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修论文(2)
大一思修课论文篇二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摘 要: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可以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加强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词:思想道德;舆论氛围;社会保障;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192-02
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报告在第六部分谈文化建设时提到“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针对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导致社会道德失范现象提出来的。加强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就如何加强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舆论基础
思想道德建设无论是自律还是他律,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作为无形的力量加以约束和规范。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升华,它不仅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去,能正确引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同时,也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我们精神和灵魂,外化为我们一言一行的一个过程。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道德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拓展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可以取得其持续效果和上档次、上水平的内在要求。
(二)树立社会道德模范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扎实宣传道德模范以及他们的先进事迹,使每个社会成员发自内心地真正地尊重和认可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先进的事迹。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举办的感动中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每次评选出的道德模范感动着每一位公民。这类活动的举办不仅仅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更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个模范,通过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教育、社会上的耳濡目染,对人的道德素质持续产生影响。
(三)发挥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
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和选择性虽不可避免,但只要对社会道德争议的事件多视角、多观点和多层次地呈现,展现社会道德争议全貌,用事实说话,就能避免社会信息结构失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说有关社会道德争议话题的来源渠道,媒体要注意寻找重要新闻事实和权威意见加以突出,遵循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发展的规律,而不是没有根据地、绝对地平均报道。在报道社会道德争议事件时,媒体应该在后续报道中及时给予事件各方平等表达的机会。对道德失范者的后续报道,媒体不应仅停留在“已被警方抓获”的简单告知层面,要进一步关注其严厉惩罚,给社会以警示;对见义勇为者的赞赏,媒体也不能仅仅关注物质上的奖励,应该激发公众参与讨论,挖掘精神感召力与助人为乐本身的愉悦感,促使人们效仿。对一些敏感性强、社会影响大、公众关注度高的案件,首先不要做定性或定论的评价,应重视舆论引导,积极与媒体沟通,对事实经过做出客观准确的报道,防止出现背离事实真相的不当炒作,误导公众。
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
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将一部分基础性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经法定程序转化为制度、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等,依靠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加以推广。
(一)建立健全思想道德建设的法律制度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补漏。也就是说法律不能裁判道德,但法律裁判的绝对是不道德的行为。而思想道德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积累而形成的,但是这种理念不是亘古不变的,因为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我们常说“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我们该出手时不出手,见死不救或者是见死不敢救,这就应该有一个法律或条例来规范这种应该出手而没有出手的行为,给予见义勇为者以法律上的鼓励和奖励。这类法律或条例的出台,可以说是锁紧道德与法律的搭扣。我们希望在经历先进文明及文化的发展后,最终形成以法律为基础、以道德为辅助的有效的社会行政管理体系。
(二)建立健全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保障制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量化,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见义勇为的行为。但是英雄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如果见义勇为的英雄负伤后得不到及时救治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牺牲英雄的家庭生活得不到妥善的安排,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这样的结果往往使旁观者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回避态度。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得见义勇为的英雄无后顾之忧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例如公务员的考核制度是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着手的,这其中“德”和“廉”直接体现了对公务员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勤”是间接涉及思想道德。可见我们在公务员考核制度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占到了60%。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还是以工作实绩为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考虑对于公务员思想道德建设的考核,给予区别于工作实绩的物质奖励、奖金奖励、工资晋级奖励等等。此外,我们是否还可以考虑将公职人员的见义勇为行为纳入工伤医疗保险的范畴,并且把它作为年终考核的一个重要加分项目。对于非公职人员的见义勇为行为除了给予精神上的嘉奖和肯定以外,建立对非公职人员的见义勇为行为的社会救助基金和救助制度,从制度上鼓励和保障全社会见义勇为的行为。
(三)建立健全思想道德建设的监督机制
从根本上说,思想道德建设主要依赖于道德主体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但是这种自觉性和自律性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如果没有他律行为,没有外在的道德约束和监督,指望道德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社会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组织监督机制,从而形成一张广泛的监督网络,并加强各种监督的协同合作,对于一些社会行为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赏罚。通过赏罚给遵纪守德者以制度和道义上的褒奖;给败德违法者以物质和精神上的惩处,使其在经济上大受损失,甚至是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精神上付出沉重代价,以致身败名裂。只有提高败德违法成本,才能有效地消除和防止道德滑坡的行为。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动力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内容丰富,涵盖了社会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并未过时,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急需传统德育思想做补充和支持。我们要充分发掘其中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一)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的教育
第一,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人立于天地之间,应效法天地,自强不息地创造,才能成就人生、推动社会进步。自强不息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勇往直前。第二,勤劳俭朴。“克勤与邦,克俭于家”。勤劳、节俭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道德修养,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如唐代儒士李商隐所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第三,见利思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实际上是说要以“义”为标准去衡量取舍“利”。市场经济是以获得利润为目的,这就需要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这一道德取向启示我们要正确处理道德与金钱的关系,我们要谋利,但又不能违背社会道德规范。
(二)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一直很注重对个人理想人格的教育,通过理想的人格来影响或引导社会成员道德水平的提高。孔子把具有这种理想人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君子”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应达到的目标,而“圣贤”是极少数道德品质极为高尚的人才能达到的境界。这种理想人格,反映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就是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从他律、自律到理想人格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把人的道德行为上升到理想人格的道德标准来要求,把它变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甚至是与生俱来的行为。虽然这种最高境界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最大限度地达到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的统一,即使成不了“圣贤”,最起码也要成为“君子”。
(三)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对自我修身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面对物质与金钱的诱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很容易发生偏离。我国古代社会以“礼、义、廉、耻”为核心价值观,古人对自身的修养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要求。这些思想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继承和发扬传统德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都是从实实在在的小事情抓起。让我们从点滴开始做起,在全社会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生态环境,从形成文明素质、提升生活品质的高度进一步开创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
[3]杨永利,李建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
看过“大一思修课论文”的人还看了:
1.大一思修论文范文
3.大一思修课程论文
4.大学思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