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道德教育探析的相关论文
环境道德教育探析的相关论文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环境道德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环境道德教育探析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环境道德教育探析的相关论文篇一
《对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高校培养的正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因此,加强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从高校的实际出发,转变传统的人与自然的观念,培养大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关键词: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人与自然;和谐
自然环境是人群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不管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定的。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的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环境道德规范的核心主要是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环境道德的建立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到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中去,它是新形势下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
环境道德教育是指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培养环境意识,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从人类能动性的角度出发,教育人们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
一、高校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明确将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标志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规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这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十五条,把“保护环境”确定为公民社会道德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将自然环境道德纳入道德教育之中,使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新的道德教育对象。这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共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滥用、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代价的,如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空洞等等环境问题,这不但现实地影响着人们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而且在人们的精神上、思想上导致不良的环境心理影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极端行为终于到了危及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地步。这些事实使人们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于是生态变成了一个道德问题。究其原因,环境道德教育滞后与不力是导致当前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或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大力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是宣传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大学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和新生力量。然而,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还相当薄弱,大学生普遍的环境道德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为此,高校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倡导大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用“人类相对中心论”取代“人类绝对中心论”。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实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倡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无限制地掠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这不仅实现不了发展的目标,连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都无从谈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
倡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尊重自然规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和改造,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这首先要正确认识自然,尤其是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只有在科学认识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倡导环境道德重在实践,从自我做起。引导大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在整个校园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三、加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思路
(一)加强环境道德建设的理论教育
首先要把环境道德的理论知识告诉大学生,包括环境道德的提出、内涵、原则等等,同时深入宣传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主张,使大学生理解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大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了环境道德的理论、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在广泛的生活领域内正确地履行道德义务。
其次要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之所以这么强调环境道德,是因为过去的发展是付出惨重代价的高污染、高耗能下的粗放型发展,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发展。如果我们再不重视环境道德,后果将不堪设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将难以实现,这也是为什么党要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原因。同时,环境道德的理论知识要和具体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具体转化为大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经验、实践。这就是常说的,要“摆事实,讲道理”,使人“明白事理”,而不要把“事”和“理”割裂开来。
(二)加强环境道德意识的宣传教育,培养环境道德意识
在全校广泛深入开展环境道德宣传教育活动,让同学们对环境道德规范“耳熟能详”,潜移默化的增强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同时环保法规宣传和环境道德宣传要同步并举,发挥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互相依托的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便于宣传教育的功能。宣传、通讯部门要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己任,全面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部门宣传和个人宣传相结合,形成全校范围内的宣传氛围。
另外高校也要充分利用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党课、座谈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环境道德,使它深入人心,逐步形成全校人人都有环境道德意识的校园风气。
(三)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各种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的实践教育
团组织领导下的学生会是学生的自治组织,要加强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会的带头和组织作用。周末或其它课余时间,学生会可以组织相关的如“植树节”、“消除白色污染”等校内环保活动;在假期中,学生会可以联系环保、林业、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或参观环保先进单位,让他们到社会上和大自然中观察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教育。
各种学生社团也是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把环境道德规范融合到他们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去,通过社团的倡导和组织,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环境道德意识的树立。很多社团比如“绿色阵营”、“环保志愿者”等本身就是倡导环境道德的组织,社团和成员之间、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影响,最终达到环境道德意识的提高和完善。所以,这些社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另外,班委的主题班会和团支部的主题团日活动,都可以作为环境道德教育的载体,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将自然当作人类的朋友,并产生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
(四)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和反面惩戒作用
加强环境道德教育要重视典型示范作用。在高校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典型示范的表率作用和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方面。要注重发现、培植保护环境的先进典型,弘扬其高尚的环境道德品质,使公众感到真实感人、可望可及,从而启发、激励、引导人们实践环境道德义务,逐步养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当然,高校的工作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良好的环境道德品质,并且做到表里如一,这不仅是给大学生作示范,而且也使环境道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同时,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也要重视反面惩戒作用。在宣扬正面典型的同时,也要发挥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宣传法治思想和各种反面案例,形成对不道德环境行为的强大威慑;另外强化舆论监督,广泛而恰当的造成或利用正确的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行为,也包括大学生自身的环境行为,加以倡导或斥责,鼓励或鞭挞,敦促人们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在荣、辱的激发下,确立和增强环境行为的道德义务感和道德责任心。
当然,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加大环保宣传的经费投入、将环境道德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环境道德教育与其它教育相结合等等。高校环境道德教育要结合各自的特点和实际,建立制度化、经常化、实践化的环境道德教育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响应和执行党的决议,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
环境道德从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着重强调人对自然界的态度,实际效果却是对人类的保护。高校需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这不仅是人类社会和高校自身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我们要将环境道德付诸实践,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进行,加强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84.
2、周晚田.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环境道德教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3).
3、马桂新.环境道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6.
4、罗志雄.试论高校环境教育与德育的融合[J].环境教育,2000(3).
5、罗国杰.伦理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何兴梅.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统一[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6(6).
7、陈永红.论环境科学在高校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聊城大学学报,2006(1).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学院法律系;作者为河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