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思修论文 > 2017思修参考论文

2017思修参考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2017思修参考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法律知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2017思修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2017思修参考论文篇一

  《道德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摘要]道德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通过在道德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对于时代使命和教化责任的自觉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浓缩整个社会道德理想、反映全国人民共同心声的价值理念,是当代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精髓和标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道德自觉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增强全社会的道德文化自觉,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关键词]道德文化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作者简介]杨红英,广东韶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教授,广东韶关512005

  道德文化自觉强调的是生活在一定道德环境的人对自身道德文化具有“自知之明”。无论是对于个人、组织,还是整个社会,道德自觉都可以看成是各类主体在道德认知、道德内省、道德责任以及道德约束等方面的清醒认识与自主意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道德自觉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缺乏道德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失去动因。增强全社会的道德文化自觉。成为新时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一、道德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奠基石

  所谓道德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通过在道德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对于时代使命和教化责任的自觉担当。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必须有道德文化上的觉醒和自觉,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和精神支柱,方能凝聚人心,引领社会的道德文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道德建设的重要文件。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明确提出了20字公民道德规范,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道德规范。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胡锦涛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加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容。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和精神风尚的有机整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和总结。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道德文化自觉,从而奠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爱因斯坦曾说过:光靠科学和技术,不能把人类带向幸福与高尚的生活,人类有理由将崇高的道德准则的发现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纵观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增强民族道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只有在社会主义道德自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合理性,并由此在科学意义上认识社会主义的公正、平等和自由,并形成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的凝聚力,从而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备社会主义道德自觉的公民,必然有着崇高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宏伟的人生目标。因而具有不断完善自身的不竭动力。也只有具备社会主义道德自觉的公民,才能够真正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原则和规范并将其自觉转化为自身的道德义务和行为准则,从根本上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而不断增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民族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道德文化自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培养起高度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自信,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传承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道德文化自觉

  党的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力量的支撑,就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崛起,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支撑,这是我们的精神基石,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随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文化领域已渐成为各国竞争、较量的重点。不论哪个国家,要想确立其文化地位、维护其文化传统,都必须深入发掘和培育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从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核心价值体系”,到报告中概括的“三个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即立足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立足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立足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背后的指导理念都是以人为本。价值观建设的基础是公民价值体系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恰恰是其它两个“倡导”的基础,如果这一条没有践行到位,其它两个“倡导”恐怕就难以立脚。就当前中国社会而言,爱国和诚信应当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有国才有家,国强才能民安民康民富民乐,没有爱国主义做全体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中国将会是一盘散沙。同样,诚信则是一个关乎基本道德的问题。如今市场上制售伪劣层出,网络上造谣生事不断,一个根源就是诚信缺失。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极大涣散人们之间的共识。而敬业、友善则是根植于我们日常工作和交往的重要道德准则。这8个字言简意赅,理应成为我们每个人所坚守的基本价值,理应成为我们每个人说话办事所秉持的基本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浓缩整个社会道德理想、反映全国人民共同心声的价值理念,是当代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精髓和标杆。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性质。同时,又大胆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做到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统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本着鲜明的道德文化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的文化国情出发,有效地实现了整体主义价值观向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转化,实现了民本思想向人民主体思想的超越,实现了人的等级秩序向人的平等地位的变革。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创新发展,使我国传统伦理思想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实现了充分的现代转化,使我国的道德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尺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深入人心,人们团结奋斗的目标指向就越清晰、创新创造的活力就越巨大、崇德向善的自我修养就越自觉。核心价值观既根植于现实,更映射出理想。然而,现实中的私人利益,“就其本性说是盲目的、无止境的、片面的,一句话,它具有不法的本能。”。如何穿越迷雾,到达个人自主自在、社会公正和谐的“理想”彼岸?道德自觉不可或缺。道德自觉是价值判断、选择与认同的根本前提。传统德育的主要任务一般是将社会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和制度法则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面向未来生活的道德素养和良好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的旨趣就是让学生去想所谓“正确”的东西,去做所谓“正确”的事情。结果,道德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的东西,道德教育成为一种强制性规范行为的服务工具,而失去了其“提高、扩展人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人格更为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的目的性价值。科技理性所负载的伦理道德风险,科技实践所带来的伦理道德危机不断地提醒着我们要关注当代道德教育的局限性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只有在清醒认识道德现状、注重把握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坚持以向真、向善、向美的“内驱力”,努力克服自身局限性,避免急功近利,最终得以守望共同的精神家园。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培育呼唤着全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自觉、道德学习。培养民族道德文化自觉,增进社会共识必须坚持“五化”并举:

