【摘 要】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力军,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育刻不容缓。提高自身德性修养是大学生道德修养培养的首要前提;培育人际交往中道德规范意识是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通过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引领和保证大学生一致的道德遵循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大学生;道德修养;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社会发展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其中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初由于勉强而履行义务的人,就由一种习惯逐渐演变成自然行为,变成了一种所谓的自然本性。人们出于对义务的不断履行,从而在根本上符合了义务的要求,道德由此而来。由此看来道德也不一定是人天生就固有的品性,而是因为履行义务的缘故而逐渐涵养而成。就道德的内在作用而言,孔子所认为的智、仁、勇这三种道德,即智慧、情感、意志三者作用的结果;从道德的外在表面来看,应当就是自我修养的道德。在关于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曾经有过“道德立人心”的论述,道德,不仅有德的论述,还有道的践行,其谓道德。[1]

  一、道德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德性修养是大学生道德修养培养的首要前提

  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作为,一个人应做他应当做的事,这便是一种道德。道德,不是可以短时间内突然获得的,必须有理想,有方法。修身,就是用以展示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基础之上,注重提高自身德性的修养也十分必要,这也是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首要前提和必修课程。凡事必须有先后次序,每个人应当遵从有关道德的条目,实现道德的方法,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自我修养的方法。

  自我修养的方法有很多,尤以加强身体素质为根本。身体健康是理想道德实现的根本要求;其次要开启自身的知识,锻炼自身的技能,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知识丰富了,技能精湛了,如果不用道德的准则予以规范,反而会助长恶习、导致过失,此时就要修养道德品性。“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应当坚持锻炼好自身的身体素质,不断学习文化知识,牢牢掌握知识技能,其才方能得其用,并且用得其所。道德品德的修养,立意高远是首要,立足平实是要求和具体做法。要踏实肯干,修公德、守私德,学会自律和自省。[2]

  二、道德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道德意识的规范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道德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在信义、尊重、真诚和恭俭等几个方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自觉规范自己人际交往中的道德意识,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道德修养的培育,使大学生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3]

  1、信义

  德性之中,在人的行为中表现的最为普遍的就是信义,即守信。[3]信义,就是实事求是,不会因为利益关系而违背道德正义。社会上的所有事情都是因为信义的存在才能成立,同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遵守信用是待人处事的最基本要求。

  2、尊重

  为人处世,要给予他人足够的尊重。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民族和区域性的差异,生长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决定了大学生气质性格和处世态度的不尽相同,因此学会尊重他人至关重要,这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础。关键要注意不能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的讲话。如果不问时间地点以及谈话的对象是谁,只管按照自己的意思喋喋不休的讲下去,难免会让人生厌,更加忌讳的是,炫耀自己的长处,揭露他人的短处,这显然就是丧失德性的行为,对于他人而言也会很尴尬。因此切勿逞口舌之快,自取其咎。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学会照顾他人的感受,多为他人考虑,运用自己的智慧学会待人处世之道。

  3、真诚

  人际交往一定要真诚,真诚是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交友的必要前提,待人真诚也是中国人道德的一种体现。真诚,就是对人真心,以善良诚实的态度对待他人,让自己的所作为所为对他人有所触动,从而让他人信任,通过朋友之间真诚的理解沟通,彼此信赖。

  4、恭俭

  人际交往的原则最重要的就是恭俭。恭俭,指的是不放肆不过分,即有“度”。人与人之间不和睦的原因可能起始于一时的恶感,想改正这种态度的话,就必须遵循恭俭的原则,服侍长辈,交接朋友,都要恭俭,对于初相识的的人,尤其应当注意。礼仪,是用来表现恭俭的。恭俭不仅体现在声色笑貌等外部礼仪之中,重要的是内心的诚意,德性的光辉才会发扬于外部。

