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思修论文 > 网络生活道德论文3000字(2)

网络生活道德论文3000字(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网络生活道德论文3000字

  网络生活道德论文3000字篇二

  《大学生网络生活中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摘 要: 随着网络社会的出现,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日渐突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教师、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有必要改革德育教育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创造文明、健康、安全的网络生活环境。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生活 道德失范 现状 原因

  网络科技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利,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很多的道德伦理问题。网络所呈现的虚拟世界里的“数字化”生存模式,日益凸现的网络色情、网络犯罪、人际疏离等道德失范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以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网络生活中道德失范的原因,为重新建构大学生网络生活道德体系创造条件。

  一、大学生网络生活道德失范的现状

  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人在网络世界里更容易完全释放自己,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礼仪都抛在脑后,因此,各种各样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便随之发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迷恋网络,染上“网络毒瘾”。

  近日对我院部分大学生做了一个每天上网时间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占到了20%,由此可见,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还为数不少。并且这么长时间的上网并不是都用来学习,而是用来看网络电影、电视,玩网络游戏,聊天等其他娱乐。

  更有甚者早上一起床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奔到电脑前打开电脑,然后就连接上网络,甚至忘了洗漱和吃早餐,在电脑前不吃不喝不动地坐上十多个小时,逃课逃学,严重影响了学业。

  过于迷恋网络,一上网就精神百倍,一下网就精神倦怠,整天想着网络世界的一切,脱离现实,在虚拟与现实中来回穿梭。在虚拟世界中可以任意定位自己的角色,回到现实却难以面对,从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逃避现实的个人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变得情感冷漠,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2.网络语言粗俗,随意攻击他人。

  网络语言由于网络社会的自由和无序,失去传统语言规范的约束,网络攻击和谩骂正成为互联网的一种风格。在互联网的聊天室和BBS等言论空间里,人们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并报复着漠不相识的人。有时只是上网速度慢了点,有时掉线等原因稍微等时间长了点就劈头盖脸地攻击对方,这种随便的侮辱和谩骂,故意挑衅,地域攻击,使得网络空间充满火药味,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在污染着互联网的环境,可以说整个网络社会在道德伦理上是一个失控的状态。

  BBS自诞生之初,就颇受大学生网民青睐,如早期的“水木清华”。可由于讨论版更多的是以其信息自由来提高点击率,因此论坛内相互谩骂、攻击成风,发帖内容与版面主题相去甚远。曾经小有名气的西祠胡同中还有专门的“乱坟岗”,不服可以去那里“单挑”,“乱坟岗”之乱可想而知。

  3.网络色情泛滥,暴力画面难挡。

  大学校园内,没有父母和老师在身边的监督,网络色情对于青春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并且现在的大学生物质条件都很优越,电脑、手机都能随身携带,无疑给了网络色情拓展了无限的空间,打开网页,打开视频,涉黄页面随处可见。色情业随着网络的商业化渗透到因特网的每一个角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98%的大学生浏览过黄色网站或查看过黄色图片或文字。可见,网络色情已成为网络空间的公害之一。

  另外,网络暴力游戏,暴力电影等,一些大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和业余时间,沉迷在网络暴力中,有些甚至在现实生活进行模仿,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4.网上抄袭,弄虚作假。

  有人说这个年代是一个缺乏思考的年代,一点不假。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在写作业、做调查报告或写论文的时候,不去认真独立思考,不去阅读、理解教材,也不愿到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不走出校园实地考察,而是直接上网,通过搜索引擎,将网上别人的文章整篇下载,或者经过简单的复制、粘贴后敷衍了事。除抄袭论文外,大学生网上购买论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不是危言耸听。这些现象不但表示大学生群体的堕落,而且意味着学术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沦丧。

  5.网上婚恋,寻求刺激。

  由于传统婚恋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实中婚恋观逐渐以金钱为条件,而大学生还都是靠父母的供给在维持生存,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谈交友恋爱,他们渴望接触更多的人,体验各种新奇的感觉,在制度化的校园和有规律的家庭生活里很难得到满足。于是热衷于网上交友和恋爱,可以减轻经济压力,同时可以减轻情感压力。