  第一,现代化。这里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留传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好我们的文化瑰宝。

  第二,生活化。即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成为日常生活规范。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

  第三,社会化。即使中华伦理文化走人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第四,人性化。即注重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人性化,本着丰厚的人文关怀精神,切实做好各级各类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使儒学精华成为知识资源与生命智慧进入到教育层面,让青年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第五,网络化。即让中华文化走进互联网,以更好地介绍和普及中华伦理文化。要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伦理精华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三、增强全社会的道德文化自觉。力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最好的道德就是最能够承担时代的伦理使命和教化责任的道德。道德教育不是独存的,而是从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和社会生活中继承下来的。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积累和总结出来的,生产和生活的形式和内容不同,形成的文化便存在差别。文化自觉是对其产生根源、形成过程及其特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梳理。道德教育改革,需要秉承一种“文化自觉”的态度,可称之为“道德文化自觉”。在现代社会,道德教育改革既要植根于社会现实的实践,也要客观审视传统道德文化,两者皆不可偏废。要树立“道德文化自觉”意识,反思传统的道德文化对现代德育的影响,抛弃不属于道德教育的附加功能。通过教育和引导,使每个中国公民都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国情和实际,既承接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传统,又凸显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期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导向性、时代性和共识性。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与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在这种情势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更加重视并充分发挥道德自觉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只有充分发挥道德内省的自觉性,在道德层面上积极倡导批判与自我批判,才能更加明辨是非、坚定信念,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活动更加理性扎实、富有成效。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活动,需要每个公民投入心智、全体公民凝心聚力。正是在这种“有情感的自觉自我行为”过程中,人性与人格才能充分彰显,人的创造性才会真正进发,人的全面发展也才可能更加地深入推进下去。因此,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努力增强全社会道德文化自觉。那么,增强全社会的道德文化自觉,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具体路径有哪些呢?

  首先,要“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使道德文化自觉成为我国道德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核心主题,使德育工作者真正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使命。要唤醒个体的主体意识,激发个体的道德自觉。只有个人确立了道德实践的主体观念,增强道德的自觉与自律意识,使个体具备较强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产生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才能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奠定最广泛、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其次,要珍惜民族文化的道德传统。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往往扎根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立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基础之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道德文化内涵丰富,符合民族心理,反映民族特征,体现民族品格,是构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因此,我们亟需加强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特征识别,发掘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价值,并使之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第三。要与世界文明相协调。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面向世界,与世界文明相协调。不同民族的道德文化虽互有差异,但都各有所长。我们要按照“美己之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原则,以海纳百川和兼容并蓄的宽阔胸怀,积极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使中华道德文化与世界文明相协调,并为中华道德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保障。

  第四,要发挥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的引领作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脚点是价值的选择和践行。从价值主体看,国家、共同体和个人都可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载体,并形成不同的培育要求。其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是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坚持“三个倡导”的根本要求。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知识分子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既是全社会道德觉醒的先导,又是支撑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主要力量。领导干部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对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发挥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知识分子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积极发挥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推动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加强道德修养。履行职业规范,践行社会公德,增强政治信用,积极发挥道德自我修养和道德自觉遵守的表率作用。

  [参看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孙喜亭,人的价值,教育价值,德育价值[J],教育研究,1989,(6)。

  [4]戴茂,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J],道德与文明,2011,(4)。

  [5]王晓丽,文化现象的解释[M],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田秀云,以道德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奠基[J],保定学院学报,2012,(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2017思修参考论文

280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