  三、道德在大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中:通过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引领和保证大学生一致的道德遵循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应当持有社会的道德,同时也是国家的一位公民,应当遵循国家的法律。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法律上的一种辅助和补充,而法律作为道德的最后底线,从本质上规范了道德。在社会和群体中生活的个人,本身存在着多种具体的价值取向,确定选择其中某种固定的取向用来作为主导,并且以此作为追求方向的过程,体现了何谓价值导向。价值导向相对于社会上的组织来说,其实质和根本就是一种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成绩优异者,能力突出者,设立榜样和模范,进一步明确组织的价值导向,从而传递组织本质上所提倡的价值导向。

  抓住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机十分必要,大学时期正是这样关键的存在。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形成的价值取向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有决定作用,要想加强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要通过激励大学生形成明确的道德认知,真诚的道德情感以及坚定的道德意志,以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责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主要体现在实践能力方面,因此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个人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的能力,这也是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和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和严峻任务,当代大学生要不断传承优秀的道德品质,不断追求美好而又崇高的道德境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 .之江新语[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8.

  [2]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10.

  [3] 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M].哈尔滨出版社,2012.5.

  大学思修结课论文范文篇二:《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摘 要:本文阐述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和依法治国的内涵,“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方针,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关键词:社会主义 法治 德治 建设

  社会主义法制通常指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或者指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法制是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法制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代表了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意志。它包括立法、执法、守法三个方面,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基本原则主要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律由国家统一制定和实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增添了新的内容。十五大以后,在总结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历史经验,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党逐步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此后的十六大加以确认。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和内涵

  1996年2月,江泽民明确提出“依法治国”。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基本方针。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深刻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涵义,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阐述完善了依法治国的涵义、内容和要求。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确立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管理活动中的权威,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依法治国”的宗旨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制度化;“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守和执行。执法必严就是严格执法,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行政执法权和司法权。违法必究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遵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一,加快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后,到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改变了过去那种无法可依的局面。但是,我国的法律体系仍有待于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立法工作仍然任重道远,还需要做艰辛的努力。

  第二,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有了法,就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重要的是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就要求政府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完善司法体制,切实做到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加强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加强对执法活动和司法工作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惩治司法领域中的腐败。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可以说,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司法机关不能保证其公正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公正的司法既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也是社会正义的盾牌。没有公正的司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就根本不可能实现。

  第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不仅要有制度的保证,而且要有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如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曾指出过,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都是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需要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的法律体系仍有待于健全和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包括干部队伍在内的全民法律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我们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不断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

  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第一,“法治”与“德治”。法治,其实是与人治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就人类社会系统而言,除了政治层面,还有器物层面和观念层面。器物层面的发展构成物质文明内容,制度及规则层面的发展,构成制度文明的内容,智力及观念层面的发展构成精神文明的内容。法治即法律治理,法律与制度紧密联系,法律化就意味着社会生活制度化。

  德治,今天我们所坚持的德治不是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德治。古代传统德治,即主张用伦理道德来治理国家、统治人民。这是儒家的一种政治思想。中国古代“德治”,不仅仅是社会治理方法的概念,也是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概念。我们今日所言的“德治”,主要是从治理方法上而言的,同时德治的社会基础、性质特点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就德治对法治文明的作用可以从多方面说明。不过,最为突出的在于对法治文明的精神功能上。这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德治对法治文明具有批判作用上体现了它的精神功能;二是德治通过社会舆论方式维护法制文明,体现它的精神功能;三是德治可以进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话、交流方式实现社会控制,体现它对法治文明的精神功能。

  第二,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2001年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的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思想,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安邦治国的基本方略的概括,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治国经验的总结,对推进我国新世纪的改革发展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法治与德治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尽管范畴不同,但是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实行依法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坚持依法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关键在党,首先在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党员领导干部要成为全党的表率,共产党员要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大学思修结课论文范文篇三:《《思修课》对大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

  摘 要:培养大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势在必行。教师要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同时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团队活动等途径让大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亲身体验、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思修课;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竞争与合作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需要有竞争意识又有合作精神的人才。大学生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也面临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关系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思修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教材的第三章专门谈到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关系”,不过教材概述得颇为笼统。为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竞争与合作意识,首先需要教师在理论上把竞争与合作二者的关系讲清讲透。

