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诚信的思修论文(2)
浅谈大学生诚信的思修论文篇二
《大学生诚信问题与诚信机制建设研究》
摘要: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坚定信念的基础,大学生是社会高素质人才,将担当社会重任,面对另人担忧的大学生诚信问题,对它的探讨,寻求解决途径变得迫不及待。本文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认真分析了产生的主要原因,阐述了在大学开展诚信教育的意义,以及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机制
时下但凡涉及‘大学生’的问题都是热点问题,有关大学生各类问题的研究专家与学者也层出不穷,笔者在这里将‘大学生诚信问题’作为个人研究课题绝非一时冲动亦或‘赶时髦’,笔者以为: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势在必行,尤其是高校及有关教育主管机构有责任重视大学生诚信问题;有义务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机制建设着手规范与引导大学生诚信体系的良性发展。
诚者,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也;信者,诚实不欺,信而有征也。诚信,即诚实守信,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不伪装,不虚假,说话算数,讲信誉。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道德基础,是人的良知在客观环境中的一种外露,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见《论语?颜渊》)。古人关于“诚信”的代表性观点很多,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那么,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如何呢?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下新闻报道:某校大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到严厉的处分;网吧老板找人代抄作业;“枪手”替考广告满天飞;用家长给的学费“潇洒”,却跟学校说家里困难无法缴纳学费;助学贷款只贷不还;简历注水,签约草率等等。作为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倘若今天的诚信缺失,将意味着其今后的生活、就业、担当重任期间也存有潜在的诚信缺失问题,那将对社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每年全国有接近500万的大学生毕业生,如果有1/10的人群出现诚信缺失,就会有50万问题人士充实到社会建设中,可以设想是什么结果。因此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重视应是教育机构、团体、参与人员必须思考和付诸行动的。
虽说大学生这个群体也出现了“诚信危机”,但在寻求解决办法,做好机制建设时,应正确剖析其原因,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首先,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产生与目前整个社会体系诚信的缺失密不可分。相对于整个社会体系中诚信或是信用问题的空前缺失,大学生诚信问题相对而言倒是“佛门净土”了,大学生是社会人初级阶段的称呼,周期有4年、7年、9年等分类,其之前或之后均要融入社会集合体中,哪怕是作为个体的大学生躲在校园里,他也必然会受到舆论、媒体、家长、周围成员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旦是不良、不诚信的,就很有可能让大学生本身的诚信信念受到冲击或使之动摇。很多朴实的孩子、以前在相对独立封闭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的善良、诚信问题并未缺失,可将他投放到更加复杂的环境中后,由于受到周围环紧的影响,其内心慢慢发生了化学反应,价值观开始向于之前状态相反方向的发展,最终出现‘虚荣、欺骗’等问题。这里不是将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产生归罪于外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目前的整个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客观影响,只有看到这些问题,才能在机制建设过程中客观考虑问题,使方案或办法更加科学和具有可行性。
其次,大学生诚信问题不能简单理解,它应该是外延极其广泛的一个概念总和。很多人在谈到大学生诚信问题时喜欢概念简单化、单一化,常犯笼统理解的错误,将大学生诚信问题与说谎、不还款、毁约等表象对等,如果我们在认识上出现了根本性错误,何谈后期的机制建设。我以为大学生诚信问题应该概括为:凡是与社会文明相悖、与国家宪法精神相左、与已被认同为真理规范相去甚远的做法均可理解为诚信缺失。例如考试舞弊、无端旷课、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后的无故毁约、欺骗校方申请本不属于个人的援助或支助、在校期间挥霍浪费及对异性对象的欺骗等一系列问题都可归结为不诚信。总结起来,不诚信的表现形式有两点:一个是对个人的不负责;另外一个就是对他人及社会的不负责。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缺失就是大学生责任心的缺失,对责任感的教育将是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最需要解决的。
鉴于以上分析,在进行机制建设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诚信是社会人的一个素质,可以建设和培养,同时,诚信品质是种相对品质,在某些条件下,这种品质会忽隐忽现,很难用量化指标去评定。目前银行等信贷系统所建立的信用评价等级,只能看作诚信评定综合指标中的一项,然而更广阔的诚信问题是不能简单的用数字进行量化的,它应该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应该提倡、宣传,工作中可以多运用树立典型供学生效仿学习等方式而不是一味的计算、惩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等典故应该是诚信的一种至高境界,可以想见,每年通过计算得出的案例又有多少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在诚信机制建设中将精神文明层面的东西多参悟而后教之。目前一些学生不容易接受精神层面的教育,这也给我们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加强传道、受益、解惑的能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本身应具备健康而阳光的心态,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的同时,要深信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或解决的。
其次,在谈及大学生诚信问题时不能、甚至要刻意规避将视角第一时间投向贫困生等弱势群体。“嫌贫爱富”不仅是银行家常犯的错误,有时我们在工作中也会犯惯性思维的毛病,尽管人们常常从行动上同情着“贫困生”等校园弱势群体,但却不经意的从一些细节上表现出对这些人员诚信问题的担心。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甚至会对这些群体人员的心理产生巨大压力。事实上,弱势群体的诚信问题有时还要优于所谓具有强烈优越感的人群,具体表现为:在学习上勤奋刻苦、生活上俭朴节约、对待同学上热情友善、对待未来的工作上努力把握每一个可以把握的机会,我们没有理由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尊重他们就是要平等对待这个群体,甚至可以从情感上照顾他们的感受。
最后,在我们意识到大学生诚信问题机制建设的紧迫性时,可又有多少人从自己的工作入手,去关注、启发、启蒙这些尚未完全开窍的孩子们呢?这些问题也是在问自己,机制为何物?机制是社会人通过实践检验,自觉采纳并固化接受的行动规范,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就是机制,教育者最便利的诚信机制建设渠道就是从教育本身入手,让教师成为确实可以教书、行为师范的社会人;教育机构也要屏弃追求规模、追求赢利、追求学校办企业等本末倒置的做法,回归到“大学”本身的内涵中去,用包容自己的心态去看待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解决。
总之,大学生诚信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意义重大、着手眼前、前途光明。中华文明从来没有诚信缺失的历史,诚信作为文明的一部分,一直坚韧存在,诚信往往伴随经济的发展而得以进步发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们对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投入情感,抓住每一个,我们的未来就有希望。
作者简介:杨嵩松(1981年8月)、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浅谈大学生诚信的思修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