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思修论文5000字(2)
2017思修论文5000字篇二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分析》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我国文化强国策略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以高校为主要载体,各方面统筹协调,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无论对于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还是对于推进整个社会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贯穿个人和社会的一种无形的却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的意识力量,在我国,还是首次在党的最高会议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凝练概括,标志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已成为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标准,更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今后发展的重点。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培育和践行,从宏观上来讲,如果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成功的,那么将会引领一个社会的文化思潮和价值取向。而从微观上来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功与否,也直接关乎其自身素质的养成。
要分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首先要在概念上弄清楚什么是核心价值观。价值,已成为如今社会衡量事物人的重要标杆尺度。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属于关系范畴,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其具有最高普遍性和高度概括性。价值的概念产生之后,马克思主义人类发展学说认为,人类的发展经历“人的依赖关系下的片面发展”、“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片面发展”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对于是非曲直和集体利益的判断逐步形成了一种内在的标准,而这种标准起初具有集体化,而随着人的社会化进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集体利益和集体价值观不断扩展,从而使这种标准具有了社会性,再伴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使得拥有社会性的标准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念。通常来说,价值观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的反映,其在社会存在、生活方式、共同利益方面是具有共同性的特点的,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引导人和社会采取相关价值指导下的社会行动的标准体系。所谓核心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一特定社会,在国家和社会的意识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对社会思想发展、行动指导、公共准则发挥着重要的判别和引导作用的价值体系,即核心价值体系的提炼和高度抽象,并在价值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其对价值观起着支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可以对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普遍特征和前进目标进行指引,能使社会成员形成对社会主义共同的认识并对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价值进行追求的一种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占有主导、主体地位的价值评价和判断标准。
根据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凝练,不难发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现实意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微观来看,有益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活跃,其自身的发展都存在很大的可塑性。但是,大学生也具有社会认知能力差等缺陷。党的报告中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义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而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必然是“铸魂工程”中的“先期工程”,对这一群体进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铸”好大学生的“魂”,就可以帮助大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指导,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就会水到渠成,整个民族的“铸魂工程”也会顺利进展;反之,则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那么整个民族的“铸魂工程”又从何谈起?综观历史,当年的“五四运动”足以证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人类发展学说认为,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主导价值取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和人不同侧重的发展趋向,而社会和人在发展价值取向上的替代,则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类发展学说认为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层次、发展自由、发展全面。当代大学生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培育科学的、全面的价值观。然而,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和自我改造能力终究是有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单纯依靠大学生自身思维意识的自由发展,还需要社会的力量的引导。上个世纪,列宁曾提出过著名的“灌输论”这一关于社会价值观培育的基本方法。他在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说内容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思想的全面发展,需要依靠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一方面是个人自身意识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社会进行价值灌输和教育”,这二者是人思想价值发展的主动作用和被动作用,二者共同作用保证了个人与社会共同价值观的科学化、完整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高校就更应该在“灌输论”方面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高校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归根到底,也是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宏观角度来看,对于在全社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具有积极意义。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中沉淀出来的,体现大部分人的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而在人民群众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是以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为基础的,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将传统的中华文明精髓社会主义化,二者具有同质性。马克思主义人类发展学说指出,任何标准体系、规则框架、伦理文化,也就是社会价值观念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稳定性和指导性,在一定时间内居于主导地位。如今,我们的社会虽不能完全依靠我们的传统文化,但其价值导向方面的稳定性是没有改变的,也应该成为当今社会价值观念的组成部分。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凝练,其实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今社会的一个具体结合。“仁爱”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兼爱”是墨家学说所倡导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就是这些传统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大同”思想,儒、释、道的“和生万物,同则不继”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的主要体现。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文化的核心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文化对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引导作用是文化的核心。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就在这样的作用中逐步形成,进而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源。
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先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则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在高校中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讲堂,教育大学生要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就必然会和我国传统的传统学说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掀起“国学热”,这有利于通过大学生在整个社会兴起修身存养、孝悌为本、大同等思潮,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发形成。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十七大更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则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代结合,凝练出了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对党的文化强国政策的积极贯彻。同时,通过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以预防外来文化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可以预见,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同质性,大学生由于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会自发的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发展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循序渐进。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有的基本战略。每一个大学生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充分贯彻践行党的上提出的三个“倡导”和习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一渗透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科教兴国、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的要求和任务。高校作为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当代大学生作为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力量,都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说和人类发展学说的基本原理指导实践,同时也形成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的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力量,以高校为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逐步向社会各个层面扩展的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及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追求。
参考文献
[1] 迟慧.高校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5).
[2] 冯刚.着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2012(9).
[3]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钟明华,黄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5] 王学俭,李东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8).
[6] 王玉��.理论价值哲学的困境与实践价值哲学的生机[N].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12).
[7] 孙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4.
[8] 孙秀玲.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8).
[9]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1] 列宁.怎么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2] 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4]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4(1).
作者简介:胡金野,兰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张峰,兰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看过“2017思修论文5000字”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