  1.正确认识和对待竞争

  竞争是指“人们对有限东西的争夺,是为了实现有利于自己而进行的争取生存的行为(参加者自觉努力争取获得比对方更优越的地位)。” [1]

  (1)明确竞争的广泛性。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竞争意识普遍增强,竞争无处不在。大学生的一生面临的普遍性竞争有“三同”,即同学间、同事间、同行间的竞争。首先在学校里,同学之间要面临很多种类很多形式的竞争。有团队之间的竞争,比如,智力竞赛、体育比赛、班级文艺表演评比等;还有同学个人之间的竞争,例如,学校里的各门课程的考试、优秀个人评选、班干部竞选、助学金、奖学金评定等诸多形式。大学生毕业后要走上工作岗位,又会面临同事之间的很多竞争;如果自主创业,所面临的同行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惨烈。竞争如此广泛而普遍,大学生应该不惧怕竞争、不逃避竞争,勇敢地参与竞争。

  (2)辩证看待竞争的意义。竞争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具有积极作用,也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从总体上讲,竞争会产生压力、形成动力、创造活力。它有助于激发竞争参与者的进取心、开拓创新意识和拼搏精神,有助于参与者客观地评价自己,通过竞争发现自己的优势,展示才华和风采、张扬和丰富个性;同时也找出自身不足和差距,以便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好地发展。竞争也可能会产生消极负面影响。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竞争中没有常胜将军。在竞争中遭遇挫折或失败会使人产生自卑感、挫折感,或心生妒忌;而经常竞争胜利又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更值得警惕的是有的人有时会为了获胜而采取不正当手段搞恶性竞争。不仅害人害己,也会扰乱社会正常秩序。

  (3)提倡友好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友好竞争倡导竞争要合乎道德和法律要求,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恶性竞争,是只重视结果、不重过程的一种斗争甚至战争。其过程表现为不择手段的利益争抢,其结果是你死我活或两败俱伤。同窗之间恶性竞争古已有之。比如,庞涓和孙膑之间的竞争。庞涓和孙膑原本是鬼谷子的学生,因庞涓妒忌孙膑的军事才能,设计陷害孙膑,剜去了孙膑双腿的膝盖骨。后来孙膑发奋学习终于出任齐国军事统帅,在一次战争中,在马陵道槐树下,孙膑万剑齐发将庞涓射死。

  2.正确认识和处理合作关系

  “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众与群众之间为达到对各方都具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力量是有限的,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协作。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荀子说过:“人,力不如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何也?人能群,彼不能群。”孟子也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革命领袖毛泽东曾说过“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社会越发展,人们合作的范围越广泛,合作的形式也越多样。特别是在当代,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要在竞争中取胜,更需要精诚合作。只有团结协作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比如,2011年11月3日,我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在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二者的交会对接凝聚着无数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是多个科技研究团队和生产厂家团结协作的结果:直接承担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设实验任务的单位有一百多个,参加协作配套任务的有十多个省市的三千多个单位,涉及数十万人。如果一个大学生只掌握了某些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那么他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再多,也无法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要让每个学生明白,在当今社会,单靠自己的努力,没有合作精神,个人取得的成就是很有限的。要善于与他人合作、与团队合作,不会合作就不会竞争,只有在竞争中学会合作,才能开展有力的竞争。”[2]要善于合作表现为:

  (1)真诚。把自己的思想、见解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供对方讨论参考或借鉴,在比较中作出取舍。不能在关键问题上“留一手”,把一些无关紧要的抛出来,而把自认为最有价值的观点留住。否则,长此以往,对方觉察出缺乏合作的诚意而不愿意合作或交往。

  (2)谦虚。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聆听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合作中,不管对方水平、能力如何,也要耐心倾听,不可贸然打断对方的谈话。倾听时,最好面带微笑地看着对方的眼睛,不可做出鄙视的神情或心不在焉的样子。如果表示认可对方的观点、见解时最好点点头,这样会给对方以很大的鼓励和信心,对方才会乐意合作。