  “网恋”、“网婚”等虚拟荒.唐的异性交往行为一时间成为一种时尚,但由于现代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盲目冲动,加之交往圈子相对狭小,渴望获得异性的好感,使得网上恋爱成了学生发泄、寻求刺激的手段,在亦虚亦幻的浪漫中行为失控,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现实问题:如大学生离家出走、出现严重的心理困扰、上当受骗、甚至受到人身财产伤害,等等,有的甚至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

  二、大学生网络生活道德失范的原因

  1.自我约束偏弱,任意放纵自己。

  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一直处于老师、家长的保姆式的监管之下,个人自我约束能力相对来讲是比较弱的。而上大学后,几乎形成监管真空地带,正好迎合了缺乏外部监管的网络环境。自我约束能力弱,不能有效控制自己上网行为、上网时间等,容易陷入网络世界,再加上网络社会的隐匿性,在网络中实施某种不良行为后,一般人不会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不会对他的现实生活造成影响,也不会带来现实交往中那种面对面的舆论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因此大学生更加放肆地在网络社会为所欲为,出现随意谩骂、攻击等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不能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言行,扰乱网络秩序。

  2.心理成熟滞后,网络认知偏差。

  大学生虽已成人,但在思想道德方面正处于最重要的塑造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也是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在此期间由于各种原因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孤僻、攻击欲强、情绪偏执、心理焦虑、心情抑郁等心理障碍。很多大学生不愿过多跟人交往,封闭自己。有些性格暴躁,情绪激动,喜欢攻击他人,有些因为各种压力产生焦虑,而网络的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使得网络变成了一片自由的天空,没有了纪律的约束,没有了师长的说教,没有了世俗的藩篱,于是在网络中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任意发泄,释放自己心理上的压力,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心理发展滞后,导致对网络社会的认知也存在偏差。网络是虚拟的,一些学生认为虚拟社会没有道德和法律;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虚拟社会对人们的道德与法律要求是低于现实社会的。由于对网络道德与法律的这种认知偏差,有的学生在网络中放松了对自己道德与法律的要求,而出现肆意发泄、为所欲为的现象,以为彻底摆脱了道德、法律的束缚,从而导致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的发生。

  3.网络监管滞后,垃圾信息混杂。

  由于互联网是新生事物,其形成的历史并不太长,因而在监管方面某些措施还不到位,各项制度尚不够完善,网络法制也不太完备,就算有监管措施也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很难约束到网民,有些网络不良或不法行为不能及时被发觉,有些即使被发觉了查处难度也较大。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所以个人不良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这样,就会让一些大学生产生可以逃避监管、逃避法律制裁的侥幸心理,由此诱发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

  互联网是各种信息的聚集地,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各样的反动、黄色、暴力信息与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等混杂在一起,时刻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网络中如E—MAIL、BBS、网络新闻、超级链接等传播手段,使学生随时随处能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极大地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这就导致学生随时随处都可能接触到网络垃圾信息。由于一些网络垃圾信息往往对青年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会导致学生对网络极度迷恋,因而他们在网络中往往更加容易放任自己,而不再关心现实世界。

  4.高校教育漏洞,网络道德失范。

  当前高校在传统道德领域还是比较重视的,但在网络伦理与道德方面的教育较少涉及,以我院为例,除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专门有一讲是关于网络道德的专题和偶尔在班会课把网络道德作为班会主题教育以外,几乎没有或者很少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对学生的网上行为缺少正面的引导,使得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和规范自己的网上行为,以至走入歧途。多数高校也没有在网络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不能为学生获取正面信息、接受教育、休闲娱乐、沟通交流提供必备的条件,不能把学生吸引到积极健康的网站上来,使得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被动地接受各方面的错误、有害的信息,盲目地实施网络行为。同时,许多高校对学生的网上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听任学生在网上放纵自己的行为。此外,高校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也存在着漏洞。学生逃课上网、通宵上网客观上为他们网络行为的失范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陶金铭.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务.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

  [2]王贤卿.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

网络生活道德论文3000字相关文章:

1.大学有关道德的思修论文3000字

2.大学生有关道德的论文范文3000字以上

3.探究网络生活与道德的论文

4.大学生诚信道德论文3000字

5.3000字的思修论文

6.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3000字

248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