  (3)学会欣赏对方。合作中,如果觉得他人比自己优秀,有的人可能会滋生嫉妒心理。为克服这种狭隘心理,一定要学会欣赏对方。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一个合作者都有优点,一方要善于发现对方在知识、能力、修养、风度、意志等方面的长处,并由衷地赞美,高素质人才需要彼此欣赏。这样既能使对方愉悦,又能激发其潜能,还可能会使对方回报自己。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这样双方的合作才会持久。   (4)心胸宽广点,眼光长远点。处在一个团队中,只有团队发展了,个人才会有更好发展。狭隘地寄希望于打压团队的其他成员突出自己只能是自毁前程。有人担心在团队中真心合作其他成员会超过自己,从而显得自己落后。这是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表现。人的一生面临的竞争不只是团队成员之间的内部竞争,更要面对外部的更大挑战和竞争。正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团队中,如果有比较强的团队意识,不怕对方超过自己,互帮互助,就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也许在小团体中名次退步了,似乎是失败了,但从横向看,都有所提高和进步,更有利于迎战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竞争。

  3.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使公平竞争与友好合作相得益彰

  表面看,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但从本质看,二者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的胜利,往往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缺乏生机与活力。竞争会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正是这种竞争推动了竞争主体和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 。我们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又要提倡合作,提倡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无论一个人、一个团队、还是一个企业,都应该积极结成联盟,分享彼此经验和成果,共同抵御风险,在竞争中谋求合作、在合作中有序竞争,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发展。

  二、大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培养的途径

  1.课堂教学中培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的主渠道。教师要抓住这一机会积极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中小学阶段,学生往往处在“应试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中。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基本上都是靠自己“单打独斗”,而好名次的取得也是建立在其他同学落后和失败的基础上。这使他们容易滋生起扭曲的竞争意识,缺乏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养成。由于教学任务重,教师不便于开展耗时多、组织难度相对大的诸如合作学习的形式。因此,在大学相对宽松自主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的教学方式。“《礼记・学记》中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当代著名教育家前苏联的阿莫那什维列在《论快乐的、生气勃勃的教育学》一文中,也阐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思修课》中,教师可采用讨论法、辩论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讨论或辩论能使师生双方进入高度激活状态,尤其使学生成为讨论或辩论的积极参与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发现者。讨论或辩论要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完成。小组团队的形式使大学生能直观感知到:单靠个人的努力是难以获得好成绩的,必须要和小组团队其他成员通力合作,依靠团队力量,才能战胜对手。同时,小组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各小组团队之间有竞争,又有利于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讨论法可多用一些。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讨论的内容题目,要求学生在讨论中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同时又要耐心倾听。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小组规模以7至10人为宜。学生在预先认真钻研的基础上写好发言提纲。教师应以平等身份参与,善于在讨论中启发诱导,若发现有不友好的言辞、不正当的行为要及时提醒、劝导、制止。讨论后各小组推代表人在全班发言。教师当场评定成绩,代表的成绩可略高于其他同学,评定的成绩作为课堂参与成绩的其中一项。

  2.课外团队活动的配合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充裕,又有一定的自主管理能力。可在课外组织开展一些团队活动,以巩固强化大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课外可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若干个同学组成的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实践项目。教师按照各同学在小组中的分工情况评定成绩,并评选出优秀实践报告、优秀团队等。当然,培养大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任课教师也不能搞“单打独斗”,也需要“协同作战”。为此,任课教师可会同学生会开展文明寝室评比、学科知识竞赛等团队竞争活动。这样多渠道、多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竞争与合作知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他们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社员,乔丹丹.大学生竞合精神现状及培育实践研究[J].学理论, 2011(34): 270.

  [2] 张仕. 论体育教育对现代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J].梧州学院学报,2012 (8) : 83.


猜你喜欢:

1.大学思修结课论文

2.大学思修论文范文

3.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

4.大学生思修结课论文

299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